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人工晶状体光学部表面细菌粘附的实验研究

林甦;赵江月;张劲松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 细菌粘附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在丙烯酸酯(acrylic,Acrysof)、硅凝胶(sili-cone,S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三种人工晶状体光学表面,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粘附情况.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在3种人工晶状体(IOL)光学表面,4种细菌粘附的情况.结果:3种IOL光学表面各种细菌的粘附数量情况,表皮葡萄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三者差异无显著性;肠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铜绿假单胞菌组:SIAcrysofPMMA(P<0.05).结论:在研究中发现SI粘附的细菌数明显较Acrysof及PMMA多,这对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及处理方面有一定参考.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和时机.方法:1mol/L NaOH制作改良兔角膜碱烧伤模型21只42眼,分对照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分别在碱烧伤后1,3,6,9d(早)和14d(中)行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术,比较移植组及对照组烧伤后28d内眼表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角膜碱烧伤后7d开始出现角膜上皮的大片脱落,14d角膜上皮大片脱落或溃疡发生率达72%,持续至28d,而移植组在28d时发生率仅为25%,大多获得完整的角膜上皮;烧伤后早期移植组角膜基质深层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而中期移植组角膜基质层较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28d内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不大于自体移植.结论: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均可尽快恢复眼表完整性,且烧伤后早期移植效果明显优于中期移植.

    作者:皮裕琍;陆江阳;唐维强;董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中的形态表现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环境对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培养新生小鼠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并纯化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将纯化和未纯化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别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接触和分层共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中的表现.结果:混合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较纯化培养的神经节细胞生存时间长,突触联系多.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共培养时,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突触联系增多,但是神经细胞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层和接触共培养的两种模式中,显示出了不同的细胞形态.结论: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不但对神经节细胞具有滋养作用,细胞间的立体结构关系可能还影响着细胞的成熟分化.

    作者:郑玉萍;冯朝晖;张璐琰;佘华宁;王肖华;熊全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视疲劳与双眼视功能各参数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双眼视功能各参数中与视疲劳的发生有关系的参数,以发现在视疲劳中起重要作用的指标,为进一步通过视功能训练改善视疲劳症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选取门诊患者50例,年龄11~37岁.其中,有视疲劳症状患者25例,无症状者25例.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以及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隐斜视,AC/A,融合范围等)测定,并分析结果.结果:有视疲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之间,视远及视近隐斜无统计学差异;AC/A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融合范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视疲劳的发生与双眼视功能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值(AC/A)异常是视疲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者:张立华;贾丁;贾亚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羊膜填塞法联合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溃疡穿孔

    目的:观察羊膜填塞法联合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溃疡性穿孔的临床效果,了解此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局限性.方法:对11例(11眼)感染性角膜溃疡穿孔的患者采用羊膜填塞治疗.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3眼,病毒性角膜溃疡穿孔2眼,细菌性角膜溃疡穿孔 5眼,单疱病毒性合并细菌感染者1眼.溃疡穿孔范围0.5~2mm.用羊膜填塞穿孔、用另一羊膜覆盖于整个角膜表面,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结果:术后1d,11例患者前房均形成,穿孔区密闭良好,随访期间前房深度正常.手术后6wk有完好上皮覆盖,穿孔区角膜厚度逐渐增加,溃疡周边炎症反应减退.术后5mo溃疡瘢痕愈合,溃疡区的角膜厚度稳定.11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及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羊膜填塞法联合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2mm的角膜溃疡性穿孔是有效、安全的,但此方法术后角膜溃疡是瘢痕愈合,适用于穿孔区非角膜中央的患者.

    作者:杨锦;李冰;杨付合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正常氧及低氧环境下小干扰RNA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对EPO表达的抑制作用,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体外培养NIH/3T3细胞,分成正常氧状态培养组和低氧培养组.通过脂质体(LF2000)将EPO siRNA转染两组细胞.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观察正常氧及低氧环境下EPO siRNA对细胞内EPO表达的抑制效果.结果:正常氧及缺氧环境下,EPO siRNA能明显抑制NIH/3T3细胞内EPO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论:EPO siRNA能显著抑制EPO的表达,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熊思齐;夏晓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国际闭角型青光眼新分类中Humphrey视野及HRT-Ⅱ参数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Ⅱ(HRT-Ⅱ)和Hum-phrey视野计检查平均视野缺损(mean defect,MD)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9例117眼,按照国际闭角型青光眼分类法分为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clo-sure suspect,PACS)38 眼,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closure,PAC)53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26眼,利用HRT-Ⅱ和Hum-phrey视野计检查正常人30例60眼和各类闭角犁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形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视野,获得视杯面积、视盘面积、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沿容积、杯盘面积比、线性杯盘比、平均视杯深度、大视杯深度、视杯形态测量、视杯高度变异轮廓、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和MD等参数,对比分析正常人和各类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之间的各参数的差异.并将各类闭角型青光眼的HRT-Ⅱ的各参数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RT-Ⅱ和Humphrey视野计检测对照组与PACS、PAC和PACG4组间各视盘参数和M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LCD和MD呈直线相关,PACS组中DA、CA和MD呈直线相关,PAC中CA,RA,CV,CDAR,HVC和MD呈直线相关.经逐步回归筛选的变量中,CV和HVC是其中2个有意义的参数,PAC组中CV和HVC与MD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90和0.301,得出CV和HVC与MD之间回归方程:Y=4.475 X1+5.338X2-0.480(Y表示MD,X1表示 CV,X2表示HVC).结论:HRT-Ⅱ和Humphrey视野检查参数在新的闭角型青光眼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MD与CV和HVC相互参照分析有助于判断闭角型青光眼的发展.

