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蕾;卢海
目的:研究视网膜下液(SRF)能否引起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神经胶质(RG)细胞发生增殖及在其增殖过程中是否出现蛋白激酶C的激活和转位,来探讨RPE和RG细胞增殖与其细胞中PKC信号系统变化的关系以及PKC抑制剂的作用.方法:实验对象为体外培养的RPE和RG细胞;刺激因素为提取PVR分级是B、C级两级患者的SRF和来自角膜移植后的供体眼球所提供的正常玻璃体成分;PKC特异激活剂佛波酯(PMA)为阳性对照;DMEM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用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各自的RPE和RG细胞增殖情况.用B、C级SRF、正常玻璃体成分、PMA、DMEM培养液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刺激RPE和RG细胞,通过细胞裂解和离心获取细胞质和细胞膜蛋白粗提液,用同位素32P标记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细胞质和细胞膜PKC活性水平.选用PKC抑制剂地喹氯铵预处理各组细胞后,再分别观察各组RPE和RG细胞中PKC活性表达水平及增殖情况.结果:用B、C级SRF和PMA处理过的RPE细胞出现高增殖;SRF和PMA都可以激活RPE和RG细胞质中的PKC,并使其由胞质向胞膜转位,但SRF作用于RPE和RG细胞时,胞膜上PKC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较PMA明显延长.其中,B级SRF作用于RPE和RG细胞时,胞膜上PKC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较C级长且峰值低,增殖程度也低;正常玻璃体成分和DMEM培养液组没有出现PKC活性变化和高增殖.用PKC特异抑制剂预处理各组细胞后,没有出现PKC活性和细胞增殖的改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RF可促进RPE和RG细胞增殖,RPE和RG细胞中的PKC是以激活和转位方式参与细胞增殖的过程;使用PKC特异抑制剂可阻止此过程发生.
作者:孙兆义;洪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沐欣滴眼液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66眼)因老年白内障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3例),在术前1d和术前1h给予沐欣滴眼液1滴.对照组(33例)在术前1d和术前1h给予人工泪液1滴.记录术前眼压和术后4,6,12,24h眼压,观察心率、血压等全身和眼部并发症.结果:术后24h对照组平均眼压为(17.11±2.23mmHg),试验组为(13.50±1.65mmHg),术后每个时间点对照组平均眼压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眼压高峰均在术后6h左右.同术前眼压比较,术后高峰眼压(术后6h)试验组有19例(57%)眼压比术前更低,对照组有7例(21%)眼压比术前更低.结论: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术前给予沐欣滴眼液,能有效预防术后高眼压.
作者:王勇;陈茂盛;叶应嘉;李璟;唐亮;喻长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眼屈光变化的规律,做好老年人视力保健.方法:标准照明下查56岁以上的老年人466眼的远视力,扩瞳状况下应用Topcon-KR8100PA综合验光仪验光和检查角膜曲率,试镜矫正视力,查晶状体混浊形态和程度(LOCSⅡ分类法)、玻璃体和视网膜.结果:全组屈光不正458眼(98.3%),56~75岁以远视居多,其中61~65岁比例高,以后趋向减少,至75岁以后近视多于远视.散光258眼(55.4%),其中不合例散光占76.0%,散光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各散光轴向均与角膜曲率显示的散光轴向一致.各年龄组矫正视力都有明显的提高.结论:老年人眼不合例散光居多是角膜老年性变化对眼屈光的影响,不属于晶状体老化所出现的晶状体屈光性改变的范围.高龄老年人近视状态居多的原因可能是核型老年性白内障的演变病程较慢,所以,尚未行白内障摘除之高龄老年人,以核型白内障居多而出现核性近视.屈光不正是早和普遍影响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原因,定期检查老年人眼屈光状态应作为眼科常规检查之一.
