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启昌;贺玉华;柏全豪;邸悦;王欣玲
目的:研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胶原和蛋白多糖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哺乳类动物近视眼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出生2~3wk的断乳花色豚鼠20只,随机均分成2组.遮盖组右眼予不透明眼罩遮盖2wk,去遮盖组右眼遮盖2wk后去遮1wk.左眼开放为自身对照眼.于实验开始及结束时检影、测眼轴,达规定时限后处死动物,取后极部巩膜,行RT-PCR反应,检测Ⅰ型胶原和decorin核心蛋白mRNA的表达.试验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遮盖组实验眼的后极部巩膜Ⅰ型胶原和decorin核心蛋白mRNA表达水平下降(3.497±0.059→3.057±0.180,1.108±0.147→0.927±0.161,P<0.01),去遮盖组实验眼后极部巩膜Ⅰ型胶原和decorin核心蛋白mRNA表达水平升高(3.657±0.099→3.874±0.058,1.185±0.096→1.253±0.299,P<0.01),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Ⅰ型胶原和decor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去除遮盖后其表达上调,提示Ⅰ型胶原和decorin共同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发生.
作者:谭佳;刘双珍;邓志宏;魏欣;谭星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过程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情况及与CNV的关系,探讨COX-2抑制剂Celecoxib对CNV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法检测碱烧伤后各个时期COX-2和VEGF蛋白、mRNA在角膜各层中的分布,并对其进行半定量.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个时期COX-2和VEGF蛋白和mRNA表达量的差别,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COX-2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①活化的COX-2和VEGF蛋白、mRNA的表达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均有一动态变化.②VEGF的表达区域和COX-2表达的部位高度一致.③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COX-2和VEGF蛋白、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实验Ⅰ组与对照组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OX-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①COX-2在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表达上调,其调控VEGF的表达,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②Celecoxib能抑制COX-2的表达,有效的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董媛;张明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或mfERG)是一种新兴的眼科检查手段,通过使用特殊m-序列刺激手段短时间内提取局部ERG信号,客观、定量地反映视网膜功能.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能够在亚临床期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疾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对于预防和治疗DR有着重要的意义.mERG能够客观地检测DR,应用于研究和临床,评估那些预防和治疗DR方法的效果.
作者:黄天纳;张卯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伴有溢泪症状的泪小点膜闭的疗效.方法:采用Nd:YAG激光对两组泪小点膜闭患者行激光泪小点成形术,其中一组同时联合应用MMC局部浸润.结果:不使用MMC组术后3d泪小管引流通畅24眼(83%),术后3mo复查泪小管开口通畅无溢泪症状者18眼(62%);使用MMC组术后3d泪小管引流通畅11眼(78%),术后3mo复查泪小管开口通畅无溢泪症状者10眼(71%).结论:Nd:YAG激光联合MMC治疗伴有溢泪症状的泪小点膜闭的疗效与不使用MMC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张鲲;张卯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壳聚糖膜在动物非穿透性滤过手术(NPFS)中应用的组织反应以及远期降眼压效果.方法:壳聚糖膜来源于雪蟹壳.选取标准新西兰白兔22只44眼,雌雄兼用,单眼行NPFS(非穿透性滤过手术)联合壳聚糖膜植入作为实验组(A组),另眼单纯行NPFS作为对照组(B组).术后观察眼压、炎症反应、结膜滤泡.并分别于1,4,12,28,36,40,48wk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前两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时间点两组之间术后眼压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均维持手术腔隙.A组术后36wk植入物部分吸收,植入材料有断裂现象.B组手术处可见组织间隙存在,但较手术早期减压腔隙减小.组织学检查:两组术后中性粒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纤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区总胶原纤维及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壳聚糖作为非穿透性滤过手术的植入材料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有一定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能够有效维持滤过,降眼压效果满意.
作者:李洁;李晓陵;黄一飞;胡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弱视为儿童常见多发病,其发生率为3%左右[1],我们对150例276眼屈光不正性弱视采取穴位药物注射及内服微量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各术式的优缺点.方法:5种不同术式:①虹膜拉钩应用下,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②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上方虹膜垂直切开,晶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瞳孔成型;③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下方虹膜放射状切开,晶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④常规角膜缘切口,上方虹膜垂直切开,晶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瞳孔成型;⑤常规角膜缘切口,下方虹膜放射状切开,晶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中及术后1wk内,各种术式均有并发症发生,以术式1并发症为少.结论:5种术式中,术式1,2术后早期并发症明显小于其他术式.
作者:焦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安多明胶囊(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激光治疗后的视网膜保护作用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Ⅱ~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2例(116眼)分为A、B两组.A组单纯使用科以人氩激光机进行光凝治疗36例(52眼),B组在进行光凝治疗的同时联合口服安多明胶囊治疗36例(64眼).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1,3,6mo的主观感觉、视力改善、眼底出血及渗出吸收范围、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中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的变化.结果:随访6mo,A组52眼,其中显效10眼,有效30眼,无效12眼,总有效率76.9%;B组64眼,其中显效22眼,有效36眼,无效6眼,总有效率90.6%.总有效率B组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氩激光光凝联合口服安多明胶囊,可增强DR单纯激光的治疗效果,减轻激光光凝的副作用,改善患者主观感觉和视力,延缓肾功能的损坏;作为DR的综合治疗方法,方便、经济,可予采纳.
