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灵美;蔡季平
目的:观察脐带静脉管在兔眼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n-i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中抗瘢痕化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对30只家兔双眼行NPTS,按照自身对照原则,术中一眼于深层巩膜切除处放置经醛化脐带静脉管组成实验组,另一眼不植入为对照组.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和眼局部反应,并做组织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结果:术后1~5wk滤过泡存留例数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d及6wk以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前眼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8wk实验组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1~2wk眼压低于术前(P<0.05),术后1~8wk实验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2wk减压房被纤维组织充填,滤过道关闭,实验组术后28wk房水减压房内仍可见脐带静脉管,与周围瘢痕组织不发生紧密粘连,滤过道仍存在.术后1~28wk UBM检查脐带静脉管未降解,减压房仍然存在.术后:前房出血2眼(两组各1例),高眼压1眼(对照组),其余两组在观察期内均无明显炎症反应,植入物未见裸露及被排出现象.结论:醛化脐带静脉管可在家兔非穿透性小粱手术中防止滤过道粘连,维持巩膜间腔的存在,有效地降低眼压,无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潘璐;高殿文;石磊;聂庆珠;宋光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马来西亚一个三级保健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及发病趋势.方法:回顾分析在2003-2005年之间出生并进行ROP筛查的婴儿,记录每个患儿ROP的严重分期.结果:我们对188名婴儿进行了筛查,平均出生体重1 105.3±300.6g,平均妊娠期为29.2±2.6wk.这些婴儿整体的ROP发病率为29.18%(55/188).出生体重在750g及以下的婴儿发病率为76.2%.3a以来,低体重儿的数量及重型ROP病例数量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P<0.05).出生体重与婴儿受检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0).结论:随着低体重和小月分婴儿比例的增加,患ROP的患儿比例随之增加.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结膜肿物的临床、病理学分类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结膜肿物患者年龄分布、病理分类、治疗及外观等情况.结果:结膜恶性肿瘤中居前两位者为结膜黑色素瘤、淋巴瘤,良性肿瘤中居前两位者为乳头状瘤和皮样瘤.72例全部手术切除,其中恶性的辅以放、化疗.结论:对结膜肿物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其治疗.
作者:冯灵美;蔡季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用自体角膜瓣封闭角膜穿孔,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边缘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17眼)不同病因引起的边缘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行自体角膜瓣填垫及板层角膜移值,术后对植片愈合、虹膜前粘连、继发青光眼、视力、免疫排斥反应进行观察.结果:随访3~12(平均6)mo,所有患者植片透明,未见排斥反应,层间积液2例至术后1mo吸收,前房轴深正常,虹膜粘连于角膜穿孔处3例,无继发青光眼.随访3mo,视力较术前提高12眼,无进步5眼.结论: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瓣填垫是治疗边缘性角膜穿孔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挺;汪玲;朱斌良;张长宁;吴洁;朱秀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本文分析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方式与术后义眼台暴露的注意问题.方法:对4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采用自体巩膜包裹的手术方式,随访6mo~2a.结果:48例病例发生义眼台暴露仅2例,其中1例继发感染而取出.结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是义眼台暴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手术方式关系为密切,我们认为好采取自体巩膜包裹的1期植入方式.
作者:杜建英;赵吉飞;秦伶俐;关小荣;陈小琪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上睑下垂矫正手术的根本目的:提高下垂的上睑,恢复正常的睑裂高度,露出瞳孔,扩大视野,防止弱视,矫正异常形态,改善面容.既要达到功能上的恢复,又要达到美容目的.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本文根据手术原理对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作者:范瑞;马利波;张建东;张志;闻矩;卢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基因沉默技术,它是由双链RNA介导的靶向基因序列特异性转录后沉默机制.目前,RNA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研究.本文主要论述RNAi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潘雪;李平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报道1例艾滋病患者特殊的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PORN),同时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静脉阻塞.方法:病例报告.结果: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视神经亦受累,合并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与带状疱疹性视网膜病变的初表现一样.积极的治疗包括玻璃体腔和特异性系统抗带状疱疹病毒治疗,以及强化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视网膜坏死静止,对侧眼未受累,而患眼的视力极差.结论:首次报道了1例并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的特殊PORN,积极的局部联合系统治疗使得局部病情控制,并预防了对侧眼发病.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外伤性PVR大鼠和外伤后应用人工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中大鼠视网膜组织MMP-1、MMP-3及TIMP-1在不同病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伤性PVR组和外伤后应用GM6001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在不同时间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MP-1、MMP-3及TIMP-1的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半定量检测.结果:1)MMP-1、MMP-3、TIMP-1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组织的视锥视杆层、视网膜外网状层、视网膜内网状层、神经纤维层.2)各个亚组在正常对照组、外伤后应用 GM6001组MMP-1、MMP-3微弱表达.3)MMP-3在外伤性PVR组1,3,7d显著表达.MMP-1在外伤性PVR组3,7,14d显著表达(P<0.05).TIMP-1在外伤性PVR组与外伤后应用GM6001组的各个亚组均有明显表达(P<0.01).MMP-3/TIMP-1的比率在外伤性PVR组1,3,7d增高(P<0.05).MMP-1/TIMP-1的比率在外伤性PVR组3,7,14d增高(P<0.05).结论:MMP-1、MMP-3与PVR形成的病理过程有关,TIMP-1与二者特异性结合抑制其活性:GM6001通过调节MMP-1/TIMP-1和MMP-3/TIMP-1达到平衡,能抑制PVR的发生和发展,干预PVR的发展进程.
