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臣
目的:观察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与视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和糖尿病病程的关系.方法:对58例(97眼)患者通过荧光血管造影分期分组,OCT测量各组厚度后,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各型黄斑水肿构成比及其与视力、糖尿病病程、分期的关系.结果: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主要包括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囊样水肿及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随糖尿病病程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黄斑水肿构成比逐渐增加、病变加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有增加趋势,视功能受损程度加重.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为临床提供类似病理学的直观资料,尤其对治疗的随诊及判定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贾洪强;张歆;杨立东;杨云东;徐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双眼视功能各参数中与视疲劳的发生有关系的参数,以发现在视疲劳中起重要作用的指标,为进一步通过视功能训练改善视疲劳症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选取门诊患者50例,年龄11~37岁.其中,有视疲劳症状患者25例,无症状者25例.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以及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隐斜视,AC/A,融合范围等)测定,并分析结果.结果:有视疲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之间,视远及视近隐斜无统计学差异;AC/A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融合范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视疲劳的发生与双眼视功能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值(AC/A)异常是视疲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者:张立华;贾丁;贾亚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2003-01/2007-07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3例V型外斜视患者,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龄4~27(平均13.2)岁,术后随访时间为6mo~4a,V征向上向下注视的斜视度之差小为15△,大相差100△,其中15~50△者85例,50△者8例,第一眼位斜视角在-20~-110△,术前行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者18例.手术根据有无斜肌异常和V 征的程度,在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选择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并水平直肌垂直移位三种术式.结果:采用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和水平直肌附着点移位均取得满意效果.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适应于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型,垂直肌移位术适应因无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征,术后第一眼位正位者84例,V征消失者87例,双眼视功能恢复者达49例结论:V型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常合并水平斜视,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可根据病因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手术不仅可以矫正眼位,而且有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作者:陶利娟;王平;王曦琅;杨慧玲;郭燕;肖志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分析6例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患者和其余45例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复发率比其他视神经炎高(P<0.01),眼球周围疼痛较其他视神经炎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P=0.18).性别、年龄、单侧或双侧发病、视力下降程度、视盘水肿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血沉高于正常的视神经炎患者较血沉正常的患者更不易发展为MS(P<0.05).结论:对于复发的、存在眼球周围疼痛的视神经炎患者要重点关注其发展为MS的可能.视神经炎患者应常规行血沉检查.好以头颅MRI检查替代头颅CT检查,条件允许时检查脊髓MRI.
作者:赵桂玲;庞燕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和时机.方法:1mol/L NaOH制作改良兔角膜碱烧伤模型21只42眼,分对照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分别在碱烧伤后1,3,6,9d(早)和14d(中)行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术,比较移植组及对照组烧伤后28d内眼表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角膜碱烧伤后7d开始出现角膜上皮的大片脱落,14d角膜上皮大片脱落或溃疡发生率达72%,持续至28d,而移植组在28d时发生率仅为25%,大多获得完整的角膜上皮;烧伤后早期移植组角膜基质深层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而中期移植组角膜基质层较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28d内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不大于自体移植.结论: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均可尽快恢复眼表完整性,且烧伤后早期移植效果明显优于中期移植.
