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分子亚型的相关研究

康淑娟;马立辉;王助新;孟庆来;张宏旭;王明辉;张杰;胡大为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转移, 分子亚型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与乳腺癌分子亚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3年11月~2015年2月确诊的15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并具有完整的免疫组化资料,依据免疫组化结果对这些早期患者进行乳腺癌分子亚型分类:Luminal A型、Luminal B(HER2-)型、Luminal B(HER2+)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结果HER2过表达型前哨淋巴结转移率高;Luminal A型前哨淋巴结转移率低。结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分子亚型间存在相关性,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特点的研究有一定临床意义。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

    近年来,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患者数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接受MHD治疗的ESRD患者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各方面临床资料,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高MHD患者总体生存率,以及进一步改善他们的透析质量的途径。

    作者:王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慢性难治性皮肤溃疡中西结合治疗

    慢性皮肤溃疡(chronicskinulcer,CSU)又称难治性溃疡,它包括感染性溃疡、血管性溃疡、放射性溃疡和压迫性溃疡等[1]。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表面缺损,深达真皮层或更深的皮肤损害,不能正常自愈而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伤口,多是感染、外伤、循环障碍等病因所导致。因病程较长,治疗比较困难,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本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促进与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愈合质量。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乔阳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

    目的:寻找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方法采用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患者常见问题进行记录、归纳、总结。结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出现中心静脉管脱落、移位、血管周围感染等情况,以及出现菌血症。结论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提高患者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作者:罗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阿克苏农一师1616例孕妇产前早中期唐氏综合筛查临床意义

    目的:在新疆阿克苏农一师首次开展早中期唐氏筛查、无创DNA产前检查(NIPT)及羊水细胞染色体联合检查,发现阳性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测定PAPP-A、freeβ-HCG、AFP、β-HCG对孕妇早、中期唐氏筛查,对唐筛阳性和临界高风险标本进行NIPT测定分析。结果1616例标本中,孕早期标本201例,21-三体阳性标本9例,临界高风险6例,18-三体阳性1例,临界高风险3例。孕中期标本1415例;21-三体阳性标本105例,临界高风险112例,18-三体阳性17例;在中孕1415例标本中,其中神经管缺陷28例占1.97%,后经B超证实1例为神经管缺陷。在1616例唐筛标本中,阳性共160例占9.9%。利用4个血清标志物测定的结果筛查出阳性及临界高风险孕妇,对阳性及临界高风险孕妇再进行NIPT测定以排除假阳性,对NIPT测定阳性者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大大提高了唐氏筛查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论在兵团农一师开展孕中期产前筛查结合产前诊断,是减少先天性缺陷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伟;孙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孝感市CT机防护与质量状态检测评价

    目的:全面掌握我市CT机应用质量与放射防护状况,加强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放射诊断质量和影像诊断质量。方法对全市CT机的分布、辐射防护状况、应用质量控制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检测。结果孝感市辖七个县市区,全市共有CT机26台,区域分布略有失衡。全市平均每台CT服务人口20.4万人,大多数县在30万人左右/台,个别县66万人/台,而孝感市区就有10台CT,人口覆盖率9.5万人/台,配比明显偏高。结论质量管理意识缺乏,日常维护、校正工作没做好影响检测结果;缺少CT质量管理人员,CT应用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保证;缺少必要的质控制度与规范,没有统一的CT机的质控标准,质量管理存隐患。

    作者:蔡小国;林建涛;段纪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青海高原地区人乳头状病毒基因分型与宫颈病变关系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的宫颈病变感染HPV状况,探讨青海地区不同HPV类型的致癌性,予以早期预防,人为干预。方法调取门诊1年内就诊患者3000例,予以行宫颈HPV-DNA分型检测,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向杂交基因芯片技术,阳性者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术。结果其中HPV亚型感染由高-低的前5种为:HPV-16,HPV-58,HPV-18,HPV-52,HPV-45, HPV感染在宫颈炎症,宫颈CIN I级,CIN II级,CIN III级,宫颈癌中各占:阴道镜下宫颈活检894例。结论青海高原地区女性感染HPV阳性占29.8%,其中高危型仍以16,58,18为主,较其他省份较高,应加强宣教,早期预防宫颈癌变。

    作者:魏顺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诊诊治流程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急诊诊治流程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46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46例患者实施急诊诊治流程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然后观察护理人员的护理情况。结果AMI患者入院后30 min内确诊的有56例患者,12 h以上确诊的有5例,在发病后2 h内得到及时治疗的有39例,>12 h得到治疗的有3例;127例发生疼痛,经护理后127例发生缓解,87例发生心率失常,经护理后78例发生缓解,40例患者发生低血压,经护理后37例缓解。结论急诊诊治流程能够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赵燕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及护理

    目的:分析研究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切口感染手术的患者一共有8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一时期未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一共有8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相关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给予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80例患者通过精心护理干预全部治愈出院,期间没有1例死亡病例。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参观人员以及层流手术全部和切口感染有关(<0.05)。结论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参观人员以及层流手术全部和切口感染有关,因此,必须要从控制手术时间、完善手术室管理等相关方面进行干预,进而使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作者:崔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三白通络胶囊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三白通络胶囊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反应,确定三白通络胶囊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用药安全。方法以高剂量组100g/kg,中剂量组40g/kg,低剂量组10g/kg给大鼠连续灌服12w,分别测量大鼠体重,三白通络胶囊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三白通络胶囊各剂量组动物的观测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病理检查各脏器组织均未见药物中毒性病理形态学改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三白通络胶囊无急性毒性,耐受量大,临床用此药将是安全的。

