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斌;张勇;郑大凤
上睑下垂矫正手术的根本目的:提高下垂的上睑,恢复正常的睑裂高度,露出瞳孔,扩大视野,防止弱视,矫正异常形态,改善面容.既要达到功能上的恢复,又要达到美容目的.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本文根据手术原理对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作者:范瑞;马利波;张建东;张志;闻矩;卢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体外Müller细胞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作用下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本实验窒培养及鉴定的新生大鼠Müller细胞,设置正常生长组和添加AGEs培养组,AGEs浓度在250~1 000mg/L范围内逐步递增.MTT法测定AGEs对体外纯化培养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分泌VEGF的改变.结果:高浓度AGEs对Müller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并且促进Müller细胞分泌VEGF,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50~1000mg/L)细胞增殖活性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体外高浓度AGEs可促进Müller细胞异常增殖和VEGF表达增加,与临床上观察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情况一致,因此可以在体外用高浓度AGEs模拟体内糖尿病环境,观察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作者:叶辉;徐格致;王文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环境对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培养新生小鼠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并纯化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将纯化和未纯化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别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接触和分层共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中的表现.结果:混合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较纯化培养的神经节细胞生存时间长,突触联系多.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共培养时,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突触联系增多,但是神经细胞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层和接触共培养的两种模式中,显示出了不同的细胞形态.结论: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不但对神经节细胞具有滋养作用,细胞间的立体结构关系可能还影响着细胞的成熟分化.
作者:郑玉萍;冯朝晖;张璐琰;佘华宁;王肖华;熊全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0 引言目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仍然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一种主要方式,术中制作一个完全地、厚薄均匀的角膜瓣是术后获得良好视力的保证,微型(机械)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术中带来相关的瓣并发症还不能完全避免.其中LASIK术中不完全角膜瓣处理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做了3例(3眼)术中直接改作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对其中经验和教训报告如下.
作者:王卫群;白燕慧;张金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角膜溃疡和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07-04在我院行PKP术并有完整记录的患者159例(167眼).统计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植片透明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角膜溃疡穿孔患者56例(59眼)行PKP术后1 mo视力增加37眼,减退12眼,不变8眼,不配合2眼;术后植片透明42眼、免疫排斥反应6眼、继发青光眼5眼、溃疡复发3眼、并发白内障3眼.结论:角膜溃疡穿孔患者PKP术后视力提高、植片透明度优于角膜溃疡患者PKP术后.
作者:黎铧;胡竹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与IOL-Master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差异,为更准确地计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PPC IOL)也称为可植入的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的直径提供客观依据(以下简称ICL),从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植入ICL术后1mo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2例(60眼)和正视对照组人群28例(48眼),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要求排除任何眼科手术史.应用UBM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睫状沟直径;应用IOL-Master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横径即水平白到白的距离(whiteto white,W-W),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入ICL后1mo患者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3,1.988;P<0.05);健康人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L术后患者与健康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BM 可以作为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工具;应用IOL-Master眼外测得W-W值与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是有区别的,我们更倾向于应用UBM测得的值;人眼是存在解剖变异的,这些变异会增加ICL植入的危险性.
作者:宁琳;孔珺;史铭宇;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自幼眼斜入院,入院后经检查诊断为共转性外斜视,各项术前检查正常后,于2007-05-29在局麻下行双眼外直肌悬吊后徙术,手术切口位于双眼颞侧角膜缘,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眼位正,角膜缘结膜切口愈合好,5d后拆除结膜缝线.
作者:李慧敏;赵晓慧;斯琴高娃 刊期: 2008年第11期
0 引言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其视网膜对光敏感,常作为眼底疾病方面研究的实验动物.
作者:刘凯;包翠芬;刘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erythropoietin,rhEPO)对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所致的视神经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平均分为模型组和EPO组.两组兔均任选1眼作为实验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造模前第3d及造模结束时,EPO组兔皮下注射rhEPO 100U/kg共两次.第7d进行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急性高眼压使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受到明显损害,全身使用rhEPO后这种损害显著减轻.结论:rhEPO能够减轻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rhEPO可能成为新的视神经保护药物.
作者:王建明;宋艳萍;孙乃学;冯海晓;惠娜;范雅稚;胡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真菌性眼内炎病原菌种类.方法:对明确诊断的44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菌和其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涂片及培养均为阳性27例,仅涂片阳性17例.致病菌以娴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合并细菌感染3例,两种真菌并存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27例,术后病情好转或稳定18例.结论:真菌性眼内炎致病菌以烟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烟曲霉菌愈后差,酵母样真菌愈后好,玻璃体切割治疗有效.
作者:李静;罗益文;卢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山莨菪碱滴眼液对家兔眼睫状肌松弛和视网膜血流变化的作用,以探讨其防治近视的机制.方法:建立家兔离体睫状肌收缩模型,观察山莨菪碱滴眼液对乙酰胆碱诱导的收缩睫状肌的松弛作用;采用多普勒观察山莨菪碱滴眼液滴眼对家兔视网膜血流的影响.结果:山莨菪碱滴眼液对乙酰胆碱诱导的睫状肌收缩具有松弛作用;能够增加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流,降低血管阻力指数.结论:山莨菪碱滴眼液通过松弛睫状肌,改善视网膜血循环发挥防治近视的作用.
