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铀;朱晓华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环氧合酶-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HIF-1α、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COX-2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HIF-1α、COX-2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刘宁宁;孙晓楠;柳力敏;陈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描述病理性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分析这一新认识的眼底病变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12/2004-01间,7例10眼被确认存在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本文评价了其0CT、FA/ICGA和mfERG的临床特征.结果: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不是任何患者就诊检查的原因,视力减退或矫正视力低的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CNV、黄斑前膜形成和弱视.5只患眼表现为1型后巩膜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鼻侧半,而另5只患眼表现为3型或2型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非鼻侧半,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1).所有患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区域均为后巩膜葡萄肿累及.结论: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很可能是后巩膜葡萄肿的一个良性并发症.
作者:姚毅;姜荔;陈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近视眼306例612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电脑验光仪、非接触眼压计、A超和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其数据.并分析其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住址、近视家族史、配戴角膜接触镜史、眼别、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无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在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t=4.183,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裸眼视力、眼压呈正相关(r=0.114,P=0.005;r=0.483,P=0.000);与角膜曲率为负相关(产-0.114,P=0.005).角膜中央厚度与年龄无相关(r=-0.041,P=0.312),根据年龄分组,各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5.490,p=0.000),角膜中央厚度似有随年龄增长变薄的趋势.角膜中央厚度与近视屈光度之间无相关性(r=0.027,P=0.499).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557.824-7.254X7+27.989X9-2.499X12+5.285X13(F=16.840,P=0.000).结论: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主要因素是配戴角膜接触镜史、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眼压.
作者:韦斌;具尔提;付玲玲;王星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探讨后房型及玻璃体腔型减压阀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临床复杂的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方法:选择住院的各种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共31例(31眼),后房组16例,玻璃体腔组联合玻璃体切除15例.结果:术后随访6~12(平均8.6)mo.术后眼压控制在8~20mmHg(1mmHg=0.133kPa)之间者28眼(90%),其中完全成功23眼(74%),贝他根眼药水点眼条件成功5眼(16%),手术失败3眼(10%).术前平均眼压47.33±12.45mmHg,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2.83±7.54mmHg,比术前眼压降低75%.术前术后眼压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者8眼,其中1眼矫正视力达0.4;视力不变者20眼.结论:后房型或玻璃体腔型减压阀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临床复杂的难治性青光眼,眼压控制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盛晓捷;徐丽;王海瑛;刘驰;朱洪丽;孙燕;范淑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泪道义管的插管方法及种类对泪小管吻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直接插管和逆行插管在泪道内植入硬膜外导管、输尿管导管或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87例,随访2~18mo.结果:直接插管组51例,治愈37例(使用硬膜外导管33例,治愈24例;输尿管导管18例,治愈13例);逆行插管组36例,治愈26例.各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直接插管或逆行插管的方法,在泪道内植入硬膜外导管、输尿管导管或硅胶管的疗效相当,都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俊峰;许雪亮;刘双珍;向前;江海波;文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21岁,因自幼左眼内斜视入院.患者出生后发现左眼内斜,逐渐加重,左眼不能外展,视力差,要求手术矫正斜视而入院.患者为足月顺产,无产伤及手术史,父母及一兄一姐均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例及同类病史.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智力障碍及全身畸形.眼科检查:视力:右0.5,左手动/眼前,散瞳验光-17.00DS,不能矫正.眼位检查:左眼不能固视,右眼注视,左昵内斜20°,无垂直斜视.左眼球水平震颤,外展不能过中线,其余方向眼球运动尚可,右眼各方向运动正常.左眼角膜横径8mm,垂直径8mm;右眼角膜横径10mm,垂直径11mm.
