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灯盏细辛对眼压已控制青光眼患者视野的保护作用

项敏泓;钟一声;张兴儒

关键词:灯盏细辛, 原发性青光眼, 视野, 眼压控制, 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灯盏细辛对眼压已控制青光眼患者视野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有青光眼视野缺损,眼压控制在18mmHg以内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4例40眼.按随机、双盲法予药物口服,药物分别为灯盏细辛片和安慰剂.患者每日口服3次,每次2片.2mo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每2mo随访1次.试验结束由药物提供方拆盲并反馈信息.结果:①用药前后各疗程对照组和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眼压、C/D、视力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②治疗组用药6mo后的平均缺损(MD)、平均敏感度(MS)与用药前的MD、M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中晚期治疗组用药2,4,6mo后的MD、MS分别与用药前MD、MS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降低眼压对部分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保护作用.灯盏细辛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应用疗程越长,视野缺损改善越明显;而对于原发性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灯盏细辛改善视野更显著.灯盏细辛对血压、脉搏、眼压、视力、C/D比均没有影响.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

    目的:通过一种测量张力性调节的方法,了解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表现.探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的相互关系.方法:志愿参加本实验者54例,正视组18例,屈光度(-0.25~+0.50)D之间,早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6.50±2.40)D,迟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3.00±1.7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偏振光游标式调节检测仪对受试者进行张力性调节的测量,比较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的差异.结果:在缺乏任何视觉刺激的状态下,调节处于一定的静息状态,所有受试者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90±0.76)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80±0.64)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32±0.80)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62±0.46)D.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性近视者有较强睫状肌的基础张力水平,易导致牵拉眼球而使近视进展.

    作者:李乐平;陈洁;陶育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陕西省汉中地区眼外伤临床分析

    目的:统计报告汉中地区眼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a来资料完整的眼外伤住院患者1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汉中地区眼外伤以钝挫伤和穿通伤为主,分别占48.3%和37.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31~40岁发病率高(20.9%),50岁以前均呈现比较高的发病率.职业以农民高,其次为学生和工人.治疗效果以单纯前房积血好,爆炸伤和暴力伤治疗效果差.脱盲率45.4%,终致盲率34.3%.结论:眼外伤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青中年的劳动安全防护和教育,加强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及鞭炮等爆炸物的管理对预防和减少眼外伤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治疗,早期手术是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作者:张安民;周爱意;左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鱼腥草滴眼液治疗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鱼腥草滴眼液治疗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5-07/2005-09同仁医院门诊急诊就诊的临床确诊为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鱼腥草滴眼液和1g/L阿昔洛韦滴眼液点眼,观察6项眼部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总的显效率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用药后第7d,在结膜充血的改善上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4d,在畏光、异物感、流泪以及结膜充血的改善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鱼腥草滴眼液对于治疗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有明显效果,其疗效优于1g/L阿昔洛韦滴眼液.

    作者:金涛;邹留河;赵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糖尿病2型患者的眼表改变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表改变.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50例100眼及非糖尿病对照者30例60眼,分别进行常规眼科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知觉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①角膜染色程度增加:糖尿病组阳性率为60.0%,高于对照组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47,P<0.05);②角膜知觉下降:糖尿病组为36.0%,高于对照组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34,P<0.05);③BUT值缩短:糖尿病组BUT值<10s者为64.0%,高于对照组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9,P<0.05);Shirmer值降低:糖尿病组Shirmer值<5mm者为24.0%,而对照组均大于5mm(χ2=8.471,P<0.05);④结膜上皮鳞状化生程度增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366,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以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角结膜上皮损害.

    作者:秦莉;王睿;李晶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标准同轴晶状体乳化与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一项角膜内皮的研究

    目的:评估新的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ICS)是否较标准同轴晶状体乳化引起较少的内皮损害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0例随机分配接受标准同轴晶状体乳化(SCP)或MICS晶状体乳化.术前及术后1a测量角膜中央及12点内皮细胞计数、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以及角膜中央厚度.结果:患者173例完成了试验.在1a的随访检查中,MICS组内皮细胞损失为6.5204%,而SCP组为8.726%(P<0.00005).两组在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术后角膜厚度以及在切口部位和角膜中央测得的内皮细胞密度变异方面无显著差异.在硬性白内障患者中,与手术步骤无关,内皮细胞密度损失的增加量较高.结论:比较SCP与MICS,本研究表明后者引起的内皮细胞密度损失明显地较低.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

    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进行必要介绍,结合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洋;周善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Pegaptanib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成是湿性AMD患者丧失视力的主要原因.CNV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al growth factor,VEGF)是诱发CNV的关键因素之一.Pegaptanib作为眼科领域应用的第一种VEGF抑制剂,通过抑制CNV形成和血管渗漏,对湿性AMD已初步显示出较传统疗法更优越的治疗效果.随着对CNV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将有可能更加有效的防治湿性AMD等CNV相关疾病.

