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膜肿物72例临床分析

冯灵美;蔡季平

关键词:结膜肿物, 病理学, 恶性, 良性,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结膜肿物的临床、病理学分类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结膜肿物患者年龄分布、病理分类、治疗及外观等情况.结果:结膜恶性肿瘤中居前两位者为结膜黑色素瘤、淋巴瘤,良性肿瘤中居前两位者为乳头状瘤和皮样瘤.72例全部手术切除,其中恶性的辅以放、化疗.结论:对结膜肿物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其治疗.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与矫治等效球镜度数的关系

    目的:研究LASIK术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发生的变化.方法:以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值)为标准,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量△K=K术前-K术后,按矫治等效球镜度数(SE矫治)将患者分成低、中度近视(SE矫治≤-6.00D)及高度近视(SE矫治-6.00D)两组,计算△K/SE矫治,并与由经验公式推导出的0.8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总体研究对象: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分别变化0.89±0.24D,0.94±0.28D和0.83±0.18D:切削的角膜组织分别为11.46±0.76μm,11.87±0.65μm和11.08±0.65μm;角膜的切削量与矫治等效球镜度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LASIK术后低、中度近视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大于高度近视.

    作者:宋冰冰;刘汉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巴基斯坦海德拉巴124例眼球穿通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眼球穿通伤的常见病因,确定这些病例的终视力.方法:总共124例(124眼)年龄为6~60岁的眼球穿通伤患者就诊于Liaquat大学眼科,分析眼球穿通伤的常见病因及终视力.结果:本研究包括124例眼球穿通伤患者,平均年龄35(6~60)岁,男性为主,占86.3%,大多数患者小于20岁(71%).眼球穿通伤常见于职工,占76%.51%的患者佳矫正视力位于光感至0.1之间.我们可靠记录了124例患者的初视力和终视力,结果发现不良的终视力和差的初视力之间关系密切.结论:眼球穿通伤是一种常见事故,尤其发生在青年男性中,常导致患者眼视力下降.缺乏保护措施的工作环境和儿童玩耍危险物品是常致严重的眼外伤的原因.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低温冲洗液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临床研究,观察低温冲洗液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l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眼部疼痛的影响.方法:接受PRK的近视患者26例(52眼),近视度数-3.00~7.00D.双眼随机分为低温冲洗液组和对照组.低温组在激光切削前后使用水温0℃左右的乳酸林格氏液冲洗角膜.对照组使用室温下保存的乳酸林格氏液.记录术后第1,3d的患者主诉疼痛程度.统计学处理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法.结果:无论是第1d还是第3d,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术后疼痛程度无差异.无论是使用低温水还是常温水,第1d与第3d的手术疼痛无显著差异.结论:降低局部角膜温度对于PRK术后疼痛并无明显的干预作用.

    作者:樊郑军;贾泽昊;高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不同术式矫正A-V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A-V型斜视发病率、病因,探讨A-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第一眼位斜视度数设计水平方向的手术量,对合并轻度上、下斜肌功能亢进(A-V征15△~20△)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2~+3),行上、下斜肌减弱术.结果:62例A-V综合征中合并上、下斜肌功能异常者35例,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27例.行上、下斜肌减弱术21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41例,两种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产生A-V综合征的因素较多,多数A-V型斜视都有斜肌功能异常,对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行上、下斜肌减弱术,对合并上、下斜肌功能亢进较轻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手术效果良好,两种术式效果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志斌;张勇;郑大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角膜异物432例调查分析

    目的:对福建泉港区角膜异物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7-07/2008-07角膜异物患者432例445 眼,对性别、年龄、异物分类、位置、视力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角膜异物432例445眼中男404例(93.5%),平均(25±4.5)岁,21~4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49.3%),职业以工人为主(63.4%),异物以铁屑铁渣居多,302眼(67.9%),异物位于角膜Ⅰ区157眼(35.3%),角膜Ⅱ区177眼(39.8%),角膜Ⅲ区111眼(24.9%).1 d内就诊120例(27.8%),2~3d 194例(44.9%),治疗前后视力基本不变或有所提高.结论:角膜异物是常见的职业性眼外伤,改善工作环境及加强个人防护能有效地预防角膜异物的发生.

    作者:许建斌;徐国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正常眼表的影响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正常眼表的影响.方法:对34例(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观察术前、术后3,10d;1,3mo的干眼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I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0d内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3d和10d荧光素试验较术前明显增多;而且泪液分泌量术后10d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3mo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3,10d 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1~3mo后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发生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治疗措施.

