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引流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李正起

关键词:内镜, 胆道塑料支架置入引流术, 复发性胆总管结石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引流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行内镜下取石治疗的66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受试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引流方式分为取石后留置胆道塑料支架引流组(研究组)和取石后留置鼻胆管引流组(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内结石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引流通畅率及脱落率.结果 两组受试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受试者结石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引流通畅率及脱落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胆道结石清除后留置塑料胆道支架或鼻胆管均可获得较理想的引流效果,安全性较高.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急性共济失调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究小儿急性共济失调的临床发病原因、病症类型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儿科2013年1月-2015年10月接收并治疗的25例急性共济失调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探究其病情和治疗情况.结果 14例患儿在第2周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3例患儿于第3周症状消失;2例患儿于第4周末症状基本消失;3例在1~2周内完全消失,且症状消失后,患儿预后良好.有3例患儿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故转院治疗.结论 临床仅凭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不能完全做出准确的诊断,所以可以结合患儿的既往病史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症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徐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联合功能性鼻内镜术治疗鼻息肉分析

    目的 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功能性鼻内镜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功能性鼻内镜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4% (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05%(P<0.05).结论 鼻息肉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功能性鼻内镜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赵春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该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34例患者进行探讨,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综合干预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综合干预组患者治愈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其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李冉;狄会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与乙肝病毒DNA载量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感染产妇的乙肝病毒(HBV) DNA载量与母婴垂直传播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孕妇产前血清的HBV-DNA载量检测,按照载量分为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每组婴儿的脐带血进行检测.结果 以5.0×102 copies/ml和1.0×106 copies/ml为HBV-DNA载量的分界点(其中5.0×102 copies/ml又为HBV阴性和阳性的分界点),按照HBV-DNA载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将选取的240名产妇分为3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20、53和67,各组的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17%(5/120)、11.32%(6/53)、35.82%(24/67).HBV阴性和HBV阳性组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阳性两组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感染孕妇的HBV-DNA载量越大,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越大.孕妇孕期建议定期监测HBV-DNA,如血液HBV-DNA≥1.0×106 copies/ml建议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减少母婴传播风险.

    作者:汤恋花;李晶;彭忠秀;尹艳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自制编织袋在胃肠减压患者防脱管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究自制编织袋在胃肠减压患者防脱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入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进行胃肠减压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患者的负压引流器采用一般的处置方式,活动时用手扶住,观察组中患者的负压引流器用自制编织袋固定在患者身上.两组患者在各自组内的处置后,对意外脱管和装置下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非计划性拔管比例为20.0%,无意外脱落拔管出现,对照组中非计划性拔管比例为60.0%,意外脱落占36.0%,两组之间脱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编织袋可有效降低胃肠减压患者的脱管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雷苑;曾江红;胡秀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LithoClast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机(四代)常见故障的维修

    探讨EMS第四代超声气压弹道碎石系统的基本原理、常见故障现象及维修经验.通过了解LithoClast的结构组成,结合维修经验,采用手动调节气阀、重新连接胶管等方式,对气压弹道、连接回路、功率不稳等问题进行故障分析排除.在日常使用中,系统应该由专人负责保管,要求工程师熟悉超声气压弹道碎石系统仪器原理,加强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保证仪器在佳状态下工作,才能大程度发挥其长处.

    作者:郭振宇;曹扬;邹庆辉;姜晓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双胍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双胍类降糖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方式与价值.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予以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联合磺脲类药物降糖,治疗组联合瑞格列奈降糖,对比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及症状体征、代谢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均在用药后收到满意的降糖效果,随着用药的持续血糖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3周、6周、12周空腹血糖(FBG)水平(8.03±0.35) mmol/L、(7.88±0.36) mmol/L、(6.72±0.19) mmol/L,餐后2h血糖(PBG)水平(12.80±0.42) mmol/L、(9.14±0.36) mmol/L、(8.68±0.33) mmol/L,治疗组治疗3周后FBG、治疗组治疗6周后PBG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27±0.31)%,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控制36例(90.0%),对照组临床控制21例(52.5%),治疗组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低血糖等副作用,对照组3例腹泻,持续用药自行恢复,治疗组1例轻度转氨酶水平上升,自行恢复(p>0.05).结论 双胍类药物的使用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联合瑞格列奈使用更利于稳定血糖、调节代谢紊乱、提升病情控制率.

    作者:杜家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内镜胆道单、双塑料支架治疗老年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经内镜胆道单、双塑料支架治疗老年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预后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9月-2014年9月肝胆外科收治的38例老年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内镜胆道单塑料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胆道双塑料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例结石大小无变化、4例结石消失、6例胆总管结石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成碎片状和7例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回缩;对照组患者术后3例结石大小无变化、3例结石消失、5例胆总管结石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成碎片状和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回缩,两组患者术后结石大小无变化、结石消失、胆总管结石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成碎片状和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回缩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胆道单、双塑料支架治疗老年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在效果上无显著差异,但内镜胆道单塑料支架在操作简便、耗时短等方面具有更显著优势,在治疗老年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方面更值得推荐应用.

    作者:魏书堂;韩大正;武利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皮肾镜治疗复杂肾脏结石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复杂肾脏结石患者实施经皮肾镜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复杂肾脏结石患者中抽选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行开放手术的对照组和经皮肾镜手术的研究组,评估术后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高烧、休克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针对复杂肾脏结石患者实施经皮肾镜疗法作用突出,可加快术后恢复速度,预防并发症,值得借鉴.

