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晶体液对胃肠道手术婴儿电解质、血糖的影响

张明;李超;谷海飞

关键词:婴儿, 胃肠道手术, 电解质, 血糖
摘要:目的 比较生理盐水、2.5%葡萄糖生理盐水及复方电解质液对婴儿胃肠道手术电解质、血糖的影响,探讨婴儿的胃肠道手术输入何种液体更为合适.方法 选择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婴儿60例,随机分为等张的生理盐水组(C组),1/2张2.5%葡萄糖生理盐水组(G组)及等张的复方电解质液组(F组)3组,每组20例.手术期间各组患儿的输液按各实验分组的方案进行.各组患儿均于静脉输液前(T0)、静脉输液30 min(T1)、静脉输液60 min(T2)、静脉输液90 min(T3)及静脉输液120 min(T4)时记录HR及MAP的变化;并在上述各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测血Na+、Cl-、K+、Glu;术后2 h(T5)再抽血测定一次Glu(术后2 h内仍输注围术期的同种液体).结果 与T0时比较,T3、T4时G组Na+、K+值降低(<0.05);T4时G组Cl-值降低(<0.05);T2、T3、T4时C组Cl-值升高(<0.05);T2、T3、T4时C组与F组的Glu值升高(<0.05);T5时C组与F组的Glu值降低(<0.05);而T1、T2、T3、T4、T5时G组的Glu值持续升高(<0.05).与C组比较,T2、T3、T4时G组Na+值、G组和F组Cl-值低于C组(<0.05);T3、T4时G组K+值低于C组(<0.05).与G组比较,T3、T4时F组Na+、K+值高于G组(<0.05);T4时F组Cl-值高于G组(<0.05).T2、T3、T4、T5时C组、F组的Glu值低于G组(<0.05).结论 在婴儿的胃肠道手术中输注复方电解质液更为理想.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脑白质疏松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起病14 d内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1例,所有患者完成MRI检查,依据头颅MRI是否存在LA,分为LA组74例,无LA组17例.并对脑白质疏松严重度进行评分,卒中后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认知功能评定采用MoCA量表和MMSE量表.结果 LA组整体认知功能(MMSE、MoCA评分)及视空间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记忆功能评分低于无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其他领域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LA严重度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28,值分别为0.02、0.01.LA组中轻度LA患者(LA评分≤3分)30例,与无LA组比较,二者整体认知功能、视空间执行功能、命名、注意、语言、抽象、记忆及定向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白质疏松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执行功能、语言、记忆功能,且LA程度越重,对认知功能影响越大,但轻度的LA对认知功能影响不明显,LA严重度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本研究仅仅是一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缺乏LA对认知功能长期影响的资料,有必要开展长期随访的多中心研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作者:杨艳;王思迅;宋春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管道的安全管理研究

    目的 观察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管道的安全管理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妇科肿瘤患者给予常规管道护理设为对照组,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102例妇科肿瘤患者给予管道的安全管理设为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手术后管道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患者管道知识知晓得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结果实施术后患者管道安全管理后,研究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患者管道知识知晓得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分别为7.84%、(90.12±1.47)分、(95.15±1.46)分,优于对照组的11.58%、(85.12±1.61)分、(90.14±1.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管道的安全管理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管道管理意识,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管道知识的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马静;闵丽华;杨绍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间孔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及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并统计术后复发病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归纳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科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共188例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手术疗效并对复发病例行二次椎间孔镜治疗,探讨术后复发原因,归纳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术后评分改善明显,术后1年优良率为88.83%;术后共出现复发患者6例,占总数3.19%,复发原因为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术中定位不佳、术前合并终板炎、术后活动过多等;均经二次PELD治疗逐渐康复,术后1年改良MacNab疗效评定4例优,1例良,1例可;术前合并终板炎9例,其中3例复发.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术前合并终板炎可能为影响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把控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技巧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高正添;贾天阳;常成兵;陈宾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在女性月经相关性痤疮治疗中的应用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育龄期妇女多发,且与女性月经密切相关,症状常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部分女性患者伴有月经失调等妇科疾患,提示痤疮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因此在治疗女性月经相关性痤疮时,结合月经周期生理变化特点,运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能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紊乱的内分泌,标本兼治,从而打破反复发作的怪圈,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可靠.