    作者:程立波;刘庆淮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山莨菪碱滴眼液对兔眼睫状肌及视网膜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山莨菪碱滴眼液对家兔眼睫状肌松弛和视网膜血流变化的作用,以探讨其防治近视的机制.方法:建立家兔离体睫状肌收缩模型,观察山莨菪碱滴眼液对乙酰胆碱诱导的收缩睫状肌的松弛作用;采用多普勒观察山莨菪碱滴眼液滴眼对家兔视网膜血流的影响.结果:山莨菪碱滴眼液对乙酰胆碱诱导的睫状肌收缩具有松弛作用;能够增加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流,降低血管阻力指数.结论:山莨菪碱滴眼液通过松弛睫状肌,改善视网膜血循环发挥防治近视的作用.

    作者:王养正;肖湘华;潘士印;朱秀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分析及其防治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是严重危害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其发病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等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林甦;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糖尿病2型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方法: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100例100只正常眼(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ing 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54.2%)较对照组(17.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8.48±4.34mm)较对照组(13.73±4.79mm)降低,BUT(6.78±4.08s)较对照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19.6%)较对照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80.03±40.38/mm2)较对照组(132.14±33.01/mm2)明显降低,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作者:胡岚君;赵金荣;张金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手术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IR-LASIK)手术与常规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DC的高度散光患者分别使用VISX S4-IR准分子激光机进行IR-LASIK手术(204例338眼)和常规LASIK手术(180例335眼),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残留散光度数进行比较,IR手术组检查了眼球旋转的角度.结果:IR-LASIK手术组术后2d裸眼视力(≥1.0者89.1%)明显优于常规LASIK手术组(≥1.0者83.6%,P<0.05),术后残留散光度数也明显小于常规LASIK手术组(0.56DC vs1.15DC,P<0.01).IR-LASIK手术组波前像差检查的散光度数和轴位均与显然验光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所有患眼手术时均发生了眼球旋转.这可能是IR手术后疗效较好的重要原因.结论:IR-LASIK手术能够明显改善高度散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减轻术后的散光残留.

    作者:李耀宇;翟国光;邱岩;邸玉兰;屈哲;黄耀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与IOL-Master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与IOL-Master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差异,为更准确地计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PPC IOL)也称为可植入的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的直径提供客观依据(以下简称ICL),从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植入ICL术后1mo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2例(60眼)和正视对照组人群28例(48眼),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要求排除任何眼科手术史.应用UBM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睫状沟直径;应用IOL-Master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横径即水平白到白的距离(whiteto white,W-W),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入ICL后1mo患者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3,1.988;P<0.05);健康人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L术后患者与健康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BM 可以作为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工具;应用IOL-Master眼外测得W-W值与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是有区别的,我们更倾向于应用UBM测得的值;人眼是存在解剖变异的,这些变异会增加ICL植入的危险性.

    作者:宁琳;孔珺;史铭宇;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MMP-1、MMP-3、TIMP-1对外伤性PVR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外伤性PVR大鼠和外伤后应用人工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中大鼠视网膜组织MMP-1、MMP-3及TIMP-1在不同病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伤性PVR组和外伤后应用GM6001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在不同时间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MP-1、MMP-3及TIMP-1的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半定量检测.结果:1)MMP-1、MMP-3、TIMP-1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组织的视锥视杆层、视网膜外网状层、视网膜内网状层、神经纤维层.2)各个亚组在正常对照组、外伤后应用 GM6001组MMP-1、MMP-3微弱表达.3)MMP-3在外伤性PVR组1,3,7d显著表达.MMP-1在外伤性PVR组3,7,14d显著表达(P<0.05).TIMP-1在外伤性PVR组与外伤后应用GM6001组的各个亚组均有明显表达(P<0.01).MMP-3/TIMP-1的比率在外伤性PVR组1,3,7d增高(P<0.05).MMP-1/TIMP-1的比率在外伤性PVR组3,7,14d增高(P<0.05).结论:MMP-1、MMP-3与PVR形成的病理过程有关,TIMP-1与二者特异性结合抑制其活性:GM6001通过调节MMP-1/TIMP-1和MMP-3/TIMP-1达到平衡,能抑制PVR的发生和发展,干预PVR的发展进程.

    作者:洪玉;徐国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中的形态表现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环境对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培养新生小鼠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并纯化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将纯化和未纯化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别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接触和分层共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中的表现.结果:混合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较纯化培养的神经节细胞生存时间长,突触联系多.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共培养时,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突触联系增多,但是神经细胞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层和接触共培养的两种模式中,显示出了不同的细胞形态.结论: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不但对神经节细胞具有滋养作用,细胞间的立体结构关系可能还影响着细胞的成熟分化.