    作者:陈孝安;谢豪;黄胜;李自成;罗元平;谢志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连续低效每日透析滤过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连续低效每日透析滤过(SLEDD-f)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5年6月该院10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组50例.对照组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临时血路,进行SLEDD-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和肾功能(尿素氮与血清肌酐)指标与单次治疗时间、肝素用量及总治疗时间.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均明显,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单次治疗时间与总治疗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每次肝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VVH疗法相比,SLEDD-f疗法降低患者出血风险、抗凝剂使用量,可作为CVVH的替代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 150例患者分为腕骨骨折组78例与无腕骨骨折组72例.分别采用MSCT、MRI及MSCT+MRI检查进行诊断.结果 两组MSCT+MRI关节脱位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SCT检出率和MRI检出率.MSCT+MRI检查对隐匿性骨折、软骨损失、骨挫伤及骨折碎片均可检出.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SCT联合MRI诊断腕关节损伤,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杨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可溶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联合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检测在诊断结直肠癌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sCTLA-4)、癌胚抗原(CEA)及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诊断法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8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抽取其静脉血,测量sCTLA-4、CEA及CA19-9值.对比观察3种诊断方法和联合诊断法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方面的差异.结果 联合诊断法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单独任何一种诊断方法(P<0.05).在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方面与其他诊断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TLA-4、CEA及CA19-9联合诊断法在敏感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瑞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2HRZE/6HRE化疗方案联合胸腺肽-α1治疗肠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目的 探讨抗结核2HRZE/6HRE化疗方案联合胸腺肽-α1治疗肠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肠结核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2HRZE/6HRE化疗方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胸腺肽-α1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2HRZE/6HRE化疗方案联合胸腺肽-α 1治疗肠结核,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刘凡;傅佳鹏;骆子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及控制对策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提出控制对策.方法 分析该院出现质量问题的117份临床免疫检验报告.将该院免疫检验科2010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1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89例与观察组89例,观察组患者加强质量控制,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结果 影响免疫检验结果的因素中,检验环境中,影响因素依次为温度因素、湿度因素、清洗液更换情况、样品质量因素、试剂平衡时间因素、环境清洁度因素及检验人员因素等,两组患者检验准确率、误诊率及对检验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免疫检验的因素有很多,在免疫检验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控制检验的质量.

    作者:王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模式在慢性肾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模式在慢性肾炎护理中的作用效果,为疾病的治疗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慢性肾炎患者共8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43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从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并发症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肾炎患者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临床适用性好,应当引起广大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作者:王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随访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患者行DSCTCA,分别评价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及桥血管本身通畅情况,比较不同桥血管类型的通畅率及CABG术后随访5年前后的通畅率.结果 38例患者共95条桥血管,动脉桥及序贯桥的通畅率(22/25,88.0%,22/25,88.0%)高于静脉桥通畅率(28/45,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22).以5年为随访期限,5年以内桥血管的通畅率(62/77,80.5%)高于5年以外(≥5年)桥血管的通畅率(10/1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5,P=0.026).结论 DSCTC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阿丹;郭海燕;武乐乐;罗宝刚;贺汝东;詹浩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两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胃肠肿瘤患者术后两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法的效果.方法 病例对象为该院2014年1月以来收治的75例胃肠肿瘤患者,按照密封信封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和综合组.药物组术后行常规促胃肠恢复措施;综合组术后行综合性促胃肠恢复措施.评价:①胃肠恢复满意率;②肛门排气、肠鸣音消除、恢复饮食时间和住院时间;③胃肠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综合组患者胃肠恢复满意率显著比药物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综合组肛门排气、肠鸣音消除、恢复饮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比药物组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综合组胃肠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药物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行综合性促胃肠恢复措施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胃肠并发症发生,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周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伴智力低下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伴智力低下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68例癫痫伴智力低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临床抗癫痫药物丙戊酸纳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新药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全面性发作,局灶性发作,全面性癫痫持续状态和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4大类癫痫的发作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儿智力改善情况,进而评估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伴智力低下的临床可行性以及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患儿4大类癫痫发作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智商(IQ)值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实验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对于治疗小儿癫痫效果显著,且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智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建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压力蒸汽灭菌设备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呼吸机是医疗服务行业中的重要设备,为病患的正常生理呼吸提供帮助,达到增加肺部的通气量,改善病患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消耗,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帮助.但是在实际的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呼吸机的管道和附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菌滋生,影响病患的呼吸道健康.为此,需要强化对呼吸机的管道和附件的灭菌消毒.该文就压力蒸汽灭菌设备对呼吸机的管道和附件的灭菌消毒展开探讨,并对压力蒸汽灭菌设备质量控制技术进行阐述,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推动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有效应用,保障呼吸机的运行质量和运行安全,保障病患的人身安全,进而推动医疗服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黄柏开;黄耀连;赖传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CC/PGL)是一类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在人类肿瘤中的遗传可能性高,新研究表明60%的PCC/PGL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PCC/PGL相关的遗传基因包括RET、VHL、NF1、SDHA、SDHB、SDHC、SDHD和SDHAF2等.近年来,一些新的致病基因被陆续发现,使得与其相关的可疑基因多达28种.目前PCC/PGL相关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理解PCC/PGL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系统综述了PCC/PGL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作者:李名浩;刘培华;于安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