作者:王养正;肖湘华;潘士印;朱秀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7例(37眼)因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6~24mo.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8.3 mm.术后佳矫正视力≥0.2共35眼(95%),≥10.5者共33眼(89%).术中无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2眼,术后一过性高眼压1眼,后发性白内障2眼;术后发现黄斑变性和眼底出血共4例,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低度数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又莉;黄旭;周丽筠;孟小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和时机.方法:1mol/L NaOH制作改良兔角膜碱烧伤模型21只42眼,分对照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分别在碱烧伤后1,3,6,9d(早)和14d(中)行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术,比较移植组及对照组烧伤后28d内眼表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角膜碱烧伤后7d开始出现角膜上皮的大片脱落,14d角膜上皮大片脱落或溃疡发生率达72%,持续至28d,而移植组在28d时发生率仅为25%,大多获得完整的角膜上皮;烧伤后早期移植组角膜基质深层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而中期移植组角膜基质层较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28d内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不大于自体移植.结论: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均可尽快恢复眼表完整性,且烧伤后早期移植效果明显优于中期移植.
作者:皮裕琍;陆江阳;唐维强;董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本文分析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方式与术后义眼台暴露的注意问题.方法:对4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采用自体巩膜包裹的手术方式,随访6mo~2a.结果:48例病例发生义眼台暴露仅2例,其中1例继发感染而取出.结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是义眼台暴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手术方式关系为密切,我们认为好采取自体巩膜包裹的1期植入方式.
作者:杜建英;赵吉飞;秦伶俐;关小荣;陈小琪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调节下正视眼像差的变化及其变化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客观型光线描计波前检测仪检测不同调节状态下25例46眼全眼及眼内的波前像差,以调制传递函数比较视网膜成像质量优劣.结果:在调节幅度较大情况下,正视眼全眼及眼内的全部和高阶波前像差RMS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低幅调节比较,变化量差异有统汁学意义;Zernike像差值中第7,8,12,13项在调节变化时也发生变化;超过70%眼视网膜成像质量随之下降.结论:调节可以引起正视眼全眼和眼内像差的变化.调节幅度较大时,像差出现的显著变化可以造成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下降.
作者:牛蔚然;王嘉因;柏林;朱萍;王青英;柯碧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分析6例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患者和其余45例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复发率比其他视神经炎高(P<0.01),眼球周围疼痛较其他视神经炎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P=0.18).性别、年龄、单侧或双侧发病、视力下降程度、视盘水肿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血沉高于正常的视神经炎患者较血沉正常的患者更不易发展为MS(P<0.05).结论:对于复发的、存在眼球周围疼痛的视神经炎患者要重点关注其发展为MS的可能.视神经炎患者应常规行血沉检查.好以头颅MRI检查替代头颅CT检查,条件允许时检查脊髓MRI.
作者:赵桂玲;庞燕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脐带静脉管在兔眼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n-i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中抗瘢痕化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对30只家兔双眼行NPTS,按照自身对照原则,术中一眼于深层巩膜切除处放置经醛化脐带静脉管组成实验组,另一眼不植入为对照组.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和眼局部反应,并做组织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结果:术后1~5wk滤过泡存留例数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d及6wk以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前眼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8wk实验组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1~2wk眼压低于术前(P<0.05),术后1~8wk实验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2wk减压房被纤维组织充填,滤过道关闭,实验组术后28wk房水减压房内仍可见脐带静脉管,与周围瘢痕组织不发生紧密粘连,滤过道仍存在.术后1~28wk UBM检查脐带静脉管未降解,减压房仍然存在.术后:前房出血2眼(两组各1例),高眼压1眼(对照组),其余两组在观察期内均无明显炎症反应,植入物未见裸露及被排出现象.结论:醛化脐带静脉管可在家兔非穿透性小粱手术中防止滤过道粘连,维持巩膜间腔的存在,有效地降低眼压,无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潘璐;高殿文;石磊;聂庆珠;宋光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比较在丙烯酸酯(acrylic,Acrysof)、硅凝胶(sili-cone,S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三种人工晶状体光学表面,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粘附情况.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在3种人工晶状体(IOL)光学表面,4种细菌粘附的情况.结果:3种IOL光学表面各种细菌的粘附数量情况,表皮葡萄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三者差异无显著性;肠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铜绿假单胞菌组:SIAcrysofPMMA(P<0.05).结论:在研究中发现SI粘附的细菌数明显较Acrysof及PMMA多,这对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及处理方面有一定参考.
作者:林甦;赵江月;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马来西亚一个三级保健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及发病趋势.方法:回顾分析在2003-2005年之间出生并进行ROP筛查的婴儿,记录每个患儿ROP的严重分期.结果:我们对188名婴儿进行了筛查,平均出生体重1 105.3±300.6g,平均妊娠期为29.2±2.6wk.这些婴儿整体的ROP发病率为29.18%(55/188).出生体重在750g及以下的婴儿发病率为76.2%.3a以来,低体重儿的数量及重型ROP病例数量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P<0.05).出生体重与婴儿受检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0).结论:随着低体重和小月分婴儿比例的增加,患ROP的患儿比例随之增加.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天然冰片及合成冰片对兔眼刺激性及长期毒性作用.方法:Draize眼刺激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32只白色家兔随机分为8组,6个实验组双眼分别滴1,0.5,0.25g/L天然或合成冰片滴眼液,4次/d,连续4wk.空白对照组不用药,溶酶对照组仅用赋形剂.末次点眼后取血做血常规及血生化,计算脏体比系数,取眼球各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滴眼液对眼局部无刺激性,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与血生化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肝睥肾的脏器系数无差异.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眼球无显著病理改变.结论:兔眼对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有较好的耐受性,长期应用无眼局部病理变化及肝肾功能损伤.冰片有望做为渗透促进剂广泛用于滴眼液配方.
作者:杨洪滨;寻延滨;张小宇;李志坚;崔欧;张立琼;崔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