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进展

肖杰;易甫;郭文怡

关键词:年死亡率, 充血性心力衰竭, 重度心衰, 新增病例数, 严重程度, 心衰患者, 流行病学, 工作能力, 治疗学, 心内科, 资料, 临床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衰患者数高达2 250万,并且每年新增病例数200万.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有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其5年死亡率可达30%~50%[1].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对14例应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实施术前心理护理、卧位训练、术前准备,术后加强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体位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得到缓解,其中11例术后疼痛即刻消失,3例至术后5天疼痛完全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PKA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作者:费桂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咪达唑仑给药剂量与OPRM1基因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给药的剂量是否与OPRM1 A118G基因型相关.方法:对90例病人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做OPRM1A118G基因型的测定.在全麻开始前给予咪达唑仑静脉注射,观察病人的镇静程度,按照Ramsay评分逐渐增加咪达唑仑的剂量直至病人入睡(Ramsay评分为6分时),记录该病人所需的咪达唑仑剂量及从给药到病人入睡所需的时间.结果:OPRM1A118G的3个基因型之间在年龄、体质量,身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RM1A118G的3个基因型之间在咪达唑仑剂量和入睡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G型和AA型在咪达唑仑剂量和入睡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G型和GG型、AA型和GG型在咪达唑仑剂量和入睡时间上均有显著差别.CG型患者所需咪达唑仑剂量和入睡时间明显大于AA型和AG型患者,结论:咪达唑仑的用药剂量和达到人睡所需要的时间的差异性与OPRM1基因型相关.

    作者:孙铭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治疗脊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6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饮食、药物护理,完善各项评估和检查;术中做好配合工作;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预防感染、给氧,体位摆放和康复功能锻炼.结果:16例患者均获不同程度的恢复,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作者:蒋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行宫腔填塞纱条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宫腔填塞纱条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800-1500 mL)患者经积极处理无效.用纱条填塞宫腔止血,观察其止血效果.结果:本组30例效果满意.2例切除子宫.有效率达93.8%.结论:宫腔填塞纱条是治疗刮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操作简单,止血速度快,效果确切.

    作者:贺绍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如何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的永恒主题,当前医院适应市场,对外开放,一方面给医院带来了机遇,增强了活力,加快了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的了一些负效应,尤其是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有所弱化,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文章对当前医院医德医风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就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思考和探讨,认为应遵循3条原则.把握工作导向的科学性;强化三项教育,注意方法形式的针对性;坚持3个挂钩,力求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做到三方结合,确保医德建设的有效性.

    作者:郑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经皮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0例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经皮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经皮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均无术后感染并发症.结论:精心的护理和患者的密切配合是经皮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代红贞;梅琳;周莉;唐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住院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早期进行体位护理,同时进行关节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日常生活训练.康复护理3个月后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经过3个月的康复护理后,上肢肌力≥3级30例,下肢肌力33级42例,生活基本自理12例,完全自理2例.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朱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益生菌与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的对照分析

    目的:观察口服益生菌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0例我院就诊的母乳性黄疸新生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0例新生儿单纯给予口服益生菌(丽珠肠乐)、茵栀黄口服液,继续母乳喂养;对照组则暂停母乳喂养,予住院并行间断蓝光治疗,监测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和每日经皮测胆红索下降速度,干预组中需光疗再治疗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干预组患儿平均每日经皮测胆红素下降速度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儿平均黄疸消退所需时间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干预组患儿治疗3天无效,需蓝光再治疗的发生率仅5%.结论:口服益生菌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安全方便,与光疗相比,具有无需暂停母乳与住院的优势,需光疗再治疗的发生率极低.

    作者:王海军;左晓峰;张平如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胰岛素与拜糖平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胰岛索与拜糖平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初为0.5 U/(kg·d),并联合应用拜糖平每次50 mg,每日3次,每隔1天监测血糖,根据血糖高低调整胰岛素和拜糖平剂量,空腹血糖控制在4-7 mmol/L,餐后2h血搪控制在8~10mmol/L.疗程4周,对照组30例,单用胰岛素治疗,用法用量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糖控制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胰岛素与拜糖平联合应用,有效降低血糖,减少空腹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

    作者:王如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心理干预对自残性断指再植术患者心理支持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自残性断指再植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干预.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97例自残性断指再植住院患者心理进行测评,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结果:术前测SAS标准分为(54.32±8.36)分、SDS标准分为(47.23±5.68)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心理护理干预1周后测SAS标准分为(43.78±6.90)分、SDS标准分为(41.36±4.65),与首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残性断指再植术后经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预防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和促进再植指的顺利成活.

