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前壁闭式缝合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前突28例

宋晓荣

关键词:直肠前壁闭式缝合, 直肠前突, 消痔灵注射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前壁闭式缝合配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8例均为女性,采用骶管阻滞麻醉,直肠前壁闭式缝合配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结果随访3个月~2年,25例症状完全缓解,排便1~2次/d,排便不超过5 min/次;3例症状明显好转,2~3 d排便1次。结论直肠前壁闭式缝合配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的方法,疗效满意。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紧急晤谈法对车祸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紧急晤谈法对车祸伤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伤者76例,分为干预组(n=38)和对照组(n=38)。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紧急晤谈法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两组干预前后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心理评测。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SAS、SDS得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紧急晤谈法的早期心理干预可以预防车祸患者产生负性情绪。

    作者:杨振;陈晴仪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114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急救与护理干预探讨

    目的:讨论脑出血忠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方法在预防该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随机抽样把我院2010~2014年收治的11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8例。分析11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应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观察组采用预见护理干预,对照组只接受一般护理。分析114例脑出血患者并发应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脑出血忠者114例中出现并发症62例(占54.38%),死亡23例(占20.17)。观察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0.0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并发症对脑出血死亡率有较大影响。护理干预方法在抢救脑出血患者方面效果优于一般护理方法。

    作者:宋磊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浅析心理因素对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探析-以冠心病为例

    冠心病的主要特点是灌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的疾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疾病之一,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本文通过探讨心理因素在冠心病临床检验指标中的影响作用,希望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有借鉴作用。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腹腔镜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胆结石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结石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痊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腹腔镜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术中安全性更高,治疗更为彻底,能够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该种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志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荷叶成分与功能的研究

    本文主要讲述了荷叶的结构和荷叶所含有的成分,并介绍了荷叶的一些功能,同时根据荷叶具有的这些功能做出了相应的展望。

    作者:周灵臻;丁艳茹;寿莉赟;潘利君;尹颖颖;黄菲菲;李睿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患者昏迷原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急诊内科接受治疗的200例昏迷患者,总结昏迷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特点、及方法。结果200例患者12 h诊断正确率为81.00%,36 h内诊断正确率95.50%,抢救成功率为87.50%。20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脑血栓、脑出血、药物中毒及有机磷中毒。导致死亡率较高的的发病原因为CO中毒、心肺功能衰竭、脑出血、脑血栓、药物中毒及有机磷中毒。结论快速正确的诊断发病原因,缩短治疗时间,是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久胜;武静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常规血脂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常规血脂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无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血脂检验,观察两组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红细胞(RBC)聚集、血浆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RBC变形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常规血脂检验给冠心病诊断提供了准确的临床依据。

    作者:吴贤宏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探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经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LC-DCP和LCP两种植入物内固定方式治疗四肢创伤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中抽取4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与内固定的不同植入物分为对照组(LC-DCP)和观察组(LCP),每组2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X线骨痂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4.91±12.73)min和(3.83±0.94)月,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29.87±14.54)min和(3.69±0.71)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的X线骨痂为(2.51±0.73)分,和观察组的(2.49±0.86)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LC-DCP和LCP两种钢板植入植骨的内固定方式对于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来选择。

    作者:史继红;邢跃刚;姚士祥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为以后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2例患者肌钙蛋白、心肌酶等各项指标均回复正常,治愈率为59.5%,有3例患者遗留偶发房性早搏,6例遗留偶发室性早搏,1例遗留房室传导阻滞,治愈有效率为86.5%,其他5例患者死亡。结论对于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做好早期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救治措施很重要。

    作者:艾剑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开放性掌指(趾)骨折骨缺损治疗疗效研究

    目的:在治疗开放性掌指(趾)骨折骨缺损时,通常采用的是早期骨移植方法,通过对该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深度分析其疗效成果。方法选取50例患有骨折骨缺损的患者,对其中30例进行早期的自体骨移植方法[1]。保持比例在总人数中占60%,对剩余的患者采取骨移植后,再加入邻位皮瓣移植。在一期手术治疗过后,对前30例进行清创并植骨。后20例等待10d左右再闭合伤口并植骨。并且,对接受治疗的患者发放满意表,分析其对疗效的满意程度。结果6个月之后,通过随访发现参与研究的50例患者中,只有1例出现伤口感染情况,通过及时治疗,也得到治愈。其余49例都处于治愈状态。治愈治愈时长在14~30w,平均时长为25w。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为96%。结论治疗开放性掌指(趾)骨折骨缺损,采取早期骨移植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且在患者群体当中易被接受。

