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固定支架急诊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

刘长铁;邓磊;袁旭娟;刘兵兵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 Tile B型骨盆骨折, 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急诊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0月~2015年6月,30例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原则,治疗组(外固定支架固定法)和对照组(骨盆兜固定法),通过观察骨盆骨折休克率、死亡率,并以此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休克率分别13.33%和40.00%,两组的休克率的比较有显著差异(<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死亡率分别6.66%和26.66%,两组的死亡率的比较有显著差异(<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急诊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对患者损伤小,医护人员操作简便易把握,降低患者的休克率和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提高助产质量及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提高助产质量及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选取226例在我院分娩产妇,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1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提高助产质量与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加行护理干预后,产妇的总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且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0.05)。结论在分娩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助产质量,减少产后出血量,促进母婴预后的改善,可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付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治疗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单纯骨搬运技术治疗,实验组则在其基础上配合骨伤复原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骨痂牵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且<0.05。结论在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中应用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促进治愈效果。

    作者:朱哲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不同方案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制霉菌素栓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53例,采用定君生联合制霉菌素栓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半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采用定君生联合制霉菌素栓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疾病复发,安全性高。

    作者:李火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30例,采取随机分成两组的方式,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 A组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B组患者给予单纯放疗治疗。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2年内的生存率高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转移率低于B组患者。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显著,患者远期生存率高,该种治疗方法可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黄兴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门诊输液护患纠纷的防范对策

    门诊输液室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由于患者多,工作量大,患者流动快,加之少数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患纠纷防范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吴敏;陈晓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子宫内翻18例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内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年来收治的18例子宫内翻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第三产程处理不当造成子宫内翻,1例手法复位还纳成功,3例切除子宫,1例误诊误治死亡;3例剖宫产术中子宫内翻均还纳成功;7例子宫粘膜下肌瘤造成子宫内翻自行复位1例,2例手术还纳复位,另4例中3例合并感染切除子宫;1例为子宫壁间肌瘤向宫腔生长,造成内翻并脱垂,感染、出血重,切除子宫;1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并内翻误诊为粘膜下肌瘤,切除子宫;不明原因子宫内翻1例,因合并感染、出血,切除子宫。结论及时明确诊断是治疗子宫内翻的基础,尽快还纳内翻子宫、切除粘膜下肌留。翻出的时间越长,出血、感染程度越重,常导致切除子宫。

    作者:李焕灵;梁杰;叶丹;尧良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理延伸服务网络化的实施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护理延伸服务网络化实施的价值。方法创建了科室的APP,分析使用APP后护士工作倦怠量表及患者对软件的使用情况。结果①大部分患者认为软件很实用,很方便。②护士使用后认为职业获益感增加。结论护理延伸服务网络化可以提高提升护士职业的获益感将,为患者提供便捷。

    作者:庄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无缝护理模式对小儿外科手术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无缝护理模式对小儿外科手术的护理效果探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90例小儿外科手术患儿,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组采用无缝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麻醉情况等指标结果。结果护理组中局部麻醉患儿29例,发生率为64.44%,同时沟通意愿较强的患儿有40例,发生率达到了88.89%;对照组中局部麻醉患儿20例,发生率为44.44%,同时沟通意愿较强的患儿只有30例,发生率只有33.33%;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外科手术患儿采用无缝护理模式后,可以明显促进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进一步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曾春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T增强检查的护理安全管理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的安全隐患,具体预防措施,保证护理安全杜绝和减少护理不良反应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015年348例CT增强检查的患者,分析现存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并付诸实践。结果近年CT增强检查无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发生,满意度达97%。结论经过在CT增强过程中通过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才能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李海燕;康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鼻出血56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使用微波治疗老年患者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56例老年鼻出血患者鼻内镜下行微波手术治疗,对患者疗效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鼻出血效果明显,其中显效42例(75%),有效10例(17.9%),无效4例(7.1%),总有效率92.9%。结论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鼻出血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痛苦小,恢复快。

    作者:李薇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两种保守疗法治疗Ⅰ期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保守疗法治疗Ⅰ期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收治120例Ⅰ期肛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温水熏洗坐浴,治疗组则给予中号肛门镜扩肛。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第1 d的疼痛情况无差异(>0.05),但在接受治疗后的第3、5、7 d疼痛方面治疗组轻于对照组,差异明显(<0.05)。在愈合时间及复发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0.05)。结论中号肛门镜扩肛法对一期肛裂疗效显著,可减轻疼痛,缩短愈合时间及降低复发率。

