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NSIG-SCAP-SREBPs通路与炎症

赵爽;叶强;范忠才

关键词: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脂代谢, 炎症
摘要: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是脂质代谢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胆固醇调控起重要作用。 INSIG、SCAP、SREBPs共同构成了INSIG-SCAP-SREBPs转运体系,维持体内脂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炎症应激干扰了INSIG-SCAP-SREBPs通路负反馈调节,致使LDLr表达失调,细胞大量摄取外源性胆固醇并形成泡沫细胞。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PET/CT如何发现胸腔积液内潜在病变

    胸腔积液是机体内多种疾病在胸膜上的反映。普通X线检查(胸透或胸片)对少量积液有时不能发现,对积液量较多时仅能诊断积液的存在,而不能明确壁层胸膜的变化特征和隐蔽于积液中的肺内病灶等,可能发生漏诊,CT检查却能弥补其不足。

    作者:洪江;魏剑锋;张联合;陈荣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病管理中的成效分析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病管理中的成效。方法2014年5月~2015年5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纳入患者40例,观察组给予系统性的健康教育。结果1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TB、HBV-DNA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ALT、AST、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病管理质量,增进疾病治疗效果。

    作者:胡明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消炎止灵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研究

    建立消炎止灵片的微生物限度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验证和试验。经方法学验证试验得出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独一味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作者:王丽红;刘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药湿热敷在改善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中的护理应用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中药湿热敷在对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中的应用,提出更有效、更便捷的治疗方法。方法笔者收集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科进行就诊的36例骨关节炎患者,采用中药湿热敷的方法,进行15d的治疗。结果上述36例患者,27例效果明显,有效率达75%;6例患者症状较前减轻,约占16.67%;3例无效,占8%。治疗总有效率达91.67%。结论高温中药湿热敷对于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作用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但是,目前,对于这类方法的研究较少,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为此类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花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收治76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进行抗感染和抗心衰的治疗,同时针对病情和患儿症状,使用给氧、镇静止喘、雾化吸入疗法等抢救性和辅助性治疗措施。对于小儿抗心衰治疗,在使用常规药物洋地黄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多巴胺联合米力农或洋地黄+酚妥拉明治疗。结果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0.05,有效率100%。结论以上治疗方法临床上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刘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呼吸内科病房院内部真菌感染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接收的80例呼吸内科真菌感染患者为对象,对所有患者真菌感染类型、基础疾病、患者个人情况、发病诱因、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基础疾病继发感染是肺部真菌感染主要影响因素,以白色念珠菌比例高(73.75%),感染诱因以长期应用激素(81.25%)与抗生素(57.5%)为主,患者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升高,年龄≥60岁以上患者是高危群体。结论呼吸内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加强临床诊疗研究有助于预防并控制感染因素,做好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蔡昭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黃疸患儿13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间歇蓝光照射组和持续蓝光照射组,每组65例。对照组进行持续蓝光照射12~18h后间歇8~12h,观察组进行蓝光照射3~6h照射后间歇2~4h,连续3~5d。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间歇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黃疸症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微波治疗120例皮肤性病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皮肤性病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皮肤性病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取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实施微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复发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微波治疗皮肤性病,可确保较高的治愈率,降低疾病复发率。

    作者:向苑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早期健康宣教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健康宣教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25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3例和对照组11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健康宣教。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及SAS评分和SD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6%较对照组的75.89%高, 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显著(<0.05)。结论早期健康宣教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红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免疫组化联合抗体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中联合应用免疫组化进行检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恶性及存在恶性倾向的体液标本共56例,对其进行沉渣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沉渣石蜡包埋联合免疫组化检测法检出的阳性率为82.1%,高于液基细胞学检测法,组间比较有差异(<0.05)。结论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中联合应用免疫组化进行检查,能够提升临床检出率,确定肿瘤细胞的来源及其发病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彭丽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探讨绩效考核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绩效考核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3月实施绩效考核前收治于我院的患者46例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实施绩效考核后的患者为观察组。从2012年4月实施绩效考核,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病案质量完善率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在病案管理中采用绩效考核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医务人员的自身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病案管理工作有所重视,从而提升了病案管理的整体质量,可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取近年来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按照尿液检验方法的不同分为凝集法组和显色法组,每组各50例,对凝集法组老年患者的尿液采用凝集法进行检验,对显色法组老年患者的尿液采用显色法进行检验,对两组老年患者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显色法组,凝集法组老年患者尿液中念珠菌的检出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凝集法组35例阳性尿液样本中17例白色念珠菌,占48.6%;3例热带念珠菌样本,占8.6%;3例光滑念珠菌样本,占8.6%;2例克柔念珠菌,占5.7%;10例其他念珠菌,占28.6%。结论采用凝集法对老年患者尿液进行检验,检出念珠菌的几率更高,检测结果具有更好的可靠性。

