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保险深度和密度看四川保险发展状况

钱正军;周毅;藤英

关键词: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 保险业, 发展
摘要:[目的]提示四川省保险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四川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全国和四川省历年保费收入、人口、GDP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四川省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保险业在四川的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 [结论]四川省应努力提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使四川省保险业健康发展.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检验服务质量及医患满意度调查

    [目的]了解医患满意度,以改进临床检验服务质量. [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医护人员和病人各发放100份调查表,调查其对检验科的满意度. [结果]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分值为4.03,不同程度的满意率为76.5%,不满意率为2.4%;病人的满意度分值为3.40,不同程度的满意率为57.4%,不满意率为10.8%.临床医护人员满意的是采血过程,满意度低的内容是标本检测时间;病人满意度低的内容是标本检测时间. [结论]调查医患满意度,加强了检验科与临床医护人员和病人的沟通,为质量改进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小娟;江咏梅;于凡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南昌市基层防疫机构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现况调查

    [目的]对基层防疫机构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推动和加快该项工作的实施进程. [方法]在全市122个乡级预防接种单位中抽取21个接种单位进行调查. [结果]在调查中发现,21个乡级预防接种单位均有资质认定书(认定率100%)、疫苗储存合格率80.95%、疫苗出入库登记合格率80.95%、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率和使用率分别为76.19%和61.90%、疫苗使用登记合格率仅为42.86%. [结论]基层防疫机构是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范工作的重要机构,也是薄弱环节,加快其能力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

    作者:赵萍萍;廖征;周义生;甘仰本;文海蓉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生物学分析与创伤应对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少数精神疾病状态之一.人们对心理社会应激源的情绪和神经生物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本文着重探讨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对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及随后的心理健康结果中潜在的个别差异的影响.从心理生物学角度对创伤和PTSD进行持续性研究将提高人们对心理社会应激源适应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人们治疗相关的心理和生理后遗症.

    作者:罗增让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西宁市2000~2004年交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西宁市交通事故伤害多发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特征及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为预防和降低车祸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0~2004年西宁市的交通伤害发生的时间、驾驶员驾龄、道路、死亡人员职业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00~2004年西宁市共发生交通事故6 016起,共造成859人死亡、4 10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64.97万元.5年间车祸致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9,P<0.001);经圆形分布分析显示1年中4月29日车祸发生次数多;1周中周一的车祸发生次数多;一天24 h中车祸事故发生无统计学差异;驾龄在5年以下的司机车祸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分别占56.22%、56.36%和57.87%;平直路段事故5 442起,占90.46%;事故原因主要为机动车驾驶人违章、违规造成,占87.63%;其次为行人或乘车人员造成,占8.10%. [结论]道路交通事故已逐步成为西宁市成人群体主要的死因之一,预防和降低车祸不仅是各级政府和道路交通主管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齐抓共管.通过改善道路设施,加强监督管理提高驾驶员和社会人群的安全意识和教育措施,可有效降低车祸的发生和人员死亡.

    作者:刘燕;王朝才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成都地区0~6岁儿童血铅水平变化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成都市0~6岁儿童血铅水平、儿童高血铅的流行情况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儿童血铅水平的因素,为采取科学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基本生活信息,抽取儿童空腹静脉血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铅水平.将2007年与2004年结果比较分析. [结果]2004年成都市0~6岁儿童血铅平均水平为63.97μg/L,高血铅检出率为12.8%;住房临街、母乳喂养、几乎每天吃膨化食品是导致儿童高血铅水平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2007年平均水平为63.88μg/L,高血铅检出率为8.2%,代乳食品、居住临街、底楼或者平房是导致高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成都市属铅中毒中高度流行区,2007年高血铅检出率比2004年有所下降.血铅水平受居住环境、喂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周伟;江咏梅;石华;李佳圆;柳晓琴;于凡;旷凌寒;杨惠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改良术式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良性甲状腺结节手术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63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实行改良术式切除切除结节,行甲状腺侧叶加峡部切除14例,侧叶次全加峡部切除6例,双侧次全切除42例.[结果]本组病例术中无输血,术后无积血、积液,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伤口全部甲级愈合,均于术后2~5 d出院.随访1年以上伤口不明显,不易被发现,随访期间未出现喉上、喉返神经损伤,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的减低等并发症,随访无复发.[结论]改良式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方法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采用改良术式是甲状腺良性结节手术时较好的选择.

