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泵联合用药治疗癌痛及其他痛苦症状的临床研究

张川;陈慧平;李金祥;邱芳;董华琼;张宗艳

关键词:晚期癌症, 镇痛, 微泵
摘要:[目的]本课题研究注射器驱动泵(微泵,syringe driver/micro-pump)联合用药连续皮下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fusion,CSCI),以缓解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控制其他难治性痛苦症状,为建立我国姑息医学模式及治疗指南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选择40例疼痛评分≥7分、预期生存期≥30 d、伴有其他难治性痛苦症状的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采用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分别先后给予口服盐酸吗啡缓释片和使用微泵联合用药,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比较微泵皮下给予吗啡与口服吗啡的疼痛减轻分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泵联合用药控制疼痛及其他痛苦症状的缓解率优干口服联合用药. [结论]微泵联合用药的镇痛治疗效果优于口服吗啡缓释片,不良反应较少,能较好的控制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和其他痛苦症状.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某高校大学生高血压前期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调查及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大学生高血压前期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及干预措施. [方法]本文对在校的本科大学生入学时的体检资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高血压前期与体重指效的相关性.并探讨实施干预的措施. [结果]1756名大学生的BMI分级分布图,类似钟型,但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曲线,表现为中间高,右侧渐扁平,消瘦和体重超标及肥胖的大学生占少数,大部分体重还是处在正常范围内.男、女大学生的BMI分级分布趋势一致.但是对男、女大学生的平均BMI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男大学生的BMI值(22.8±3.5)明显高于女大学生(20.2±2.8)(P<0.05).另外,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血压水平有增高的趋势,虽没有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是中度和重度肥胖组的大学生收缩压/舒张压已经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接近(P>0.05). [结论]控制体重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高血压的主要措施.预防为主,培养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的根本.大学生可以定期监测血压,学会自我放松.

    作者:王胜敏;王丛妙;曹丽娟;卢秀霞;陈章峰;杨晓松;张彬;田国熙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急性附睾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附睾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急性附睾炎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并与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比较. [结果]手术组24例患者均疼痛在24 h内全部缓解,且体温均在6 d内降至正常,术后随访发现残留硬结2例,无1例复发,无1例出现睾丸萎缩,平均住院时间(8.5±3.2)d.非手术组24例患者中疼痛有11例患者在24~48 h缓解,l3例患者在48~72 h缓解;14例患者的体温在6 d内降至正常,7例患者的体温在10 d内降至正常,3例患者的体温在14 d内降至正常,术后随访发现残留硬结12例,复发8例,平均住院时间(17.9±4.2)d.经统计分析发现手术组患者的24 h缓解率,6 d内体温正常率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而平均住院时间则明显低于非手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附睾炎的治疗应在患者出现症状出现疼痛难忍,犹如睾丸扭转,阴震壁水肿等症状前进行手术,切开附睾和精索外膜减压,引流脓液.

    作者:马文民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宜春市1998~2008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宜春市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为防制细菌性痢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宜春市1998~2008年间疫情报告统计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1998~2008年宜春市菌痢年均发病率45.50/10万,年均死亡率1.60/10万,年均病死率0.02%.7~9月份发生病例多,占全年发病总数的49.97%,男女性别比为1.52: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农民为主. [结论]宜春市1998~2008年菌痢发病率呈总体下降趋势,在流行季节,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菌瘌发病率.

    作者:游秀英;崔鹏;龙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唐山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研究

    [目的]利用SF-36量表分析唐山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探讨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为今后制定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唐山市区随机抽取4个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随机抽取3个居委会,对居住满30年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登记造册,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20-10名老年人,共抽取370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影响生命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生活来源、生活事件、心理及健康状况等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些人口社会学特征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因此,家庭和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及心理卫生,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且从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出发制订老年卫生保健政策,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社区卫生保健项目,以促进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高.

    作者:关维俊;庞淑兰;薛玲;任琦;崔立华;安欣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石嘴山市城市区肺结核病人社区家庭管理初探

    [目的]为提高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不断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人发生,充分利用城市社区卫生资源优势,探索适合社区家庭管理模式.提高病人治疗管理依从性,不断提高肺结核病人的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例发生.[方法]<实施方案>按照结防机构统管,社区医生主管,家庭督导员监管(社区医生监管,家庭督导员主管)的方式进行管理,三级督导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充分体现方便患者,人性化管理. [结果]规则服药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石嘴山市城市区肺结核病人社区家庭管理是城市区肺结核病人管理过程中,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索的一种病人管理模式.