    作者:谢小云;陈航娇;李晓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丹参川芎嗪辅助癫痫药物治疗颅脑损伤后癫痫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颅脑损伤后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颅脑损伤后癫痫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48例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乙组48例患者给予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治愈20例,好转22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87.50%;乙组治愈4例,好转32例,未愈12例,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甲组优于乙组(<0.05)。结论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同时,丹参川芎嗪的应用可提高颅脑损伤后癫痫的疗效。

    作者:曹殿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43例报告

    目的:分析研究针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微创接骨板技术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的86例四肢骨折患者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3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内固定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通过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平均为(59.2±4.1)ml,手术时间平均为(58.7±3.2)min,住院时间平均为(8.5±1.2)d,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平均为(211.0±3.2)ml,手术时间平均为(89.4±1.1)min,住院时间平均为(13.1±0.9)d,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手术之后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几率为4.65%,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后发生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几率为9.30%,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四肢骨折患者通过微创接骨板治疗的并发症比较少,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好,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丁敬邦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自拟中药方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2015年间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2个月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32/40);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收缩压治疗前为(156.82±8.47)mmHg、治疗后为(132.54±7.26)mmHg,舒张压治疗前为(96.74±6.15)mmHg、治疗后为(82.61±6.23)mmHg;对照组患者收缩压治疗前为(157.15±8.61)mmHg、治疗后为(138.35±7.58)mmHg,舒张压治疗前为(96.88±6.50)mmHg、治疗后为(86.35±6.72)mmHg;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胃肠道不适4例、头痛2例、面色潮红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7/40);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胃肠道不适3例、头痛3例、面色潮红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4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0.05)。结论本文采用自拟中药方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在临床推广采用。

    作者:刘志信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区域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探讨

    在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区域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通过强化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实现各医疗机构间的网络互通,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协同服务平台、门户网站、电子健康档案、财务管理结算平台、医保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物流管理平台、诊断中心管理平台、区域临床知识库、网上继续教育平台,实现区域内居民诊疗信息的共享,提高下级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促进就医下沉。

    作者:姚晴虹;赵艳;索仲良;朱立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ELISA法与CLI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比较

    目的:评价ELISA法与CLI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用以上2种方法检测150例乙肝患者血清中的标志物院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前S1抗原(Pre-S1),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LIA法的敏感性、精密度和特异性强于ELISA法(<0.05)。结论CLIA法操作更简单,能检测出低浓度的标本,提供精确的定量检测,还降低了医护人员被污染的概率,所以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陈秀荣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在普外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普外科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近3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278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介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将2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未介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术前后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后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时机比例及合理联合用药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用药天数、切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合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不合理用药比例,降低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治疗费用。

    作者:俞浩波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尼莫地平保护脑出血后脑损害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用于保护脑出血后脑损害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入住我院神经医学科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对比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脑损害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尼莫地平能够有效的治疗脑出血患者,对脑出血患者的脑损害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阿依古丽·达克什;许凌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缺血性脑卒中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既往TIA/缺血性脑卒中史、服药依从性差、ESRS得分、ESRS≥3分为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服药依从性差、ESRS≥3分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为预防脑梗死的复发,必须做好上述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提高依从性。

    作者:马娟娟;谭迎春;耿德勤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针对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针对严重多发伤骨科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治疗,并分析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观察组来进行研究分析,全部患者采用了损伤控制骨科治疗,另选取同期间我院接收的40例一般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共有6例死亡,占15%,死亡原因主要为休克与合并症。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前APTT、PT等指标相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术后在体温、PH等指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0.05)。结论在治疗严重多发伤的时候,损伤控制骨科治疗较为有效,且安全可靠,因此患者接受度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董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血清MR-proANP、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测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血浆心钠素(ANP),患者脑钠素(BNP)的变化,给PCI的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方法 AMI患者行PCI治疗组34例与PCI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8例,分别在AMI后1d,1w,2w后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超声心动图EF,2w恢复期血浆ANP和BNP水平,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AMI的早期阶段,两组血浆ANP和BNP水平均显著增加,两组相比血浆心钠素(ANP)和射血分数(EF)的相关性不显著,恢复期血浆BNP治疗组明显下降,EF值明显增加,均显示负相关。结论 EF值的降低与AMI后心室重塑的血浆BNP水平升高,且两呈负相关。 PCI可以预防和改善心室重构,血浆ANP浓度可作为评价BNP心功能改善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尹晓姝 刊期: 2015年第41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