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秀兰;曲国立;刘声;王丽;李清钊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时期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屎转铁蛋白(UTRF)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机理,以寻找早期筛选DR的指标. [方法]1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无视网膜病变组(NDR)71例、背景期视网膜病交组(BDR)39例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19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UAER和UTRF,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USA)测定vWF:Ag,同时设健康体检者60人为对照组. [结果]3组糖尿病患者vWF:Ag、UAER和U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UAER与UTRF二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TRF灵敏度高于UAER. [结论]检测vWF:Ag、UAER和UTRF对早期发现糖屎病视网膜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芳;徐莉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研究E-cadher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生物学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60例肺癌组织切片及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 [结果]60例NSCLC组织中E-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为35.0%,20例正常肺组织中E-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为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NSELE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1.6%,无淋巴结转移者为5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E-cadherin的阳性表达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均<0.05).E-cadherin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 [结论]E-cadherin可能与NSCLC的发生、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艋床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帖永新;蒋军广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小儿烧伤的临床特点及原因,提出小儿烧伤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4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256例小儿烧伤患者的年龄、性别、烧伤原因、季节分布及烧伤程度等进行分析. [结果]256例中热水、热液烧伤211例,占82.42%,火焰烧伤12例,占4.68%,电烧伤14例,占5.46%,鞭炮烧伤10例,占3.9%,其他烧伤9例,占3.51%. [结论]重视小儿烧伤的预防,普及意外伤害的安全教育,可降低小儿烧伤的发病率.
作者:董海;金春花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比较用长春花碱对人淋巴母细胞TK6处理3 h和24 h的诱变性. [方法]用长春花碱对TK6细胞分别进行3 h和24 h染毒处理,用微孔板法进行TK基因突变试验.计算TK6细胞的接种效率(PE)、相对存活率RS、相对悬浮增值率RSG、总的相对增长率RTG、突变频率MF. [结果]在3 h处理条件下,随长春花碱浓度的增加,RS、RTG和RSG等均降低,中、高剂量水平已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但各剂量水平的MF与溶剂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处理条件下,其MF随VB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有一定的剂量一反应关系. [结论]较长时间处理对于长春花碱等细胞周期依赖性的毒物是必要的.
作者:王亚男;郭亚杰;张立实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术前升压化疗治疗Ⅲ期贲门胃底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为这一综合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术前化疗的Ⅲ期贲门胃底癌患者49例,其中升压化疗组19例,单纯化疗组30例.二组患者末后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流武细胞仪测定. [结果]FCM测定升压化疗组的DNA两倍体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两组S期细胞比值有显著性差异.升压化疗组术后1、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化组. [结论]升压化疗治疗Ⅲ期贲门胃底癌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预后,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翟建文;华文霞;姜素英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耳穴、有氧运动、行为治疗对儿童单纯性肥胖形体指标及血清瘦素、血脂成分影响. [方法]按身高别体重法将明确诊断为儿童单纯性肥胖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耳穴、有氧运动、行为综合治疗;B组行为治疗加有氧运动;C组单纯行为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体重、腰围、臀围、上臂围、身高、BMI及血清瘦素、TC、TG、LDL-C、HDL-C. [结果]3组单纯性肥胖儿童治疗后形体指标均发生变化,体重下降,腰围、臀围、上臂围、BMI缩小,以A组为优tac5.44、P<0.01,B组次之tbc.4.52、P<0.05,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单纯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较高,治疗后下降.血脂成分亦发生改变,以A组为显著ta6.02、P<0.01,B组tb5.16、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4.01、P>0.05. [结论]儿童单纯性肥胖采用耳穴、有氧运动、行为综合治疗效果好.行为治疗控制食欲,有氧运动增加能量消耗,配合耳穴调整内分泌、脾胃功能、减少食欲,治疗后体重、腰围、臀围、上臂围、BMI缩小.高瘦素血症纠正,血脂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本方案患几可长期坚持不影响生长发育.
作者:李传秀;郑钰楹;郑铁兵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通过了解学生学习<社区保健>后保健意识和行为的改变,为今后重视和加强社区保健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02届英护4个班214人、普护4个班198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学习<社区保健>前后,学生保健意识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学习<社区保健>对学生树立保健意识和建立健康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潘锦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了解宣汉县本地生产食品卫生状况,掌握今后食品监督监测重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7年宣双县熟肉及制品、糕点等9类食品的卫生状况,并对各类食品4年的合格情况,以及各类食品的不合格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各年度9类食品合格率基本一致;熟内及制品和糕点抽样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3季度抽样检测合格率低. [结论]本地生产食品卫生状况堪忧,特别应加大熟肉及制品等的监督监测力度.
