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晶状体蛋白组学与先天性白内障

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关键词:晶状体蛋白, 蛋白组学, 先天性白内障
摘要: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蛋白研究的重要性,蛋白组学则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晶状体蛋白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蛋白质组不同,但在合成后极少更新,几乎伴随终身.因此,对晶状体蛋白组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探索.本文就晶状体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式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92例临床分析

    0 引言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手术早期由于滤过过强易造成低眼压、浅前房、前房消失、脉络膜脱离甚至瞳孔阻滞和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引起并发性白内障,恶性青光眼等不良后果.我院2005-09/2008-05对92例120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巩膜瓣改良式调整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作用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米尔沙力;屠洪江;迪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雌激素干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以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凶之一.目前主要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损伤较大且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途径来预防ROP的发生成为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已知的促新生血管生成物质,在ROP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雌激素通过调控VEGF减少新生血管生成,从而防止ROP的发生.本文将围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VEGF以及雌激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范海燕;倪卫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远方视力训练法治疗斜视性弱视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远方视力训练法治疗单眼斜视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对240例患病儿童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与传统遮盖疗法进行对比,随访3mo.结果:远方视力训练法促进弱视眼视力提高显著优于传统遮盖法.与传统遮盖疗法在治愈率(18%)、显效率(60%)及有效率(93%)方面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方视力训练法是治疗单眼斜视性弱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邢军;李志坚;赵秀梅;崔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血压相关眼病

    高血压病对眼部有一系列影响,除直接导致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ve retinopathy,HR)外,还是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aemicoptic neumpathy,ION)等其他眼部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危险性,而且与青光眼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eular degeneration,AMD)的发病有关.全面认识血压对眼部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诊治与高血压相关的眼部疾病.本文对高血压病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展开讨论.

    作者:高颖;韦企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因Valsalva视网膜病变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6例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斑内界膜下积血,3眼伴少量玻璃体积血,均以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结果:患眼视力由术前的指数或手动提高至术后第ld的0.1~0.5,并在术后lmo内继续提高,术后3,6mo;la随诊时仍维持稳定.随访期内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作者:雷少波;唐罗生;朱晓华;郭小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过去的20a里,虽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认可,但很多通过人或动物的研究都表明,C肽在防止和逆转糖尿病的某些并发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综述的目的就是简要介绍C肽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详细介绍目前有关C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认识.

    作者:焦剑;李颖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胶原酶膏对射频引起的皮肤擦伤的作用

    目的:无线电频率是用于治疗皮肤皱褶和病损的一种方法,但是它又可以导致表皮的侵蚀性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胶原酶膏剂在这种皮肤损伤后的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无线电频率在豚鼠的背侧中线部位造成皮肤的侵蚀性损伤,30只豚鼠被随机地分为两组,一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患处,另一组则用胶原酶涂敷皮肤损伤部位,两组都是每天两次处理皮损处.两组动物分别在盐水和胶原酶处理后1,7,30和60d处死,采取肉眼、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第1和第15d内,与用生理盐水处理豚鼠皮肤患处组相比较,采用胶原酶涂敷后的豚鼠皮肤患处显示很快的愈合及更轻的炎性细胞浸润,在第1d和第7d,生理盐水组则表现出增厚的表皮和变薄的真皮,但是在第30d和第60d,两组之间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别.结论:本观察的结果提示在无线电频率治疗导致的侵蚀性皮肤损伤中,应用胶原酶膏可以加速皮肤患处的修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在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改良的PBL教学方式(SEC3模式,即系统专业课(传统PBL教学).实验室培训-临床实践-回顾性检讨-临床工作),对眼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前强化培训,探讨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对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适应性的作用.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系专业学位研究生31人,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采用传统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学习眼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Ⅱ组采用改良的PBL模式进行为期1mo的教学,同时参与临床工作.两组研究生带教教师相同.3mo后,利用问卷、专业知识笔试、基本临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学生对于临床常见住院病种的掌握程度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眼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基本临床操作方面,Ⅱ组显示出了比Ⅰ组显著的优势.结论:改良的PBL教学模式是传统PBL教学模式的发展,比传统PBL模式具有更好的知识系统性与接受性.相对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PBL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不仅仅适用于本科阶段临床教学,对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帮助很大,尤其对于眼科等本科阶段为考查科目的学科优势明显.

    作者:石栋;王又冬;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疾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目前已发现至少11个染色体位点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有关.本文就POAG的相关基因,尤其是已确认的MYOC.OPTN,WDR36三种致病基因的定位、结构、功能和突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宋蔚;任百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球结膜遮盖术治疗重症真菌性溃疡

    0 引言目前,由于眼外伤的增加,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炎正以每年增加的发病率成为我国主要的治盲性眼病之一[1].在基层医院,由于缺乏高效低毒、廉价的抗真菌药物,真菌性角膜炎已成为眼科医生的棘手问题.对于有些药物治疗效果差,而经济条件困难的重症的患者,我们采取传统的球结膜遮盖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明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TGF-β2玻璃体腔注射对EAU大鼠Foxp3表达的调控作用

