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姜锋;刘颖望

关键词: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急性心肌梗死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NT-proBNP的关系及急诊PCI术对前壁AMI NT-proBN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的急性AMI患者共263例,按梗死部位分为:非ST段抬高型、下壁和前壁三组。选取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前壁AMI患者为PCI组;各组均测定血清NT-proBNP。结果各AMI组的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P<0.05)。前壁AMI组的NT-proBNP高(P<0.05)。前壁AMI,行PCI术组的NT-proBNP低于未行PCI术组(P<0.05)。结论血清NT-proBNP可作为评价急性AMI梗死部位的指标。 PCI术可降低急性AMI患者的NT-proBNP。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及对死亡率的影响评价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及对其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06例,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一般方式进行监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压监测进行监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7.1%,对照组为32.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可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有效监测继发性脑水肿,为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徐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2月符合保守治疗条件的异位妊娠患者64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β-HC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冷颖;陈志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阴式子宫切除法治疗56例老年子宫脱垂患者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我院老年妇女子宫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时的护理特点,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妇科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法治疗的56例老年子宫脱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康复中的重要意义。结果通过入院指导、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能促进老年子宫脱垂患者早日康复。结论对阴式子宫切除法治疗老年子宫脱垂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愈率。

    作者:赵继红;李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眼外伤致前房出血的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眼外伤致前房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1例(78眼)眼外伤致前房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者经治疗后,前房积血完全吸收53例(86.89%),积血未完全吸收8例(13.11%);治疗后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61例78眼中出现继发性前房出血6眼(7.69%);42眼出现并发症(53.85%)。结论眼外伤致前房出血应给予早期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尽可能保护和恢复患者视功能。

    作者:朱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消化科护生带教中的运用及效果

    目的:讨论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对我科2013年实习的20名本科护理专业学生采用护理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将出科成绩与传统教学模式(2012年)下平均成绩进行比较。结果2012年护生出科平均成绩89.98分,而2013年护生平均出科成绩为95.71分,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且理论、操作等专项成绩均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结论临床路径教学模式促进临床带教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带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护生整体护理理念;有利于推进优质护理的开展。

    作者:俞明霞;周文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婴幼儿重症肺炎病原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病原及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0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其病原和临床。结果50例患儿中检出有22例患儿为病毒性特异性抗体,5例患儿为肺炎支原体。10例患儿接受细菌学检查,有6例患儿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其中病例数多的为肺炎杆菌感染。超过50%的患者是和病毒或者支原体双重感染,于临床上,婴幼儿后喘憋型肺炎PFV与RSV感染率均比较高,其年龄主要集中在2~10个月,其中RSV感染者大部分营养状态为良好,其病程多数为1w内。 PFV感染患儿中超过半数的患儿出现营养不良,且体弱,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气道痰稠多,小气道被痰栓阻塞,导致呛咳频繁发生,突然窒息发生率较高,且恢复比较慢。7例AdV肺炎患儿中,有4例患儿高热持续的时间大于1w,有2例患儿经X线胸片检查显示器肺部存有大片阴影,1例患儿多系统功能受到损害,且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情况较严重,在治疗期间,感染菌耐药性比较强。结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病毒依旧是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主要病原,且患儿自身免疫状态较差,多方面的因素可促使细菌感染。对此在予以治疗时,应基于病原的明确上实施病因治疗,结合患儿自身实际情况予以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此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申艳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型外固定与AO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与AO微型钢板在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上的优劣,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5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2例,实验组13例,对照组采用AO微型钢板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微型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预后感染、愈合延迟和愈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对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骨折部位均获得愈合。但其中采用微型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中,优秀率为84.62%;而采用AO微型钢板治疗的患者中,优秀率为5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仅如此,实验组患者在愈合延迟和愈合时间等方面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外固定用于治疗掌指骨骨折,能够使患者获得可靠的固定,且创伤小、愈合快,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掌指骨治疗方法。

    作者:何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康复新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小儿疱疹性口腔疾病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在全身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用康复新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口腔局部治疗,对照A组单用康复新液漱口或擦拭口腔,对照B组单用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喷雾口腔。观察3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疼痛减轻及进食改善时间、口腔疱疹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且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疾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冷晓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肢肌腱损伤修复进展研究