    作者:杨立;李海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左肝蒂阻断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左肝蒂阻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腔镜组,32例行传统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269.11±54.43)min vs(211.72±31.64)min],术后疼痛缓解时间[(2.89±1.41)d vs(4.81±1.58)d],术后排气时间[(24.80±6.31)h vs(45.13±9.80)h],术后住院时间[(9.51±2.38)d vs(14.19±2.86)d]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腹腔镜下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是肯定的,与以往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作者:梁鑫;张学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石蜡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3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部.镜下肿瘤均具有典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学特征,不规则出血性裂隙、囊腔结构,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免疫组化显示波形蛋白和CD68阳性,血管标记物均阴性.结论 AFH形态学上有出血性裂隙、囊腔,需与血管肉瘤和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等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作者:张如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结合靶向药物综合治疗结肠癌肝及肝外转移术后7年1例报告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常见癌症之一,大约35%的患者伴肝转移,结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12个月[1].对有手术切除机会的结肠癌肝或肝外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依然是结肠癌转移患者唯一获得长期生存的手段.有文献报道,对早期结肠癌手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50%~80%[2].然而,对结肠癌肝及肝外转移患者单一手术切除病灶,术后肿瘤复发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期.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介入放射学科的发展,更多更有效的靶向药物及先进的介入治疗(如RFA、TACE)应用于结肠癌肝及肝外转移患者,使得患者生存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3].目前,对结肠癌肝及肝外转移术后行靶向药物联合RFA、TACE综合治疗方案的报告不多,我科对1例患者病灶切除术后结合靶向药物等综合治疗长期生存(约7年),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富全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2月~6月择期剖宫产并要求接受术后镇痛的单活胎产妇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模式,观察组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通过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心理及体位护理,运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动态观察两组产妇镇痛后NRS自评评分,以及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6 h、12 h和24 h后NRS评分分别为(1.93±0.73)分、(2.53±0.92)分、(1.64±0.53)分低于对照组的(3.31±1.03)分、(3.73±1.31)分、(2.92±1.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术后36 h和48 h NRS评分分别为(1.23±0.72)分、(1.34±0.53)分与对照组的(1.41±0.91)分、(1.42±1.0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9.00%,高于对照组8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应用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有助于提高产妇术后24 h内的镇痛效果,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

    作者:熊丽;蒋明珉;何娅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妇女宫颈病变筛查分析

    目的 研究HPV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提供防治宫颈癌的思路.方法 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送检到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433447例宫颈病变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并分析HPV基因亚型分布及年龄分布.结果 HPV阳性率为12.51%,其中单一高危HPV阳性率为9.28%,单一低危HPV阳性率为1.22%.HPV亚型阳性率高的是16型2.09%、58型1.82%、52型1.61%.TCT阳性检出率是5.69%,其中ASC-US3.91%、LSIL1.21%、ASC-H0.32%、HSIL及以上0.23%、AGC 0.02%.HPV发病率高的年龄段是41~50岁,阳性率为5.54%,与其它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HPV亚型中16、52及58感染率高,同时具有明显年龄特征.HPV感染可引起一系列的宫颈病变,防治重点应针对高危HPV感染的人群.

    作者:朱军;张振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夜班急诊血常规、生化、血气及凝血四项TAT时间分析

    目的 探讨夜班急诊血常规、生化、血气及凝血四项的结果回报流程中各阶段所需时间,做好检验科质量持续性改进.方法 记录2018年8月3日~22日我院连续20次夜班临床医师急诊项目申请时间、 检验科样本接收时间及检验报告审核时间,计算项目申请至样本接收时间(TAT-T1)、样本接收至报告审核时间(TAT-T2)及项目申请至报告审核时间(TAT-T总).结果 共统计732份急诊样本,其中血常规231份,生化299份,血气109份,凝血四项93份.①血常规TAT-T1、TAT-T2、TAT-T总分别为(138.82±125.80)min、(24.80±20.91)min、(163.81±128.43)min;②生化TAT-T1、TAT-T2、TAT-T总分别为(150.71±125.94)min、(48.23±16.72)min、(198.93±124.86)min;③血气TAT-T1、TAT-T2、TAT-T总分别为(109.76±98.91)min、(22.32±19.90)min、(132.02±98.32)min;④凝血四项TAT-T1、TAT-T2、TAT-T总分别为(114.42±86.80)min、(46.21±25.91)min、(160.60±90.81)min;⑤其中TAT-T2占用了TAT流程中所需时间的21.72%,而TAT-T1占78.33%.结论 TAT整个流程时间较长,TAT-T2是TAT中的核心阶段,占流程中所需时间的1/5左右,而TAT-T1却占用了整个流程4/5左右的时间.检验科TAT持续性改进除了加强值班人员责任心、工作方式的调整外,临床科室、护工组和检验科之间只有相互协调,相互改进,才能在持续性质量改进工作中,达到真正的质量改进.

