学术投稿

无瘫型脑出血误诊21例分析

贲有麟

关键词:脑出血/诊断, 误诊
摘要:1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4例,年龄46~81岁,平均65岁.伴有高血压史16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5例.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肠源性青紫1例

    1病例报告男,23岁.腹泻2d,共20余次/d,为黄色水样便,量一般,无粘液及脓血.自诉腹泻当天曾食用西瓜、桃子等水果,无恶心呕吐及畏寒发热,胃纳差,小便量少.去当地卫生院补液750ml,补液内容不详.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意识清,精神差,肤色黝黑,口唇红润.

    作者:王水英;徐巧君;金妙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小儿脓胸的围手术期护理

    我科于2002-01~2003-05共收治了小儿脓胸14例,择期实施了胸膜内胸廓改形术(改良Schede术)10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4例,术后恢复良好,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徐静;马晓楠;耿清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肺癌骨转移误诊20例分析

    我院1984-09~2002-09共遇肺癌骨转移200例,误诊首发骨转移瘤20例,误诊率为10%,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周寒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围产期用药不良反应

    1氯氮平致死胎女,27岁.入院时妊娠6个月余,因精神分裂症服氯氮平每日量渐增至350mg,1个月后以250mg/d维持治疗,3个月余后顺产一死婴,后改用亚氟利多治疗,2a后足月顺产一女孩,现健在.

    作者:旦慧文;王朝荣;李成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糖尿病合并低钾血症279例分析

    目的:了解糖尿病所引起的低钾血症的病因及发生率,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 a来明确有低钾血症的糖尿病患者279例,分析其低钾的病因构成、因年代不同而出现的病因差异以及与年龄的关系.结果:糖尿病伴低钾血症的原因为服用利尿剂、酮症酸中毒、胃肠道疾病、肾脏疾患等.结论:低钾血症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过去报道其主要原因为酮症酸中毒,但现在发现其主要原因为高血压患者服利尿剂所致,可能是因为现在对降糖的重视而使酮症酸中毒减少,但对利尿剂对血钾的影响重视不够.

    作者:王宁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氧饱和度监测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以往的临床观察方法不易识别早期缺氧,而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护仪持续无创监测,能持续动态地观察机体氧合情况,及时发现早期低氧血症,为临床抢救及护理提供依据.我科近1a来采用美国CSI公司503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对159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监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玉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核磁共振检查失败132例分析

    对我院2000~2003年有完整记载的核磁共振检查失败(检查中途终止、或成像质量差无法进行诊断、或不符合诊断要求均视为检查失败)132例分析如下.

    作者:梁开运;陈小宏;龙在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关节后脱位6例分析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关节后脱位临床上少见,多由车祸、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创伤引起,误诊率高,治疗困难.我院自1993~2001年收治6例,分析如下.

    作者:韩立新;李旭芬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非处方药物的特点与合理应用

    药品分类管理是根据药品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症及给药途径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由消费者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这种管理方式符合药品的内在特性,有利于科学管药、合理用药,节约社会卫生资源,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张雯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腹腔内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疗效观察

    我院于1998-01~2002-04应用腹腔内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4例,与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相似病例33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师俊萍;张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易误诊的常见心脏病的神经精神症状问题

    心血管疾病的神经精神症状并不少见,有头晕、晕厥、精神症状和心源性脑栓塞,常被原发病的症状所掩盖而造成误诊,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黄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三联疗法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联药物治疗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内镜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且有慢性牙周炎6 4例进行三联药物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其中32例还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分析三联药物治疗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结果: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1 a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显著高于未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68.8%:40.6% ,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且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进行三联疗法的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能提高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作者:金峰;袁芳;江汉龙;黄晓琴;马红梅;乐桥良;朱金照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肿瘤化疗深静脉置管后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我科从2000-03~2002-11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共345例,在置管后出现感染25例,对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白献红;刘东英;洪锡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红霉素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红霉素(Erythromycin,EM)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效应,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军团菌和弯曲菌,以及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阿米巴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EM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董希俊;侯清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CD14基因启动区C(-260)T分子变异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CD14基因启动区C(-269)T分子变异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的关联.方法:用PCR技术检测了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及90例健康人CD14基因启动区含(-26 9)多态位点的基因片段,HaeIII酶切分型.计算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冠心病组T等位基因(无酶切位点)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 1.00% Vs32.78%; OR=2. 13;95% CI,1.30~3.50;P<0.01).结论:CD14基因启动区C(-269)T分子变异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相关.

    作者:潘闽;顾卫东;陈风;朱健华;魏福祥;袁瑾;龚亚池;崔之础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欧美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加强与完善我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才能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试从分析欧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的经验入手,从中找出我国存在的差距,进而有的放矢地吸纳欧美之长处,弥补我国之不足.

    作者:马爱霞;潘晓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SARS时期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干预

    目的:研究大学生群体SARS时期心理行为表现及对策.方法:通过SARS相关知识问卷,在高校在校生及被隔离学生中进行.结果:大学生对SARS基本知识综合认知状况为很清楚占12.28%,清楚占32.83%,了解占38.09%,不清楚占16.42%;大学生对SARS严重程度综合认知状况为非常可怕占9.15%,可怕占31.83%,不可怕占47.12%,无所谓占5.64%;大学生对 SARS疫情公告、学院封闭式管理、隔离措施综合认知状况认为很必要占56.27%,必要占28.4 5%,一般占8.39%,不必要占4.76%.结论:掌握SARS基本知识是减少恐惧心理的理论基础; 科学及时客观真实公布SARS疫情是减少恐惧心理的必要手段;封闭式管理、隔离措施是防治 SARS传播重要方法.

    作者:刘兵;陈建红;李映章;吴宇萍;李媛;吴海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尿液外观混浊65例原因

    尿液外观混浊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象,约占24%.以脓尿、菌尿、非晶型盐类结晶尿、血尿为主.除血尿、乳糜尿外,很难用肉眼观察加以区别,需采用镜检及物理、化学方法加以鉴别.为了提高各种混浊尿的鉴别,我们对65例混浊尿进行了试验,其中尿路感染50例,血尿15例,现将鉴别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房性心动过速被长期误诊为房室传导阻滞1例

    1病例报告女,45岁.因心悸、胸闷、气促入院.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不全.入院ECG如图1,被诊断为Ⅰ°AVB(房室传导阻滞),予加快心率的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改变.进一步分析心电图发现,QRS波群中的r′为逆行P波,P∶R为2∶1,115次的室性心率为235次的房性心率2∶1下传所致.此因没有注意观察分析心电图而轻易地诊断为Ⅰ°AVB(房室传导阻滞),之后予加快房室传导的药物,患者的心律失常未被纠正.图2为V1导联与经食道心电图记录的结果,此图可看到明显的快速心房波,房室传导为1∶1至3∶1阻滞,证实了上述推断.再次予心律平70mg静注后,ECG如图3,恢复窦性心律,为窦性心动过缓.

    作者:董剑廷;袁勇;黄炫生;韩莹;刘卫其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细胞因子在脑缺血时的作用

    胞因子(Cytokine,CKs)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血小板及其他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糖蛋白,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发挥作用,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主要介导分子.CKs以极低浓度作用于特异性靶细胞受体,二者结合后激活胞内第二信号系统继而激活蛋白激酶及磷酸脂酶.介导白细胞进入缺血区域的信号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许多线索提示CKs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体外实验发现CKs可由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缺血时,CKs表达各异并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其中所涉及的CKs主要有IL-1、IL-6、TNF-α、TGF-β、IFN-γ.本文对其作用分别综述如下.

    作者:冯照雷;张利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