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灵美;蔡季平
0 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轻者影响美容,引起眼部刺激症状;较大的胬肉因引起屈光异常或遮盖瞳孔而导致视力下降.严重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可引起睑球粘连、结膜穹隆部变窄、眼球运动受限等并发症[1,2].为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复发问题,我们分别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利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A-V型斜视发病率、病因,探讨A-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第一眼位斜视度数设计水平方向的手术量,对合并轻度上、下斜肌功能亢进(A-V征15△~20△)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2~+3),行上、下斜肌减弱术.结果:62例A-V综合征中合并上、下斜肌功能异常者35例,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27例.行上、下斜肌减弱术21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41例,两种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产生A-V综合征的因素较多,多数A-V型斜视都有斜肌功能异常,对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行上、下斜肌减弱术,对合并上、下斜肌功能亢进较轻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手术效果良好,两种术式效果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志斌;张勇;郑大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比较在丙烯酸酯(acrylic,Acrysof)、硅凝胶(sili-cone,S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三种人工晶状体光学表面,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粘附情况.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在3种人工晶状体(IOL)光学表面,4种细菌粘附的情况.结果:3种IOL光学表面各种细菌的粘附数量情况,表皮葡萄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三者差异无显著性;肠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铜绿假单胞菌组:SIAcrysofPMMA(P<0.05).结论:在研究中发现SI粘附的细菌数明显较Acrysof及PMMA多,这对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及处理方面有一定参考.
作者:林甦;赵江月;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正常眼和临床前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视盘参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Humphrey视野计视野指数,并观察预防手术对其影响.方法:PACG临床前期患者57例57眼,其中41例41眼经青光眼干预性处理(手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开)为T组,另16眼不进行干预性治疗为U组,正常对照(NC)30例60眼,NC组和T组眼在治疗前(0mo)和治疗后6mo时、U组眼在首诊时(0mo)和6mo后分别进行眼科常规检查、HRT-Ⅱ和Humphrey视野计检查.获得视力、眼压、房角、视杯面积(cup area,CA)、视盘面积(disk area,DA)、盘沿面积(rim area,RA)、视杯容积(cup volume,CV)、盘沿容积(rim volume,RV)、杯盘面积比(cup/disk area ratio,CDAR)、线性杯盘比(linear cup/disk ratio,LCDR)、平均视杯深度(mean cup depth,MCD)、大视杯深度(maxi-mum cup depth,max CD)、视杯形态测量(cup shape meas-ure,CSM)、视杯高度变异轮廓(height variation contour,HVC)、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ean RNFL thick-ness,MRNFLT)、视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RNFL cross sec-tional area)和平均视野缺损(MD)等参数,对比分析NC组和T组眼0mo和6mo时、U组眼在0mo和6mo后的各参数的差异.结果:NC组、T组眼0mo和U组眼0mo之间的视力和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0mo、6mo和U组0mo、6mo视力、眼压和房角宽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组和T组眼0mo之间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RT-Ⅱ的CA、RA、CV、CDAR、CSM、HVC、MRNFLT和RCSA存在差异(P<0.05).T组眼MD绝对值增加率[48.61%(27.67%)]比U组[66.18%(21.33%)]低(P<0.05),CA的增加率要小于U组的增加率(P<0.05),相应,RA的减小幅度要低于U组(P<0.05),T组6mo CDAR较U组6mo小(P<0.05).U组6 mo的CSM、HVC、MRNFLT较T组6mo小(P<0.05).结论:选择激光或单纯虹膜周边切除的干预性治疗可以延缓临床前期PACG的进展.
