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周晓冬
1 病例报告男,23岁,因双眼LASIK术后视力下降4a+,双眼视物重影,渐加重8mo+,于2004-08至我院就诊,病史无特殊.诉2000-08外院行LASIK近视矫正术,术前近视度数为双眼-8.00DS,余资料不详.术中顺利(角膜瓣厚160μm),术后UCVA:双眼0.5.术后减量使用帕利百(5d,3次/d)和氟米龙(4wk,每周减少1次即4次/d减至1次/d),期间无不适.术后0.5a,自觉眼胀痛伴视力下降,外院查UCVA:右眼:0.4,左眼0.1,均不能矫正;眼压(NCT):41mmHg、38mmHg(1mmHg=0.133kPa),眼底:C/D右0.2,左0.7,角膜厚度:右360μm,左眼362μm,角膜地形图正常,视野:双眼鼻侧阶梯,予药物降眼压治疗3mo(具体不详),期间眼压波动于28mmHg左右.
作者:杨春霖;李旭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硅油填充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30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并发症等.结果:术后3mo佳矫正视力≥0.1共22眼,视力增进2行以上者22眼,占73%,术后2例再次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的治疗中,超声乳化手术虽然手术难度较大,但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使患者达到或接近玻璃体切割术后的佳视力.
作者:杨磊;钟元元;周和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眼眶病中常见的疾病,大部分与甲状腺疾病相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TAO有自愈倾向,尽管大多数TAO球后组织都有特征性的改变,但临床上只有30%~50%的患者出现明显眼部症状,3%~5%的患者视力累及.TAO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是疾病主要的调节因子.而眼眶内成纤维细胞抗原的表达,是发病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根据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已经总结出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TAO的发病机制.为指导各种有效新药物的开发,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开辟道路.
作者:陈敏;周翔天;盛文;瞿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分布情况.方法:对3~12岁视力不良儿童用10g/L阿托品眼液散瞳3d,3次/d,采用带状光检影法加主觉试镜法验光,对检查中检出的散光度≥0.50D的210只散光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中复性远视散光146眼占67.6%,复性近视散光占15.7%,混合散光24眼占11.4%,单纯性散光占5.3%;循规性散光占85.2%,逆规性散光占6.2%,斜轴散光占8.6%.散光程度:0.50~1.00D占54.7%,1.25~2.00D占27.6%,2.25~3.00D占11.0%,3.25~4.00D占6.7%.对称散光128眼占61.0%,不对称散光占39.0%.复性远视散光导致弱视占弱视眼75.8%(75/99);其次为混合散光占14.1%(14/99).结论: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中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多见,散光轴向分布以循规性散光为主.散光程度多在3.00D以下,散光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有下降趋势.
作者:王莺;闵云花;戴秋白;房沛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对眼压已控制青光眼患者视野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有青光眼视野缺损,眼压控制在18mmHg以内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4例40眼.按随机、双盲法予药物口服,药物分别为灯盏细辛片和安慰剂.患者每日口服3次,每次2片.2mo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每2mo随访1次.试验结束由药物提供方拆盲并反馈信息.结果:①用药前后各疗程对照组和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眼压、C/D、视力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②治疗组用药6mo后的平均缺损(MD)、平均敏感度(MS)与用药前的MD、M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中晚期治疗组用药2,4,6mo后的MD、MS分别与用药前MD、MS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降低眼压对部分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保护作用.灯盏细辛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应用疗程越长,视野缺损改善越明显;而对于原发性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灯盏细辛改善视野更显著.灯盏细辛对血压、脉搏、眼压、视力、C/D比均没有影响.
作者:项敏泓;钟一声;张兴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一种理想有效的方法.传统中医治疗,药物治疗,近几年兴起的基因治疗及视网膜移植治疗各有特点.其中视网膜移植治疗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并且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治疗措施.现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冯霞;刘哲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视野检查在眼科疾病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判断许多眼底病特别是青光眼和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明确诊断我们对330名眼病患者进行了视野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18例18眼3~12岁儿童,因眼外伤等不同原因,行眼球摘除,羟基磷灰石植入眼眶的临床效果.方法:切开结膜囊,暴露四直肌,预置6-0双针尼龙线,剪断四直肌和视神经,眼球摘除后去除角膜,彻底清除眼内容后利用自体巩膜包囊羟基磷灰石并植入眼窝,总计18眼.结果:随访3~36(平均24)mo,患者都不同程度地获得眼窝塌陷和义眼转动的改善,没有眼眶感染和植入物逐出或义眼片脱落等现象.结论:羟基磷灰石也适用于儿童眼球摘除术后减轻眼窝塌陷,改善义眼转动,改善义眼外观的效果.
作者:李星星;张卯年;马志中;宋琛;何庆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射治疗眼部并发症.方法:对213例NPC初程放疗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作视功能(包括远视力、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眼底、自动电脑视野及视诱发电位)检查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发生角膜损伤19例,占8.9%(19/213).Ⅰ~Ⅱ期6例,Ⅲ期8例,Ⅳ期5例.全部发病患者均无角膜刺激症状,放疗后10mo内,角膜病变消退,但知觉仍较对侧眼明显减退;20mo后尚未恢复正常.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的患者.结论:NPC放疗性角膜损伤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及照射剂量无密切关系(P>0.05),可能主要与角膜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眼表疾病密切相关;不排除患者不同个体对辐射的敏感差异性.