作者:庞旭;彭秀军;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532nm激光光凝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根据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选择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51例97眼,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二组患者均采用黄斑区改良格栅样光凝治疗,观察组光凝后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结果:二组患者3mo后行视力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治疗前后视力及黄斑水肿情况进行比较,对照组视力提高与黄斑水肿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54%与69%;观察组视力提高与黄斑水肿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82%与90%.经统计学处理,应用卡方检验,P<0.05,观察组视力提高及黄斑水肿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532nm激光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伟;李君;郭秀荣;孙秀梅;魏自敏;王莉;黄显丰;胡爱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成是湿性AMD患者丧失视力的主要原因.CNV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al growth factor,VEGF)是诱发CNV的关键因素之一.Pegaptanib作为眼科领域应用的第一种VEGF抑制剂,通过抑制CNV形成和血管渗漏,对湿性AMD已初步显示出较传统疗法更优越的治疗效果.随着对CNV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将有可能更加有效的防治湿性AMD等CNV相关疾病.
作者:李夏;王雨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太原市盲校学生视残原因并对其视力作出相应分析,为防治儿童盲提出依据,对该盲校盲童及低视力分班教学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眼科常规检查方法对太原市盲校学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全部视力检查结果均为矫正视力,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视残主要致病因素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占总例数的69.9%.前3位病因分别为先天性小角膜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眼球震颤.盲校中有可利用残余视力者占总例数的50.4%.结论:先天性眼球异常和遗传性疾病是导致儿童视残的主要原因,考虑是由遗传、先天或围产期的原因所致.对目前尚无法治疗的先天性眼球异常应着重预防,对可治性先天性白内障及先天性青光眼,应不断提高两种常见儿童致盲眼病的手术成功率.盲校中可利用残余视力者超过总例数的1/2,说明盲校的低视力分班教学十分必要.
作者:石岩;周静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23岁,因双眼LASIK术后视力下降4a+,双眼视物重影,渐加重8mo+,于2004-08至我院就诊,病史无特殊.诉2000-08外院行LASIK近视矫正术,术前近视度数为双眼-8.00DS,余资料不详.术中顺利(角膜瓣厚160μm),术后UCVA:双眼0.5.术后减量使用帕利百(5d,3次/d)和氟米龙(4wk,每周减少1次即4次/d减至1次/d),期间无不适.术后0.5a,自觉眼胀痛伴视力下降,外院查UCVA:右眼:0.4,左眼0.1,均不能矫正;眼压(NCT):41mmHg、38mmHg(1mmHg=0.133kPa),眼底:C/D右0.2,左0.7,角膜厚度:右360μm,左眼362μm,角膜地形图正常,视野:双眼鼻侧阶梯,予药物降眼压治疗3mo(具体不详),期间眼压波动于28mmHg左右.
作者:杨春霖;李旭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讨论曲安奈德(TA)在玻璃体切割术(PPV)中的辅助作用.方法;2000/2005我院收治的43例45眼经大部分玻璃体切割患者,术中抽取2~3mL(1~2mg)TA注入玻璃体腔.结果:TA粘附在玻璃体皮质上,可以清楚地显示残留玻璃体皮质的部位和范围,并易于剥除.结论:PPV术中应用TA可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且TA具抗炎、抗增殖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史铭宇;张帆;邱辉;吴丽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统计报告汉中地区眼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a来资料完整的眼外伤住院患者1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汉中地区眼外伤以钝挫伤和穿通伤为主,分别占48.3%和37.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31~40岁发病率高(20.9%),50岁以前均呈现比较高的发病率.职业以农民高,其次为学生和工人.治疗效果以单纯前房积血好,爆炸伤和暴力伤治疗效果差.脱盲率45.4%,终致盲率34.3%.结论:眼外伤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青中年的劳动安全防护和教育,加强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及鞭炮等爆炸物的管理对预防和减少眼外伤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治疗,早期手术是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作者:张安民;周爱意;左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并鉴定含鼠bcl-2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方法:将抗凋亡基因bcl-2片段从载体pcDNA3.1中切下,定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中,酶切鉴定;脂质体法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入包装细胞系PT67,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bcl-2的细胞株.结果:双酶切鉴定,成功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入包装细胞PT67,经G418筛选,形成了抗性克隆,并测得病毒滴度为3×1011cfu/L,提示构建的含鼠bcl-2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稳定的包装细胞系成功.结论:含抗凋亡基因bcl-2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李素芳;魏锐利;金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凋亡相关基因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标本和10例正常眼眶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和65%,显著高于眼眶正常组织(53%,65%vs 10%,P<0.01).