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效果

梁永辉;汪斌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 换血术, 新生儿
摘要:目的 探讨换血术治疗新生儿离胆红素血症(NHB)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明确具有换血治疗指证的患儿采取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进行换血治疗,观察患儿换血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等变化.结果 换血前TBIL、IBIL、DBIL分别为(443.19±83.28)μmoL、(407.14±72.23)μmol/L、(36.05±22.11) μmol/L,换血后为(197.73±52.35) μmol/L、(175.28±42.31) μmol/L、(22.31±12.17)μmol/L,抉血前后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BIL、IBIL、DBIL换出率分别为56.39%、54.44%、38.74%;换血后患儿WBC、PLT、Hb、K+、Ca2+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取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疗效好,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立体定向手术抽吸对脑出血伴发脑水肿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抽吸联合尿激酶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伴发脑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高血压脑出血伴发脑水肿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立体定向手术组(n=58)和保守治疗组(n=58).立体定向手术组患者在三维立体定向下行血肿抽吸术,同时注入尿激酶50 kU进行引流;保守治疗组给予降压、降颅压、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1、2、4周血肿周边水肿消散情况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后1、2、4周血肿周边水肿体积立体定向手术组分别为(8.9±1.8)、(7.1±1.6)、(5.6±0.9) ml,保守治疗组分别为(16.6±2.8)、(14.9±1.8)、(6.6±1.2) ml,治疗后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立体定向手术组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抽吸联合尿激酶引流治疗脑出血伴发脑水肿可明显减轻早期血肿周边水肿,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姜子荣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南京市城区居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南京市城区居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肥胖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07年抽取南京市主城区的2个社区,年满18岁常住人口2016人.将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 level,PA)分为完全静坐;轻度活动;中度活动;重度活动4级.BMI≥24 kg/m2为超重肥胖.控制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吸烟、饮酒和慢病后,分析身体活动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城区居民完全静坐、轻度体力活动、中度及重度体力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7.9%、26.3%、50.4%和5.4%,超重、肥胖比例分别为41.7%、11.3%.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度体力活动发生超重的风险是完全静坐的0.15倍(95%CI:0.11~0.22),发生肥胖的风险是其0.16倍(95%CI:0.10~0.27);中及重度体力活动居民发生超重的风险是完全静坐的0.16倍(95%CI:0.12~0.23),发生肥胖的风险是低度体力活动的0.17倍(95%CI:0.11~0.27).结论 体力活动是超重肥胖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景世保;洪忻;王志勇;孙六元;尤万喜;徐斐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某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2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组,常规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外科常规处理,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早期给予心理干预、运动疗法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康复训练干预,2周后评定常规对照组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组患者M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的(P<0.05),且常规对照组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无再次出血及骨折等并发症(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其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姚丹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居民体育锻炼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采用EPIDATA3.1和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成都市居民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为40.9%;年龄、在职与否、婚姻状况、高血压患病情况是居民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结论 成都市成年居民体育锻炼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重点促进中青年人群、在职人群参加体育锻炼,加强对老年人、慢病患者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

    作者:赵娜;李宁秀;高博;陈娜;刘丹萍;任晓晖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及其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85例经头颅MRI/CT证实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90例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入院24 h内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CY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诊断为HH的例数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进一步行血清Hcy水平与病情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随着NIHSS评分的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Hcy水平亦随之升高,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 (P< 0.05);随着NIHSS评分的严重程度的增加,诊断为HH的患者比例亦随之升高,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且可以反映脑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血清Hcy水平与脑梗死的病情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对该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可能降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作者:姜岩;王媛博;陈迎;于绘丽;信慧;韩雪;李晓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PBL教学模式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环境的影响

    目的 探索基于问题学习法(PBL)教学模式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环境的影响.方法 从2010级研究生中随机选择5个班级(每班30人)作为实验组,应用PBL教学模式;同时随机选择另外5个班作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方法(LBL).课程结束后采用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REEM表,调查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的认知情况.同时采用另一份调查表获得实验组学生对影响PBL教学效果的各因素得分,并对各因素与DREEM表总分和各子项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实验组DREEM表总分(135.39±17.57)明显高于对照组(128.11±1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3,P< 0.001).实验组学生对学习、环境以及社交的自我知觉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回归分析中,小组学习、教师授课、教学资源以及课程组织情况依次影响教育环境总分.结论 PBL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改善医学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作者:卢智泉;闫佳;孙文慧;张迪;姜腾轩;李岩;翟淑娜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河北省部分高校新生传染病知信行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对传染性疾病的认知和相关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并终达到得出有效的干预途径来控制传染性疾病的目的.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北省三所高校2011级1500名新生进行传染病知信行调查,然后进行健康教育及干预,教育前后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相关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结果 干预前、后新生传染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69.4%和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染病相关行为正确率干预后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系统健康教育课相对其他干预手段效果尤为显著.结论 在高校开展传染病知识健康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效果尤为理想.因此,开展大学生传染性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且艰巨的任务,除了大学生自已的科普学习外,还需要教育、宣传等多部门的参与.传染性疾病知信行部分调查项目有突破性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

