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

杨洋;周善璧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 角膜移植, 移植物排斥
摘要: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进行必要介绍,结合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穿透性小梁切除调节技术及疗效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手术失败率较高,失败原因主要是手术区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而使伤口愈合所致.因此,建立现代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调节技术减少手术失败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小梁切除联合调节技术是21世纪青光眼小梁切除新发展,本文对小梁切除联合药物调节技术、非药物调节技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曹秀贞;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ARS-CoV S240蛋白与眼部ACE2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SARS冠状病毒(SARS-CoV)S240蛋白与眼部功能性受体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作用的机制.方法:构建SARS-CoV S蛋白融合基因pS240-EGFP,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鉴定ACE2在结膜、角膜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进行SARS-CoV S240蛋白与结膜、角膜细胞的体外结合研究.结果:构建了融合基因pS240-EGFP;证实ACE2在结膜、角膜有表达;结膜、角膜细胞与SARS-CoV S240蛋白能够结合.结论:结膜、角膜中存在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SARS-CoV S240蛋白与结膜、角膜细胞能够结合.本研究对了解SARS的病理机制及进一步研究SARS的防护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琰;柳林;潘欣;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病理性近视眼继发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目的:描述病理性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分析这一新认识的眼底病变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12/2004-01间,7例10眼被确认存在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本文评价了其0CT、FA/ICGA和mfERG的临床特征.结果: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不是任何患者就诊检查的原因,视力减退或矫正视力低的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CNV、黄斑前膜形成和弱视.5只患眼表现为1型后巩膜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鼻侧半,而另5只患眼表现为3型或2型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非鼻侧半,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1).所有患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区域均为后巩膜葡萄肿累及.结论: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很可能是后巩膜葡萄肿的一个良性并发症.

    作者:姚毅;姜荔;陈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太原市盲校学生视残病因及视力分析

    目的:探讨太原市盲校学生视残原因并对其视力作出相应分析,为防治儿童盲提出依据,对该盲校盲童及低视力分班教学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眼科常规检查方法对太原市盲校学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全部视力检查结果均为矫正视力,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视残主要致病因素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占总例数的69.9%.前3位病因分别为先天性小角膜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眼球震颤.盲校中有可利用残余视力者占总例数的50.4%.结论:先天性眼球异常和遗传性疾病是导致儿童视残的主要原因,考虑是由遗传、先天或围产期的原因所致.对目前尚无法治疗的先天性眼球异常应着重预防,对可治性先天性白内障及先天性青光眼,应不断提高两种常见儿童致盲眼病的手术成功率.盲校中可利用残余视力者超过总例数的1/2,说明盲校的低视力分班教学十分必要.

    作者:石岩;周静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应用

    目的:讨论曲安奈德(TA)在玻璃体切割术(PPV)中的辅助作用.方法;2000/2005我院收治的43例45眼经大部分玻璃体切割患者,术中抽取2~3mL(1~2mg)TA注入玻璃体腔.结果:TA粘附在玻璃体皮质上,可以清楚地显示残留玻璃体皮质的部位和范围,并易于剥除.结论:PPV术中应用TA可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且TA具抗炎、抗增殖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史铭宇;张帆;邱辉;吴丽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眼球钝挫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2003-01/2005-01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眼钝挫伤继发青光眼患者61例(61眼),男45例,女16例,男∶女=2.7∶1;年龄5~78(平均38.3)岁,其中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52例占85%,所有病例均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底镜、眼压、房角镜、B超等.根据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分类及治疗情况如下:(1)前房积血型:本组病例共26眼(43%),临床表现为前房有较多的积血.治疗上首选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止血药物,双眼包扎减少眼球活动,安静卧位,局部和全身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糖皮质激素减轻小梁网水肿和眼内炎症反应.其中18眼经上述保守治疗后前房积血吸收,眼压恢复正常.

    作者:高桂军;许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方法: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小梁切除术组63眼,对两组术后6mo的眼压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术后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7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63眼传统小梁切除术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手术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易贵荣;白宗禧;田骥;石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高度近视LASIK术前的预防性视网膜光凝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预防性氪激光光凝效果.方法: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行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三面镜检查.对明确有发生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变性及裂孔者50例(53眼)行氪激光光凝治疗.结果:行氪激光光凝1mo后,裂孔封闭良好,变性区无扩大.色素较多时行LASIK手术,术后回访6~12mo,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及干孔的近视患者行预防性氪激光光凝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中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段.

    作者:曹燕;吕杰;郑爱贞;张超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角膜新生血管治疗的研究进展

    多种病理因素可以导致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化的角膜常导致视力严重下降、角膜移殖术失败.近年来,国内外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在药物治疗、光动力疗法、眼表重建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迅猛发展.本文综述了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代震宇;李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羊膜移植治疗春季角结膜炎的角膜缘病变

    目的:评估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20眼)以角膜缘病变为特征的春季角结膜炎患者,采用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的方法予以治疗.术后随访5~21 mo,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变及复发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痒感、分泌物多、异物感等症状基本消失;手术后1wK内,畏光、流泪明显,后逐渐减轻,手术1mo后基本消失.角膜缘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结节手术清除后在随访期间未复发;角膜上皮点状着色(11眼),角膜溃疡(3眼)于手术后1wk内愈合染色转阴且在随访期间未复发;术后球结膜充血逐渐减轻,19眼手术1mo后充血基本消失,且角膜缘羊膜移植区的球结膜较正常偏白,但有1眼术后球结膜充血间断反复约5mo并伴有轻度痒感,药物可减轻该眼的痒和充血,但多次出现反复.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是有效安全的,但应严格选择手术对象.

