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曾凡才;李爱玲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方法]对1226例进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采用A组调节器高调输液瓶高挂、8组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挂、C组调节器低调输液瓶高挂、D组调节器低调输液瓶低挂4种方法,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分组记录穿刺成功率和选择不同穿刺部位进行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进针对要屏住呼吸,进血管要稳准,由浅入深.见回血用胶布妥善固定,同时做好穿刺后的护理.[结果]A组成功243例,成功率94.92%,B组成功313例,成功率89.94%,C组成功196例,成功率72.59%,D组成功288例,成功率81.82%.选择额正中静脉穿刺569例,成功535例,成功率94.02%.颞前静脉穿刺242例,成功174例,成功率71.90%.[结论]调节器高调输液瓶高挂法回血快.成功率较其他组也高.额正中静脉粗直成功率高于其他部位静脉穿刺,血管选择,穿刺的方法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佟文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我校大学生艾滋病防制知识的知晓情况,并探讨高校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作用.[方法]整群随机抽样660名大1~大4文科生进行艾滋病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3大主要传播途径的总体知晓率为95.7%,对可能引起艾滋病感染的一些高危行为知晓率为97.5%,对日常生活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但接受过入学健康教育的大1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日常生活习惯与其余年级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报刊、杂志、书籍,学校的健康教育及艾滋病防治机构.[结论]高校大学生的某些艾滋病知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在高校普及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制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与防病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郭丽;李心芳;钱建琴;高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文章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作者认为完善我国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及时更新和修订预案,重视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加强不同类型预案的协调,重视其他应急预案的制定,加强预案体系的宣传教育,加强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是当前发展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
作者:邸泽青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预防脑卒中复发的长期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建立预防脑卒中复发长期效果的决策分析模型,对其进行Markov队列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每1000名接受噻氯匹啶治疗的患者在10年治疗期间,有387名患者避免了早死,但增加了35名残疾;阿司匹林组的成本效果比是6493元/生命年,噻氯匹啶组为4630元/生命年;噻氯匹啶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是950元/生命年.[结论]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均为预防脑卒中复发的良好选择.
作者:郑敏;李晓松;朱彩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唐山市中小学生家长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情况,以降低学校结核病的流行.[方法]自行设计知识问卷,对474名家长进行调查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市中小学生家长结核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为50.89%,结核病的常见部位知晓率高为97.26%,结核病归口管理含义知晓率低,为16.67%.[结论]中小学生家长结核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刻不容缓.
作者:岳秀艳;陈晓艳;史廷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婴儿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TOF)的手术护理,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方法]对32例TOF婴儿施行根治手术,分别采用自体心包片、佰仁思心包片、同种带瓣血管行右心室一肺动脉连接;合并的心脏畸形相应的处理,围手术护理:术前应注意避免哭闹防止缺氧加剧,术中视手术进展保持适宜的体温;严格控制输入量,术后运送注意保暖,防止心肺并发症.[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3.13%.术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发生心肺并发症5例,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1岁以下行TOF根治术的患儿,充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的成功的重要保证因素之一.
作者:张祥蓉;杨立惠;倪禾丰;李德群;许宁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对一起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经实验室检验,确定是患者自购熟食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是因食入被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
作者:金国贤;刘金璐;董晓岩;王立斌;刘汉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状况,探讨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广州市某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各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1064名中学生,在近1年里校园暴力发生率为40.7%,其中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发生率分别为33.5%,18.6%;在受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高(18.2%),其次是被人故意破坏物品(14.8%),身体暴力(13.7%)和性暴力(4.7%);在施暴类型中,身体暴力发生率高(11.9%),其次是心理暴力(9.4%),故意破坏他人物品(4.1%)和性暴力(2.7%).吸烟、游荡、流涟娱乐场所、零用钱少和曾受家庭暴力均是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74、2.07、2.16、1.35、1.96和4.06、2.71、4.92、1.55、1.19),此外,认为欺凌行为属正常行为也是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OR值为1.71).[结论]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普遍,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制.
作者:陈海珍;池桂波;李文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刺五加中刺五加苷B和刺五加苷E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刺五加苷B和刺五加苷E的含量.[结果]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刺五加苷B在2.76~43.9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回收率98.7%,RSD为1.8%;刺五加苷E在2.34~37.5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回收率为101.9%,RSD为2.0%.[结论]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刺五加药材中刺五加苷B和刺五加苷E的含量测定.
作者:劳凤云;李小娜;邢朝斌;李佳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常规无菌抽取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真菌培养鉴定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2例患者脑脊液标本直接涂片墨汁染色和脑脊液培养均查到新型隐球菌而得以确诊.[结论]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方法简单,快速,阳性率较高.故对疑诊病人应多次反复地做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查隐球菌,这是及时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关键.
作者:王爱华;包东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情况.[方法]利用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筛查子宫颈癌5403例.诊断结果大于或等于不典型鳞状细胞(≥ASC)的为阳性病例,并按15岁的间隔进行年龄分组比较.[结果]阳性病例532例,其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情况为:≤25岁年龄组93例,发病率9.1%;26~40岁年龄组325例,发病率11.9%;41~55岁年龄组104例,发病率7.0%;≥56岁年龄组10例,发病率6.0%.26~40岁年龄组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病率高,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6~40岁是妇女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好发年龄段,建议该年龄段有性经历的妇女应定期做宫颈癌的筛查.