    作者:李夏;王雨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TGF-β2刺激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表达CTGF和合成Fn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滤过泡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GF-β2刺激HTF,然后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CTGF和Fn的表达,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TGF-β22μg/L到5μg/L范围有剂量依赖性地促进HTF的细胞增殖,CTGF的表达和Fn的合成的趋势(P<0.01),但0.5μg/L,1μg/L与正常对照组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差别无显著性,5μg/L与10μg/L增强细胞的增殖作用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GF-β2能够明显地促进HTF细胞增殖,并增强其下游介质(CTGF)的表达和合成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ironetin,Fn).

    作者:王育红;胡义珍;曹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低氧条件下大鼠视网膜HIF-1α及P53的表达及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将大鼠5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8只,分别饲养于常氧和50mL/L低氧仓.于饲养后0,2,6,8,12,24,48h各处死4只,分别进行光镜,电镜,免疫组化(SABC)测定HIF-1α及P53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IF-1α在缺氧后2h开始表达,8h达到高峰,12~24h持续强表达,48h表达明显下降.P53在缺氧后2h开始表达,以后表达逐渐升高,24h后表达达到高峰,48h表达明显下降.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02495).电镜结果显示在视网膜缺氧6h视网膜超微结构开始变化,24h凋亡达到高峰.结论:低氧条件下HIF-1α及P53在大鼠视网膜均有表达,随着HIF-1α的表达达到高峰后P53的表达达到高峰,两者呈明显正相关.P53表达达到高峰时电镜结果显示凋亡达到高峰.

    作者:张薇;李若溪;许建华;刘哲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研究治疗新进展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眼眶病中常见的疾病,大部分与甲状腺疾病相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TAO有自愈倾向,尽管大多数TAO球后组织都有特征性的改变,但临床上只有30%~50%的患者出现明显眼部症状,3%~5%的患者视力累及.TAO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是疾病主要的调节因子.而眼眶内成纤维细胞抗原的表达,是发病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根据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已经总结出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TAO的发病机制.为指导各种有效新药物的开发,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开辟道路.

    作者:陈敏;周翔天;盛文;瞿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核转录因子NF-κB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

    核转录因子NF-κB是一种多功能转录因子家族,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细胞中,参与到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本文从小梁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乳头损害3方面着手,对近年来核转录因子NF-κB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琪;李平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及体会.方法:对32例(40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d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7眼(67.5%),术后1mo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35眼(87.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但应注意术前准备及术中操作技巧.

    作者:王文海;张永康;李莉;吴胜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体会

    目的:总结成功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要点及心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82例87眼泪囊鼻腔吻合的临床资料,就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即刻手术成功86眼,经6~18mo随访82眼无溢泪、溢脓症状,2眼1a后复发再次手术治愈,2眼有溢泪,但泪道冲洗通畅.结论:认真操作,把握要点,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文强;周雄;周和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眼调节机制的仿真研究

    目的:建立人眼晶状体的功能仿真模型,研究人眼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临床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晶状体调节的数字仿真模型,根据调节理论进行晶状体形变和调节仿真,并分析眼压对晶状体形变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随着调节的增加,前、后表面向远离晶状体中心的方向移动,晶状体厚度增大,前房深度减小;晶状体的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加,使得屈光力增大.晶状体形态对压力变化敏感: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后,前、后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向赤道部移动,晶状体厚度减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赤道半径增大;屈光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仿真研究支持了Helmholtz的调节理论,与公认的调节事实相符合,表明了仿真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作者:刘卓;王博亮;吴世辉;徐秀英;戴培山;鞠颖;谢杰镇;黄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巩膜切开引流术治愈复发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

    1 病例报告男,70岁,因劈木头致左眼崩伤1mo在当地医院以外伤性白内障于2005-01-20行左眼PHACO+IOL,术后第2d患者突感左眼视物模糊、眼胀疼,经眼B超检查以脉络膜上腔出血转入我院.全身体检无异常,左眼视力为指数/30cm,轻度混合性充血,颞上巩膜隧道切口自闭良好,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深度正常,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玻璃体非血性中度混浊,眼底视盘模糊可见,其周围360°脉络膜脱离,以鼻侧和颞侧为甚,接近吻合,眼压为36.5mmHg,眼B超检查见图1.人院后给予皮质类固醇、止血、降眼压等对症处理于2005-02-02行左眼巩膜切开引流+BSS眼内充填术,术中根据间接眼底镜所见,于脉络膜脱离高处即颞下象限角膜缘后15mm作全层巩膜切开2mm,辅以周围加压按摩,见大量褐色血液溢出,由引流所产生的眼压降低通过4号注射针头多次经透明角膜缘内前房注入BSS来恢复,在眼底检查的基础上,经同一巩膜切口反复引流直至脉络膜脱离全部消失.术后眼底除少许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外,脱离全部复位,眼压正常.

