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英
对我院5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和CT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7月~2005年6月,经临床和CT诊断的患儿54例,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1小时~30天,平均7天.早产儿11例,剖宫产2例,有窒息史21例.临床表现为口唇及四肢紫绀30例,反应迟钝11例,激惹4例,惊厥7例,呕吐4例,肌张力降低11例,原始反射减弱7例.
作者:吴金星;李珊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约35%~40%的1型DM可发生肾病,2型DM的发生率约20%,由于90%~95%的DM为2型DM,因而半数以上的DN系2型DM引起.在欧美国家DN已成为血液透析与肾移植的首位原因.DN从发生到发展至终末期往往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这期间DN的早期诊断以及积极治疗对于提高DM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保证生命安全极为重要.
作者:刘云涛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病例介绍:患者,女,40岁.因车祸撞伤头部及左大腿后昏迷4小时入院.体检:X线摄片及头颅CT等检查诊断为:(1)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2)左股骨干中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及软组织撕裂伤;(3)头颅外伤;(4)ARDS.经大量补液、输血纠正休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改善缺氧,行手术治疗后收住ICU监护.生命体征:BP 8~13/5.5~7.5 Kpa(持续多巴胺静脉滴入下),HR 110~160次/分,SpO2 93%~97%.末梢循环及尿量尚可.此时为低血压状态,在心电监护下用4FSwan-Ganz导管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选右侧股静脉为穿刺点,局部消毒铺巾,带针芯导管穿刺见血后,导引钢丝由针芯进入,扩张器扩张后,置白套管,轻柔将Swan-Ganz导管送入.至导管刻度30 cm处,气囊充气,送入60 cm处,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性早搏(vp),此时测得压力为1.45 Kpa将导管送入80 cm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RBBB),测压力为1.27 Kpa.将气囊放气,撤管至65 cm处再次出现VP.撤管至55 cm,测压力为0.49 Kpa,至此拔出导管.约3小时后RBBB消失.根据导管漂入深度和心电图表现,确认导管漂浮到位并测得相应压力.根据以上数据,考虑呼吸机对胸腔内压的影响,判断血容量不足,为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罗文钰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产科重要并发症之一.对65例ICP患者进行了血清胆汁酸、肝功能指标检测.现将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雷达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健康教育是治疗与护理病人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实施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应从在校的护生开始.笔者在从事护理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收到了实际效果,护生毕业后,健康教育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现将具体的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侯继丹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猝死是临床工作中常常遇见的情况,也是医师和医疗机构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和部分新闻媒体的不正确导向,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不到位,医疗争议难以解决,所以提高医务人员对猝死的认识、加强对猝死的防范和预见性,并即时履行告知义务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作者:陈国林;王文 刊期: 2005年第24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非Q波性心肌梗死(NQMI)、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冠心病猝死(SCD).目前又根据ACS中UAP、NQMI和QMI的病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有所不同又将ACS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在病理改变方面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约占冠心病的30%.各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及不同的预后,危害甚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40岁后发病率开始增加,男性多于女性,且呈上升趋势[1].因此,如何早期诊治ACS,挽救濒死的心肌是治疗的关键.就近年对AC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显能;郑文武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近年来我院与澳大利亚ACU大学联办了涉外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是涉外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护理学人才的质量,因此我们在涉外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如何将病理生理学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双语教学中不仅学好病理生理学专业课,又能增强英语应用技能,同时又不让英语成为学习专业课的语言障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作者:汪雄;吴胜英;陈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多发病,脊髓型发生率78%,常用的诊断方法是X线平片,主要判断是否椎管狭窄来确诊.以往的直接测量法易受摄片几何学误差影响.我们对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80例正常人颈椎片测量C4~C6颈椎管矢径、横径及两者比值,探讨其应用价值.
作者:代自伦;刘建新;姜从义;魏英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临床检验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在临床辅助诊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为许多临床疾病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而且有的检测指标可以独立成为某些疾病的确诊依据.随着循证医学时代[1]的到来,许多自动化的先进仪器设备进入临床实验室,如何用简单、合理的方法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诊断证据,是广大检验医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也对从事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程平;郑峻松;蒲晓允 刊期: 2005年第24期
随着社会法制意识日益增强和病人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保护病人的隐私权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关注的焦点.曾有报道:某医院为病人行人流术时有学生在场观摩而引发医疗纠纷,病人要求精神赔偿.针对临床带教与保护病人隐私权这一矛盾,我科从带教老师、学生、病人三方面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与广大护理同仁共同探讨.
作者:黄华英;顾琼;郭天智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医院是社会的一个窗口,医德更是医院的形象,高尚的医德是医务人员和医院必备的素质与条件.现就医德规范、医德养成与管理作一探讨.
