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2型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

胡岚君;赵金荣;张金英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干眼症, 泪膜, 印迹细胞学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方法: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100例100只正常眼(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ing 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54.2%)较对照组(17.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8.48±4.34mm)较对照组(13.73±4.79mm)降低,BUT(6.78±4.08s)较对照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19.6%)较对照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80.03±40.38/mm2)较对照组(132.14±33.01/mm2)明显降低,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RNA干扰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基因沉默技术,它是由双链RNA介导的靶向基因序列特异性转录后沉默机制.目前,RNA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研究.本文主要论述RNAi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潘雪;李平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肌糖蛋白C在视网膜发育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人类的细胞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所围绕.这种基质不单单在结构上将细胞和组织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细胞能通过与基质中的各种特异性配体相互作用,控制细胞的形态、行为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视网膜细胞也不例外,其中,肌糖蛋白C作为一种重要的ECM成分,在视网膜的发育和其相关的一些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真;裴澄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真菌性眼内炎44例的致病菌分析

    目的:分析真菌性眼内炎病原菌种类.方法:对明确诊断的44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菌和其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涂片及培养均为阳性27例,仅涂片阳性17例.致病菌以娴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合并细菌感染3例,两种真菌并存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27例,术后病情好转或稳定18例.结论:真菌性眼内炎致病菌以烟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烟曲霉菌愈后差,酵母样真菌愈后好,玻璃体切割治疗有效.

    作者:李静;罗益文;卢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与IOL-Master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与IOL-Master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差异,为更准确地计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PPC IOL)也称为可植入的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的直径提供客观依据(以下简称ICL),从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植入ICL术后1mo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2例(60眼)和正视对照组人群28例(48眼),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要求排除任何眼科手术史.应用UBM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睫状沟直径;应用IOL-Master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横径即水平白到白的距离(whiteto white,W-W),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入ICL后1mo患者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3,1.988;P<0.05);健康人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L术后患者与健康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BM 可以作为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工具;应用IOL-Master眼外测得W-W值与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是有区别的,我们更倾向于应用UBM测得的值;人眼是存在解剖变异的,这些变异会增加ICL植入的危险性.

    作者:宁琳;孔珺;史铭宇;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初学者对于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初学者对于小切口白内障的手术技巧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7例(93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5的眼数术后1d,1wk,1mo分别为35眼(38%),50眼(54%),74眼(80%);术中及术后发生了一些并发症(如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虹膜睫状体炎,瞳孔变形,人工晶状体偏位等),予以相应处理,矫正视力≥0.3.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具有安全经济的特点,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每一手术步骤的细致操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必要的保证,连续的环形撕囊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来自上级医生的正确指导也是手术顺利的重要因素.

    作者:白华;张燕;王宗华;李耀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结膜松弛症诊断治疗技术

    结膜松弛症是由于球结膜过度松弛和/或下睑缘张力高,造成松弛球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内、外眦部之间形成皱褶,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等症状的疾病.结膜松弛症多发生于老年人,常主诉眼部干涩、异物感、泪溢.诊断结膜松弛症的关键是裂隙灯检查见松弛的球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内眦部、外眦部之间.结膜松弛症根据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分为四级.结膜松弛症的球结膜组织发生以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溶解为主要的组织病理改变,泪液中出现蛋白质及酶的异常表达,泪液排泄出现障碍.结膜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及MMP-3过度表达,使得MMPs与TIMPs之间失去平衡,可能使胶原纤维溶解,弹力纤维变性,导致球结膜基质和Tenon's的过度降解,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的病理循环,而发生结膜松弛症.结膜松弛症眼部刺激症状严重者,可以给予泪液制剂、润滑剂和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等药物.上述方法无效,选择手术治疗:(1)结膜新月形切除术;(2)结膜缝线固定术;(3)结膜切除羊膜移植术;(4)角膜缘结膜梯形切除术;(5)双极电凝治疗术;(6)下睑缘高张力减弱术.上述手术方法对治疗结膜松弛症都有效,但各有缺点,且有不同适应证.

