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华宁;郑玉萍;权彦龙;曹振平;任百超
0引言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结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在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扯产生散光,或因遮蔽瞳孔而导致视力障碍.目前的各种手术和药物治疗均不能阻止翼状胬肉的复发[1,2].近年的研究提示翼状胬肉的复发与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采取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强;雷晓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IFN-γ对体外培养的球后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测定rhIFN-γ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和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球后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0.05,0.1,0.2,0.4,1.0MU/L的rhIFN-γ作用48h后,正常人球后成纤维细胞的A值分别为0.221±0.013,0.260±0.016,0.274±0.022,0.299±0.016,0.288±0.012与对照组0.181±0.0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0.05,0.1,0.2,0.4,1.0MU/L的rhIFN-γ作用48h后,TAO患者球后成纤维细胞的A值分别为0.231±0.017,0.269±0.010,0.291±0.020,0.318±0.019,0.303±0.016与对照组0.189±0.0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定范围内有浓度依赖性,并且以0.4MU/L的浓度刺激球后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强.结论:rhIFN-γ有促进正常人和TAO患者球后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傅德生;许雪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5例(142眼)高龄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88例(142眼)低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后视力提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并发症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均无因全身疾病而中断手术者.结论:对高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相对安全的,只要有复明的希望,就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邢淑惠;张卫忠;刘是;王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眼睑带状疱疹为眼科常见病,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了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或三叉神经第一支所致,累及第二支较少见.本文对2002/2004 3a间在我院就诊的5例眼睑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赵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疗效.方法:不同类型弱视共124例230眼,根据弱视的类型、程度及注视性质,采用先行病因治疗后,再根据病情运用遮盖、压抑、红光闪烁、后像或光刷、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及增视中药离子导入等综合疗法.结果:不同类型弱视的230眼中,痊愈162眼(70.4%),进步62眼(27.0%),无效6眼(2.6%).结论:对于儿童弱视运用综合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可以推广.
作者:汪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影响甘油低温冷冻长期保存角膜内皮细胞(CEC)效果的因素,探索甘油保存角膜的佳模式.方法:根据不同甘油浓度、脱水速度和程度、降温速度、复温复水速度等随机将兔眼球或角膜片分为6组进行保存,每组又根据保存时间长短(0.5,2,6mo)不同分为3小组,每小组3只眼球或角膜片,直接浸入甘油保存液中按相应方法在-25℃冰箱冷冻室进行保存,保存到期后进行复温复水,行CEC锥蓝-茜素红活性染色以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以检验保存效果.结果:保存时间对保存效果有影响,保存6mo CEC死亡率及异形细胞率高于0.5和2mo,保存0.5和2mo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高甘油浓度组、早期降温组以及快速复温复水组保存后有更低的CEC死亡率和异形细胞率;角膜片保存组与效果好的眼球保存组在CEC死亡率、异形细胞率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但其所受机械性损害小于各眼球组;在角膜片内皮面添加透明质酸钠可以减少甘油对CEC的不良影响,使CEC存活率在保存6mo后仍超过90%,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论:甘油冷冻法可以长期保存CEC的活性;高甘油浓度、早期的冷冻降温、快速复温复水以及采取保存角膜片的方法均有利于保存CEC的活性;透明质酸钠可以进一步减少甘油保存过程中对CEC的不良影响,明显提高保存效果.
作者:范军华;蒋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弱视为儿童常见多发病,其发生率为3%左右[1],我们对150例276眼屈光不正性弱视采取穴位药物注射及内服微量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曲安奈德在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中不同时期给药的治疗效果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幼鼠模型.预先治疗组于进氧箱前(出生7d),晚治疗组于出氧箱后(出生12d)幼鼠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曲安奈德1μL(0.04mg),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作为对照.应用荧光素灌注荧光血管造影法,了解视网膜血管改变;取幼鼠眼球作普通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数目及VEGF的表达.结果:预先治疗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数目及VEGF的表达(8.00±1.21)显著少于给氧对照组(24.89±1.53)和晚治疗组(19.57±1.16);预先治疗组和晚治疗组分别与它们的对照眼及给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意义;预先治疗组和晚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病变早期应用曲安奈德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病变晚期治疗.在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中,曲安奈德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VEGF的表达.
