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锋
目的 探讨首次不同剖宫产切口对腹壁、腹腔粘连性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待产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80例产妇,根据患者首次剖宫产切口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采用的是新式剖宫产术,对两组产妇的盆腹腔粘连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娩时间以及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产妇再次妊娠剖宫产术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娩时间以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首次剖宫产后盆腹腔粘连情况和子宫疤痕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的对再次妊娠产妇来说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产妇子宫疤痕的恢复,减少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痛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马晶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对2型糖尿病50例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讲和教育,比较患者受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及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糖尿病患者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后,提高了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建立了良好生活方式,体重、血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等指标均较教育前明显改善.结论 健康教育可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改善患者糖代谢、提高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等均有明显应用价值.
作者:呼晓红;闫晓雷;谢春晓;林黎娟;许英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B超在肝硬化中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1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行常规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的肝脏轮廓、肝实质光点以及脾脏大小等进行B超检测,比较其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管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血液流速则呈现为明显的变缓趋势(P<0.05),统计学有意义.对肝硬化患者给予B超检测,发现有19例肝脏轮廓呈现出锯齿状变化,18例出现肝实质光点增粗,20例存在胆囊壁厚度增加现象,另外出现脾脏肿大的为22例,存在明显腹水症状的为14例.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给予B超检测,能够明确门静脉管径大小以及血流变化情况,其能够作为肝硬化的重要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王菊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病初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可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肢体功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
作者:刘艳明;沈伟娟;包瑾;鲁翼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中药饮片对中成药非法添加检验的影响.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天平对夏枯草、穿山甲、丹参、郁金、白芷、鸡血藤、青黛、乳香、没药、当归、连翘11种中成药进行醋酸泼尼松溶液非法添加检验,并实施阳性对照液、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检测,分析中成药之间的干扰性.结果 在进行醋酸泼尼松溶液非法添加检验时,没药和丹参可影响检测结果,主要表现为两种中成药的对照品色谱和供试品色谱的峰值相同,而对照品色谱和阳性色谱的峰值呈增大趋势.结论 中成药的非法添加可影响中药饮片的疗效,对此应加强临床检验,从而确保用药安全性.
作者:张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肾结核CT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对其中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在本院确诊为肾结核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CT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对CT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CT的诊断准确率为90.00%,B超的诊断准确率为82.50%,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T诊断中的误诊率为10%(4例).4例患者中有3例被诊断为肾囊肿,1例患者为被误诊为肾结核.结论 在肾结核的诊断中CT诊断具有良好的准确率,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在肾结核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
作者:陈庆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的处方书写和用药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处方书写质量和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 随机抽查2016年我院门诊处方,每月抽取3 d,共13450张.对处方书写及用药情况等进行归类统计以及分析与评价.结果 门诊处方存在书写不规范和用药不合理问题.不合格处方1201张,百分率8.93%,其中不规范处方396张,百分率2.9%,不合理用药805张,百分率5.89%.结论 我院门诊不合格处方仍然存在,处方书写与合理用药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作者:石素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康复率为30例(65.22%),显效率为14例(30.43%),治疗总有效率为44例(95.6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康复率26例(56.52%)、显效率13例(28.26%)和总有效率39例(84.78%)(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10.87%(P<0.05).结论 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云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患者中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腹股沟疝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理想,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戴银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使用品管圈对于降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40例ICU患者进行感染预防的常规护理,并归为对照组,针对我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间40例ICU患者进行感染预防的品管圈管理,并归为观察组;在两组护理结束后对其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患者均相对较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相关肺炎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患者12.50%(5例)明显较低(对照组为9例,比例为22.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在降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感染中的应用发现,其对于患者情况的改善,和相关不良事件的减少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邹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予以150万U尿激酶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予以20万U尿激酶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8%(44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34例),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发生率为2.22%(1例),对照组发生率为17.78%(8例),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大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勾宏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氯沙坦钾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卡托普利来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氯沙坦钾来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咳嗽、眩晕、睡眠障碍).