    作者:尚宏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HRSV A2株细胞低温传代适应减毒指标的初步探索

    [目的]分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经人二倍体KMB17细胞低温传代后培养特性的改变.[方法]将HRSV A2株病毒接种到人二倍体KMB17细胞进行低温培养传代,将不同代次的病毒经鼻腔接种豚鼠,于d 7、d 14分别取肺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分离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检测,同时测定不同代次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及温度敏感性特征.[结果]豚鼠经鼻腔接种,接种原代病毒组d 14处死时体重明显较对照组轻,低温第6代组和11代组与对照组接近,3组病毒均引发豚鼠间质性肺炎.低温第6代组和11代组与原代病毒相比,一步生长曲线未发生明显改变,增殖高峰约为9-12 d.[结论]HRSV经鼻腔接种豚鼠能引起强烈的肺部感染,豚鼠可作为HRSV毒力评价的动物模型;HRSV在KMB17细胞上经低温传11代,未出现明显的减毒株特征,还需要进一步减毒.

    作者:谢忠平;龙润乡;李华;易红昆;李志强;沈冬;崔萍芳;陈思瑾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珠海市2005~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珠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珠海市2005~2007年通过网络直报发生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珠海市2005~2007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逐年增加趋势.小学是爽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场所,传染病暴发疫情是事件的主要类型,发病较多的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和流行性感冒.[结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作者:段彩玲;黄利群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碘摄入对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病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碘摄入对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发病率的影响. [方法]人群碘营养状况按国家卫生部监测,新生儿筛查按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进行,以促甲状腺素(TSH)作为筛查指标,实验方法为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结果]儿童尿碘中位数(MUI)、由实施USI前的(1995年)71.25μg/L(碘缺乏)上升到2005年的170.7 μg/L(碘适量),但分析2005年监测儿童中<100μg/L占24.9%、>300μg/L占18.1%、即有43.0%儿童碘营养仍处于不足或过量;CH发病率2006年36.60/10万(0.036×10-2)、2000~2005年的发病率39.97/10万(0.039~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发病率上升至69.75/10万(0.069×10-2),与2006年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群碘缺乏或碘过量可能系近年CH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钱俊楠;苏勋林;王艳娟;夏兴焕;张丽霞;曹佳莉;赵文彬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泸州市江阳区2008年乙脑趋势分析及对策

    [目的]通过对江阳区乙脑趋势分析,为制定乙脑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江阳区历年乙脑疫情资料、气象资料、三带喙雌库蚊密度监测结果、乙脑疫苗整体接种水平、健康人群乙脑抗体保护水平调查结果对乙脑发病趋势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结果]江阳区的乙脑发病与去年相比将有所上升;乙脑发病数在6~30例之间:发病仍将集中在2~6岁儿童.[结论]乙脑是江阳区主要的蚊媒传染病,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分析与预测,是控制乙脑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杜斌;刘生楠;李奕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IL-21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研究

    [目的]IL-21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表面表达升高,本文分析IL-21对RA患者PBMC的免疫调节作用,并探讨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方法]收集24例RA患者和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体外细胞培养,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和人重组IL-21刺激.48 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使用ELISA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并探讨IL-21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检测上清液中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主要包括TNF-α、IFN-γ和IL-2,结果发现RA患者外周血PBMC分泌TNF-α、IFN-γ和IL-2水平比健康者比较显著升高(P<0.005).RA患者接受有效药物治疗后,发现PBMC分分泌上述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IL-21可显著诱导RA患者PBMC激活,并分泌大量促炎症细 胞因子,提示IL-21在关节炎症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阻断体内IL-21的生物学活性可以用于治疗RA的发生.

    作者:兴华;董忠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ICU患者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3例

    [目的]分析ICU患者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ICU 2007年3月~2008年3 月临床诊断IPA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3例IPA患者入选,其中8例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仅3例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IPA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胸部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炎性渗出和实变.即使给予积极治疗,IPA的预后很差.[结论]ICU患者IPA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预后不良,应早期、足量、足疗程给予抗曲菌治疗.

    作者:李志强;邱方;安丽红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与改进措施

    [目的]了解本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自觉性与规范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本院各科室洗手设施、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干手方式等进行随机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水龙头配备合格74个(93.67%),干手设施配备合格37个(94.87%);103名医务人员中未规范洗手者37人(35.92%),其中41名医生中未规范洗手者27人(65.85%),诊间未洗手者26人(66.67%),接触病人体液等后未洗手者3人(50%),无菌操作前后未洗手者6人(22.22%);干手方式不正确者27人(40.91%).[结论]工作人员对手卫生预防医院感染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保护病人意识较差.

    作者:秦国英;金琰;江佳佳;龚振豪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TB/AIDS双重感染监测分析

    [目的]利用多途径,多方法,发现结核病/艾滋病(TB/AIDS)双重感染病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降低TB/AIDS双重感染机率,为TB/AIDS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肺结核病人在初诊过程中进行HIV筛查;同时对216例MDS病人集中进行结核病检查,利用TB/AIDS自愿咨询检测发现病人.[结果]自2006年6月份~2007年2月份结核病门诊及住院部病人中符合纳入筛查对象有2 562例,检出HIV(+)5例.检查出率为0.2%;TB/AIDS自愿咨询检查34例,查出HIV阳性3例占8.82%;在216例艾滋病病人检查中发现合并肺结核病14例,占6.5%,其中涂阳病人8例占3.7%,PPD试验阳性病人73例.[结论]结核病、艾滋病自愿咨询是发现TB/AIDS双重感染的重要途经.

