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姜成文;杜爱杰;张洪禹
目的探讨分析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肛周脓肿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切开挂线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脓肿复发率及肛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数值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后恢复较快,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勇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下收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分析下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对应的改进措施。结果2014年9月我院三甲复审验收顺利通过。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下收工作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努力找到合乎要求的解决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娈鸾;张小清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对比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常规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囊结石中的效果,探究其临床适用性。方法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86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明显低于对照组(20.9%),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出血量少、恢复快,临床疗效显著,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较少。
作者:温小晖;沈晓亮;曾剑飞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分析白介素-11在ITP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ITP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组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白介素-11治疗,实验组采用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显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采用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方式比使用白介素-11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对提高血小板水平作用更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钟明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肝性脑病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肝脏功能衰竭而导致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是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对46例肝性脑病患者的神志、行为等的观察,总结院加强安全防护,控制蛋白质饮食,减少外界刺激,保持大便通畅,是及时发现肝性脑病及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依据。
作者:孙丽 刊期: 2015年第43期
高血压脑出血一直占据着致死率的首位,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病突然性、病情发展迅速、临床症状严重、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多、预后差异显著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豆纹动脉破裂为多见,其他依次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脉络丛后内动脉等。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先使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内膜下有脂质沉淀,在内膜与内弹力层之间形成无结构物质,弹力降低,脆性增加。血管壁张力丧失并有纤维素性坏死,产生局部动脉在血压冲击下呈纺锤体或球状凸出,即粟粒状动脉瘤,血液还可侵入管壁而形成夹层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另外,高血压还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产生出血。此外,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少,且无外弹力层,可能导致高血压脑出血多于其他内脏出血。由于近几年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血压脑出血在神经外科的治疗当中能够运用更为先进及有效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合优质合理的护理服务,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本次研究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与护理服务,进行临床诊治方面的观察与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作者:王银红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治愈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及治愈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可以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作者:贺海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护理干预在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中出现非计划性下机情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呼吸泌尿内科中收治的行CRRT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研究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另选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呼吸泌尿内科中收治的行CRRT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施行护理干预后CRRT治疗中出现非计划性下机的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CRRT治疗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非计划性下机的发生率,有效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周惠丽 刊期: 2015年第43期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在当前社区医院中,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心脑血管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脑梗塞的发病率却很高,由于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意识缺乏,许多脑梗塞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康复治疗,使其功能和能力未获得大程度的恢复,社区护士应担当起这一重要角色。
作者:陈法荣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悦栽引导下内脏大小神经毁损术治疗胆囊癌癌痛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行悦栽引导下内脏大小神经毁损治疗胆囊癌癌痛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及术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支持、对症等围手术期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出现穿刺处轻度酸痛、低血压,2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前VAS评分(7.54±1.23)分,术后员w、2w、1月、2月随诊,患者VAS评分(2.19±0.36)分,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0.05)。结论悦栽引导下内脏大小神经毁损术是治疗胆囊癌癌痛的有效方法,心理护理、术前指导以及术后及时有效的支持、对症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华秀;曹新添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比较全程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7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39例,给予研究组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出院15d后对其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QUL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著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采用全程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其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情况。
作者:刘俊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在妊娠晚期进行护理干预,对孕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32w以上孕周的孕妇110名,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前培训。结果干预组的自然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妊娠后期对孕妇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孕产妇的分娩知识及自然分娩率,且提高了孕产妇的满意度。
作者:徐利 刊期: 2015年第43期
老年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占老年人心脏病发病率首位,老年冠心病根据其临床特征,分为隐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及心律失常五型。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如何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正确护理治疗方式,对疾病的转归极为重要。
作者:徐英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监测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月?2015年3我院接诊的冠心病患者300例,均予以动态心电图诊断,总结诊断过程中的护理方法,观察分析患者的监测效果。结果300例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病例275例,占91.67%;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74.91%(206/275),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25.09%(69/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05);白天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S T段变化.血阈变异性表现与夜间监测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 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及时诊断.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雪;刘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治疗性沟通,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焦虑、抑郁情绪、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01),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性沟通能有效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段振燕;杨绍平;伍倚欣;胡恩梦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不典型表现及常见误诊原因,以提高多发性抽动症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误诊误治情况及终疗效。结果误诊为结膜炎11例,鼻炎5例,咽峡炎4例,呼吸道疾病2例,面肌痉挛2例,面瘫1例,癫痫2例,不良习惯8例。误诊患儿于相关科室接受对症治疗后未见好转,其中23例患儿症状加重并合并其他TS表现。后经我科确诊后并采用抽动穴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32例患儿中,临床治愈2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已治愈、有效患儿6个月年随访无复发。结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由于症状复杂及早期症状不典型,患极易被误诊。临床医生要拓展思路,避免误诊;并要全面掌握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治疗手段,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燕;李晶;覃亮;闫国霞;杨信才;崔景军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观察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泌尿系结石成分鉴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泌尿系结石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SCT单能量和双能量扫描。结果共获得82例患者随访资料,与结石光谱分析结果相符者74例,占90.2%。 DSCT双能量成像共诊断尿酸钙21例,草酸钙20例,混合含钙33例。尿酸钙组、草酸钙组、混合含钙组结石长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尿酸钙组HU比值与草酸钙组及混合含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图像资料,可初步区分结石成分,为结石患者的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娅;周仁冰;戴国朝;田序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一种肿瘤。子宫肌瘤可独发生也可多处发生,根据肌瘤发生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常见类型有: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子宫颈肌瘤。子宫肌瘤一旦确诊需要及早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疾病危害:1感染和化脓2粘连或炎症3肌瘤游。4继发性贫血5不孕或流产6恶性病变。[1]我科2015年2月收治1例例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移行至右房,使患者右房出现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联合妇科给患者行右房下腔静脉肿瘤切除术+全腔子宫切除+右侧卵巢切除+右侧附件肌瘤切除手术综合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通过对川崎病临床特点的探讨,为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1年中35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35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中发热、唇及口腔粘膜改变、球结膜充血及周围肢体变化较为常见,淋巴结肿大及消化系统疾病出现的频率低。35例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均有改变。在病程5~9d内应用丙种球蛋,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较低。结论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非典型KD容易误诊和漏诊,早期诊断标准仍有待研究,实验室辅助检查对KD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键。
作者:谷娟;李佳;雷小平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布病流行因素、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对我单位布病咨询门诊的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统计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结果57例患者,20~60岁占82.46%,以青壮年为主;有动物接触史的占66.67%;发热、乏力、多汗、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6w,发热、多汗症状痊愈率100%,乏力症状痊愈率90%,头痛痊愈率76.92%,关节疼痛痊愈率73.08%,睾丸肿大痊愈率100%。结论青壮年男性是布病主要发病人群,生产生活的密切接触是传播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在缓解症状中疗效显著。
作者:段军 刊期: 2015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