作者:洪玉;徐国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过表达对角膜上皮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兔角膜上皮细胞,观察转染细胞的融合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检测β1整合素转染对角膜上皮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成功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转染至兔角膜上皮细胞并使其过表达;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增加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P<0.05)并促进FAK磷酸化(P<0.05).结论: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作者:王又冬;孙琦;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角膜热烧伤是平时和战时常见的眼外伤,由于角膜损伤大多较为严重,治疗较为棘手,若治疗不当,预后不良.近年研究表明,药物治疗的优势体现于角膜深层结构受损前,手术治疗的优势则体现于角膜即将穿孔和穿孔后.本文拟就屯本病近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燕先;李蓓;魏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羊膜填塞法联合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溃疡性穿孔的临床效果,了解此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局限性.方法:对11例(11眼)感染性角膜溃疡穿孔的患者采用羊膜填塞治疗.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3眼,病毒性角膜溃疡穿孔2眼,细菌性角膜溃疡穿孔 5眼,单疱病毒性合并细菌感染者1眼.溃疡穿孔范围0.5~2mm.用羊膜填塞穿孔、用另一羊膜覆盖于整个角膜表面,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结果:术后1d,11例患者前房均形成,穿孔区密闭良好,随访期间前房深度正常.手术后6wk有完好上皮覆盖,穿孔区角膜厚度逐渐增加,溃疡周边炎症反应减退.术后5mo溃疡瘢痕愈合,溃疡区的角膜厚度稳定.11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及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羊膜填塞法联合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2mm的角膜溃疡性穿孔是有效、安全的,但此方法术后角膜溃疡是瘢痕愈合,适用于穿孔区非角膜中央的患者.
作者:杨锦;李冰;杨付合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分析A-V型斜视发病率、病因,探讨A-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第一眼位斜视度数设计水平方向的手术量,对合并轻度上、下斜肌功能亢进(A-V征15△~20△)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2~+3),行上、下斜肌减弱术.结果:62例A-V综合征中合并上、下斜肌功能异常者35例,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27例.行上、下斜肌减弱术21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41例,两种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产生A-V综合征的因素较多,多数A-V型斜视都有斜肌功能异常,对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行上、下斜肌减弱术,对合并上、下斜肌功能亢进较轻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手术效果良好,两种术式效果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志斌;张勇;郑大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人类的细胞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所围绕.这种基质不单单在结构上将细胞和组织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细胞能通过与基质中的各种特异性配体相互作用,控制细胞的形态、行为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视网膜细胞也不例外,其中,肌糖蛋白C作为一种重要的ECM成分,在视网膜的发育和其相关的一些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真;裴澄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体外Müller细胞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作用下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本实验窒培养及鉴定的新生大鼠Müller细胞,设置正常生长组和添加AGEs培养组,AGEs浓度在250~1 000mg/L范围内逐步递增.MTT法测定AGEs对体外纯化培养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分泌VEGF的改变.结果:高浓度AGEs对Müller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并且促进Müller细胞分泌VEGF,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50~1000mg/L)细胞增殖活性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体外高浓度AGEs可促进Müller细胞异常增殖和VEGF表达增加,与临床上观察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情况一致,因此可以在体外用高浓度AGEs模拟体内糖尿病环境,观察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作者:叶辉;徐格致;王文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氧化应激与多种代谢异常、细胞因子活化以及细胞凋亡等关系密切并相互作用,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抗氧化剂阻滞DR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得以证实,但临床试验结果却不确定.目前有大量关于氧化应激与DR的研究,并且也有众多学者致力于抗氧化剂在DR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凌静;栾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方法: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100例100只正常眼(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breaking 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54.2%)较对照组(17.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8.48±4.34mm)较对照组(13.73±4.79mm)降低,BUT(6.78±4.08s)较对照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19.6%)较对照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80.03±40.38/mm2)较对照组(132.14±33.01/mm2)明显降低,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作者:胡岚君;赵金荣;张金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以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为载体构建人工生物角膜上皮组织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缘干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细胞,种植于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板层基质上,采用气液界面培养法进行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生长特点,超微结构及免疫学特征.结果:在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上种植兔角膜缘干细胞,接种72h后,细胞形成单层,移置气液交界面后继续培养7~10d,逐渐形成复层.经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学检测显示其具有角膜上皮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结论:兔角膜缘干细胞能够在干燥脱水法保存的鸵鸟角膜基质载体上生长,并可形成复层,基本具有正常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超微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作者:刘先宁;朱秀萍;银勇;吴洁;杨华;张长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调节下正视眼像差的变化及其变化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客观型光线描计波前检测仪检测不同调节状态下25例46眼全眼及眼内的波前像差,以调制传递函数比较视网膜成像质量优劣.结果:在调节幅度较大情况下,正视眼全眼及眼内的全部和高阶波前像差RMS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低幅调节比较,变化量差异有统汁学意义;Zernike像差值中第7,8,12,13项在调节变化时也发生变化;超过70%眼视网膜成像质量随之下降.结论:调节可以引起正视眼全眼和眼内像差的变化.调节幅度较大时,像差出现的显著变化可以造成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下降.
作者:牛蔚然;王嘉因;柏林;朱萍;王青英;柯碧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0 引言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其视网膜对光敏感,常作为眼底疾病方面研究的实验动物.
作者:刘凯;包翠芬;刘丹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