作者:笪建荷 刊期: 2005年第24期
我院于1997年购买Coulter公司JT-IR型全血细胞分析仪,是Coulter公司T系列中的产品,是具有测定18项参数的三分类仪器,具有测定速度快、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性能稳定等优点,是做血常规检验的理想仪器,现将我们在使用该仪器遇到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金彪;杨晓东;卢建明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临床用药,在一般情况下,当药物巳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后,应及时停药.但是某些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巳治愈后,停药过早,可引起复发或病情加重.某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用药的,如果骤然停药可发生停药反应或停药危象.临床常见不能骤停的药物有:
作者:林英;赵曲波 刊期: 2005年第24期
患者男,40岁,体重70kg.因慢性胆囊炎入院.术前准备及检查:无高血压,冠心病,癫痫及精神病史,无特殊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肝肾功、心电图、血尿常规正常.拟在全麻下做胆囊切除术.入手术室时:神志清楚,BP 120/70 mmHg,P 70次/分,R 12次/分.用异丙酚160 mg,万可松6 mg,芬太尼0.2 mg诱导明视插管,术中除上述药外加用1%~2%的安氟醚常规剂量维持.手术2小时后顺利结束,术中出血少,生命征平稳,BP110~120/60~70mmHg,P 70~80次/分.手术结束时,患者呈浅昏迷状,呼吸浅表,停呼吸机,改手控辅助呼吸15分钟后,病人嗜睡,呼之能应,潮气量>5 ml/kg.盐酸多沙普仑(佳苏伦)50 mg稀释于0.9%盐水10 ml中,以快速静脉推注.约2分钟后,患者呼吸急促,惊厥,意识不清,BP 170/90 mmHg,P 120次/分,持续惊厥5分钟不缓解.给予咪唑安定2 mg静脉缓推,约2分钟后,患者呈浅昏迷.20分钟后,肌力,呼吸恢复良好,拔管.10分钟后BP 120/75 mmHg,P 80次/分,R 20次/分,神志清楚.询问患者,对手术,术后惊厥无记忆.送回病房,术后随访无后遗症.
作者:吕修梅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常常遇到危重病人的抢救,在抢救过程中,护生常常只能在一旁看着带教老师忙碌,自己却像局外人难以插手.如何在紧张繁重的急症工作中培养护生的抢救配合能力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李连飞 刊期: 2005年第24期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笔者临证加减,用于治疗各种原因的紧张征,疗效满意,现撷验案数则,报道如下:
作者:毛冠群;王啸杨 刊期: 2005年第24期
尿路结石致肾绞痛临床很常见,本组肾绞痛均是经体外震波碎石(ESWL)术后,结石碎块排出过程中,由于结石导致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或管腔的急性部分梗阻所造成.疼痛常位于腰部和腹部,多数呈阵发性,亦可为持续性疼痛.常突然发作,疼痛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女性则放射至阴唇.
作者:金开洪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lerative colitis,UC)和Croh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认为与免疫、环境、感染及遗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根据经典的双信号模式,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发展中T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促进T细胞的克隆,细胞因子的分泌,及产生效应.CD440/CD40L即第二信号,属于TNF-TNF受体超家族,在IBD发病机制中,通过其调节可能有益于治疗IBD.现综述如下:
作者:阮佼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病例介绍:患者男,64岁,因上腹部不适、疼痛1年,胃镜下取胃壁组织作病理检查,确诊为胃体部癌.于2005年5月10日入手术室,术前P 86次/分钟,R 20次/分钟,BP 15.5/10Kpa.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近端胃癌根治术.术中因麻醉效果不满意而改全麻,在气管插管插入困难,连续两次插入失败,其间患者心率>120次/分钟,间停后换另侧鼻孔顺利插入.1小时后,手术进行到食管远端胃吻合时,牵拉胃管,患者心跳骤停,血压由14/9 Kpa降到4/0 Kpa.立即停止手术,胸外心脏按压,用肾上腺素1 mg,麻黄碱30 mg,阿托品0.5 mg,多巴胺6 mg静注,立即多巴胺40 mg/100ml静滴.胸外心脏按压1分钟后,心跳逐渐恢复,血压恢复到6/3 Kpa,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加大肺通气量,静脉输入碳酸氢钠200ml,5分钟后血压12/7 Kpa,脉搏112次/分钟,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早.静脉输入胶体液,9分钟血压8.5/3.5 Kpa.重新安置体位、铺手术巾,继续手术,1小时40分钟后手术结束,术毕8分钟患者恢复意识,13分钟恢复肌力后拔出气管导管,患者语言清楚,表达明确,情绪稳定,心态良好,对术中的抢救完全无记忆.送回监护室1天后病情稳定转至病房.
作者:唐晓玲 刊期: 200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