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

杨洋;周善璧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 角膜移植, 移植物排斥
摘要: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进行必要介绍,结合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在统计学眼压的正常范围之内,却有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及与之相关的视盘改变.故发病隐匿,常造成不可逆的视神经损害.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是机械因素、血管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降眼压是必要的措施,眼压降低30%以上对其病变有利.与此同时,改善视神经血流供应和保护视神经的药物正被关注.

    作者:王禹燕;郑燕林;黄珍珍;刘嘉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虹膜囊肿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虹膜囊肿的致病原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式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3我科收治的27例27眼虹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眼部病史、术前术后眼部检查,治疗方式,组织病理学检查,预后情况.结果:27例患者年龄从3~60岁,男16例,女11例;20例继发于眼外伤后,1例继发于白内障手术,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其余5例为原发性;其中23例给予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术,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3例予以眼内激光光凝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22例继发性虹膜囊肿中有21例为上皮植入性囊肿,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为虹膜色素上皮囊肿,5例原发性虹膜囊肿中4例为非色素上皮囊肿,1例为色素上皮囊肿.术后随访2a,2例因囊肿复发再次手术,1例因眼压升高再次手术.结论:虹膜囊肿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虹膜囊肿,从组织病理学上分为上皮植入性囊肿,非色素上皮囊肿和色素上皮囊肿.组织病理学特点与病因相关.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预后与眼部组织受损情况和治疗方式有关.

    作者:廖咏川;唐莉;罗清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

    目的:通过一种测量张力性调节的方法,了解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表现.探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的相互关系.方法:志愿参加本实验者54例,正视组18例,屈光度(-0.25~+0.50)D之间,早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6.50±2.40)D,迟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3.00±1.7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偏振光游标式调节检测仪对受试者进行张力性调节的测量,比较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的差异.结果:在缺乏任何视觉刺激的状态下,调节处于一定的静息状态,所有受试者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90±0.76)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80±0.64)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32±0.80)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62±0.46)D.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性近视者有较强睫状肌的基础张力水平,易导致牵拉眼球而使近视进展.

    作者:李乐平;陈洁;陶育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应用

    目的:讨论曲安奈德(TA)在玻璃体切割术(PPV)中的辅助作用.方法;2000/2005我院收治的43例45眼经大部分玻璃体切割患者,术中抽取2~3mL(1~2mg)TA注入玻璃体腔.结果:TA粘附在玻璃体皮质上,可以清楚地显示残留玻璃体皮质的部位和范围,并易于剥除.结论:PPV术中应用TA可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且TA具抗炎、抗增殖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史铭宇;张帆;邱辉;吴丽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视网膜切开手术治疗涉及黄斑外伤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视网膜切开手术在外伤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影响视网膜切开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2000-01/2005-05收治的外伤性玻璃体积血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0例30眼,男27例,女3例.A组行视网膜切开手术21例21眼,B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9例9眼.3~6mo行硅油取出手术.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在6mo以上.结果:视网膜切开组的21例患者中术后有17例获得了有效视力,占81%;视力为0.02或以上者有19例,占90%.好视力为0.4+.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脱离盲,占33%.0.02以上视力患者5例,占56%.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视网膜切开组治疗效果较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切开手术可改善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预后,减少视网膜下增殖,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视网膜功能恢复,挽救患者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王铀;朱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及体会.方法:对32例(40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d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7眼(67.5%),术后1mo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35眼(87.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但应注意术前准备及术中操作技巧.

    作者:王文海;张永康;李莉;吴胜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观察

    0 引言头部外伤后致动眼神经和/或外展神经损伤并形成麻痹性斜视临床上较为多见.我院自2003-01/2005-01采用复方樟柳碱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磁珠包裹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受磁场牵拉后ET-1的表达

    目的:探讨在体外RPE细胞受牵拉后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表达.方法:用磁珠与RPE细胞粘和后,受磁场受力牵拉细胞的原理,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牵拉对ET-1表达的影响.结果:在磁场中受力牵拉后,随着RPE受牵拉时间的延长,RPE形态发生改变,RPE细胞在各作用时间段后的24h ET-1表达明显,在细胞上清液中,ET-1含量也明显上升,作用10,30min和2h培养24h和48h的细胞调理液的ET-1含量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PE细胞受牵拉后,ET-1表达和分泌增强,提示视网膜脱离发生过程中,会刺激表达ET-1增强.

