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陕西省视力残疾抽样调查结果及致残原因分析

楚美芳;艾华;彭静;王勇;杨新光

关键词:视力残疾, 肓, 低视力, 患病率, 抽样调查
摘要:目的:调查陕710004,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省视力残疾人的数量、患病率及其性别、年龄分布以及致残原因.方法:2006-04-01/05-31,按照分层、多级、概率比例、整群的抽样方法(PPS抽样),陕两省共抽出 22个县(区),176个调查小区,实际调查样本量73 425人.南经过专门视力残疾鉴定培训的眼科医生对其进行视功能检查,经鉴定属于视力残疾者再进一步行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判断出其主要的一个致残原因,并按照全国抽样凋查办公室统一印发的表格进行登记.结果:陕两省视力残疾总患病率为1.12%,其中盲的患病率为0.42%,低视力的患病率为0.69%,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分别为男0014%,0.28%,女0.29%,0.41%,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P<0.01),农村显著高于城市(P<0.05).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明显的递增趋势(P<0.01).视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白内障(48.72%),屈光不正、弱视(17.70%),视网膜、色素膜病变(11.60%),角膜病(10.87%)和青光眼(9.52%).结论:白内障和屈光不正、弱视是我省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防肓治盲工作任务还很艰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陕西佛坪山区盲患病率调查

    目的:调查陕西省秦岭南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山区盲患病率及主要致盲病冈.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WHO盲目分级标准,对佛坪山区按27.30%抽样比例抽取8725例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在受检的9089人中,实际受检人数8725人,受检率95.99%、以视力损伤标准A计算,双盲患病率(0.95%).结论:秦岭南坡佛坪山区,致盲的眼病依次为白内障(46.99%)、角膜病(28.92%)、青光眼(12.05%).盲的患病率明显高于1984年以前其它省市自治区的盲人患病率(0.19%~0.69%),并高于我省其它地区;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是三大主要致盲病因.

    作者: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复应用指征

    目的:探讨重复应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指征.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2例(212眼),78例(126眼)为非增生期,44例(86眼)为增生期.采用ND-YAG氩绿激光(波长530nm)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分3~4期进行.术后24~36mo随访,评价视力变化、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后视力<0.3的患者量明显小于治疗前,继续下降比率明显减少;全视网膜光凝术后3,12,24mo和36mo视网膜病变稳定率分别为73.6%,80.0%,84.0%,85.4%:新生血管消退分别达到38.6%,56.2%,73.6%,81.4%.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逐渐减少.结论:如果存在严重视网膜缺氧征象,即出现小动脉瘤、微小出血点积聚、严重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和小静脉明显形成时,可多次重复应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胡玉新;Leonid Iosifovich Balashevich;蓝育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大麻素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内源性大麻素物质(anandamine,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黏附以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探讨AEA降低眼压的机制.方法:对牛眼小梁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NES,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鉴定细胞,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对3代牛眼小梁细胞分别以含AEA 10.1.0.1,0μmol/L DMEM(含100ml/L小牛血清)培养液进行干预,分别于24,2h,2h后用MTT法计数细胞,再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其对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内源性大麻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由此,可以了解到AEA可能是通过影响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来改变房水流出途径的阻力,而降低眼内压.

    作者:杨晓岗;张德秀;刘思伟;陈丽;孙松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翼状胬肉中MMP-2,TIMP-2和TGF-β1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讨MMP-2及其抑制剂TIMP-2和影响它们作用的TGF-β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Maxvision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在20例翼状胬肉和10例正常球结膜中MMP-2、TIMP-2及TGF-β1的表达,并比较两组中表达的差异.结果:MMP-2和TGF-β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球结膜中它们的阳性表达率(z=4.618,-4.376,P<0.01),而TIMP-2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1.319,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在翼状胬肉中,MMP-2和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r=0.686,P<0.01);而MMP-2和TGF-β1与TIMP-2阳性表达率之间无相关(r=-0.410,-0.143,P>0.05).结论:TGF-β1介导的MMP-2和TIMP-2表达失衡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侵犯角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罗丽娟;周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体外转染兔角膜内皮细胞条件的优化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兔角膜内皮细胞,并优化转染条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角膜内皮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用不同的细胞融合度、脂质体浓度、脂质体与质粒的比例、转染时间优化转染条件,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LipofectamineTM在细胞融合度为80%~90%,脂质体/DNA为3L/g,脂质体的量为1.8μL,转染时间为5h时,转染效率高.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角膜内皮细胞内,GFP可作为报告基因优化脂质体转染条件.

    作者:毛晓春;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灯箱视力表与电脑视力表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与灯箱视力表的对比研究了解电脑视力表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初三学生63例(126眼)同时用灯箱和电脑视力表进行远用视力检测,对视力检测值进行配对检验.结果:两种视力表检测值的t检验等于1.2671,P>0.20,两种视力表的检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脑视力表和灯箱视力表在临床上具有相同的应用价值,可以推广和普及.