    作者:张兴儒;李青松;项敏泓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青睫综合征并发视网膜静脉栓塞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2d前因右眼胀痛就诊,查右眼视力:0.6,右眼角膜雾状水肿,角膜后可见羊脂状沉积物,前房Tydall(+/-),晶体透明,眼底视盘界清,视网膜平.眼压右55mmHg,左16mmHg.

    作者:潘东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局部应用天然与合成冰片的眼刺激性与长期毒性

    目的:观察天然冰片及合成冰片对兔眼刺激性及长期毒性作用.方法:Draize眼刺激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32只白色家兔随机分为8组,6个实验组双眼分别滴1,0.5,0.25g/L天然或合成冰片滴眼液,4次/d,连续4wk.空白对照组不用药,溶酶对照组仅用赋形剂.末次点眼后取血做血常规及血生化,计算脏体比系数,取眼球各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滴眼液对眼局部无刺激性,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与血生化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肝睥肾的脏器系数无差异.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眼球无显著病理改变.结论:兔眼对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有较好的耐受性,长期应用无眼局部病理变化及肝肾功能损伤.冰片有望做为渗透促进剂广泛用于滴眼液配方.

    作者:杨洪滨;寻延滨;张小宇;李志坚;崔欧;张立琼;崔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02例患者视力的分析

    目的:评价分析无晶状体眼Ⅱ期植入前房型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效果.进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常见原因是无晶状体眼眼镜矫正不满意或不耐受及不愿意佩载戴隐形眼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伊朗亚兹德Sadoughi医院眼科,1995/2005年.根据之前进行的白内障手术的类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2眼(60.78%),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40眼(39.21%).根据随访期间的病历记录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患者102例,其中女42例(41.18%),男60例(58.82%),在1995/2005年期间进行了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年龄在48~72(平均62.6)岁,平均随访时间20.2mo(6~72mo).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及拆线后3mo视力状况如下:视力20/20的有48例(47.05%),视力20/40以上的有51例(50%),视力下降(snellens视力表中3行)的有3例(2.95%).结论: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短期并发症并不比Ⅰ期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多,视力结果与术前佳矫正视力相同,因此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无晶状体眼.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手术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IR-LASIK)手术与常规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DC的高度散光患者分别使用VISX S4-IR准分子激光机进行IR-LASIK手术(204例338眼)和常规LASIK手术(180例335眼),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残留散光度数进行比较,IR手术组检查了眼球旋转的角度.结果:IR-LASIK手术组术后2d裸眼视力(≥1.0者89.1%)明显优于常规LASIK手术组(≥1.0者83.6%,P<0.05),术后残留散光度数也明显小于常规LASIK手术组(0.56DC vs1.15DC,P<0.01).IR-LASIK手术组波前像差检查的散光度数和轴位均与显然验光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所有患眼手术时均发生了眼球旋转.这可能是IR手术后疗效较好的重要原因.结论:IR-LASIK手术能够明显改善高度散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减轻术后的散光残留.

    作者:李耀宇;翟国光;邱岩;邸玉兰;屈哲;黄耀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结膜肿物7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膜肿物的临床、病理学分类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结膜肿物患者年龄分布、病理分类、治疗及外观等情况.结果:结膜恶性肿瘤中居前两位者为结膜黑色素瘤、淋巴瘤,良性肿瘤中居前两位者为乳头状瘤和皮样瘤.72例全部手术切除,其中恶性的辅以放、化疗.结论:对结膜肿物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其治疗.

    作者:冯灵美;蔡季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LASIK手术后调节及AC/A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调节功能及AC/A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236眼)近视患者(-1.25~-11.75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3,6,12mo分别行小瞳及散瞳(美多丽-P)后电脑验光、检影检查及同视机法测定AC/A,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散瞳检查与小瞳下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度数均降低.术后各月散瞳前后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的差值均明显大于术前差值(P<0.01).术前与术后1,3,6,12mo分别比较,AC/A改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均比术前降低.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眼的调节增加.LASIK术后AC/A值较术前降低.对于术前调节功能较差的患者,LASIK手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工作距离、调节储备量和视远的需求合理设计手术量,适当地给予保留一定的近视度数,减轻术后视疲劳症状.