作者:黄明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蚕蛹蛋白的缓解运动性疲劳作用.[方法]采用雄性ICR小鼠,蚕蛹蛋白按33.3、66.7、100.0ml/kg.bw连续灌胃30d,测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血乳酸、血清尿素氮和肝糖原含量、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常压耐缺氧时问以及创伤愈合时问.[结果]3个蚕蛹蛋白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P<0.05).3个蚕蛹蛋白组小鼠游泳后0min血乳酸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 P<0.01);8.4g/kg.bw蚕蛹蛋白组小鼠游泳后213min血乳酸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8.4g/kg.bw和12.5g/kg.bw蚕蛹蛋白组小鼠3个时点血乳酸曲线下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4.2g/kg.bw蚕蛹蛋白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4.2g/kg.bw蚕蛹蛋白组小鼠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8.4g/kg.bw蚕蛹蛋白组小鼠耐缺氧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4.2g/kg.bw蚕蛹蛋白组小鼠伤口愈合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蚕蛹蛋白具有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作者:徐家玉;吕晓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原核微生物,其中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是引起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的重要致病菌,并与呼吸道炎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作者:翟文海;蔡三金;陈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传染病暴发流行规律,为传染病暴发疫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6年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6年共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26起,波及人数18935人,发生病例441人,平均罹患率为2.33%;病种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暴发疫情总数的88.46%,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11.54%;行业及人群分布主要以中小学生为主,占80.77%,其次是企业及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占6.35%;首例病例未被及时发现和隔离、疫情上报不及时、延误疫情佳控制时机、人群缺乏对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易感人数较多是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中小学校学生和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人群应作为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大年龄组人群麻疹免疫力低下,人群普遍缺乏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风疹的免疫力,应在适龄儿童和人群中开展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水痘疫苗和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建议在中学入校新生中开展麻疹疫苗接种,或适当增加大年龄组人群的强化免疫次数.
作者:安海燕;何金玲;王利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新药布洛伪麻那敏缓释胶囊(试验制剂)和市售布洛伪麻缓释胶囊加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参比制剂)在人体内是否生物等效.[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将26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组后交叉口服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布洛芬、伪麻黄碱和氯苯那敏的经时血药浓度,用DAS 2.0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结果]布洛芬、伪麻黄碱、氯苯那敏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1.9%、93.7%、94.6%.[结论]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南峰;梁茂植;余勤;秦永平;向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9例消化道出血行选择性造影确定出血部位,并试行超选择性栓塞或推入10cm长导丝定位.[结果]9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均被准确定位,6例栓塞成功,3例为外科手术提供了准确定位.[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可为急性消化道出血提供快速、准确的定位诊断及有效的栓塞止血治疗.
作者:祝青;李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黄芪(AM)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拮抗纤维化分子作用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 UUO组和UUO+黄芪治疗组(AM)、 UUO+氯沙坦治疗组(ARB).在造模后7、14d处死动物,观察肾脏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m blot方法检测梗阻侧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UUO术后大鼠肾脏病理损害进行性加重,TGF-β1表达增高(P<0.05);AM治疗后可减低UUO大鼠肾小管损伤及肾间质相对面积,使肾组织中高表达的TGF-β1降低(P<0.05),与ARB作用相似(P>0.05).[结论]黄芪可能通过下调肾组织TGF-β1表达,减轻和改善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左川;谢席胜;邱红渝;邓尧;樊均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贵州省首次参加国际戒烟竞赛的效果,探讨影响戒烟成功的相关因素,为医务人员指导烟民戒烟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际戒烟竞赛规则,使用统一问卷在戒烟竞赛结束1月和1年分别随机抽取10%的参赛者进行随访,数据用EPIDATA2.0进行录入,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竞赛人群中,70.6%的人参赛的目的是为了完全戒烟,73.5%的人参赛的重要原因是预防严重疾病.竞赛后1个月有71.9%的人认为戒烟竞赛对自己戒烟有帮助,1年后,该比例上升为92.9%.竞赛期间的戒烟率为54%,竞赛结束后1个月、1年后的戒烟率分别为59.85%、37.95%.复吸率分别为46.72%、65.69%.竞赛1个月随访,影响戒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周围有人吸烟(27.7%)和戒断症状(21.5%),1年后的主要原因是周围有人吸烟(48.4%).[结论]国际戒烟竞赛开展的效果明显,复吸的主要原因是周围人吸烟和戒断症状,帮助戒烟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控烟环境,加强戒烟门诊的建设.
作者:刘涛;李凌;陈敏;熊美华;刘露霞;郭裕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本文应用临界值质控图技术观察实验结果在临界值质控图中的变化,并对实验过程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经过20次实验,用临界值对照血清绘制质控图.[结果]把检测误差控制在容许限度内,使检测数据和结果达到给定置信水平下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可靠度,确保检测工作质量.[结论]该技术适用于抗HIV初筛实验室日常检测质量控制工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宋艳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5例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鼻窦CT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42例,双侧病变为23例;影像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41例上颌窦内侧壁或/和筛窦壁骨质破坏,7例中鼻甲部分破坏.术中见窦腔积脓、窦内灰褐色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及窦壁骨质吸收.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中见大量真菌菌丝.[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可伴骨质吸收.为真菌球型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特征.
作者:冉允宏;卢廷明;徐刚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