    作者:戴明卜;刘彦平;赵振平;袁从英;王金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社区肺康复治疗对中重度COPD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社区肺康复治疗对重度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COPD患者234人,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Ⅱ级、78例)、B组(Ⅲ级、80例)和C组(Ⅳ级,76例),对患者进行社区肺康复干预治疗2年,比较干预前后患者临床表现和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COPD患者经社区肺康复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肺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仲进;潘文;肖磊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南京市1973~2008年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1973~2008年南京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1973~2008年南京市气温、气压、能见度和风速资料,运用方差分析或x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其年度差异和变化趋势.结果 1973年到2008年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低值为14.73℃(1980年),高值为17.03℃(2007年),上升幅度为1.39℃,不同年份段能见度呈直线下降趋势(14.13 km下降到5.94 k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日平均气温和日高气温、日低气温、露点温度、海平面气压呈高度相关(r≥0.75),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8、0.947、0.924、0.790.结论 南京市35年来气候在逐渐变暖,且近20年期间有加速上升的趋势.

    作者:周连;陈晓东;张秀珍;纪琴;朱宽远;程义斌;金银龙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索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压力性尿失禁妇女为研究对象,共计75例.机械抽样随机将其中45例分为改良组组,采用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余者30例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结果 两组患者末后1、6、18个月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费用均比对照组显著低(P<0.05).改良组并发症共计7例(15.6%);改良组并发症共计5例(16.7%),对照显示,两组患者并发症共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强生公司生产的聚丙烯网片自制吊带和自制穿刺锥代替TVT-O操作装置的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确切、安全,且相当于TVT-O术式可显著降低治疗费用,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覃永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社会支持与部队官兵人格特征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部队官兵社会支持获得情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某部队官兵253人进行测试.结果 对该部队官兵社会支持与军人常模进行比较发现,部队官兵的客观支持得分低于军人常模,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军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军龄在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发现,EPQ人格维度中,N维度与支持利用度,P维度与客观支持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该部队官兵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来帮助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对士兵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楠;赵岳章;李星慧;王强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250例疗效及依从性分析

    目的 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方法 选择某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变应性鼻炎患者5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和抗组胺药治疗,治疗组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治疗依从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1年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1年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2年治疗完全依从率为73.6%,而对照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远期疗效显著,但依从性较差,需加强宣传教育.

    作者:王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老年教师心血管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及干预

    目的 通过医院定期对离退休老年教师进行血压、心电图监测,彩超检查了解高校老年教师的心脏血管损害程度,以便及早进行干预,降低疾病的发生.方法 对高校老年教师进行体检,测定血压、心电图描记,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参照评价标准,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体检结果表明,高校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占老年人群38%,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心电图异常占老年人群26%,主要表现在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结论 加强对高校老年教师的血压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了解高校老年教师心脏和血管的损害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敏;叶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GBP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影响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 研究糖尿病手术(胃转流手术Gastric bypass,GBP)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调控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1979年1月~2010年12月发表的关于GBP降低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辅以手工检索,对照纳入标准将筛选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7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14篇,总的有效量合并RR值为0.79 (95%CI:0.66~0.94),其中符合术后4周空腹血糖研究纳入标准的有9篇,其效应尺度是同质的,空腹血糖浓度合并RR值0.81 (95%CI:0.76~0.86),其中符合餐后血糖研究纳入标准的有10篇,其效应尺度是同质的,术后4周OGTT合并RR值0.71(95%CI:0.67~0.75),发表偏倚估计t=0.332,P=0.749> 0.05.结论 GBP手术对降低Ⅱ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FBG)和餐后血糖(OGTT试验)有显著的效果,并且具有一定时间的长效性.