作者:皮裕琍;陆江阳;唐维强;董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用自体角膜瓣封闭角膜穿孔,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边缘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17眼)不同病因引起的边缘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行自体角膜瓣填垫及板层角膜移值,术后对植片愈合、虹膜前粘连、继发青光眼、视力、免疫排斥反应进行观察.结果:随访3~12(平均6)mo,所有患者植片透明,未见排斥反应,层间积液2例至术后1mo吸收,前房轴深正常,虹膜粘连于角膜穿孔处3例,无继发青光眼.随访3mo,视力较术前提高12眼,无进步5眼.结论: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瓣填垫是治疗边缘性角膜穿孔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挺;汪玲;朱斌良;张长宁;吴洁;朱秀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基因沉默技术,它是由双链RNA介导的靶向基因序列特异性转录后沉默机制.目前,RNA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研究.本文主要论述RNAi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潘雪;李平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比较在丙烯酸酯(acrylic,Acrysof)、硅凝胶(sili-cone,S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三种人工晶状体光学表面,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粘附情况.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在3种人工晶状体(IOL)光学表面,4种细菌粘附的情况.结果:3种IOL光学表面各种细菌的粘附数量情况,表皮葡萄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三者差异无显著性;肠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铜绿假单胞菌组:SIAcrysofPMMA(P<0.05).结论:在研究中发现SI粘附的细菌数明显较Acrysof及PMMA多,这对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及处理方面有一定参考.
作者:林甦;赵江月;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结膜松弛症是由于球结膜过度松弛和/或下睑缘张力高,造成松弛球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内、外眦部之间形成皱褶,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等症状的疾病.结膜松弛症多发生于老年人,常主诉眼部干涩、异物感、泪溢.诊断结膜松弛症的关键是裂隙灯检查见松弛的球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内眦部、外眦部之间.结膜松弛症根据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分为四级.结膜松弛症的球结膜组织发生以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溶解为主要的组织病理改变,泪液中出现蛋白质及酶的异常表达,泪液排泄出现障碍.结膜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及MMP-3过度表达,使得MMPs与TIMPs之间失去平衡,可能使胶原纤维溶解,弹力纤维变性,导致球结膜基质和Tenon's的过度降解,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的病理循环,而发生结膜松弛症.结膜松弛症眼部刺激症状严重者,可以给予泪液制剂、润滑剂和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等药物.上述方法无效,选择手术治疗:(1)结膜新月形切除术;(2)结膜缝线固定术;(3)结膜切除羊膜移植术;(4)角膜缘结膜梯形切除术;(5)双极电凝治疗术;(6)下睑缘高张力减弱术.上述手术方法对治疗结膜松弛症都有效,但各有缺点,且有不同适应证.
作者:张兴儒;李青松;项敏泓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角膜热烧伤是平时和战时常见的眼外伤,由于角膜损伤大多较为严重,治疗较为棘手,若治疗不当,预后不良.近年研究表明,药物治疗的优势体现于角膜深层结构受损前,手术治疗的优势则体现于角膜即将穿孔和穿孔后.本文拟就屯本病近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燕先;李蓓;魏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简称三联术)后炎症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并盲法给药.在三联手术中,对照组灌注液为9g/L氯化钠注射液,低分子肝素组(LMWH)在9g/L氯化钠灌注液中加入博璞青(low molecular weijht heparin calcium injection)浓度为5U/mL,术后2,4,7d观察眼内纤维蛋白渗出,房水混浊情况.结果:LMWH组术后2,4,7d,眼内纤维蛋白的渗出及膜形成,房水混浊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LMWH能有效抑制三联术后眼内炎症反应.
作者:杜建英;王晓玲;赵吉飞;关小荣;陈小琪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报道1例艾滋病患者特殊的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PORN),同时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静脉阻塞.方法:病例报告.结果: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视神经亦受累,合并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与带状疱疹性视网膜病变的初表现一样.积极的治疗包括玻璃体腔和特异性系统抗带状疱疹病毒治疗,以及强化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视网膜坏死静止,对侧眼未受累,而患眼的视力极差.结论:首次报道了1例并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的特殊PORN,积极的局部联合系统治疗使得局部病情控制,并预防了对侧眼发病.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倍频Nd:YAG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采用倍频Nd:YAG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49例(49眼),灌注区采用Ⅱ级光斑反应,无灌注区采用Ⅲ级光斑反应,黄斑水肿格栅光凝,光凝后3~6mo复查FFA,对有渗漏或新生血管不退者,补充光凝,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发病时间激光治疗后视力变化及FFA情况.结果:激光治疗后,缺血型28眼中,视力提高者10眼(36%);不变16眼(57%);视力下降2眼(7%).非缺血型21眼中,视力提高者18眼(86%),不变3眼(14%).发病1~3mo与4mo以上激光治疗视力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FFA 49眼中,43眼(88%)显示渗漏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结论:激光治疗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消灭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阻止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和提高视力,激光治疗早期优于晚期,视力缺血型比非缺血型预后差.