作者:涂庶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为比较不同溶剂在链脲佐菌素血糖模型的作用. [方法]采用pH 4.5柠檬酸PBS(A组)、pH 5.5 Hanks(B组)、pH 7.0 Hanks(C组)、pH 7.0生理盐水(D组)4种溶剂,溶解链脲佐菌素小鼠腹腔注射,观察溶剂及其酸碱度对模型的影响. [结果]pH 4.5柠檬酸PBS造模成功率高达86.7%,pH 4.5柠檬酸PBS可以作为理想的溶剂. [结论]酸性溶液成模率高.
作者:宋立江;刘长青;郭金铭;陈淑芬;徐颖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证实甲醛检测管在检测水产品和水发产品中甲醛的可靠性,达到现场应用的目的. [方法]甲醛检测管法与卫生部推荐的乙酰丙酮法. [结果]甲醛检测管测定甲醛含量10 mg/kg以上,阳性检出率100%,重复率100%,与乙酰丙酮法对比,符合率为100%. [结论]甲醛检测管适合现场检测以及大批样品的筛选检测.
作者:胡国媛;于桂兰;胡毅志;刘穗星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原州区2004~2006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探求更科学的管理方法. [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当地近3年的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分析. [结果]首诊医生当天填卡率2004~2006年分别是:80.79%、80.9l%和92.00%;诊断后24 h报告率分别是:50.70%、63.74%和88.87%;漏项率分别是10.32%、8.03%、6.59%. [结论]首诊医生及时(当天)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以及卡片及时交接是及时完成报告的关键环节,要稳步提高报告质量,必须强化医生及时填写报告卡的意识.
作者:吕安蓉;吴新忠;胡晓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复治肺结核病人规则治疗的影响. [方法]对45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的服药治疗实行心理干预. [结果]对照组规则服药率82.2%,经过心理干预后的观察组规则服药率为97.8%,两组规则治疗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复治涂阳肺结核非住院化疗病人规则服药率.
作者:王守京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乙胺嗪、消肿乳糜清和自我照料3种方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下肢象皮肿的疗效,探索慢性丝虫病下肢象皮肿的治疗、照料方法. [方法]选择河南省固始县321名慢性丝虫病患者,按乡随机分为4组:A组100例,每人口服乙胺嗪片剂100 mg/d;B组74例,口服消肿乳糜清胶囊6粒/d(基质9 g);C组96例,按WHO推荐象皮肿处理基本措施实施自我照料;D组51例为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肢囊6粒/d,均持续3月.采取双盲法分别在3个月和1年后随访患者症状、体征,并测量下肢排水量,观察比较疗效. [结果]1年后随访A组63%(63/100)、B组48.61%(35/72)的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高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有48.61%的患者(35/72)下肢皮肤变软,高于A组、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下肢排水量测量显示B组和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17%、50%;高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显效率分别为13.41%、7.37%,两组之间有效和显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消肿乳糜清和乙胺嗪均对慢性丝虫病患者下肢象皮肿有一定疗效,实施自我照料措施效果不明显.
作者:蔺西萌;刘长军;黄倩;赵旭东;张红卫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暴发原因,评价控制措施实施效果,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某企业隔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开展闸卷调查,并对其发病和控制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被调查的670例隔离病人中,仅有15.22%病人由企业管理人员主动搜索后发现;发病后≥2 d才隔离者为37.47%;29.70%被调查者发现同事中患病没有被隔离,有12.06%发现没有被隔离的病例仍在上班;发现病人隔离时间不够7 d者占45.67%.同寝室和同工作场所有多人发病分别为36.85%和40.78%.发病前3 d内曾上网吧、使用公用电话和共用一条绳凉农与手巾者分别为30.00%、28.96%、26.87%;认为自己是被同寝室室友传染、上班时被同事传染和在外玩耍时被传染者分别占20.00%、13.43%和14.18%.仅有26.42%的病人知道本病还可经空气传播,而34.93%病人则错误认为本病可通过打预防针进行预防.当及早搜索传染源并快速隔离病人、疫点开展终末消毒和在员工中广泛开展本病健康教育等综合防制措施被严格组织实施后,该企业员工中本病的罹患率短期内大幅度下降,暴发被控制. [结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在企业员工中暴发呈现同寝室和同工作场所的聚集性:没能早发现、早隔离病人和早消毒、早开展健教是本次暴发的主要原因:而企业自建隔离区、每天在宿舍区与生产线上搜索和隔离治疗病人、及时组织人力进行疫点终末消毒及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等严密综合控制措施是本次暴发得以控制并值得推广的成功预防策略.