    作者:郑玉萍;冯朝晖;张璐琰;佘华宁;王肖华;熊全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局部应用天然与合成冰片的眼刺激性与长期毒性

    目的:观察天然冰片及合成冰片对兔眼刺激性及长期毒性作用.方法:Draize眼刺激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32只白色家兔随机分为8组,6个实验组双眼分别滴1,0.5,0.25g/L天然或合成冰片滴眼液,4次/d,连续4wk.空白对照组不用药,溶酶对照组仅用赋形剂.末次点眼后取血做血常规及血生化,计算脏体比系数,取眼球各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滴眼液对眼局部无刺激性,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与血生化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肝睥肾的脏器系数无差异.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眼球无显著病理改变.结论:兔眼对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有较好的耐受性,长期应用无眼局部病理变化及肝肾功能损伤.冰片有望做为渗透促进剂广泛用于滴眼液配方.

    作者:杨洪滨;寻延滨;张小宇;李志坚;崔欧;张立琼;崔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倍频Nd:YAG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采用倍频Nd:YAG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49例(49眼),灌注区采用Ⅱ级光斑反应,无灌注区采用Ⅲ级光斑反应,黄斑水肿格栅光凝,光凝后3~6mo复查FFA,对有渗漏或新生血管不退者,补充光凝,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发病时间激光治疗后视力变化及FFA情况.结果:激光治疗后,缺血型28眼中,视力提高者10眼(36%);不变16眼(57%);视力下降2眼(7%).非缺血型21眼中,视力提高者18眼(86%),不变3眼(14%).发病1~3mo与4mo以上激光治疗视力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FFA 49眼中,43眼(88%)显示渗漏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结论:激光治疗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消灭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阻止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和提高视力,激光治疗早期优于晚期,视力缺血型比非缺血型预后差.

    作者:戴成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真菌性角膜炎29例诊疗体会

    目的:通过对29例真菌性角膜炎的诊疗,探讨避免其误诊和漏诊的方法.方法:对29例具有真菌性角膜炎临床特征的病例,采用100g/L KOH湿片镜检,查找真菌丝或孢子,并送真菌培养.一旦确诊,立即抗真菌治疗.结果:29例患者通过100g/L KOH湿片镜检和/或真菌培养均确诊为该病,经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与是否诊断及时、治疗合理密切相关.首诊时利用实验室检查,可以有效避免真菌性角膜炎的误诊和漏诊,并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燕先;李蓓;袁军;马志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RNA干扰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基因沉默技术,它是由双链RNA介导的靶向基因序列特异性转录后沉默机制.目前,RNA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研究.本文主要论述RNAi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潘雪;李平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肌糖蛋白C在视网膜发育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人类的细胞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所围绕.这种基质不单单在结构上将细胞和组织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细胞能通过与基质中的各种特异性配体相互作用,控制细胞的形态、行为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视网膜细胞也不例外,其中,肌糖蛋白C作为一种重要的ECM成分,在视网膜的发育和其相关的一些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真;裴澄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带状角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对带状角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01/2008-01我院角膜病组收治带状角膜病变患者16例(16眼).其中男12例(12眼),女4例(4眼),年龄20~55岁,病史3~20a,患眼视力为光感~0.1不等.手术方法:根据病变的范围,选择不同直径环钻切除病灶,10-0的尼龙线间断缝合等大的植片和植床.结果:术后1wk内,植片可轻度水肿,之后渐变清亮,术后观察6mo~5a,未见病变复发及发生排斥反应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6mo,视力≥0.5者3眼,0.1~0.5者11眼,指数~0.1者2眼.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可以控制带状角膜病变病情发展,提高患眼视力,远期疗效稳定,是治疗带状角膜病变安全有效的疗法.

    作者:李保江;高晓唯;李文静;李霞;任兵;高云仙;田艳明;周昕;闫海英;杨磊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不同调节下正视眼像差的分布和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调节下正视眼像差的变化及其变化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客观型光线描计波前检测仪检测不同调节状态下25例46眼全眼及眼内的波前像差,以调制传递函数比较视网膜成像质量优劣.结果:在调节幅度较大情况下,正视眼全眼及眼内的全部和高阶波前像差RMS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低幅调节比较,变化量差异有统汁学意义;Zernike像差值中第7,8,12,13项在调节变化时也发生变化;超过70%眼视网膜成像质量随之下降.结论:调节可以引起正视眼全眼和眼内像差的变化.调节幅度较大时,像差出现的显著变化可以造成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下降.

    作者:牛蔚然;王嘉因;柏林;朱萍;王青英;柯碧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