    作者:麻建宁;祖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豫北高校女教师亚健康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豫北高校女教师亚健康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就豫北高校女教师对亚健康的认知度、亚健康现状与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豫北高校女教师对亚健康的知晓程度欠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认识不够,其亚健康发生率为63.53%;副教授、35~44岁、14学时以上/周的女教师,其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显著降低女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p<0.01). [结论]豫北高校女教师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各高校应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及早采取各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尚保春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36例肺挫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X线在早期诊断肺挫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我院于2006年5月~2009年6月运用X线影像检查方法对肺挫伤患者进行临床检查、诊断. [结果]肺问质改变19例,占52.8%(19/36),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租.粗细不均,边缘模糊.肺实质改变11例,占30.6%(11/36),主要表现: (1)斑点、斑片、絮状阴影,沿肺纹理分布,密度较淡,边缘模糊. (2)大片状阴影,表现为肺一段或一叶或跨叶段的大片状不规则阴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多见于中下肺野.磨砂玻璃样改变7例,占19.4%(7/36),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肺野透光度一致性降低呈雾状或似蒙上一层漳纱.继发感染5例,占13.9%(5/36),主要表现为肺实质性改变强化征,迁延不吸收和临床感染症状,全部发生于肺实质受累者. [结论]X线诊断是肺挫伤的主要传统诊断手段,且经济、方便,对于肺挫伤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永康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煤矿工人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煤矿工人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煤矿工人胃癌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15个因素与煤矿工人胃癌可能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慢性胃病史、井下工作年限、粉尘暴露强度、高盐饮食、进食速度快、精神压力大、喜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生蒜与煤矿工人胃癌相关,其中喜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生蒜为保护性因素. [结论]煤矿工人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慢性胃病史、井下工作年限、粉尘暴露强度是煤工胃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吴春涛;刘铁楠;马立国;张鹏东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时间序列分析在结核病发病预测应用中的初步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季节差分ARIMA模型在结核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为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四川省2004年1月~2007年6月的逐月肺结核发病率进行ARIMA建模拟合,采用2007年剩余各月的实际月发病率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ARIMA(1,0,0)×(1,1,0)12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既往时间段上的发病率序列,其对2007年7~12月发病率的预测值基本符合实际发病率的变动趋势. [结论]季节差分ARIMA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短期内肺结核发病率在时问序列上的变动趋势,若用于长期预测,应根据长期监测数据不断调整模型参数.

    作者:李娜;殷菲;李晓松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PML-RARα反义核酸增强NB4细胞对硒化壳聚糖诱导分化作用敏感性的探讨

    [目的]研究PML-RARα反义核酸(antisense oligodexynucleotide,ASODN)对硒化壳聚糖诱导的NB4细胞分化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人工合成PML-RARαASODN经阳离子脂质体包裹后瞬时转染NB4细胞,采用RT-PCR检测转染后PML-RARα基因表达情况,通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NBT法观察细胞功能变化及流式法检测细胞膜CD11抗原表达来观测细胞分化. [结果]经PML-RARαASODN处理的NB4细胞PML-RARα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ML-RARα基因的反义核酸和硒化壳聚槠均能提高细胞NBT还原率,升高CD11b抗原,二者合用,则NBT还原率和CD11b抗原表达进一步增强.[结论]阳离子脂质体转染PML-RARαASODN具有促进硒化壳聚糖诱导NB4细胞分化作用的敏感性.

    作者:邓守恒;曹凤军;蔡晓军;王贤和;陈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与HBV-DNA的关系分析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中乙肝病毒(HBV)的感染状况,探讨HBV血清标志物(HBVM)、前S1抗原与HBV-DNA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FIBVM、前S1抗原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 [结果]357例PHC患者中,HBV感染率94.96%(339/357),HBsAg阳性率83.75%(299/357);感染模式以HBsAg、抗HBe和抗HBc 3项阳性为多见,占52.94%(189/357);前S1抗原、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0.14%(179/357)、70.59%(252/357);以HBsAg、HBeAg和抗HBc 3项阳性模式中前S1抗原、HBV-DNA阳性率高,分别为73.3%、93.3%.HBV-DNA的阳性率高于前S1抗原(X2=31.19,P<0.001),随着血清HBV-DNA载量增加,前S1抗原阳性率增加. [结论]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以HBsAg、抗HBe和抗HBc 3项阳性多见:HBV-DNA阳性率高于前S1抗原,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HBV-DNA可更全面反映患者体内HBV的活动性复制程度,弥补HBV血清标志物在肝癌检测中的不足.

    作者:陈漫霞;陈思东;姚振江;王漫云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微泵联合用药治疗癌痛及其他痛苦症状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课题研究注射器驱动泵(微泵,syringe driver/micro-pump)联合用药连续皮下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fusion,CSCI),以缓解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控制其他难治性痛苦症状,为建立我国姑息医学模式及治疗指南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选择40例疼痛评分≥7分、预期生存期≥30 d、伴有其他难治性痛苦症状的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采用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分别先后给予口服盐酸吗啡缓释片和使用微泵联合用药,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比较微泵皮下给予吗啡与口服吗啡的疼痛减轻分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泵联合用药控制疼痛及其他痛苦症状的缓解率优干口服联合用药. [结论]微泵联合用药的镇痛治疗效果优于口服吗啡缓释片,不良反应较少,能较好的控制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和其他痛苦症状.