    作者:杨新光;郭斌;刘钊;于敬妮;李沛;刘建荣;李捍民;马千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海藻糖及其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海藻糖(trehalose,TRH)是一种具有独特抗脱水、抗冷冻、抗高渗保护作用的非特异性生物保护剂,可在严酷环境下保护生物体的组织和大分子的功能和活性,在眼液制剂、干眼症治疗、角膜保存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进展.本文就TRH的生物特性及在眼科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高洪瑞;蒋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与IOL-Master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与IOL-Master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差异,为更准确地计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PPC IOL)也称为可植入的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的直径提供客观依据(以下简称ICL),从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植入ICL术后1mo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2例(60眼)和正视对照组人群28例(48眼),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要求排除任何眼科手术史.应用UBM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睫状沟直径;应用IOL-Master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横径即水平白到白的距离(whiteto white,W-W),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入ICL后1mo患者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3,1.988;P<0.05);健康人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L术后患者与健康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BM 可以作为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工具;应用IOL-Master眼外测得W-W值与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是有区别的,我们更倾向于应用UBM测得的值;人眼是存在解剖变异的,这些变异会增加ICL植入的危险性.

    作者:宁琳;孔珺;史铭宇;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LASIK术前眼底病变的临床治疗选择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初诊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类型和程度,明确手术适应证选择,术前给予相应处理,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对LASIK术前初诊4 248眼屈光度-0.50D~-18.00D,散光≤6.00D的近视患者散瞳三面镜检查眼底,详细绘图记求检查结果,并给予相应处理,对实施LASIK手术者随访10~20mo.结果:被检4248眼中,发现各种视网膜变性778眼(18.31%);其中格子样变性60眼(1.41%),霜样变性432眼(10.17%),囊样变性72眼(1.69%),薄变72眼(0.52%),有两种以上混合变性的71眼(1.67%),视网膜增殖121眼(2.85%),周边视网膜干性裂孔 71眼(1.67%).其中严重视网膜变性65眼,干性视网膜裂孔71眼行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9眼,4眼视网膜脱离需行手术,5眼局限性脱离行光凝.所有LASIK术后患者均未发现眼底病变加重或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详细了解视网膜病变是必要的,它能够为明确手术适应证,把握手术时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建国;万雅群;李勇;许恂;叶璐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手术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IR-LASIK)手术与常规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DC的高度散光患者分别使用VISX S4-IR准分子激光机进行IR-LASIK手术(204例338眼)和常规LASIK手术(180例335眼),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残留散光度数进行比较,IR手术组检查了眼球旋转的角度.结果:IR-LASIK手术组术后2d裸眼视力(≥1.0者89.1%)明显优于常规LASIK手术组(≥1.0者83.6%,P<0.05),术后残留散光度数也明显小于常规LASIK手术组(0.56DC vs1.15DC,P<0.01).IR-LASIK手术组波前像差检查的散光度数和轴位均与显然验光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所有患眼手术时均发生了眼球旋转.这可能是IR手术后疗效较好的重要原因.结论:IR-LASIK手术能够明显改善高度散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减轻术后的散光残留.