作者:郭斌;杨新光;范钦华;刘钊;于敬妮;陈莉;艾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们报告4例双眼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CME)的临床表现、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和干涉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0~52岁之间.均以双眼视物不见1wk主诉就诊.眼底检查显示双眼后极部黄斑水肿.荧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例未见特异性改变;其余可见典型的花瓣状图像.OCT检查均见视网膜下积液.所有患者均按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之诊断治疗,6wk后,视力提高.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体外Müller细胞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作用下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本实验窒培养及鉴定的新生大鼠Müller细胞,设置正常生长组和添加AGEs培养组,AGEs浓度在250~1 000mg/L范围内逐步递增.MTT法测定AGEs对体外纯化培养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分泌VEGF的改变.结果:高浓度AGEs对Müller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并且促进Müller细胞分泌VEGF,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50~1000mg/L)细胞增殖活性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体外高浓度AGEs可促进Müller细胞异常增殖和VEGF表达增加,与临床上观察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情况一致,因此可以在体外用高浓度AGEs模拟体内糖尿病环境,观察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作者:叶辉;徐格致;王文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本文分析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方式与术后义眼台暴露的注意问题.方法:对4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采用自体巩膜包裹的手术方式,随访6mo~2a.结果:48例病例发生义眼台暴露仅2例,其中1例继发感染而取出.结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是义眼台暴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手术方式关系为密切,我们认为好采取自体巩膜包裹的1期植入方式.
作者:杜建英;赵吉飞;秦伶俐;关小荣;陈小琪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经皮肤球后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多种原因所致的黄斑水肿患者22眼,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13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眼,其他原因2眼.入选患者治疗前均行视力、眼压、眼底和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后给予球后注射TA 40mg,其中有6眼重复给药1次,其间隔时间平均为59.50±7.73d;有2眼重复给药2次,其间隔时间为56d.于用药后1,2,3mo对比观察用药前后的视力、眼压、眼底及OCT检测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22眼中除5眼视力无变化外,其余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OCT显示:仅注射1次的14眼给药后1 mo时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较治疗前降低248.00±178.66μm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注射两次的6眼,第1次给药后1 mo时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较治疗前降低147.33±148.11μm(P<0.05),第2次用药后1mo时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较治疗前降低389.16±239.06μm(P<0.05);给药3次的2眼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548μm,第2次用药后1 mo时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460.5μm,第3次用药后1d时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394.5μm,由于样本量少未行统计学分析.眼压:仅注射1次的14眼,虽然治疗前与治疗1 d时比较平均眼压升高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眼压均在正常值以内;给药2、3次的眼压均未超过正常值且眼压升高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肤球后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具有一定疗效,并且安全、可操作性强,重复注射可加强疗效且未增加眼压升高的危险.
作者:刘少章;张咏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对带状角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01/2008-01我院角膜病组收治带状角膜病变患者16例(16眼).其中男12例(12眼),女4例(4眼),年龄20~55岁,病史3~20a,患眼视力为光感~0.1不等.手术方法:根据病变的范围,选择不同直径环钻切除病灶,10-0的尼龙线间断缝合等大的植片和植床.结果:术后1wk内,植片可轻度水肿,之后渐变清亮,术后观察6mo~5a,未见病变复发及发生排斥反应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6mo,视力≥0.5者3眼,0.1~0.5者11眼,指数~0.1者2眼.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可以控制带状角膜病变病情发展,提高患眼视力,远期疗效稳定,是治疗带状角膜病变安全有效的疗法.
作者:李保江;高晓唯;李文静;李霞;任兵;高云仙;田艳明;周昕;闫海英;杨磊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过表达对角膜上皮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兔角膜上皮细胞,观察转染细胞的融合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检测β1整合素转染对角膜上皮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成功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转染至兔角膜上皮细胞并使其过表达;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增加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P<0.05)并促进FAK磷酸化(P<0.05).结论: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作者:王又冬;孙琦;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比较高度散光患者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IR-LASIK)手术与常规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DC的高度散光患者分别使用VISX S4-IR准分子激光机进行IR-LASIK手术(204例338眼)和常规LASIK手术(180例335眼),对术后裸眼视力和残留散光度数进行比较,IR手术组检查了眼球旋转的角度.结果:IR-LASIK手术组术后2d裸眼视力(≥1.0者89.1%)明显优于常规LASIK手术组(≥1.0者83.6%,P<0.05),术后残留散光度数也明显小于常规LASIK手术组(0.56DC vs1.15DC,P<0.01).IR-LASIK手术组波前像差检查的散光度数和轴位均与显然验光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所有患眼手术时均发生了眼球旋转.这可能是IR手术后疗效较好的重要原因.结论:IR-LASIK手术能够明显改善高度散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减轻术后的散光残留.