    作者:田慧敏;李云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大学生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 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281名大学生.结果 (1)依恋回避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13到0.27之间;而依恋焦虑与除生活满意度外的其他指标相关显著;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2,r=0.30,P< 0.01). (2)回归分析显示,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后,依恋回避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β=-0.05,t=-0.87,P=0.38);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积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从-0.23变成-0.19(t=-3.16,P=0.001);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焦虑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β=-0.09,t=-1.53,P=0.13);当进入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 (3)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是成人依恋与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结论 成人依恋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作者:朱伟;陈国法;王催春;吴小翠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北京市海淀区2005~2009年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2005~2009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5~2009年流动人口1076例麻疹病例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全区报告麻疹病例1076例,年均发病率20.7/10万,其中流动人口聚集地发病624例,占全部病例的58.0%;小于5岁人口发病271例,占25.2%; 20~29岁人口发病306例,占28.4%.发病高峰为4~5月.病例中有明确免疫史者占27.8%,无免疫史35.3%,免疫史不详36.9%.结论 <5岁儿童和20~29岁年龄组为主要发病人群,免疫史状况表明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和提高接种率是控制麻疹发病的重要措施,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对集体用工单位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作者:马天薇;富继业;史如晶;刘洪喜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学检测

    目的 了解某医院的不明原因胃肠炎病例的病原学特点,为科学预防可能的流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某医院2010年12月出现胃肠炎症状的10例患者的排泄物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幌病毒、星状病毒以及肠腺病毒5种肠道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和测序分析.结果 10份粪便标本中,7例检测到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经测序分析为GⅡ.4亚型,未检测到其他病毒,确定为该病毒感染所致.结论 南京地区存在诺如病毒的威胁,导致该医院患者胃肠炎的病原是诺如病毒.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GⅡ.4亚型为主要感染亚型,应加强相应的抗病毒健康教育宣传,尤其是可能导致传播的预防工作.

    作者:付建光;祁贤;吴斌;洪镭;张洪英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评价铜绿假单胞菌结合疫苗免疫血清间接ELISA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间接ELISA法用于评价铜绿假单胞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免疫血清效价.方法 对ELISA法的包被、封闭、加样、加酶条件进行系列研究.结果 采用PBS缓冲体系,选择0.25 μg/ml抗原作为包被浓度,经37℃振荡30min包被,用1% BSA作为封闭剂,选用1∶8000稀释的酶标二抗,用进口的NUNC酶标板进行铜绿假单胞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免疫血清效价的检测,可获得较好的结果.结论 建立的间接ELISA法具有灵敏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评价铜绿假单胞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免疫血清的效价.

    作者:姜晓;谢茂超;余倩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硫酸镁对利多卡因中毒小鼠惊厥和死亡率的影响

    目的 应用盐酸利多卡因致小鼠中毒惊厥模型,探讨硫酸镁对利多卡因中毒小鼠惊厥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210只昆明小鼠,体重18~25 g,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50 mg/kg硫酸镁组、100 mg/kg硫酸镁组、200 mg/kg硫酸镁组、400 mg/kg硫酸镁组,每组42只,分别预先腹腔注射4种剂量的硫酸镁或等容积的生理盐水,15 min后腹腔注射100 mg/kg利多卡因,观察小鼠惊厥潜伏期、持续期、惊厥发生率、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结果 ①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硫酸镁可延长利多卡因致惊厥的潜伏期,缩短利多卡因致惊厥的持续时间,延长利多卡因致惊厥的死亡时间.②硫酸镁可以降低利多卡因致惊厥的发生率,200和400 mg/kg硫酸镁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利多卡因致惊厥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降低利多卡因致惊厥的死亡率,50、100、200 mg/kg硫酸镁组与生理盐水比较,利多卡因致惊厥敏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③硫酸镁可降低利多卡因致惊厥的强度,随着硫酸镁剂量的增加,利多卡因致惊厥的等级逐渐降低.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硫酸镁可拮抗利多卡因的致惊厥作用,降低利多卡因的毒性.

    作者:邱有波;杨拯;袁梦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婴幼儿下呼吸道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其耐药性研究

    目的 了解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情况及耐药性,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采集患儿下呼吸道临床标本分离培养肺炎克雷伯菌;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度;耐药表型筛查产ESBLs菌株;PCR检测ESBLs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和blaOXA).结果 645例病例分离不重复肺炎克雷伯菌60株(9.3%);检出病例主要为新生儿及2岁以下婴儿(73.3%);临床表现主要为肺炎(73.0%)和支气管炎(20.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较严重.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9株(48.3%),表现出多重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较敏感.PCR扩增CTX-M、TEM和SHV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89.7%、55.2%和34.5%,未检出OXA基因;69.0%的菌株同时携带两种及两种以上ESBLs基因型.结论 婴幼儿下呼吸道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表现出年龄、性别差异;临床分离株对常用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较高;产ESBLs菌株比例较高,以CTX-M型为主,多数菌株同时携带两种以上ESBLs基因型.

    作者:李娜;杨蕊嘉;叶倩;党好;刘晓岑;张杰;裴晓方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