    作者:袁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立普妥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立普妥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92例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49例,对照组43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明显的改变,实验组斑块积分下降,对照组斑块积分增加,并且实验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立普妥对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显著,服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

    作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水平

    目的: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和水平,为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的控制效果、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716例社区T2DM患者的一般资料,同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依据HbA1c<7%达标标准,按性别、年龄、病程、治疗方案等分组讨论影响因素。结果口服药、单纯服用胰岛素、口服加胰岛素方案的HbA1c的达标率分别为44.10%、27.30%和19.80%,均低于不服药的HbA1c达标率(63.30%),口服药、单纯服用胰岛素、口服加胰岛素方案的HbA1c水平分别为(7.41±1.35)、(8.31±1.99)、(8.26±1.48),均高于不服药HbA1c水平(6.92±1.52),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有升高趋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有下降趋势;口服药物治疗中3联及以上用药、2联用药的HbA1c的达标率分别为23.90%、33.90%,均低于单一用药的HbA1c达标率(49.40%),3联及以上用药的糖化血红蛋白均值(8.15±1.55)均高于单一用药的HbA1c均值(7.37±1.49)和2联用药的HbA1c均值(7.61±1.27),具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 T2DM不同治疗方案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水平不同,依据患者个体特点选择合适治疗方案,从而提高HbA1c达标率。

    作者:金丽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在桡动脉穿刺中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在桡动脉穿刺抽取患者血气分析工作中,使用静脉输液针穿刺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A、B组)各80例,A组采用普通注射器直接穿刺,B组使用静脉输液针连接注射器进行穿刺。对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结果 B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7.5%,A组患者为87.5%,B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10.275,<0.05);B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要明显低于A组(<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桡动脉穿刺时对患者使用静脉输液针连接注射器穿刺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

    作者:张鸣;徐小梅;吴晓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肿瘤患者的放疗护理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疾病患者的临床放疗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3月~2014年6月接收老年肿瘤疾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于放疗期间行不同护理措施,即:常规组患者行临床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行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判定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疾病效果92.0%、护理效果98.0%和常规组(76.0%、80.0%)相比,差异鲜明(<0.05)。结论临床肿瘤疾病患者放疗期间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作用显著,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作者:邹琼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血液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新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和认知功能损害、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其病理特征主要是老年斑(SP)、神经原纤维缠结(NTF)、广泛的神经原丢失等。AD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分为临床前期(认知正常但有病理改变)、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期(MCI)、痴呆期。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不可逆传的AD痴呆期。探索有效的AD早期诊断方法,对AD治疗和预防,具有关键意义。目前AD生物标记物研究主要基于脑脊液(CSF)标本、神经影像学表现或外周血样本。外周血标记物更易于在社区人群中普及,可作为筛选和随诊手段。现就AD早期诊断的血液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紫萱;游咏;田绍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的用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用药的方法。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男性比女性多,其中60~70岁是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的人群,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采用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发生较多,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全身性的。结论在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各类氟喹诺酮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合理的使用氟喹诺酮药物,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连大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分析儿童钙营养不良影响骨健康发育的临床诊疗

    目的:探讨如何对钙营养不良影响骨健康发育的患儿进行合理的补钙。方法选取我院就诊于我科的钙缺乏影响骨健康发育的76例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年龄3~9周岁,平均(5.4±2.1)周岁,男39例,女37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6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有17例女性患儿,19例男性患儿,平均年龄为(5.6±1.9)周岁,采用饮食补钙为主,药物补充为辅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有20例女患儿,20例男患儿,平均年龄为(5.3±2.4)周岁,均服用钙片治疗。记录对比治疗1个月之后两组患儿的骨健康发育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均比较理想,但是实验组效果更明显(<0.05)。结论对钙营养不良儿童采用合理的食物为主药物为辅的治疗方式可以明显改善骨健康发育状况,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武隆县2004年~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武隆县2004年~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特征。结果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013例,年平均发病率73.81/10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20~50岁年龄组发病多,占病例总数的77.7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8.91%。结论武隆县无丁肝报告,通过以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甲肝、乙肝、未分型肝炎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乙肝发病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乙肝、丙肝是今后病毒性肝炎防控的重点。

    作者:孙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