    目的: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EAU时Lewis大鼠视网膜和葡萄膜Foxp3的mRNA表达情况,探讨EAU时转录因子Foxp3的变化及TGF-β2对其的诱导调控作用,为研究葡萄膜炎的病变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探索新方向.方法:将IRBP R16多肽注入Lewis大鼠左后足底部制备EAU动物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Lewis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未治疗组和EAU TGF-β2治疗组.TGF-β2治疗组于EAU动物模型制备后第1,4,7,10,13,16,19d给予TGF-β210μL(浓度为5mg/L)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分别于IRBP免疫后7,10,14,21d处死Lewis大鼠,刮取视网膜和葡萄膜,利用RT-PCR法检测Foxp3的表达,所得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随着EAU病程的进展,Foxp3的表达逐渐增加,但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各时问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EAU病程的进展,TGF-β2治疗组7dFoxp3的表达增加,同正常对照组和未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TGF-β2治疗组10,14,21d Foxp3的表达增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同TGF-β2未治疗组相比Foxp3的表达增加,差异显著(P<0.05).结论:探讨Foxp3在EAU疾病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Foxp3在EAU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了TGF-β2在EAU病程中对Foxp3的表达调控,发现TGF-β2能够增加Foxp3的表达,从而调控Treg细胞,启动免疫抑制功能,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开辟新方向.

    作者:李雪;胡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方法:对于2003-09/2008-03眼内异物患者48例4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取出异物48眼(100%).术前视力:无光感5眼(10.4%),<0.01的22眼(45.8%),0.01~0.1的15眼(31.3%),>0.1的6眼(12.5%),术后视力:无光感的5眼(10.4%),<0.01的12眼(25.0%),0.01~0.1的21眼(43.8%),>0.1的10 眼(20.8%).结论:应及时尽早的摘出眼内异物,对于非磁性异物,异物可着床于视网膜或位于后部玻璃体腔内,常伴有玻璃体积血或增殖,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摘出眼内异物损伤小,准确安全,有利于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提高术后视力,值得推广.

    作者:杨波;宋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眼视神经乳头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Ⅰ.原代培养和传代试验

    目的:探索人眼视神经乳头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取材新鲜人眼视神经乳头组织和筛板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和筛板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传代试验.结果:组织块培养4~8wk后,原代细胞开始生长,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学和生长特性上与筛板细胞明显不同, β1型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在无血清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通过无血清培养液选择性培养可以在第二代传代过程中分离出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可在第三至第四代收获大量细胞以备后续的研究.结论:精细准确的组织解剖分离对于获得纯化细胞至关重要,采用无血清培养液选择分离获得星形胶质细胞方法经济简单,细胞纯度高,便于进一步储存和研究.

    作者:戴惟葭;Shelley Culp-Stewwart;Anna Cheng;John Flanagan;C Ross Ethier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晶状体蛋白组学与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蛋白研究的重要性,蛋白组学则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晶状体蛋白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蛋白质组不同,但在合成后极少更新,几乎伴随终身.因此,对晶状体蛋白组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探索.本文就晶状体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病变,观察角膜神经超微结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探索其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糖尿病角膜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变化,及其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晓燕;朱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外伤后眼眶深部植物性异物致眶部反复感染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于2006-05-25骑摩托车时不慎摔倒,被树枝戳伤左眼,致头、眼部疼痛,上睑流血.

    作者:李强;曹东;杨兴旺;高雪辉;李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先天性眼球震颤、脉络膜缺损、代偿头位压贴三棱镜矫正1例

    1 病例报告男,19岁.生后双眼视力差,眼球震颤,看正前方时面向右明显偏转,双眼向右转.未曾戴镜及其他治疗.4岁时右眼睑睁开变小,阳光下喜闭右眼.2a前(17岁)曾被拳头击伤右眼,当时无明显不适.5mo前出现右眼睛发红,有胀痛感,畏光,睁不开眼睛,在家点眼药无明显缓解,不久发现右眼看不见,具体时间不详.

    作者:马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SD大鼠Müller细胞的原代培养

    目的: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Müller细胞,在实验室建立Muller细胞株.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大鼠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Muller细胞胞体狭长,胞浆丰富,经过3~5次传代后逐渐变得胞体宽大,出现微丝和突起.免疫组化显示,95%以上的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染色阳性.结论:改良的酶消化法是培养视网膜MUller细胞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永东;许迅;顾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p16蛋白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睑板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P<0.01).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胡军;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觉质量分析

    目的:行双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1.4mm微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与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对比.方法:本文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0例(160眼),年龄48~82(平均69±7.8)岁.男84例,女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眼.Ⅰ组:应用白星技术(WHITE STAR),采用双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1.4mm微小切口人工晶状体(Acri.Smart46s)植入术.Ⅱ组:应用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3.0mm切口单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AMO Senser)植入.观察术后1d、1wk的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屈光状态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灼伤等并发症.术后1d及1wk视力情况:裸眼视力>0.5的术眼比例Ⅰ组分别为55.0%,81.0%,Ⅱ组分别为34.0%,50.0%.术前及术后1wk散光情况:Ⅰ组分别为0.52±0.28D和0.56±0.32D,Ⅱ组分别为0.49±0.31D和0.72±0.43D,每组术前术后散光度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wk散光度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3.0mm切口组相比,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散光少,视力提高快.

    作者:毛祖红;张广斌;陈伟;刘莲;何雪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