作者:戴成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氧化应激与多种代谢异常、细胞因子活化以及细胞凋亡等关系密切并相互作用,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抗氧化剂阻滞DR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得以证实,但临床试验结果却不确定.目前有大量关于氧化应激与DR的研究,并且也有众多学者致力于抗氧化剂在DR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凌静;栾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0 引言目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仍然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一种主要方式,术中制作一个完全地、厚薄均匀的角膜瓣是术后获得良好视力的保证,微型(机械)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术中带来相关的瓣并发症还不能完全避免.其中LASIK术中不完全角膜瓣处理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做了3例(3眼)术中直接改作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对其中经验和教训报告如下.
作者:王卫群;白燕慧;张金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0 引言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其视网膜对光敏感,常作为眼底疾病方面研究的实验动物.
作者:刘凯;包翠芬;刘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终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高血糖是公认的DR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DR还与多元醇代谢、糖基化终产物、甘油二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目前DR的发病机制做一系统性的综述,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卢百阳;武志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检测RF/6A细胞在不同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以及活性氧水平,并探讨之间差异的意义.方法:将RF/6A细胞置于常氧210mL/L O2、低氧10ml/LO2以及高氧950mL/L O,条件下,同时添加活性氧处理组,即细胞滴加 3g/L过氧化氧1.5mL后放置常氧条件下.4组各孵育3h,取出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HIF-1α表达,使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观察活性氧水平.结果:高氧组、低氧组以及活性氧处理组HIF-1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P<0.01),高氧组、活性氧组活性氧水平均高于常氧组及低氧组(P<0.01).结论:高氧条件下HIF-1α表达增多,推测与活性氧稳定HIF-1α相关.
作者:胡子龙;柳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外伤性PVR大鼠和外伤后应用人工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中大鼠视网膜组织MMP-1、MMP-3及TIMP-1在不同病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伤性PVR组和外伤后应用GM6001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在不同时间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MP-1、MMP-3及TIMP-1的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半定量检测.结果:1)MMP-1、MMP-3、TIMP-1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组织的视锥视杆层、视网膜外网状层、视网膜内网状层、神经纤维层.2)各个亚组在正常对照组、外伤后应用 GM6001组MMP-1、MMP-3微弱表达.3)MMP-3在外伤性PVR组1,3,7d显著表达.MMP-1在外伤性PVR组3,7,14d显著表达(P<0.05).TIMP-1在外伤性PVR组与外伤后应用GM6001组的各个亚组均有明显表达(P<0.01).MMP-3/TIMP-1的比率在外伤性PVR组1,3,7d增高(P<0.05).MMP-1/TIMP-1的比率在外伤性PVR组3,7,14d增高(P<0.05).结论:MMP-1、MMP-3与PVR形成的病理过程有关,TIMP-1与二者特异性结合抑制其活性:GM6001通过调节MMP-1/TIMP-1和MMP-3/TIMP-1达到平衡,能抑制PVR的发生和发展,干预PVR的发展进程.
作者:洪玉;徐国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真菌性眼内炎病原菌种类.方法:对明确诊断的44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菌和其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涂片及培养均为阳性27例,仅涂片阳性17例.致病菌以娴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合并细菌感染3例,两种真菌并存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27例,术后病情好转或稳定18例.结论:真菌性眼内炎致病菌以烟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烟曲霉菌愈后差,酵母样真菌愈后好,玻璃体切割治疗有效.
作者:李静;罗益文;卢彦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