    上肢肌腱损伤多为开放性,以切割伤较多,常合并神经血管伤或骨关节损伤,也可发生闭合性撕裂伤,肌腱断裂后,相应的关节失去活动功能。因上肢肌腱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以及对手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所以上肢肌腱的损伤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江志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密盖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密盖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早期疗效。方法观察密盖息对30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疗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钙尔奇D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密盖息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2w。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对疼痛强度进行测定。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w。两组末次随访时疼痛改善优良率分别是88.8%和19.2%,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P<0.01)。结论密密盖息能够明显提高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骨密度。

    作者:张文祥;谭相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

    目的:对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的临床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纳入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对象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检查,确认无相关疾病后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干预指导,一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情况。结果接受中医治未病干预的患者组,其发生心脑血管硬化症的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硬化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永;汤丽丽;杨玉凤;杨文海;王永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2011年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在入院和治疗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1](IMT)。结果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MT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吴志忠;徐春燕;胡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5例离休老干部急性心梗的识别和院前急救体会

    目的:探讨离休老干部急性心梗的识别及院前急救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干休所发生急性心梗的15例离休干部院前急救措施。结果经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15例离休老干部均成功转运至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无1例患者中途发生死亡,终抢救成功14例,1例患者因心脏衰竭发生死亡,抢救成功率93.33%(14/1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有效缩短老龄急性心梗患者就诊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但在院前急救中应当加强对急性心梗的识别,避免误诊的发生。

    作者:沈维勤;贺英;姚小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髓芯股骨头扩大减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经转子髓芯股骨头扩大减压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疗效。方法从2009年~2012年,本组37例61髋,男23例40髋,女14例21髋;年龄27~59岁,平均41.6岁(FicatⅡ-I I期)(塌陷前期)患者行经转子髓芯股骨头扩大减压、彻底清除死骨并自体髂骨松质骨颗粒打压植骨治疗。术前采用Har is评分系统进行患髋评分。术后予以对症治疗,定期随访、Har is评分、拍片复查。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了随访,平均2.5年。优17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9.2%。结论经转子髓芯股骨头扩大减压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孙仕华;席永斌;王经韬;李文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选择80例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后,实验组静脉泵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对照组使用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手术完成后停止泵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在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应用于腹腔镜手术中效果满意,患者术后呼吸恢复快,苏醒较早,拔管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晓庆;赵佩君;谭军源;李金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内多发结节16层螺旋CT诊断与分析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肺结节患者5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良性15例,恶性31例,其中10例血行肺转移瘤结节大小不一,合并胸椎,肋骨转移2例,胸腔积液1例。结论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方便快捷,有助于多发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柏国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根据我院实施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探讨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处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术后风险,提高患者成活率。

    作者:陈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9.1%,两组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大呼气峰流速检测值无明显差异>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大呼气峰流速检测值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0.05。结论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治疗中,能够有效减少患儿哮喘发作次数与频率,缩短病程,对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生活质量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文良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浅析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婴幼儿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婴幼儿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入我院就诊的感染性疾病患儿90例,随机分为A、B和C三组,各为30例,A组采取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方法,B组采取单一的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C组则采取血常规检测方法。分析比较A、B和C组患儿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阳性率。结果 A组患儿诊断为感染性疾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B和C组(100%>90.0%>76.7%),三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婴幼儿疾病的阳性率高,且准确可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作者:邱文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60例临床观察

    目的:针对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慢性附件炎患者60例,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治疗的慢性附件炎患者60例,将其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在月经结束后第四天开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和甲硝唑,观察组在月经第1d开始就滴注阿奇霉素和甲硝唑,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疗不良反应。结果经本院的分组对比,观察组治愈例数为52例,治愈率为86.67%,对照组的治愈例数为41例,治愈率为68.33%;观察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可见,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结果得出,患者在经期用药具有减少不良反应率以及提升治疗效果等优势,尤其对慢性附件炎治疗上优势更加显著,值得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治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