    作者:杜美容;李艳龙;张君玲;肖辉;樊雅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腺性膀胱炎患者行尿道电切术后实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联合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研究腺性膀胱炎患者在行尿道点切术后实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联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诊治疗的24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后,进行了随机分组,其中120例采取帮光灌注吡柔比星联合护理(实验组)进行康复治疗,120例不灌注并采取常规护理观察(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于术后跟随采访的12个月内,实验组患者中有97例恢复正常,且无病理复发,术后复查时,膀胱粘膜显示恢复了平整,且上皮覆盖恢复,其余23例,有不同程度的复查情况,相比较手术前,有显著差异,无1例恶性病变,其中有1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尿频、下腹痛等症状。对照组患者中63例痊愈,无病理症状复发,其中其中31例有症状复发无恶变,24例出现恶性复发,且有40例术后尿频、下腹胀痛等症状无缓解。结论经尿道电切术后实施吡柔比星膀胱关注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办法,能够有效治缓解患者腺性膀胱炎,并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陈欣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IgG4相关疾病的研究分析

    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新近被认识的系统性疾病,它与IgG4淋巴细胞密切相关,可以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发病机制不明。多见于经常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老年人,常见受累器官为胰腺、胆管,其次为胆囊、唾液腺、泪腺、腹膜后、肾、肺和前列腺、淋巴结等,受累器官或组织似肿瘤样增生,临床上可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硬化性胆囊炎、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涎腺炎、米库利次病、腹膜后纤维化、前列腺炎、小管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肺炎、淋巴结病和炎性假瘤等,针对受累器官不同男女好发比例也有所不同。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以及组织学进行综合评估。糖皮质激素是该病首选的一线治疗药物。

    作者:魏蓉娜;陈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对冠心病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对冠心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8月~2015年8月诊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00例确认为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两组患者颈部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且观察组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与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0.05),患者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位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0.05),对观察组患者斑块形成的类型进行观察发现,钙化型斑块占比高。结论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一种方法。

    作者:张秀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他汀类药物对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血管介入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3月~2014年03月北京天坛普华医院行脑血管造影介入的260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单纯造影和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①服用他汀组:术前长期口服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术后继续服用。②未服用他汀组:术前术后从未服用他汀类药;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48 h均检查肾功能指标(Scr、Ccr、BUN)。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的BUN和Scr均高于术前(<0.05),非药物组术后24 h及48 h后BUN和Scr增加值明显高于药物组(<0.05),Ccr下降值明显高于药物组(<0.05),与非药物组比较,服用他汀组CIN发生率明显降低(0.8%vs 2.21%<0.05)。结论长期口服常规计量他汀类药物有助于降低脑血管介入术患者造英2剂肾病的发生率,老年患者可能获益更大。

    作者:张艳良;池莲;徐咏梅;杨玲;杨秀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微创去腐术治疗68例龋齿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去腐术治疗龋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68例龋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观察组采取微创去腐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疼痛小,填充物完好率高、脱落率低,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取微创去腐术治疗龋齿,具有手术简便、术中痛苦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贺玉;付强;余汉文;张瑜;朱金娟;王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老年消化性溃疡应用自拟柴芍益胃汤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老年消化性溃疡应用自拟柴芍益胃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13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西药进行三联疗法的同时配合使用自拟柴芍益胃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三联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0.05)。结论应用三联疗法联合自拟柴芍益胃汤对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加快损伤后的胃粘膜自我修复,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较高,疾病复发概率大大降低,但远期的临床效果仍然需要通过延长随访时间和加大样本量来进行证实。

    作者:曾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多排螺旋CT与CR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与CR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各自诊断肋骨骨折的优势,寻找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检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60例因胸部外伤后来我院行影像学检查诊断有无肋骨骨折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CT检查组和CR检查组,每组30例。其中CT检查组:男19例,女11例;CR检查组:男17例,女13例。由放射科两名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结果第1~3肋骨:CT诊断准确率为46.3%(25/54),CR诊断准确率为74.4%(32/43);第4~8肋骨:CT诊断准确率为88.5%(119/135),CR诊断准确率为55.1%(81/147);第9~12肋骨:CT诊断准确率为91.7%(55/60),CR诊断准确率为53.2%(33/62)。CT出现假阳性误诊率15.1%(71/471),CR出现假阳性误诊率7.1%(33/468)。结论多排螺旋CT与CR取长补短、配合检查能有效提高肋骨骨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率。

    作者:高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即刻单次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后即刻单次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化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术毕即刻行吡柔比星40mg+5%葡萄糖溶液40ml膀胱灌注,保留40min后经导尿管排出。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随访6~4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证实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随访过程中有1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27个月,病理证实为膀胱低级别移行细胞癌,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并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化疗,至今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即刻单次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由于其存在恶变倾向,因此我们建议术后严格随访膀胱镜。

    作者:邓实;杨玲;鲁栋梁;程树林;邓显忠;崔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无创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无创持续气道正压呼吸(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25例,早期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NCPAP,B组25例,单用盐酸氨溴索。所有患儿于治疗后24、48、72h行血气分析,并观察氧合情况;另外记录并发症情况,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和a/APO2均逐步升高,PaCO2、OI逐步降低,经F检验,<0.05。治疗后24 h开始,A组PaO2和a/APO2显著高于B组, PaCO2、OI显著低于B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显著低于B组的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NCPAP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治疗中,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儿氧合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7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施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及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用时及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0.05;观察组其它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施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谭菊梅;黄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分析静脉输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总结有效的防范措施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总结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在静脉输液中发生安全隐患的40例患者,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发生安全隐患的各种原因。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后显著提高了输液质量,保证了输液的安全,减少了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结论在静脉输液中,护理人员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掌握患者的指征,以大限度地保证输液安全。

    作者:林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