实性型腺样囊性癌中P53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腺样-管状型中的表达率(86% vs30%,P<0.01);P53和Bcl-2在复发组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初发组中的表达率(85% vs42%,P<0.01),(100% vs 53%,P<0.01);P53和Bcl-2二者在表达上具有相关性(χ2=1.461,P>0.05).结论:P53和Bcl-2蛋白的检测对于判断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红梅;周晓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获得rhLEDGF p52蛋白.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rhLEDGF p52基因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经酶切、测序鉴定证实构建完全正确后,通过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表达,经免疫蛋白印迹试验对rhLEDGF p52进行鉴定并用Ni-NTA His.Bind.Resin方法进行纯化.结果:成功构建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可溶性形式表达,rhLEDGF p52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34.6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LEDGF2蛋白能够特异性与LEDGF-ab结合.Ni-NTA His.Bind.Resin方法进行纯化后的rhLEDGF p52,终浓度达520mg/L,分析其纯度达87.93%.结论:获得rhLEDGF p52蛋白,这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海生;王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一阶kernel反应(FOK)和二阶kerne反应(SOK).方法:我们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RETIscan 3.15 version)和Humphrey 750视野计.检测了38只正常眼和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共42眼.记录了mERG的FOK和SOK的P1、N1波的振幅和峰时4个参数.将原始数据转入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青光眼组,鼻上(SN)、鼻下(IN),颞下(IT),颞上(ST)4个象限以及总和反应FOK的P1波、N1波振幅P1波、N1波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青光眼组FOK正常的鼻颞侧差异消失.早期青光眼组SOK4象限以及总和反应的P1波振幅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N1波振幅密度轻度降低(P<0.05).SOK的N1、P1波潜峰时在早期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青光眼组的mERG检查结果与视野不一致.结论:mERG是一种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方法,可以为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潘爱珠;王勇;杨新光;唐乐;郭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对人小梁细胞(human trabecular meshwork cells,HTM)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在原发性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小梁细胞,取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不同浓度的rhTNF-α与细胞共同孵育24h,采用Annexin-v联合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结合荧光显微镜来观查凋亡细胞.结果:浓度低于0.01MU/L的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24h对人小梁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浓度0.01MU/L及以上的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24h可明显增加人小梁细胞凋亡率,凋亡率与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成正比.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人小梁细胞发生凋亡,可能参与了青光眼发病中小梁细胞的损害过程.
作者:胡义珍;纪彩霓;李贵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眼部直流电控川芎嗪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5例(88眼),其中治疗组25例(48眼)应用电控川芎嗪离子导入和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20例(40眼)只用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和眼底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眼部电控川芎嗪离子导入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姜士军;曹晋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预防性氪激光光凝效果.方法: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三面镜检查.对明确有发生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变性及裂孔者50例(53眼)行氪激光光凝治疗.结果:行氪激光光凝1mo后,裂孔封闭良好,变性区无扩大.色素较多时行LASIK手术,术后回访6~12mo,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及干孔的近视患者行预防性氪激光光凝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中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段.
作者:曹燕;吕杰;郑爱贞;张超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对2005-04/2006-03门诊慢性泪囊炎患者126例(136眼)施行了伞形泪道支架植入术.结果:经过3mo~1a的随访,136眼中,118眼治愈,16眼好转,2眼无效(其中1眼支架脱落,经再次植入支架后治愈,1眼因患者未坚持泪道冲洗及滴抗生素眼液而无效,后经冲洗用药后好转).结论: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单,手术安全,疗效可靠,组织损伤小,皮肤不留瘢痕,适应症广,适于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杨宇红;李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