    作者:张川;陈慧平;李金祥;邱芳;董华琼;张宗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改良矫治器矫治儿童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改良矫治器矫治儿童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35例乳牙期、替牙期前牙(牙合)患儿随机分为改良组17例与对照组18例,改良组患者接受改良矫治器矫治,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直丝弓矫治方法压低前牙打开咬合行Ⅲ类牵引解除前牙锁结,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结果]改良组前牙松动颗次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矫治用时(12.6±5.8)月,对照组用时(17.5±6.6)月,改良组用时较对照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改良组患儿前牙(牙合)全部彻底矫治,尖牙及磨牙全部达到中性关系. [结论]改良矫治器可有效治疗儿童前牙反(牙合),此方法简便,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金巍;冯博;吴静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文献研究

    在全球积极通过疾病管理控制来降低高血压发病的趋势下,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原发性高血压多因素研究的方法、因素及统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旨在为后续我国的高血压多因素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及建议.

    作者:曹丽琰;童毅;易东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慢性并发症与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发症现状,并分析其生存质量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及自编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对178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避行调查. [结果]1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慢性并发症者170例(95.5%),患者的生存质量普遍受到影响,其中心理维度受损程度大,社会维度受损程度小.慢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有病程、性别、BMI、甘油三酯和收缩压.饮酒情况、睡眠情况、病程和并发症分别从不同维度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论]2型糖尿病幔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加强有针对性的干预,有助干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伍佳玲;苏虹;何莉;赵科佚;徐志伟;常微微;孙智路;黄源迟;叶冬青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大豆皂甙对矽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细胞Fas/FasL系统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豆的皂甙(soyasaponin,SS)对实验性大鼠矽肺纤维化模型中肺组织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 [方法]通过复制大鼠矽肺纤维化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肺组织丙二醛(MDA)在染尘及SS干预后的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细胞Fas和FasL表达的改变. [结果]给予SS后,与对模型组相比血清SOD升高、MDA显著降低(P<0.05).SiO2组Fas蛋白表达为相应对照组的4.51和5.05倍.其阳性信号主要集中于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 [结论]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矽肺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一定剂量的大豆皂甙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从而缓解矽肺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徐厚君;王志强;苏宁;闫立成;武建辉;李清钊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UCP2基因与神经管畸形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母体线粒体膜转运蛋白UCP2基因与子代发生神经管畸形(NTIDs)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间是否存在着交互作用. [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调查对象UCP2基因的多态性,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UCP2基因第8外显子3'非编码区45 bp碱基的缺失或插入有3种基因型,即D/D、D/1和I/I,其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基因型中随着D等位基因的增加,母亲生育NTDs患儿的可能性也增加.②UCP2基因55位点有2种基因型.即野生型AA,杂合突变型AV,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等位基因(A、V)在两组的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③UCP2基因3'非编码区中D易感等位基因和55位点突变基因间无明显交互作用. [结论]①UCP2基因3'非编码区45 bp碱基的缺失或插入是NTDs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并且UCP2基因3'非编码区的D易感等位基因在人群中的高分布是山西省NTDs高发的一个重要的遗传原因.②UCP2基因55位点突变可能不是NTDs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温变珍;张涛;李佩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后勤保障在卫生防疫应急工作中的定位与思考

    后勤保障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是疾控机构服务于社会,发挥大社会效益的根本保证,更是防疫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疫应急队伍能否持续保持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海清;刘平;谢华;冯阳;周良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一起学校疑似食物中毒诱发群体性癔病的思考

    2008年12月12日上午9时20分,广元市朝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乡卫生院报告:某乡中心小学校有38名学生出现呕吐、腹痛、头晕等症状前去就诊,疑似食物中毒.我疾控中心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流调.

    作者:刘迪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河南省2004~2008年7种人兽共患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4~2008年人兽共患病流行现状.[方法]收集整理2004~2008年各地市上报疫情数据及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近5年来共有7种主要人兽共患病病例报告.出血热疫情逐年下降,布病发病则明显上升,乙脑和狂犬病各出现一发病高峰后又里下降趋势,钩体病、斑疹伤寒、登革热表现为偶发的散在病例.总体看,河南省人兽共患病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主要患病人群是膏、中年农民和15岁以下少儿. [结论]河南省存在多种人兽共患病发生和流行,需要重点关注,加强防控.

    作者:孙建伟;许汴利;郭万申;康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