    作者:高磊;于华军;李元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研究进展

    角膜新生血管(CNV)多见于感染、炎症、外伤或角膜手术后.CNV是眼表疾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血管化的角膜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CNV的深入研究,在血管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就CNV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慧;高晓唯;任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羟基磷灰石植入眼窝成形术

    目的:总结18例18眼3~12岁儿童,因眼外伤等不同原因,行眼球摘除,羟基磷灰石植入眼眶的临床效果.方法:切开结膜囊,暴露四直肌,预置6-0双针尼龙线,剪断四直肌和视神经,眼球摘除后去除角膜,彻底清除眼内容后利用自体巩膜包囊羟基磷灰石并植入眼窝,总计18眼.结果:随访3~36(平均24)mo,患者都不同程度地获得眼窝塌陷和义眼转动的改善,没有眼眶感染和植入物逐出或义眼片脱落等现象.结论:羟基磷灰石也适用于儿童眼球摘除术后减轻眼窝塌陷,改善义眼转动,改善义眼外观的效果.

    作者:李星星;张卯年;马志中;宋琛;何庆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屈光不正中散光情况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分布情况.方法:对3~12岁视力不良儿童用10g/L阿托品眼液散瞳3d,3次/d,采用带状光检影法加主觉试镜法验光,对检查中检出的散光度≥0.50D的210只散光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中复性远视散光146眼占67.6%,复性近视散光占15.7%,混合散光24眼占11.4%,单纯性散光占5.3%;循规性散光占85.2%,逆规性散光占6.2%,斜轴散光占8.6%.散光程度:0.50~1.00D占54.7%,1.25~2.00D占27.6%,2.25~3.00D占11.0%,3.25~4.00D占6.7%.对称散光128眼占61.0%,不对称散光占39.0%.复性远视散光导致弱视占弱视眼75.8%(75/99);其次为混合散光占14.1%(14/99).结论:3~12岁视力不良儿童210只散光眼中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多见,散光轴向分布以循规性散光为主.散光程度多在3.00D以下,散光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有下降趋势.

    作者:王莺;闵云花;戴秋白;房沛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太原市盲校学生视残病因及视力分析

    目的:探讨太原市盲校学生视残原因并对其视力作出相应分析,为防治儿童盲提出依据,对该盲校盲童及低视力分班教学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眼科常规检查方法对太原市盲校学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全部视力检查结果均为矫正视力,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视残主要致病因素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占总例数的69.9%.前3位病因分别为先天性小角膜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眼球震颤.盲校中有可利用残余视力者占总例数的50.4%.结论:先天性眼球异常和遗传性疾病是导致儿童视残的主要原因,考虑是由遗传、先天或围产期的原因所致.对目前尚无法治疗的先天性眼球异常应着重预防,对可治性先天性白内障及先天性青光眼,应不断提高两种常见儿童致盲眼病的手术成功率.盲校中可利用残余视力者超过总例数的1/2,说明盲校的低视力分班教学十分必要.

    作者:石岩;周静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羊膜移植治疗春季角结膜炎的角膜缘病变

    目的:评估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20眼)以角膜缘病变为特征的春季角结膜炎患者,采用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的方法予以治疗.术后随访5~21 mo,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变及复发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痒感、分泌物多、异物感等症状基本消失;手术后1wK内,畏光、流泪明显,后逐渐减轻,手术1mo后基本消失.角膜缘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结节手术清除后在随访期间未复发;角膜上皮点状着色(11眼),角膜溃疡(3眼)于手术后1wk内愈合染色转阴且在随访期间未复发;术后球结膜充血逐渐减轻,19眼手术1mo后充血基本消失,且角膜缘羊膜移植区的球结膜较正常偏白,但有1眼术后球结膜充血间断反复约5mo并伴有轻度痒感,药物可减轻该眼的痒和充血,但多次出现反复.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是有效安全的,但应严格选择手术对象.

    作者:姜冬玲;张明昌;胡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