作者:张庆平;叶长华;黄光武;谢成熹;周卫为;阮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Wegener肉芽肿(Wa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复杂的累及多系统的致死性疾病,对于以眼病首诊和仅有眼部表现的病例常因误诊而贻误治疗,新的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检验技术应用及药物治疗进展,大大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治水平.强调全身用药的同时要早期进行眼科干预.近年来WG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诊断标准,眼部的表现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谢英;罗灵;黄一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表改变.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50例100眼及非糖尿病对照者30例60眼,分别进行常规眼科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知觉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①角膜染色程度增加:糖尿病组阳性率为60.0%,高于对照组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47,P<0.05);②角膜知觉下降:糖尿病组为36.0%,高于对照组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34,P<0.05);③BUT值缩短:糖尿病组BUT值<10s者为64.0%,高于对照组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9,P<0.05);Shirmer值降低:糖尿病组Shirmer值<5mm者为24.0%,而对照组均大于5mm(χ2=8.471,P<0.05);④结膜上皮鳞状化生程度增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366,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以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角结膜上皮损害.
作者:秦莉;王睿;李晶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方法: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小梁切除术组63眼,对两组术后6mo的眼压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术后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7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63眼传统小梁切除术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手术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易贵荣;白宗禧;田骥;石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角膜新生血管(CNV)多见于感染、炎症、外伤或角膜手术后.CNV是眼表疾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血管化的角膜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CNV的深入研究,在血管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就CNV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慧;高晓唯;任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离体培养的SD大鼠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分成3组:实验组用H2O2+EGb761处理,对照组用H2O2处理,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上皮细胞Bcl-2,Bax的表达,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实验组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4h时为(20.7±1.4)%,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4h时为(2.6±0.6)%,空白对照组为(6.8±1.1)%;Bax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实验组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24h时为(10.7±0.9)%;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4h时为(33.4±4.6)%,空白对照组为(4.6±0.8)%.结论:EGb761通过使晶状体上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减少,阻止氧化损伤所致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可能与白内障形成有关,EGb 761在早期白内障形成中可能起抑制作用.
作者:李爽乐;罗清礼;李正时;官鹏;卢燕;江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ARS冠状病毒(SARS-CoV)S240蛋白与眼部功能性受体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作用的机制.方法:构建SARS-CoV S蛋白融合基因pS240-EGFP,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鉴定ACE2在结膜、角膜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进行SARS-CoV S240蛋白与结膜、角膜细胞的体外结合研究.结果:构建了融合基因pS240-EGFP;证实ACE2在结膜、角膜有表达;结膜、角膜细胞与SARS-CoV S240蛋白能够结合.结论:结膜、角膜中存在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SARS-CoV S240蛋白与结膜、角膜细胞能够结合.本研究对了解SARS的病理机制及进一步研究SARS的防护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琰;柳林;潘欣;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太原市盲校学生视残原因并对其视力作出相应分析,为防治儿童盲提出依据,对该盲校盲童及低视力分班教学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眼科常规检查方法对太原市盲校学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全部视力检查结果均为矫正视力,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视残主要致病因素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占总例数的69.9%.前3位病因分别为先天性小角膜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眼球震颤.盲校中有可利用残余视力者占总例数的50.4%.结论:先天性眼球异常和遗传性疾病是导致儿童视残的主要原因,考虑是由遗传、先天或围产期的原因所致.对目前尚无法治疗的先天性眼球异常应着重预防,对可治性先天性白内障及先天性青光眼,应不断提高两种常见儿童致盲眼病的手术成功率.盲校中可利用残余视力者超过总例数的1/2,说明盲校的低视力分班教学十分必要.
作者:石岩;周静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KI)P27,P21在角膜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21,P27等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角膜上皮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角膜缘上皮区PCNA呈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基底细胞层,中央区角膜上皮内未见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27,P21在中央区角膜上皮内呈阳性表达,角膜缘上皮内未见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P21和PCNA在角膜上皮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提示在角膜缘上皮基底层内存在着一群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处于G1期的细胞群,即干细胞.
作者:张明昌;张红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 lens(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于2004-11始开展了Verisyselens(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例(6眼)高度近视(度数-13.5~22.0D之间),密切观察术后眼压、屈光改变、视力及角膜、虹膜情况,随访1a以上.结果:大部分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1~2行,术前裸眼视力0.02~0.2,佳矫正视力由0.25~0.5,恢复到术后裸眼视力0.5~0.6.并发症较轻、较少,恢复快,仅1例为晶状体偏中心并眩光发生,经再次手术调整晶状体正位后,眩光消失,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虹膜少许脱色素,本组中另3眼出现晶状体表面尘样色素附着,(虹膜未见脱色),但均未影响视力,眼压不高.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效果好,屈光度稳定,可预测性强,短期随访,安全性高,但国人为有色人种,术后虹膜持续为晶状体夹持,导致少量而持续脱色素,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尚需注意长期随访.
作者:罗汉暄;陈集玲;李慧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进行必要介绍,结合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洋;周善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一阶kernel反应(FOK)和二阶kerne反应(SOK).方法:我们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RETIscan 3.15 version)和Humphrey 750视野计.检测了38只正常眼和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共42眼.记录了mERG的FOK和SOK的P1、N1波的振幅和峰时4个参数.将原始数据转入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青光眼组,鼻上(SN)、鼻下(IN),颞下(IT),颞上(ST)4个象限以及总和反应FOK的P1波、N1波振幅P1波、N1波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青光眼组FOK正常的鼻颞侧差异消失.早期青光眼组SOK4象限以及总和反应的P1波振幅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N1波振幅密度轻度降低(P<0.05).SOK的N1、P1波潜峰时在早期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青光眼组的mERG检查结果与视野不一致.结论:mERG是一种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方法,可以为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潘爱珠;王勇;杨新光;唐乐;郭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