    作者:李耀宇;翟国光;邱岩;邸玉兰;屈哲;黄耀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复方樟柳碱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41例(63眼)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1例(33眼)采用患眼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球周注射复方樟柳碱;对照组20例(30眼)采用静脉输入血管扩张剂,注射维生素B1、B12等.观察60d.结果:两组比较结果,视力、视野、电生理差异显著,复方樟柳碱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樟柳碱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素卿;肖光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VEGF映射ROP新生血管的初步研究

    目的:利用VEGF的变化映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建立缺氧小鼠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视网膜VEGF在不同时间点的mRNA值,通过函数绘制VEGF与新生血管的拟合曲线,并求得VEGF映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函数方程.结果:通过实验和数学推算,我们获得VEGF映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线性方程.结论:利用VEGF的mRNA表达,可以建立方程映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斌;李艳会;徐玲娟;华开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糖尿病2型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方法: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100例100只正常眼(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ing 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54.2%)较对照组(17.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8.48±4.34mm)较对照组(13.73±4.79mm)降低,BUT(6.78±4.08s)较对照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19.6%)较对照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80.03±40.38/mm2)较对照组(132.14±33.01/mm2)明显降低,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作者:胡岚君;赵金荣;张金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终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高血糖是公认的DR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DR还与多元醇代谢、糖基化终产物、甘油二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目前DR的发病机制做一系统性的综述,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卢百阳;武志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瓣填垫治疗边缘性角膜穿孔

    目的:探讨用自体角膜瓣封闭角膜穿孔,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边缘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17眼)不同病因引起的边缘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行自体角膜瓣填垫及板层角膜移值,术后对植片愈合、虹膜前粘连、继发青光眼、视力、免疫排斥反应进行观察.结果:随访3~12(平均6)mo,所有患者植片透明,未见排斥反应,层间积液2例至术后1mo吸收,前房轴深正常,虹膜粘连于角膜穿孔处3例,无继发青光眼.随访3mo,视力较术前提高12眼,无进步5眼.结论: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瓣填垫是治疗边缘性角膜穿孔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挺;汪玲;朱斌良;张长宁;吴洁;朱秀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高眼压兔眼视神经和视网膜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erythropoietin,rhEPO)对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所致的视神经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平均分为模型组和EPO组.两组兔均任选1眼作为实验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造模前第3d及造模结束时,EPO组兔皮下注射rhEPO 100U/kg共两次.第7d进行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急性高眼压使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受到明显损害,全身使用rhEPO后这种损害显著减轻.结论:rhEPO能够减轻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rhEPO可能成为新的视神经保护药物.

    作者:王建明;宋艳萍;孙乃学;冯海晓;惠娜;范雅稚;胡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预装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预装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12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植入预置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定期随访远视力、角膜曲率等指标,同时对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d及1wk患者远视力≥0.5者96眼(80%);≥1.0者60眼(50%).术后角膜散光情况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人工晶状体无1例破损,无眩光、光晕以及视物模糊感.结论:预装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小、愈合快,手术引起角膜散光小,患者远视力理想,无眩光、光晕等不适.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晶状体.

    作者:张仲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局部应用天然与合成冰片的眼刺激性与长期毒性

    目的:观察天然冰片及合成冰片对兔眼刺激性及长期毒性作用.方法:Draize眼刺激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32只白色家兔随机分为8组,6个实验组双眼分别滴1,0.5,0.25g/L天然或合成冰片滴眼液,4次/d,连续4wk.空白对照组不用药,溶酶对照组仅用赋形剂.末次点眼后取血做血常规及血生化,计算脏体比系数,取眼球各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滴眼液对眼局部无刺激性,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与血生化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肝睥肾的脏器系数无差异.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眼球无显著病理改变.结论:兔眼对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有较好的耐受性,长期应用无眼局部病理变化及肝肾功能损伤.冰片有望做为渗透促进剂广泛用于滴眼液配方.

    作者:杨洪滨;寻延滨;张小宇;李志坚;崔欧;张立琼;崔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真菌性角膜炎29例诊疗体会

    目的:通过对29例真菌性角膜炎的诊疗,探讨避免其误诊和漏诊的方法.方法:对29例具有真菌性角膜炎临床特征的病例,采用100g/L KOH湿片镜检,查找真菌丝或孢子,并送真菌培养.一旦确诊,立即抗真菌治疗.结果:29例患者通过100g/L KOH湿片镜检和/或真菌培养均确诊为该病,经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与是否诊断及时、治疗合理密切相关.首诊时利用实验室检查,可以有效避免真菌性角膜炎的误诊和漏诊,并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燕先;李蓓;袁军;马志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诊断意义

    目的:观察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与视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和糖尿病病程的关系.方法:对58例(97眼)患者通过荧光血管造影分期分组,OCT测量各组厚度后,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各型黄斑水肿构成比及其与视力、糖尿病病程、分期的关系.结果: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主要包括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囊样水肿及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随糖尿病病程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黄斑水肿构成比逐渐增加、病变加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有增加趋势,视功能受损程度加重.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为临床提供类似病理学的直观资料,尤其对治疗的随诊及判定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贾洪强;张歆;杨立东;杨云东;徐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