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燕
目的:观察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患者施以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住院干预的112例红皮病型银屑病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红皮病型银屑病护理服务内容,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项目基础之上加用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红皮病型银屑病病例干预后各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红皮病型银屑病病例干预后焦虑抑郁评价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入选观察对象,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心理干预对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提高护理对象满意率方面优势明显。
作者:彭清云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对比研究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复发晚期卵巢上皮癌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随机将49例患者分为两组。PP组接受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第1d,奥沙利铂135 mg/m2静脉滴注第1d;GP组接受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8d,奥沙利铂135mg/m2静脉滴注第1d;均3w为一周期,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PP组和GP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为44%,37.5%,临床受益有效率分别为72%,70.8%,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0.05);但是在某些不良反应,PP组明显低于GP组,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二线治疗复发晚期卵巢癌有较高的肿瘤控制率,毒副反应轻,耐受性好,同时可提高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亚楠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对我院骨科I类切口手术使用抗菌药物运用药学干预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规范医院骨科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骨科I类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另抽取前期不接受干预的骨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患者选用的抗菌药物品种、用程、用药频度、联合用药等方面展开统计、对比与评价。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硝基咪唑类、林可酰胺类、第3代头孢的使用频度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0.05);大环内酯类、第1代头孢使用频度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0.05);观察组患者单用药频度高,联合用药频度低(<0.05);观察组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升高,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频次降低(<0.05)。结论在开展骨科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开展科学的药学服务措施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查红群;胡春霞;范鲁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力衰竭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与复发率。结果护理后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护理前,<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5例患者在经过综合护理之后,治愈6例,有效8例,死亡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随访3个月后,复发患者2例,复发率为13.3%。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心力衰竭控制时间与住院时间,并且减少了死亡病例,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作者:高红喜;杨小琴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妇产程及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119例我院产科收治的即将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59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二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出血量大小。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产程时间[(10.12±0.78)h、(1.11±0.32)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5.59±1.22)h、(2.02±0.43)h(<0.05);产时出血量(166.18±14.39)mL、产后出血量(106.72±7.2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0.29±22.10)mL、(206.37±15.59)mL(<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量,促进母婴预后。
作者:赵姗 刊期: 2015年第41期
微信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沟通方式,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被不同的社会群体所接受并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它具有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作用以及所独有的新功能与体验,尤其是微信新推出的扫二维码功能。现代式护理是建立在医患之间的一种特别的工作,在更加注重民主化和不断重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的今天,护理的研究工作任务艰巨而重要。而在现今我国,护理工作大的难度之一就在于与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此,选择合适的交流平台进行科学系统的护理研究十分重要。信息化与科技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微信平台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
作者:胡雅静 刊期: 2015年第41期
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粘膜及溃疡急性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不断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注射用奥美拉唑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现整理如下。
作者:莘燕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分析研究针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微创接骨板技术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的86例四肢骨折患者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3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内固定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通过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平均为(59.2±4.1)ml,手术时间平均为(58.7±3.2)min,住院时间平均为(8.5±1.2)d,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平均为(211.0±3.2)ml,手术时间平均为(89.4±1.1)min,住院时间平均为(13.1±0.9)d,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手术之后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几率为4.65%,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后发生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几率为9.30%,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四肢骨折患者通过微创接骨板治疗的并发症比较少,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好,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丁敬邦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观察临床血液灌流与纳洛酮联合治疗重度镇静催眠药中毒的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口服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59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纳洛酮等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6%(2=28.2057,=0.001);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以明显优于对照组(<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灌流与纳洛酮联合治疗重度镇静催眠药中毒,能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稳定其生命体征,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杜玉华;魏明龙;杨存岳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无管化经皮肾镜治疗输尿管上段大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输尿管上段大结石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无管化经皮肾镜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经皮肾镜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5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没有1例需中转开腹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无管化经皮肾镜治疗输尿管上段大结石,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刘云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针对严重多发伤骨科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治疗,并分析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观察组来进行研究分析,全部患者采用了损伤控制骨科治疗,另选取同期间我院接收的40例一般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共有6例死亡,占15%,死亡原因主要为休克与合并症。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前APTT、PT等指标相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术后在体温、PH等指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0.05)。结论在治疗严重多发伤的时候,损伤控制骨科治疗较为有效,且安全可靠,因此患者接受度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董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乳腺恶性肿块是妇科第二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的身体健康[1]。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判断,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状况,密切相关[2]。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高频彩超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优势及具体检查办法,特作此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疆;王鸿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析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经手术治疗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按照炎症反应程度分为轻度(43例)、中度(26例)以及重度(11例)三组,以四项肝功能指标来分析三组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即谷草转氨酶(AST)、血浆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总胆红素(TBIL)。结果纳入的80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治愈;通过对三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中度以及重度组患者的AST、TBIL和ALT等数值均高于轻度组,而ALB水平较轻度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重度组患者的AST、TBIL以及ALT水平均高于中度组,ALB水平较中度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通过术前评估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可有利于判断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协助判断病情,对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疗效显著确切,且采用保肝、消炎以及手术切除胆囊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作者:赵发如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观察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行功能性内窥镜手术治疗的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分成临床路径组和普通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对临床路径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对普通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普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临床路径组患者(<0.05),护理满意度低于临床路径组患者(<0.05),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0.05),实施护理后临床路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普通组患者(<0.05)。结论将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欧海珍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以男性多见)中药外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对患者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刘莉莉;胡小芳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和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健康密切的医疗服务行业的质量的期盼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也成了每个医院领导者及每个医务人员深思的话题。通过提高医护人员之间的良性沟通率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方法通过对医院的几种不同的沟通方法的对比及医院几种常见的沟通场景的比较,证实使用职业对话语的重要性。结果职业对话语可降低医务工作者彼此的防御心理,营造一个更轻松的氛围,有利于护理工作。结论规范化的职业沟通与更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配合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作者:李晨晨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旨在促进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痊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4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和患者后期病情改善情况。结果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护理满意度上,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比较可行的,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升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还能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优化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护理效果相对来说是比较明显的。
作者:荆玲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循证护理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作用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应用胸乳径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行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各方面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0.05。结论循证护理对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管婧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分析自我护理模式对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家庭感染状况的影响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并采取治疗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首先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此后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包括自我评定,治疗的自我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住院、好转时间,并发症情况,痊愈率以及家庭感染度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观察组患者好转时间,并发几率与家长隐性感染几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手足口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自我护理模式能大程度降低复发率,隐性与交叉感染。在临床上存在一定推广与应用价值。
作者:吴婵 刊期: 2015年第41期
目的:探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在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通过输血申请单核对、床边采血身份核对、临床输血、护理记录规范性追踪对2014年1月~12月我科366例次输血进行信息化管理。结果通过安全输血的信息化管理,在输血申请单退率,采血、输血身份核对,临床输血过程、通过对护理记录追踪,规范安全输血明显提高。结论运用信息技术在规范安全输血中的管理,保证了身份核对的准确性,使患者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与护理。但也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发挥更大效能。
作者:吴玉梅;吉承玲;胥红梅;张渝静 刊期: 2015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