作者:许建华;张唅;刘哲丽;李若溪;孔伟;张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胶原和蛋白多糖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哺乳类动物近视眼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出生2~3wk的断乳花色豚鼠20只,随机均分成2组.遮盖组右眼予不透明眼罩遮盖2wk,去遮盖组右眼遮盖2wk后去遮1wk.左眼开放为自身对照眼.于实验开始及结束时检影、测眼轴,达规定时限后处死动物,取后极部巩膜,行RT-PCR反应,检测Ⅰ型胶原和decorin核心蛋白mRNA的表达.试验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遮盖组实验眼的后极部巩膜Ⅰ型胶原和decorin核心蛋白mRNA表达水平下降(3.497±0.059→3.057±0.180,1.108±0.147→0.927±0.161,P<0.01),去遮盖组实验眼后极部巩膜Ⅰ型胶原和decorin核心蛋白mRNA表达水平升高(3.657±0.099→3.874±0.058,1.185±0.096→1.253±0.299,P<0.01),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Ⅰ型胶原和decor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去除遮盖后其表达上调,提示Ⅰ型胶原和decorin共同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发生.
作者:谭佳;刘双珍;邓志宏;魏欣;谭星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眼屈光变化的规律,做好老年人视力保健.方法:标准照明下查56岁以上的老年人466眼的远视力,扩瞳状况下应用Topcon-KR8100PA综合验光仪验光和检查角膜曲率,试镜矫正视力,查晶状体混浊形态和程度(LOCSⅡ分类法)、玻璃体和视网膜.结果:全组屈光不正458眼(98.3%),56~75岁以远视居多,其中61~65岁比例高,以后趋向减少,至75岁以后近视多于远视.散光258眼(55.4%),其中不合例散光占76.0%,散光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各散光轴向均与角膜曲率显示的散光轴向一致.各年龄组矫正视力都有明显的提高.结论:老年人眼不合例散光居多是角膜老年性变化对眼屈光的影响,不属于晶状体老化所出现的晶状体屈光性改变的范围.高龄老年人近视状态居多的原因可能是核型老年性白内障的演变病程较慢,所以,尚未行白内障摘除之高龄老年人,以核型白内障居多而出现核性近视.屈光不正是早和普遍影响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原因,定期检查老年人眼屈光状态应作为眼科常规检查之一.
作者:杨秀章;方俊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786例876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422例474眼和弧形巩膜切口组364例402眼,常规进行囊外摘除,前者切口不做缝合,后者缝合1~3针.结果:术后1wk佳矫正视力,≥1.0者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196眼占41.4%,弧形巩膜切口组对照组47眼占11.7%,0.5~1.0者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230眼占48.5%,弧形巩膜切口组199眼占49.5%,0.1~0.5者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48眼占10.1%,弧形巩膜切口组156眼占38.8%.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术后矫正视力由于弧形巩膜切口组.术后1wk散光,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0.56~1.40(平均0.98±0.42)D,弧形巩膜切口组0.76~4.00(平均2.38±1.62)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角膜内皮损伤情况,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透明者457眼占96.4%,损伤17眼占3.6%,弧形巩膜切口组透明者340眼占84.6%,损伤者62眼占15.4%,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角膜内皮损伤的比例明显低于弧形巩膜切口组.结论:反眉形隧道切口不需缝合,术后矫正视力好,散光小,术中角膜内皮损伤轻,适合在无条件进行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赵云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对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形态学和波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更适合的hLECs体外培养条件.方法:以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连接蛋白(Fn)处理培养皿表面,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和传代培养的hLECs生长的时间和形态,MTT法记录传代后第3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法显示第3代细胞的波形蛋白表达形态的变化.结果: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处理组,原代hLECs长出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两处理组的原代细胞可以正常传代,对照组细胞传代后不能存活.传代晚期层粘连蛋白处理组细胞发生凋亡,而纤维连接蛋白处理组出现多数晶状体小结.MTT实验显示,传代后4~7d纤维连接蛋白处理组细胞数多于层粘连蛋白处理组.免疫荧光反应中,两组波状蛋白形态有明显差别.结论:层粘连蛋白可以提供适宜hLECs保持上皮细胞状态的体外培养微环境,而纤维连接蛋白可以促进hLECs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王欣玲;张劲松;于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视患者科学规范的验光方法.方法:收集老视患者157例,年龄46~61岁,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7例进行常规验光;B组80例进行医学验光,对两组验光结果和舒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的视力矫正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长期戴镜的舒适度比较显示,B组优于A组(P<0.01).结论:老视的验配应进行医学验光,以达到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效果.