作者:余伟群;吴海洋;刘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体外培养和观察兔眼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PEC),为临床和实验研究IPE细胞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加酶辅助机械分离法分离IPE细胞,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IPE细胞多数呈圆形或六边形,细胞内充满黑色颗粒.传代培养的IPE细胞呈梭形或纤维细胞样生长,细胞中的色素颗粒也逐渐减少.免疫荧光法对培养细胞进行cytokeratin染色显示IPE细胞成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00%.结论:采用酶消化加酶辅助机械分离法可成功地分离培养出IPE细胞.
作者:佘华宁;郑玉萍;权彦龙;曹振平;任百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眼睑带状疱疹为眼科常见病,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了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或三叉神经第一支所致,累及第二支较少见.本文对2002/2004 3a间在我院就诊的5例眼睑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赵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沐欣滴眼液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66眼)因老年白内障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3例),在术前1d和术前1h给予沐欣滴眼液1滴.对照组(33例)在术前1d和术前1h给予人工泪液1滴.记录术前眼压和术后4,6,12,24h眼压,观察心率、血压等全身和眼部并发症.结果:术后24h对照组平均眼压为(17.11±2.23mmHg),试验组为(13.50±1.65mmHg),术后每个时间点对照组平均眼压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眼压高峰均在术后6h左右.同术前眼压比较,术后高峰眼压(术后6h)试验组有19例(57%)眼压比术前更低,对照组有7例(21%)眼压比术前更低.结论: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术前给予沐欣滴眼液,能有效预防术后高眼压.
作者:王勇;陈茂盛;叶应嘉;李璟;唐亮;喻长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新生儿泪囊炎是婴幼儿常见眼病之一,约占新生儿的1.75%~6%,常见的原因是在鼻泪管下端开口处有一薄膜造成阻塞[1],探通治疗是治愈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我科自2002年来利用软泪道探针探通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学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应用HRT-Ⅱ检测青光眼视神经乳头的形态改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的丢失,探讨HRT-Ⅱ在青光眼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已确诊的青光眼患者50例63眼纳入本研究,利用HRT-Ⅱ每6~12mo观察视盘及视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大视杯深度、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RNFL截面面积等视盘参数前后2次检查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RT-Ⅱ能够快速、可重复性地测量视盘形态及视神经纤维层的改变,并且可以重复分析视盘参数的变化.
作者:严宏;陈隆;朱宝义;哈文静;李养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体外培养方法,为其应用提供大量种子细胞.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对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取得较高纯度的成体大鼠骨髓MSCs,并保持细胞的活性;成体大鼠骨髓MSCs在体外培养中为贴壁生长,培养3~4d后开始大量增殖,并形成星形、梭形的细胞增殖集群,对分离后所获得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细胞CD44,FN均阳性,CD34,CD31均阴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MSCs,是实用、便捷和可行的方法.
作者:郑健樑;杨玉霞;张平;林健贤;张文忻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眼压、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后视力下降的密切关系.方法:对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aratomileusis,LASIK))、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aratomileusis,LASEK)术后视力下降、屈光回退的高度近视眼患者90例,根据术前角膜厚度(corneal thickness,C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值进行分组,分析术前眼压、角膜厚度和高度近视术后视力的关系.结果:术前角膜较厚,眼压较低,即CT/IOP比值大,术后裸眼视力较好,回退率越小;反之,术前角膜薄,眼压高,即CT/IOP值较小时,术后裸眼视力不稳定,回退率高.结论:LASIK、LASEK治疗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有较好的疗效.为了使手术更安全,病例的选择、适应证的掌握尤为重要.
作者:杨晓宁;吕晓玲;毛治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视网膜电流图探讨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联合用药,预防玻璃体切除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有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高风险视网膜脱离患者132例132眼,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6眼.干预组术中灌注液中加入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灌注60min.对照组术中灌注液不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6mo检查视网膜电流图,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各期视网膜电流图有无差异.结果:干预组术后PV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期视杆细胞反应a波、b波;大反应a波、b波;明视反应a波、b波幅值和潜峰时和∑Ops幅值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各期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联合用药可以预防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且对视网膜视杆细胞、视锥细胞、视网膜微循环功能无严重影响.
作者:王勇;王丽丽;朱忠桥;刘蓓;潘爱珠;黄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法对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28例36眼儿童白内障患者进行常规白内障抽吸术,然后于视区中央作一约6mm直径的垂直椭圆型后囊膜剪除,再通过此椭圆型缺损区将人工晶状体光学部植入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之间.术后随访,密切观察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平均为24±6.31mo.结果:27例35眼均成功采用白内障抽吸联合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术中术后玻璃体前界膜保持完整,无玻璃体脱出,视区透明,人工晶状体表面及玻璃体前界膜均无混浊.结论: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法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抽吸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且对玻璃体前界膜保持完整,并发症少.
作者:段智博;刘新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科门诊由专人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远近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屈光间质、眼底及注视性质,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用10mg/g阿托品眼膏涂双眼,2次/d,共3d,待睫状肌充分麻痹后检影验光,瞳孔恢复后复光配镜,矫正视力≤0.8者列入观察.
作者:陆慧琴;赵仙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致盲率高的眼部物理性损伤是眼球破裂伤;总结其发生规律和治疗效果对预防该病的发生及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140例眼球破裂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戴森;陈舜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颌面深部巨大真菌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提高对真菌性肉芽肿的临床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结合病例复习文献.结果:真菌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确诊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细菌培养.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减少漏诊或误诊,有利于正确及时的治疗.
作者:程勇;陈卫国;牛艳坤;杨慧;王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