作者:杨秀章;方俊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致盲率高的眼部物理性损伤是眼球破裂伤;总结其发生规律和治疗效果对预防该病的发生及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140例眼球破裂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戴森;陈舜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大范围Tenon囊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36眼)初发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大范围Tenon囊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然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12~16(平均13.4)mo以上的随访,有1例患者复发,没有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大范围Tenon囊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东敬;陈晓明;鲍捷;盘如刚;李茅;刘娅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影响甘油低温冷冻长期保存角膜内皮细胞(CEC)效果的因素,探索甘油保存角膜的佳模式.方法:根据不同甘油浓度、脱水速度和程度、降温速度、复温复水速度等随机将兔眼球或角膜片分为6组进行保存,每组又根据保存时间长短(0.5,2,6mo)不同分为3小组,每小组3只眼球或角膜片,直接浸入甘油保存液中按相应方法在-25℃冰箱冷冻室进行保存,保存到期后进行复温复水,行CEC锥蓝-茜素红活性染色以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以检验保存效果.结果:保存时间对保存效果有影响,保存6mo CEC死亡率及异形细胞率高于0.5和2mo,保存0.5和2mo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高甘油浓度组、早期降温组以及快速复温复水组保存后有更低的CEC死亡率和异形细胞率;角膜片保存组与效果好的眼球保存组在CEC死亡率、异形细胞率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但其所受机械性损害小于各眼球组;在角膜片内皮面添加透明质酸钠可以减少甘油对CEC的不良影响,使CEC存活率在保存6mo后仍超过90%,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论:甘油冷冻法可以长期保存CEC的活性;高甘油浓度、早期的冷冻降温、快速复温复水以及采取保存角膜片的方法均有利于保存CEC的活性;透明质酸钠可以进一步减少甘油保存过程中对CEC的不良影响,明显提高保存效果.
作者:范军华;蒋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Stratus OCT是一种新兴的非接触式、非侵入性、高敏感性的眼科影像诊断技术,它广泛应用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随访.Stratus OCT的工作原理是引用低相干光干涉度量学原理.Stratus OCT是一种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高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盘参数检测技术.尤其是当Stratus OCT联合其他视盘参数检测技术,能够很好地诊断青光眼.尽管Stratus OCT在眼科临床中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价格昂贵,图像质量受屈光介质的影响,目前缺乏视盘参数变化分析软件.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更新,Stratus OCT将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得到更有价值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成云翠;胡妙妙;段宣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介绍应用泪道探通术联合典必殊眼膏注入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27例(129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先用泪道冲洗法把泪囊积聚的脓性分必物冲出后,注入典必殊眼膏于泪道中,1次/d,连续数次后,见泪囊分泌物基本消失时即行泪道探通术,术后再冲洗泪道和注入典必殊眼膏,1次/2d,连续3~4次.结果:126例(128眼)获泪道疏通,仅1例(1眼)青年患者因鼻泪管开口异位而治疗无效.经3mo~1a随访,获泪道疏通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应用泪道探通术联合典必殊眼膏注入泪道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简易、安全,疗效佳,且能保持泪道的正常生理结构,也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医疗费用少,推荐采用.
作者:杨秀章;方俊宏;谭广棉;彭绮玲;籍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科门诊由专人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远近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屈光间质、眼底及注视性质,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用10mg/g阿托品眼膏涂双眼,2次/d,共3d,待睫状肌充分麻痹后检影验光,瞳孔恢复后复光配镜,矫正视力≤0.8者列入观察.
作者:陆慧琴;赵仙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体外培养方法,为其应用提供大量种子细胞.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对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取得较高纯度的成体大鼠骨髓MSCs,并保持细胞的活性;成体大鼠骨髓MSCs在体外培养中为贴壁生长,培养3~4d后开始大量增殖,并形成星形、梭形的细胞增殖集群,对分离后所获得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细胞CD44,FN均阳性,CD34,CD31均阴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MSCs,是实用、便捷和可行的方法.