    作者:曹国平;许海涛;王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正常氧及低氧环境下小干扰RNA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对EPO表达的抑制作用,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体外培养NIH/3T3细胞,分成正常氧状态培养组和低氧培养组.通过脂质体(LF2000)将EPO siRNA转染两组细胞.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观察正常氧及低氧环境下EPO siRNA对细胞内EPO表达的抑制效果.结果:正常氧及缺氧环境下,EPO siRNA能明显抑制NIH/3T3细胞内EPO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论:EPO siRNA能显著抑制EPO的表达,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熊思齐;夏晓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糖尿病2型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方法: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100例100只正常眼(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ing 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54.2%)较对照组(17.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8.48±4.34mm)较对照组(13.73±4.79mm)降低,BUT(6.78±4.08s)较对照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19.6%)较对照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80.03±40.38/mm2)较对照组(132.14±33.01/mm2)明显降低,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作者:胡岚君;赵金荣;张金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和时机.方法:1mol/L NaOH制作改良兔角膜碱烧伤模型21只42眼,分对照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分别在碱烧伤后1,3,6,9d(早)和14d(中)行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术,比较移植组及对照组烧伤后28d内眼表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角膜碱烧伤后7d开始出现角膜上皮的大片脱落,14d角膜上皮大片脱落或溃疡发生率达72%,持续至28d,而移植组在28d时发生率仅为25%,大多获得完整的角膜上皮;烧伤后早期移植组角膜基质深层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而中期移植组角膜基质层较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28d内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不大于自体移植.结论: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均可尽快恢复眼表完整性,且烧伤后早期移植效果明显优于中期移植.

    作者:皮裕琍;陆江阳;唐维强;董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分析6例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患者和其余45例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复发率比其他视神经炎高(P<0.01),眼球周围疼痛较其他视神经炎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P=0.18).性别、年龄、单侧或双侧发病、视力下降程度、视盘水肿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血沉高于正常的视神经炎患者较血沉正常的患者更不易发展为MS(P<0.05).结论:对于复发的、存在眼球周围疼痛的视神经炎患者要重点关注其发展为MS的可能.视神经炎患者应常规行血沉检查.好以头颅MRI检查替代头颅CT检查,条件允许时检查脊髓MRI.

    作者:赵桂玲;庞燕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经成为老年人群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其具体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综述慨述了国内外有关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潜在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和方向.

    作者:徐伟;陈雯;陶秋山;陆云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马来西亚一个三级保健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马来西亚一个三级保健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及发病趋势.方法:回顾分析在2003-2005年之间出生并进行ROP筛查的婴儿,记录每个患儿ROP的严重分期.结果:我们对188名婴儿进行了筛查,平均出生体重1 105.3±300.6g,平均妊娠期为29.2±2.6wk.这些婴儿整体的ROP发病率为29.18%(55/188).出生体重在750g及以下的婴儿发病率为76.2%.3a以来,低体重儿的数量及重型ROP病例数量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P<0.05).出生体重与婴儿受检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0).结论:随着低体重和小月分婴儿比例的增加,患ROP的患儿比例随之增加.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分析

    0 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轻者影响美容,引起眼部刺激症状;较大的胬肉因引起屈光异常或遮盖瞳孔而导致视力下降.严重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可引起睑球粘连、结膜穹隆部变窄、眼球运动受限等并发症[1,2].为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复发问题,我们分别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利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角膜溃疡穿孔和角膜溃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角膜溃疡和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07-04在我院行PKP术并有完整记录的患者159例(167眼).统计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植片透明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角膜溃疡穿孔患者56例(59眼)行PKP术后1 mo视力增加37眼,减退12眼,不变8眼,不配合2眼;术后植片透明42眼、免疫排斥反应6眼、继发青光眼5眼、溃疡复发3眼、并发白内障3眼.结论:角膜溃疡穿孔患者PKP术后视力提高、植片透明度优于角膜溃疡患者PKP术后.

    作者:黎铧;胡竹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