    作者:杜微蓝;田晓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结合制药工程特色进行药物合成反应教学

    目的:探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效果.方法:从教学目标出发,合理取舍教材内容,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和讨论式教学,充分结合专业实践环节,适时引入学科前沿动态等六个方面对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进行了探讨.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论: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色进行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者:赵林秀;李刚森;王立敏;崔建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布地奈德粉剂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短期吸入布地奈德粉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6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吸氧、抗感染、茶碱类、止咳祛痰、支气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布地余德粉剂吸入.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测肺功能及空腹血糖、电解质.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肺功能,血气指标有明显差异,血糖、电解质无明显差异.结论:布地余德粉吸入剂治疗AECOPD有效、安全.

    作者:刘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儿童腹腔结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结核的诊断及治疗,以减少肠结核的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腹腔结核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过程及预后资料.结果:12例患儿初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另6例诊断为肺结核,初诊即诊断为腹腔结核者仅3例.18例中12例(67%)有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均有腹部阳性体征(腹腔积液4例次,腹部揉面感6例次,腹部压痛6例次,腹部包块3例次,肝脾肿大3例次,14例伴发腹腔外结核;PPD阳性17例(94%).腹部超声结果全部异常.剖腹探查1例,结肠镜活检1例,均获确诊;14例获临床诊断患儿经正规抗结核治疗效果明显结论:结肠镜检查结合病变组织活检加结核分枝杆菌特殊染色足诊断肠结核有效的方法,腹腔外结核的存在是协助诊断的重要依据:结合胸片、CT、腹部超声检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可提高诊断率,大多数患者药物治疗可治愈,少数患儿因严重并发症行手术治疗.

    作者:曾绍琦;刘小燕;刘小芸;蒋燕;李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治疗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距肛门约5~8cm的直肠癌患者行TME,对其疗效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其中48例存活5年以上,术后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出血2例,经保守治愈,吻合口狭窄2例,经定期扩肛治愈,骶前大出血1例,局部复发2例,吻合口复发1例,排便不适25例,性功能障碍1例,肝转移2例.结论:TME直肠癌根治术能够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应作为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

    作者:周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基因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随着超声造影及微泡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的靶向治疗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利用超声波与微泡造影剂的相互作用及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实现微泡携带基因向目标组织转移释放,使肿瘤细胞局部目的基因的浓度大大增高,达到靶向治疗目的.

    作者:杨磊;马晓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MRI对老年性腰椎间盘病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病变的MRI表现与特点.方法:使用GE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成像仪,对腰1~骶1各椎体进行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结果:两组病例中,椎间盘病变以椎间盘膨出多见,椎间盘膨出合并椎间盘突出次之.发病部位依次为:腰4~5、腰5~骶1、腰3~4、腰2~3、腰1~2.结论:老年性腰椎间盘病变与年龄呈正相关,且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间盘同时发病,男性明显大于女性.

    作者:孟海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衰患者数高达2 250万,并且每年新增病例数200万.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有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其5年死亡率可达30%~50%[1].

    作者:肖杰;易甫;郭文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8例(N1组)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28例(N2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N1组平均手术时间(102.26±24.02)min,N2组(78+27.32)min(P<0.05):N1组术中出血(90.11+45.28)mL N2组为(165.35±77.32)mL(P<0.05).N1组术后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16±1.01)d,N2组为(2.86+1.19)d(P<0.05);N1组术后平均住院(5.54±1.52)d,N2组(9.28±1.53)d(P<0.05).全组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有效,用于适当病例可完全取代开腹手术.

    作者:梁向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新生儿气管插管感染病原菌的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气管插管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方法:对我院202例新生儿气管插管的患儿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菌种鉴定和药敏结果分析.结果:202例患儿送检标本253份,培养结果阳性216份,阳性率85.4%.其中23份标本同时培养出两种菌株,共检出病原菌23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63例(68.2%),革兰阳性球菌66例(27.6%),真菌10例(4.2%).主要病原菌:克雷伯菌属、埃希菌属,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头孢类药物耐药率均高.对亚胺培南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万古霉素对其保持100%敏感性,其他药物耐药严重,结论:新生儿气管插管易引起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严重,药敏实验对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陈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长期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长期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我院血透室应用长期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2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患者,留置导管时间9-48个月,血液流量平均180~250 mL/min,其中1例曾出现隧道口皮肤红、肿、热、痛反应,经局部换药处理及加强全身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消除,可继续血液透析.结论:长期留置双腔导管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并能提供充足的血流量,适合于多种原因导致动静脉内瘘建立困难的患者.配合以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可减少导管并发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丁秋珠;张巧根;吴竹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