作者:唐秀侠;刘苏冰;曾庆广;聂晓丽;张卫霞;买志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角膜的非球面参数Q值在不同程度近视眼中的分布情况.方法:53例106只近视眼,按照低、中、高度近视程度分为3组,用Astramax角膜分析仪测定角膜Q值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平均角膜Q值3组分别为-0.34±0.24,-0.21±0.24和-0.22±0.20.3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18).结论: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与近视程度无关,个体间变异较大.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中不应采用人群的角膜Q值平均值,而应当针对个体角膜的Q值进行修正,即所谓个性化治疗.
作者:樊郑军;徐绍娟;贾泽昊;刘百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正常人蓝/黄(B/Y)视野检查法和白/白(W/W)视野检查法阈值的短期波动、长期波动及个体间变异.方法:应用Octopus101全自动视野计对22~29岁正常人22例22眼进行B/Y视野检查及W/W视野检查,检测2种视野阈值的短期波动、长期波动及个体间变异,并对短期波动均值、平均阈值长期波动均值及平均阈值的个体间变异进行比较;对B/Y视野1~59个点的阈值长期波动进行分析.结果:B/Y视野检查法的短期波动(1.81±0.28)dB,平均阈值的长期波动(2.64±1.25)dB,均大于W/W视野检查法(1.34±0.21)dB,(1.37±0.78)dB,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60,P<0.001)和(=4.22;P<0.001);B/Y视野检查法的个体间变异大于W/W视野检查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9.44;41.24;75.37;90.67;均为P<0.0001).B/Y视野1~59个点阈值长期波动随离心度的增加而增大,呈正相关关系(r=0.4613,P<0.05),上方象限29个点阈值的长期波动(4.41±2.48)dB大于下方象限29个点的长期波动(3.84±2.48)dB,比较有显著意义(t=3.68;P<0.001).结论:B/Y视野检查法的正常人的阈值变异较W/W视野检查法大,需要有更大的正常值范围.在评估B/Y视野的结果时,应考虑阈值改变的位置和程度,必要时重复检测.常规的W/W视野检查应保留对青光眼的诊断和随访.
作者:吴晓红;周群娣;沈自芳;尹忠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女,24岁,2005-03-11因试产失败在当地行剖腹产手术,术后即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在当地治疗无效(具体治疗不详),遂于2006-03-21转至我院眼科,以双眼视网膜炎收住院.
作者:周妍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硒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TM)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分泌的影响,探讨硒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含有1,2,5和10μg/L有机硒化合物(MSeA,甲基硒酸)的无血清DMEM分别孵育TM细胞,对照组(Co)加入不含实验药物的无血清DMEM分别孵育TM细胞24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MMP-2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Western印迹法对TIMP-1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硒化合物可减少MMP-2和TIMP-1的分泌.结论:硒通过改变MMP-2和TIMP-1的分泌,影响房水流出通路上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平衡,增加房水流出阻力,参与POAG的发病.
作者:刘思伟;吴琼;张德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大范围Tenon囊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36眼)初发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大范围Tenon囊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然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12~16(平均13.4)mo以上的随访,有1例患者复发,没有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大范围Tenon囊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东敬;陈晓明;鲍捷;盘如刚;李茅;刘娅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有效作用浓度和时间.方法:采用HE染色、AO荧光染色和透射电镜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80和160mg/L维拉帕米作用12~72h致凋亡作用.结果:80和160mg/L维拉帕米均可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剂量关系,160mg/L维拉帕米作用72h时,凋亡率高达49.3%.结论:维拉帕米能诱导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凋亡.
作者:王朋;洪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过程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情况及与CNV的关系,探讨COX-2抑制剂Celecoxib对CNV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法检测碱烧伤后各个时期COX-2和VEGF蛋白、mRNA在角膜各层中的分布,并对其进行半定量.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个时期COX-2和VEGF蛋白和mRNA表达量的差别,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COX-2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①活化的COX-2和VEGF蛋白、mRNA的表达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均有一动态变化.②VEGF的表达区域和COX-2表达的部位高度一致.③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COX-2和VEGF蛋白、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实验Ⅰ组与对照组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OX-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①COX-2在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表达上调,其调控VEGF的表达,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②Celecoxib能抑制COX-2的表达,有效的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董媛;张明昌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