    作者:张涛;何卫华;练粗银;金晓舟;刘焰东;卢全义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丽江市1983~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丽江市1983~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市历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和自身对照,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3~2007年全市传染病历年波动在143.98~3701.33/10万之间.20世纪80年代发病率总体呈直线下降趋势;各年代发病均以肠道传染病为主,也呈下降趋势,构成比由73.07%下降到41.78%,2000年以来传染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构成比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97%,呼吸道传染病虽然下降明显,但构成比变化不大.80年代居前5位的传染病为痢疾、麻疹、百日咳、病毒性肝炎、伤寒,90年代居前5位的传染病为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淋病,2000年以后则演变为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淋病、麻疹.无论如何变化,痢疾、病毒性肝炎、麻疹3种疾病始终保持在前5位中.[结论]丽江市传染病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呈平稳态势.疾病谱虽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是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仍然占较大比重,传染病控制仍然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应适时调整防病策略,加大控制力度,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作者:张正飞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为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全省55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调查,调查资料用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结果]全省州(地、市)级机构平均50人,县(区)级机构平均22人、平均年龄39.6岁、学历以专科为主占45.7%、专业以医学为主平均占54.1%、职称以初级人员为主占42.7%. [结论]人力资源总量不足,越是基层越明显,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机构的发展.

    作者:岳建宁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中国2004~2007年各地区乙型肝炎发病率水平的聚类分析

    [目的]探索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的地区差异. [方法]对<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我国2004~2007年各省市乙型肝炎的年平均发病率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按乙型肝炎发病率高低将我国各省市分为3类.高发地区为西北两省(甘肃、青海),年平均发病率为213.49/10万~218.41/10万.中发地区为西部6省市(宁夏、新疆、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中部4省市(河南、山西、湖北、海南),以及东部2省市(广东、福建),年平均发病率为88.19/10万~153130/10万.低发地区主要为东部省市(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年平均发病率为25.41/10万~84.21/10万. [结论]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存在西高东低.西北地区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需采取相应措施.

    作者:黄春蓉;林汉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阜阳市新登记结核病人现况分析

    [目的]描述并探讨结核病感染者的情况,为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结核病人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对阜阳市下属5个县、市、区2007年9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新登记的结核病人进行了现况调查,并填写专门设计的调查表.[结果]研究对象中新发病例1 044人(86.1%),复发88人(713%),其他情况者80人(6.6%),其中主要为肺结核(1 156人,9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类型在地区、病人登记分类和痰涂片检查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痰涂片结果在性别、地区、确诊结核病类型和病人登记分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阜阳市农村地区结核病感染情况较严重,感染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因发病以后就诊或转诊,二次传染的可能性较高.

    作者:胡冰;张栋栋;张秀军;崔光辉;孙业桓;徐臣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巴曲亭对结肠癌手术患者160例止血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巴曲亭-注射用蛇毒血凝酶在结肠癌手术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止血的有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住院病人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巴曲亭实验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手术前30 min及术后d 1~3观察两组病人术中伤口渗血及术后引流管引流液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术中伤口渗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引流血量也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未出现用药相关并发症.[结论]巴曲亭能有效地减少结肠癌手术患者手术中出血和术后渗血或再出血,疗效明确,并未出现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董虹亮;刘蓉;夏冬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牛乳碱性蛋白对雌性大鼠骨密度、骨Ⅰ型胶原特异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及其氨基酸和蛋白质组成分析

    [目的]研究牛乳碱性蛋白(MBP)对正常、去卵巢雌性大鼠骨密度和股骨中骨Ⅰ型胶原特异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分析MBP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组成特点. [方法]选取104只雌性SD大鼠,其中48只行卵巢切除手术,12只行假手术,其余44只为正常大鼠.将去卵巢大鼠和正常大鼠分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组相应采用0 mg/kg.bw、10 mg/kg.bw、20 mg/kg.bw、30 mg/kg.bw的MBP连续灌胃90 d.实验结束收集股骨,并采用双能X线法检测股骨近心端、中段、远心端骨密度,采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法检测股骨中羟脯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分别采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法和SDS-PAGE电泳法分析MBP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组成特点. [结果]10 mg/kg.bw的MBP能够增加正常大鼠股骨远心端的骨密度;MBP能够提高正常低剂量组和去卵巢中剂量组大鼠股骨中羟脯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 [结论]MBP对正常大鼠骨密度具有增加作用,但不能逆转去卵巢引起的骨丢失;提高骨Ⅰ型胶原特异性氨基酸含量是其作用于骨骼的重要方式;MBP氨基酸和蛋白质组成特点是其作用于骨骼的基础.

    作者:李莹;卢钰;林晓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