作者:李耀宇;翟国光;邱岩;邸玉兰;屈哲;黄耀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分析6例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患者和其余45例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发展为MS的视神经炎复发率比其他视神经炎高(P<0.01),眼球周围疼痛较其他视神经炎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P=0.18).性别、年龄、单侧或双侧发病、视力下降程度、视盘水肿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血沉高于正常的视神经炎患者较血沉正常的患者更不易发展为MS(P<0.05).结论:对于复发的、存在眼球周围疼痛的视神经炎患者要重点关注其发展为MS的可能.视神经炎患者应常规行血沉检查.好以头颅MRI检查替代头颅CT检查,条件允许时检查脊髓MRI.
作者:赵桂玲;庞燕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临床研究,观察低温冲洗液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l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眼部疼痛的影响.方法:接受PRK的近视患者26例(52眼),近视度数-3.00~7.00D.双眼随机分为低温冲洗液组和对照组.低温组在激光切削前后使用水温0℃左右的乳酸林格氏液冲洗角膜.对照组使用室温下保存的乳酸林格氏液.记录术后第1,3d的患者主诉疼痛程度.统计学处理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法.结果:无论是第1d还是第3d,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术后疼痛程度无差异.无论是使用低温水还是常温水,第1d与第3d的手术疼痛无显著差异.结论:降低局部角膜温度对于PRK术后疼痛并无明显的干预作用.
作者:樊郑军;贾泽昊;高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经成为老年人群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其具体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综述慨述了国内外有关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潜在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和方向.
作者:徐伟;陈雯;陶秋山;陆云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角膜热烧伤是平时和战时常见的眼外伤,由于角膜损伤大多较为严重,治疗较为棘手,若治疗不当,预后不良.近年研究表明,药物治疗的优势体现于角膜深层结构受损前,手术治疗的优势则体现于角膜即将穿孔和穿孔后.本文拟就屯本病近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燕先;李蓓;魏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结膜松弛症是由于球结膜过度松弛和/或下睑缘张力高,造成松弛球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内、外眦部之间形成皱褶,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等症状的疾病.结膜松弛症多发生于老年人,常主诉眼部干涩、异物感、泪溢.诊断结膜松弛症的关键是裂隙灯检查见松弛的球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内眦部、外眦部之间.结膜松弛症根据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分为四级.结膜松弛症的球结膜组织发生以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溶解为主要的组织病理改变,泪液中出现蛋白质及酶的异常表达,泪液排泄出现障碍.结膜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及MMP-3过度表达,使得MMPs与TIMPs之间失去平衡,可能使胶原纤维溶解,弹力纤维变性,导致球结膜基质和Tenon's的过度降解,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的病理循环,而发生结膜松弛症.结膜松弛症眼部刺激症状严重者,可以给予泪液制剂、润滑剂和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等药物.上述方法无效,选择手术治疗:(1)结膜新月形切除术;(2)结膜缝线固定术;(3)结膜切除羊膜移植术;(4)角膜缘结膜梯形切除术;(5)双极电凝治疗术;(6)下睑缘高张力减弱术.上述手术方法对治疗结膜松弛症都有效,但各有缺点,且有不同适应证.
作者:张兴儒;李青松;项敏泓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以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为载体构建人工生物角膜上皮组织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缘干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细胞,种植于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板层基质上,采用气液界面培养法进行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生长特点,超微结构及免疫学特征.结果:在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上种植兔角膜缘干细胞,接种72h后,细胞形成单层,移置气液交界面后继续培养7~10d,逐渐形成复层.经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学检测显示其具有角膜上皮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结论:兔角膜缘干细胞能够在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载体上生长,并可形成复层,基本具有正常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超微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作者:刘先宁;朱秀萍;银勇;吴洁;杨华;张长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0 引言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其视网膜对光敏感,常作为眼底疾病方面研究的实验动物.
作者:刘凯;包翠芬;刘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是严重危害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其发病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等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林甦;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角膜溃疡和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07-04在我院行PKP术并有完整记录的患者159例(167眼).统计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植片透明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角膜溃疡穿孔患者56例(59眼)行PKP术后1 mo视力增加37眼,减退12眼,不变8眼,不配合2眼;术后植片透明42眼、免疫排斥反应6眼、继发青光眼5眼、溃疡复发3眼、并发白内障3眼.结论:角膜溃疡穿孔患者PKP术后视力提高、植片透明度优于角膜溃疡患者PKP术后.
作者:黎铧;胡竹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