    作者:王建洲;惠延年;侯旭;韩泉洪;王雨生;徐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环氧合酶-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环氧合酶-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HIF-1α、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COX-2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HIF-1α、COX-2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刘宁宁;孙晓楠;柳力敏;陈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层间异物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层间异物情况.方法:在LASIK手术的6 239例(12 312眼)中,对术后出现角膜层间异物残留病例的相关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4眼(2.47%)出现角膜层间异物残留.其中,50眼(0.41%)采用异物剔除和冲洗等及时合理的措施处理;254眼(2.06%)无须处理.所有病例预期的矫正视力均无明显影响,冲洗后3眼出现少许边缘性角膜上皮细胞植入.结论:LASIK术后出现角膜层间异物残留并发症的比例低,多数病例无须处理.通过对相关因素的控制可有效减少,但不能杜绝.及时合理的处理方法能提高视觉质量,LASIK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胡学斌;方芳;江萍;莫纯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近视眼306例612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电脑验光仪、非接触眼压计、A超和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其数据.并分析其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住址、近视家族史、配戴角膜接触镜史、眼别、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无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在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t=4.183,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裸眼视力、眼压呈正相关(r=0.114,P=0.005;r=0.483,P=0.000);与角膜曲率为负相关(产-0.114,P=0.005).角膜中央厚度与年龄无相关(r=-0.041,P=0.312),根据年龄分组,各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5.490,p=0.000),角膜中央厚度似有随年龄增长变薄的趋势.角膜中央厚度与近视屈光度之间无相关性(r=0.027,P=0.499).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557.824-7.254X7+27.989X9-2.499X12+5.285X13(F=16.840,P=0.000).结论: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主要因素是配戴角膜接触镜史、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眼压.

    作者:韦斌;具尔提;付玲玲;王星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12眼)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疗效.结果:玻璃体切除后12眼中10眼的炎症控制,另2眼二次手术玻璃体切除后炎症控制.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行二次手术.随访2~21(平均8.7)mo.视力提高者9眼(75%),≥0.1者5眼(42%).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应用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作者:孙挥宇;张满红;韩英军;梁天尉;勇志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早期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一阶kernel反应(FOK)和二阶kerne反应(SOK).方法:我们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RETIscan 3.15 version)和Humphrey 750视野计.检测了38只正常眼和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共42眼.记录了mERG的FOK和SOK的P1、N1波的振幅和峰时4个参数.将原始数据转入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青光眼组,鼻上(SN)、鼻下(IN),颞下(IT),颞上(ST)4个象限以及总和反应FOK的P1波、N1波振幅P1波、N1波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青光眼组FOK正常的鼻颞侧差异消失.早期青光眼组SOK4象限以及总和反应的P1波振幅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N1波振幅密度轻度降低(P<0.05).SOK的N1、P1波潜峰时在早期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青光眼组的mERG检查结果与视野不一致.结论:mERG是一种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方法,可以为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潘爱珠;王勇;杨新光;唐乐;郭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与视网膜微血管形成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及其受体Tie-2构成的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对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过程中血管成熟与稳定、调控血管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该家族不同因子对于血管生成作用不同,而且同一因子对于血管生成的作用也随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对于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视网膜微血管形成,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起到调节血管结构的持久稳定性,调节渗漏的作用,这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

    作者:左中夫;刘学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氩离子激光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

    目的:评价氩离子激光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56例56眼,采用氩离子激光眼科治疗仪进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光斑直径50~100μm,曝光时间0.1s,激光能量100~200mW,需全视网膜光凝者在黄斑格栅样光凝完成后再进行,随访3~18mo,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及黄斑水肿变化情况.结果:在56眼中,视力改善37眼(66.1%),视力不变14眼(25.0%),视力下降5眼(8.9%);黄斑水肿完全消退31眼(55.4%),黄斑水肿好转21眼(37.5%),黄斑水肿不变甚至加重4眼(7.1%).结论:早期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有助于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消退,能有效保存甚至提高患眼视力.

    作者:廖华萍;张士胜;朱彩红;周颖明;孙悦;石海云;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网膜移植治疗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一种理想有效的方法.传统中医治疗,药物治疗,近几年兴起的基因治疗及视网膜移植治疗各有特点.其中视网膜移植治疗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并且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治疗措施.现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冯霞;刘哲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22例27眼.并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22例27眼,随访3~36mo,除1眼矫正不足外,余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额肌瓣悬吊术适用于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确切.

    作者:邵庆;朱承华;杭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眼调节机制的仿真研究

    目的:建立人眼晶状体的功能仿真模型,研究人眼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临床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晶状体调节的数字仿真模型,根据调节理论进行晶状体形变和调节仿真,并分析眼压对晶状体形变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随着调节的增加,前、后表面向远离晶状体中心的方向移动,晶状体厚度增大,前房深度减小;晶状体的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加,使得屈光力增大.晶状体形态对压力变化敏感: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后,前、后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向赤道部移动,晶状体厚度减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赤道半径增大;屈光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仿真研究支持了Helmholtz的调节理论,与公认的调节事实相符合,表明了仿真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作者:刘卓;王博亮;吴世辉;徐秀英;戴培山;鞠颖;谢杰镇;黄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研究治疗新进展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眼眶病中常见的疾病,大部分与甲状腺疾病相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TAO有自愈倾向,尽管大多数TAO球后组织都有特征性的改变,但临床上只有30%~50%的患者出现明显眼部症状,3%~5%的患者视力累及.TAO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是疾病主要的调节因子.而眼眶内成纤维细胞抗原的表达,是发病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根据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已经总结出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TAO的发病机制.为指导各种有效新药物的开发,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开辟道路.

    作者:陈敏;周翔天;盛文;瞿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研究进展

    角膜新生血管(CNV)多见于感染、炎症、外伤或角膜手术后.CNV是眼表疾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血管化的角膜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CNV的深入研究,在血管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就CNV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慧;高晓唯;任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