作者:李奕才;薛志强;严新风;李基;余伟雄;魏祖光;吴光华;张锦青;戴启立;元烨森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了解7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7年制临床医学生生存质量的干预措施,提高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班为单位,以问卷形式对7年制临床医学生调查了解其一般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QOL-BREF量表对其生存质量进行测评,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影响因素. [结果]经单因素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生存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4个领域得分与诸多因素存在相关关系. [结论]7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生存质量状况较好;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可制定相应的保健预防措施.
作者:陈芊;李飞莹;彭江滨;赵景义;余红梅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疾病控制机构应急处置能力现状,推动地区应急处置能力体系建设.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宁地区9家疾控机构开展问卷调查,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西宁地区疾控机构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应急组织体系,省级应急能力较强,区(县)级应急能力亟待提高. [结论]进一步加强疾病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应急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建立应急储备资金,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等是提高应急能力建设的手段.
作者:王卫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儿童病脑的临床分析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对2004~2006年71例住院病儿发病年龄、季节、病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全年均有发病.主要表现有发热(90.14%),头痛(71.83%)、呕吐(57.75%),惊厥(28.17%).可伴有呼吸道和消化疲道症状,可伴有脑膜刺激征,巴氏征等.外周血象可正常,也可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大多增高(90.14%),易出现低钠血症. [结论]小儿病脑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程度不等,病原检测困难,主要靠临床表现及相应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而诊断.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选择主要是经验用药.对症治疗中脱水很重要.还应该注意病脑可能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作者:鲁志力;廖东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建立一套完善,可靠,适合深圳人群的HIV-1耐药性基因型检测方法,调查分析深圳地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病毒株耐药突变及其本底流行情况. [方法]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血浆中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断,并对扩增片断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通过HIV-1耐药性基因型检测法能够获得1300 bp长度的目的基因片断.经序列分析所得的21份RT基因结果中有8份对NRTI产生耐药突变(38.5%),5份对NNRTI产生酎药突变(23.81%);另外分析所得的12份PR基团结果中1份产生对蛋白酶抑制剂主要耐药突变(8.33%),5份产生对蛋白酶抑制剂次要耐药突变(41.67%). [结论]HIV-1耐药性基因型检测法能有效地监测HIV-1感染者血浆中的耐药性病毒株的存在,并且检测结果表明,深圳地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中已经存在耐药突变株.
作者:吴永胜;马贞丽;赵锦;赵广录;王晓辉;陈琳;甘永霞;张燕;冯铁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1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情况. [结果]21例患者中青壮年占95.2%,其HIV感染途径主要是血液接触传播19例(90.5%)和性接触传播2例(9.5%).临床表现:持续发热20例(95.2%)、咳嗽17例(80.2%)、胸痛6例(28.6%),呼吸困难5例(23.8%),腹泻5例(23.8%)、浅表淋巴结肿大5例(23.8%).X线表现:播散型肺结核4.8%,中下肺野浸润10例(47.6%),合并肺外结核5例(23.8%),3个月内死亡率28.6%.经抗结核治疗后.大部分病人症状体征及胸片改善. [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多样,X线表现不典型,肺外结核多,病情复杂,病死率高.抗结核与抗病毒联合治疗有一定效果.
作者:刘颖 刊期: 2008年第17期
双酚A(Bisphenol A,BPA)广泛存在于塑料制品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接触到的一类环境雌激素.研究发现即使低剂量的BPA也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BPA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殖系统、胚胎发育、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肿瘤发生等.BPA的作用机制多样化,不但可通过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正常激素水平而且可通过不同受体途经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还与癌症相关.尽管BPA对机体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的报道很多,但仍不够完善.本文就BPA对机体的影响做以概述,并探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杨丹;李丹丹;刘姗姗;严云勤 刊期: 200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