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77%)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6.4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5.00%)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28.57%),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钾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林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舒芬太尼应用外伤性颅内硬膜外血肿清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40例外伤性颅内硬膜外血肿清除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进行手术麻醉,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舒芬太尼麻醉的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优于采用芬太尼麻醉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4.7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5.79%,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手术麻醉具有诱导时间短、术后苏醒快、麻醉不良反应低等特点,具有较高麻醉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殷占君;王世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针对盐酸氨溴索应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6年8月~12月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128例进行治疗效果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之以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结果 运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总效率高达84.4%.而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成功的总有效率为65.6%,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远超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实验组除喘息外其他各项症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治疗结束后基本没有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产生,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乔丽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M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32例确诊为M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年龄,原发灶,临床表现,腰穿结果,影像学等.结果 32例MC患者中肺癌为原发灶的有19例,比例高.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等.32例患者中首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有25例,阳性率为78.13%(25/32).多次检测可提高阳性率.MC通常脑实质无病灶,故无占位效应,核磁强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尤其是脑脊液细胞学阴性时.结论 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的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患者,尤其既往有肿瘤病史,要考虑MC可能,完善核磁强化检查,完善腰穿脑脊液检查,目前脑脊液细胞学MGG染色是诊断MC的主要方法,增强核磁检查对MC的诊断起到帮助.
作者:张环环;何俊瑛;张志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并对其药学进行研究.方法 将我院儿科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使用阿奇霉素,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静脉给药组和口服给药组,观察两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进行药学分析.结果 口服给药的不良反应情况少于静脉给药组,静脉给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3%,口服给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P<0.05.结论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较多,合理选择用药方式,尽量选择口服给药,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魏盈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并分析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和茶碱控释片对急性老年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获取临床治疗研究前瞻性数据.方法 从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老年哮喘患者中随机抽取92例,按照其就诊顺序随机平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单采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疗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茶碱控释片治疗,将两组的具体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1 w后,研究组的用力呼气容积要明显增大,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用力呼气容积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 w后,研究组用力呼气容积均要大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肺功能情况显著改善,且要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研究组的血压指标变化不显著,治疗后研究组的血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95.7%)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73.9%),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2%)胃部不适、咽部不适、烧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19.6%),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和茶碱控释片对急性老年哮喘患者开展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哮喘病情,抑制且减轻呼吸道炎症反应,促进肺功能恢复,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有效疗法.
作者:吴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初步诊断时和化疗完全缓解(CR)后血清中IL-2、IL-10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确诊为ALL且经过化疗获得完全缓解的患儿30例及健康儿童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量初诊组、完全缓解组(CR)、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2、IL-10的水平,比较化疗前后这两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并分别与健康对照组做对比.结果 初诊组患儿IL-2水平(3.59±1.18)pg/ml与正常对照组儿童IL-2水平(6.22±2.03)pg/ml相比较明显下降(P<0.001),初诊组IL-10的水平(15.88±4.73)pg/ml与正常儿童IL-10的水平(5.69±3.44)pg/ml相比较则显著升高(P<0.001).随着化疗的进行IL-2水平(4.78±1.57)pg/ml明显上升,(P=0.005),IL-10水平(8.14±2.82)pg/ml显著下降(P<0.001),都未达到正常儿童水平(P=0.034和P=0.036).但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因子IL-2和IL-10可能在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免疫调节功能,其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儿童ALL患儿体内的免疫功能状态的好坏.
作者:唐会涛;郝国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讨论使用依那普利与阿魏酸钠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双嘧达莫和丹参片常规治疗方式,同时口服依那普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静脉滴注,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6.67%,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依那普利与阿魏酸钠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魏俊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在儿科麻醉恢复室(PACU)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制度、措施和方法,同时了解其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麻醉恢复室接收的术后患儿共5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采集非计划拔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数据.结果 通过对实施前后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率由45%降低至12%,不良事件发生率由3.4%降低0.2%,患者满意人数由85人上升至180人.上述三个方面的前后期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高PACU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作者:刘晓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