    作者:谢林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利钠肽前体在普通人群的预后研究现状及进展

    血浆脑利钠肽(BNP)早由日本学者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但其主要来源是心脏,其他来源有脑,肺,肾和肾上腺等。当心室壁压力升高或受到牵拉时大量BNP释放入血引起循环浓度明显升高。BNP由B型脑利钠肽原前体(pre-proBNP)经酶分解而来,pre-proBNP分解为等摩尔浓度的有活性的BNP和无活性的NT-proBNP。由于NT-proBNP无生物活性、半衰期较BNP长、缺乏主动清除机制等,其血浆浓度较BNP高出2~10倍,另外NT-proBNP在体外不同温度下稳定性更好,对取血样本要求相对低[1],因而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也被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心功能不全人群的[2],也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血浆NT-proBNP在普通人群中也具有显著预测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价值[3],但机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就血浆 NT-proBNP在普通人群中的预后价值研究现状及其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朱启伟;张今尧;叶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孝感市CT机防护与质量状态检测评价

    目的:全面掌握我市CT机应用质量与放射防护状况,加强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放射诊断质量和影像诊断质量。方法对全市CT机的分布、辐射防护状况、应用质量控制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检测。结果孝感市辖七个县市区,全市共有CT机26台,区域分布略有失衡。全市平均每台CT服务人口20.4万人,大多数县在30万人左右/台,个别县66万人/台,而孝感市区就有10台CT,人口覆盖率9.5万人/台,配比明显偏高。结论质量管理意识缺乏,日常维护、校正工作没做好影响检测结果;缺少CT质量管理人员,CT应用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保证;缺少必要的质控制度与规范,没有统一的CT机的质控标准,质量管理存隐患。

    作者:蔡小国;林建涛;段纪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浅析泮托拉唑在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总结对于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上消化道溃疡出血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讨,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扩容、控制血压、止血、输血、保护胃黏膜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泮托拉唑40mg静脉点滴,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法莫替丁20mg静脉点滴,1次/12h,连续使用5d。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HP阴转率、再出血发生率、平均止血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为97.06%与对照组82.36%相比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患者HP阴转率为85.29%、再出血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HP阴转率为64.71%、再出血发生率为17.6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0.05);治疗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为(6.32±1.94)d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9.86±2.17)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不存在差异性(>0.05)。结论上消化道溃疡出血采用泮托拉唑治疗取得了肯定性疗效,可有效提高溃疡出血的治愈率,HP清除率高。

    作者:王玲玲;羊长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3种方法治疗宫颈糜烂临床疗效初评

    目的:探究波光姆、TCRC(宫腔镜宫颈锥形切除术)以及LEEP(环形电切术)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183例患有宫颈糜烂患者,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患者为61例,分别采用波光姆,TCRC以及LEEP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对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其波光姆组、TCRC组以及LEEP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分别为95.08%、91.8%以及88.52%,由此能够看出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为接近,并未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使用波光姆,TCRC以及LEEP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存在相应的优点以及缺点,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治疗方案。

    作者:孙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在护理记录中的重要性

    目的:主要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中所规定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当前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进行观察,并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结合,探究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在护理记录中的重要性。方法主要参考成熟的法律体系,明确在护理记录中证据意识的目的和意义,对护理记录中的现存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全面说明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在护理记录中的重要性。结果当前的护理记录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有记录不恰当、内容过于简单、记录与实际病情不符等。结论针对护理人员在护理记录中的类似问题,相关的护理管理人员必须遵从法律进行深刻的思考,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定期的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与考核,并要求在平时的护理记录中严格根据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护理记录,通过相应的证据意识和法律来保护自己。

    作者:邓永红;袁爱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PBL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肾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肾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我院肾脏内科实习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8人。采用实习结束后出科考试成绩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结果 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较传统方法明显优越,<0.05。结论肾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PBL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肾脏内科实习医师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及对策

    目的:探讨导致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对策,并对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观察。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1月~12月于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47例,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以及切口感染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导致手术室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根据可能导致手术室切口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提出预防对策,并于2014年6月~2015年5月实施在278例于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前,手术室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07%。实施干预措施后,手术室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52%。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张德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消化内科常见的不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对消化内科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合理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就诊1296名患者开出的用药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促进合理用药的改进措施。结果在1296张处方单中,共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213例。其中2014年6月~9月有不合理用药情况84例,占总例数的39.44%;2014年10月~12月有72例,占33.80%;2015年1月~3月有不合理用药情况37例,占17.37%;2015年4月~6月有20例,占9.39%。数据显示,我院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不合理用药的主要错误类型包括:①重复用药32例(占15.02%);②滥用抗生素43例(占20.19%);③抑酸类药物的使用剂量过大71例(占33.33%);④不合理的联合用药38例(占17.84%);⑤发生药物拮抗29例(占13.62%)。结论在消化内科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命质量的重要前提,我们应采取多种改进手段来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罗玉君;张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与研究进展

    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已经成为了糖尿病监控检测的标准诊断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早期的筛查和确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出现了很多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检测原理对其方法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类,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和总结。

    作者:蒋园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