    作者:张天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淫羊藿苷调节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进展

    淫羊藿苷是传统补益中药淫羊藿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研究发现可影响多种细胞的增殖.淫羊藿苷主要促进骨组织相关细胞增殖,包括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骨膜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淫羊藿苷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包括骨肉瘤细胞、乳腺癌细胞和卵巢癌细胞等,淫羊藿苷亦可调节其他细胞的增殖,包括神经干细胞、平滑肌细胞等.但淫羊藿苷对细胞增殖促进和抑制的双重调节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方能为其在细胞增殖紊乱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丽红;肖波;侯丽霞;姚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分类算法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高血压作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病例中发现潜在的发病机理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采用数据清理、变换等预处理技术对医院提供的大量生化检验数据进行处理,提取GLU、TC、TG等影响高血压的主要生理体征属性;然后,针对C4.5算法在体征属性选择方面存在的偏离问题,引入属性权重的概念,对C4.5算法进行改进;后,基于改进的C4.5算法构建决策树,并从中提取用于诊断的分类规则.实验证明,构建的决策树模型符合医学认识,准确率较高,为辅助医生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疾病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作者:戴晓敏;丁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玻璃酸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改变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IL-6水平均下降,IL-10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患者变化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高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骨关节评分和疼痛情况,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赵懋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糖尿病胰岛病变及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损伤检测的整合实验相关经验探讨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是《内分泌系统》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本文介绍了我院传统《内分泌系统》胰岛相关实验课程设置的缺点,及针对此进行的整合实验改革的内容及成果,并就存在的难点问题做了分析与探讨.

    作者:张熠霖;皇晓燕;赵滢滢;舒兴盛;王子梅;应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对痛风复发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上消化道出血的痛风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尿酸的变化,以探讨PPI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对痛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原发性痛风患者37例为痛风组,同期37例上消化道出血且无痛风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使用PPI前后分别监测尿酸、体温、关节肿痛等指标,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痛风组使用PPI后血尿酸较用药前升高(49.24±111.4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PPI使用后血尿酸较用药前升高(2.89±47.87)μ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痛风组用药前后尿酸变化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使用PPI治疗后,痛风组64.86%出现非感染性发热,75.68%出现新发关节疼痛,患者疼痛评分较用药前增加(<0.001),而对照组患者未出现关节痛及发热病例.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痛风患者使用PPI可能诱发或加重痛风疾病的活动.

    作者:何志钧;梁运啸;梁列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与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乌司他丁和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使用乌司他丁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上腹部压痛缓解时间、腹痛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IL-6、IL-8、IL-10、TNF-α改善水平,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上腹部压痛缓解时间、腹痛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的IL-6、IL-8、IL-10、TNF-α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应用乌司他丁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可有效改善各项炎症介质,缩短各项指标和症状的改善时间,临床应用可行性高.

    作者:刘云;于洪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门诊导医机器人的应用及探索

    在门诊服务台部署导医机器人,开展导医机器人的研究及应用,通过构建导医知识库标准体系,不断训练和提升导医机器人能力,探索导医机器人的佳应用场景,尝试导医机器人替代人工服务的可行性.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过近1年的实践,使导医机器人回答问题准确率达90%以上,目前已开始尝试在周日用导医机器人替代护士导诊.

    作者:徐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黄连温胆汤治疗心律失常型心悸病研究

    《六因条辨》中指出黄连温胆汤可用于治疗胆失清净、痰热内扰之证.临证上可应用于失眠、心悸、胃痞等属痰热内郁,气机失调者.临床上,心悸是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而痰热型心悸是临床较常见心律失常证型之一,且痰热常与血瘀相结合,从而形成痰热瘀血共同致病的情况.本文主要探讨黄连温胆汤治疗心律失常型心悸病的临床作用.

    作者:郑勇斌;熊尚全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对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胆结石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3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24、48、72 h VAS评分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均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4、48、72 h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研究组患者各阶段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低于常规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对胆结石患者给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相较于常规开腹手术,手术时间短,患者出血量少,疼痛程度轻,围术期安全性高.

    作者:徐康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青壮年与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研究对青壮年及中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分布,为CAP的合理用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青壮年及中老年CAP各120例,通过痰细菌学培养、痰液病原体核酸检测、血清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等方法检测病原体.结果 120例青壮年CAP中,通过以上方式检测到病原体感染有52例,病原体多的为肺炎支原体(31.67%),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7.50%)、肺炎链球菌(3.33%);中老年CAP中,检测到的病原体感染患者有62例,多的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17.5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3.33%)、流感嗜血杆菌(12.50%).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在青壮年CAP中比例多于中老年人,而细菌感染在中老年人CAP中多于青壮年(<0.05).结论 非典型病原体、细菌感染均是青壮年、中老年人CAP的常见病原体,在青少年CAP中以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为主,在中老年CAP中以细菌感染为主.

    作者:陈亚南;陈赛;毛琦善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