    作者:姜冬玲;张明昌;胡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国产和进口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疗效及成本比较

    目的:观察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进口和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的成本-效果比.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18例18眼滴用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14例14眼滴用进口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适利达),均每日1次,共4wk.观察眼压、视力、血压、脉搏、眼部症状和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并采用疗效观察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进口与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治疗4wk,验证组平均日间眼压从(24.0±3.6)mmHg(1mmHg=0.133kPa)降至(16.1±3.0)mmHg,大下降幅度为32.9%;对照组从(24.8±3.0)mmHg降至(16.1±2.9) mmHg,大下降幅度为35.1%.两组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眼压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验证组和对照组结膜充血均有明显增加,但不妨碍继续用药.未发现其他眼部改变和全身副作用.两组成本分别为119元、70元(P<0.05);眼压下降幅度分别为35%,33%(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39,2.11;进口组相对于国产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2.2.结论:进口与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都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内压,且安全、耐受.两组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效果相近,但国产品是更经济的选择.

    作者:马景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弱视患者在医院集中治疗与家庭分散治疗的比较分析

    0 引言弱视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眼病,严重危害儿童视觉功能的发育,传统的家庭分散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探讨一种高效的治疗弱视的方法十分重要[1,2].我们对2000-01/2005-12在本院眼科门诊诊治的弱视病例随机分为医院集中治疗组141例211眼和家庭分散治疗组86例157眼,结果医院集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家庭分散治疗组.现总结如下.

    作者:许立华;白清芬;王振浩;徐洪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10/2005-02收治的3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后徙、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下斜肌前转位、或联合对侧眼上直肌、下直肌手术.结果:治愈28例(72%),好转10例(26%),无效1例(2%).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加强麻痹肌和间接拮抗肌的原则进行,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大小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永健;于淑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Wegener肉芽肿研究进展及眼部表现

    Wegener肉芽肿(Wa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复杂的累及多系统的致死性疾病,对于以眼病首诊和仅有眼部表现的病例常因误诊而贻误治疗,新的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检验技术应用及药物治疗进展,大大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治水平.强调全身用药的同时要早期进行眼科干预.近年来WG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诊断标准,眼部的表现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谢英;罗灵;黄一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研究治疗新进展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眼眶病中常见的疾病,大部分与甲状腺疾病相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TAO有自愈倾向,尽管大多数TAO球后组织都有特征性的改变,但临床上只有30%~50%的患者出现明显眼部症状,3%~5%的患者视力累及.TAO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是疾病主要的调节因子.而眼眶内成纤维细胞抗原的表达,是发病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根据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已经总结出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TAO的发病机制.为指导各种有效新药物的开发,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开辟道路.

    作者:陈敏;周翔天;盛文;瞿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网膜移植治疗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一种理想有效的方法.传统中医治疗,药物治疗,近几年兴起的基因治疗及视网膜移植治疗各有特点.其中视网膜移植治疗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并且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治疗措施.现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冯霞;刘哲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视网膜切开手术治疗涉及黄斑外伤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视网膜切开手术在外伤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影响视网膜切开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2000-01/2005-05收治的外伤性玻璃体积血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0例30眼,男27例,女3例.A组行视网膜切开手术21例21眼,B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9例9眼.3~6mo行硅油取出手术.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在6mo以上.结果:视网膜切开组的21例患者中术后有17例获得了有效视力,占81%;视力为0.02或以上者有19例,占90%.好视力为0.4+.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脱离盲,占33%.0.02以上视力患者5例,占56%.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视网膜切开组治疗效果较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切开手术可改善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预后,减少视网膜下增殖,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视网膜功能恢复,挽救患者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王铀;朱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早期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一阶kernel反应(FOK)和二阶kerne反应(SOK).方法:我们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RETIscan 3.15 version)和Humphrey 750视野计.检测了38只正常眼和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共42眼.记录了mERG的FOK和SOK的P1、N1波的振幅和峰时4个参数.将原始数据转入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青光眼组,鼻上(SN)、鼻下(IN),颞下(IT),颞上(ST)4个象限以及总和反应FOK的P1波、N1波振幅P1波、N1波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青光眼组FOK正常的鼻颞侧差异消失.早期青光眼组SOK4象限以及总和反应的P1波振幅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N1波振幅密度轻度降低(P<0.05).SOK的N1、P1波潜峰时在早期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青光眼组的mERG检查结果与视野不一致.结论:mERG是一种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方法,可以为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潘爱珠;王勇;杨新光;唐乐;郭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2003-11/2005-04诊断为慢性泪囊炎患者14例(15眼)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完成6mo随访,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在14例(15眼)中,治愈13眼,好转2眼,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菁华;海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正常结膜囊细菌的研究

    结膜囊正常菌群因不同的环境、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尤其是不同的培养基和取样、培养方法,培养结果差异较大.结膜囊带菌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或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始终是多的几种细菌.

    作者:曾树森;吴晓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