作者:郑健樑;杨玉霞;张平;林健贤;张文忻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爆破模式行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效果.方法:将400例(418眼)硬核(Ⅳ~Ⅴ级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组和爆破组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和时间、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脉冲组和爆破组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分别为(22.42±5.65)%及(6.30±1.28)%;超声时间分别为(202±25)s及(45±6)s;比较两组所用超声能量和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爆破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低于脉冲组(P<0.001).结论:应用爆破模式行硬核(Ⅳ~Ⅴ级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可明显减少超声能量和时间,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减少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耀琴;李卫红;关山越;李金奇;邓洁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用硅胶带外眦眶骨膜悬吊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1例16眼固定性内斜视采取内直肌断腱,外直肌缩短13mm后于肌止点腱膜上固定硅胶带,两端向颞侧穿出固定于外眦眶骨膜上,调整硅胶带松紧以调整眼位.结果:术后4眼仍残留10°~15°内斜视,其中2眼通过调整硅胶带后内斜度<5°;余眼位皆在-5°~+5°.除1例视力有增加外,其余视力无变化;长随访3a,未见硅胶带外露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硅胶带眶骨膜悬吊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简单、安全、效果满意.
作者:张文强;周雄;周和政;曾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Goldmann压平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GAT)与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测量眼压的差异,以评价NCT与GAT测量的相关性.方法:对265例志愿者(529眼)分别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非接触眼压计的测量结果低于Goldmann压平眼压计,且差异有显著性(19.1 3vs23.43,t=22.644,P<0.01),随眼压值的升高,两者相差幅度增大,差异在眼压>30mmHg时更为明显,但相关系数逐渐变小.结论:非接触眼压计眼压测量值较Goldmann眼压测量值偏低,非接触眼压计眼压值为临界眼压时,需应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校正,以便及时发现病理性眼压升高,避免青光眼的漏诊和失治.
作者:阎启昌;贺玉华;柏全豪;邸悦;王欣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青光眼是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其致盲率占8.8%[1],而误诊和漏诊又是青光眼致盲的一个重要因素.回顾性分析近3a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青光眼,但首诊被误诊或漏诊的青光眼33例38眼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作者:许贺;关秀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兔眼植入术后组织病理变化.方法: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180d后光镜检查人工晶状体以及眼内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炎性细胞,虹膜、睫状体组织慢性炎性改变,后囊形成混浊.结论:通过观察人工晶状体兔眼植入术后组织病理变化的学习为今后动物实验和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王桂琴;顾汉卿;王嘉羚;彭秀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女,24岁,2005-03-11因试产失败在当地行剖腹产手术,术后即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在当地治疗无效(具体治疗不详),遂于2006-03-21转至我院眼科,以双眼视网膜炎收住院.
作者:周妍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眼球发育状况的影响.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9例48眼施行白内障摘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除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儿眼球的发育状况进行研究,分3岁以下,3~5岁,5岁以上3组分别随访测量其术后2~5a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屈光状态的变化,并与对侧眼及正常儿童眼球的发育状况作对比研究.分析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球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对比分析术后数值和3~5a随访测量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屈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患儿3组眼轴长度平均增长1.23,1.15及0.5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侧眼及正常组婴幼儿眼轴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施行白内障摘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除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安全有效方法,对患儿眼球的发育无明显影响.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有重要价值.
作者:马勇;王建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抗CD81抗体EAT2和H121对培养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将2,10mg/L抗CD81抗体EAT2与H121加入体外培养大鼠RPE中,7d后以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加入抗CD81抗体后RPE增殖活性下降,10mg/LEAT2对RPE的细胞生长抑制率达72.7%.抑制作用的强弱随抗体种类及抗体浓度的不同而不同.结论:抗CD81抗体EAT2和H121可以抑制培养大鼠RPE的细胞增殖活性.
作者:曹利群;卢华;刘敬;马志中;冯玉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自1990年代开始在我国不同程度开展了屈光性手术,为治疗屈光不正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因屈光性手术创伤较小,基本上均在门诊进行,恢复较快.尤其是近年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广泛应用,由于其安全性高,可预测性强,已被公认为目前治疗屈光不正比较成熟、完美的一种方法.
作者:孙时英;沈延泓;王黎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弱视为儿童常见多发病,其发生率为3%左右[1],我们对150例276眼屈光不正性弱视采取穴位药物注射及内服微量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戈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