    作者:李太东;刘辉;刘培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SD大鼠Müller细胞的原代培养

    目的: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Müller细胞,在实验室建立Muller细胞株.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大鼠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Muller细胞胞体狭长,胞浆丰富,经过3~5次传代后逐渐变得胞体宽大,出现微丝和突起.免疫组化显示,95%以上的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染色阳性.结论:改良的酶消化法是培养视网膜MUller细胞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永东;许迅;顾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晶状体蛋白组学与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蛋白研究的重要性,蛋白组学则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晶状体蛋白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蛋白质组不同,但在合成后极少更新,几乎伴随终身.因此,对晶状体蛋白组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探索.本文就晶状体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在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改良的PBL教学方式(SEC3模式,即系统专业课(传统PBL教学).实验室培训-临床实践-回顾性检讨-临床工作),对眼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前强化培训,探讨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对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适应性的作用.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系专业学位研究生31人,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采用传统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学习眼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Ⅱ组采用改良的PBL模式进行为期1mo的教学,同时参与临床工作.两组研究生带教教师相同.3mo后,利用问卷、专业知识笔试、基本临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学生对于临床常见住院病种的掌握程度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眼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基本临床操作方面,Ⅱ组显示出了比Ⅰ组显著的优势.结论:改良的PBL教学模式是传统PBL教学模式的发展,比传统PBL模式具有更好的知识系统性与接受性.相对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PBL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不仅仅适用于本科阶段临床教学,对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帮助很大,尤其对于眼科等本科阶段为考查科目的学科优势明显.

    作者:石栋;王又冬;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汽车安全气囊所致眼外伤分析

    目的:探讨由于汽车安全气囊打开可造成各种眼外伤,提醒驾驶者及乘车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对34位被气囊所伤患者受伤当时是否系安全带及是否配戴框架眼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其中12例配戴框架眼镜者,21眼眼睑皮肤挫裂伤及角膜上皮划伤;21例伤后回忆肯定未系安全带,其中2例视网膜脱离及2例眼球破裂伤者均未系安全带.结论:不系安全带及配戴框架眼镜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可造成严重的眼外伤.

    作者:刘贵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跳水运动员视网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跳水运动员发生眼底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为跳水运动员视网膜脱离提供预警.方法:对广东省跳水运动员85例(170眼)进行系统眼部检查,散瞳裂隙灯三面镜下观察视网膜损伤的特点,寻找与跳水年龄和跳水年限的关系.结果:47例(55%)发生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变白,格子样变性、视网膜变薄、干性裂孔以及视网膜脱离等,其中以视网膜变白和视网膜变性多见;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方位在11~1点占50%、在5~7点占33%,在8~10点占10%,2~4点占7%.跳水训练2a既有可能发生视网膜损伤,且随着跳水时间的延长发生视网膜损伤的比例逐渐增高;视网膜损伤从4岁至13岁各个年龄段开始跳水均有可能发生.结论:视网膜损伤与跳水运动的特点密切相关,水面长期反复对眼部的拍击,是该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跳水时间越长发生眼底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对本病的监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作者:蓝育青;马国川;彭蔚;肖剑晖;夏朝霞;黎劲红;李海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双眼视训练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1例

    0 引言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中的发病已屡见报道[1-3],但双眼视训练导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国内还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双眼训练过程中曾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俊;陈小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角膜共焦显微镜早期诊断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价值

    目的: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对兔碱烧伤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研究,找寻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方法: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36d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于角膜移植术后4,9,14,21~28d诊断排斥反应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结果:排斥反应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见角膜植片炎性细胞浸润,角膜细胞丢失,新生血管生长.结论:角膜共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排斥反应.

    作者:汪玲;吴洁;朱秀萍;杨华;银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雌激素干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以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凶之一.目前主要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损伤较大且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途径来预防ROP的发生成为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已知的促新生血管生成物质,在ROP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雌激素通过调控VEGF减少新生血管生成,从而防止ROP的发生.本文将围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VEGF以及雌激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范海燕;倪卫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东南沿海地区战士LASIK术后眼外伤的调查统计分析

    目的:调查东南沿海地区战士LASIK术后眼外伤的原因、LASIK术后时间、伤后来诊时间、伤情及伤后视力,分析视力恢复预后与LASIK术后时间、伤后来诊时间、致伤原因及致伤物的天系.方法:收集2000-01/2006-12门诊战士人数7179例,其中LASIK术后眼外伤患者22例(22眼),18~21岁,男19例(19眼),女3例(3 眼),均为单眼受伤.详细记录LASIK术后发生眼部外伤后的致伤原凶、致伤物、来诊时间,伤情、视力受损情况,总结视力预后与LASIK术后时间、来诊时间、致伤物及致伤原因的关系.结果:(1)致伤因素:体育运动中受伤:3眼,占13.7%;训练受伤5眼,占22.7%;劳动致伤9眼,占40.9%;其它:5眼,占22.7%,以训练受伤和劳动敛伤常见占63.6%.其中锐器致伤明显重于钝器伤.(2)伤后来诊时间:受伤后3d内来诊常见,占77.3%.(3)LASIK术后时间:LASIK术后6mo以内16眼,占72.7%;7~12mo 4眼,占18.2%;12mo以上2眼,占9.1%.LASIK术后6mo以内常见,而且术后6mo以内受伤者出现角膜瓣移位或错位常见,伤情明显重于术后6mo以上的患者.(4)受伤原因与伤情:角膜瓣移位或错位16眼,占72.7%,仅角膜上皮剥脱4眼,占18.2%.同时伴有角膜瓣下异物、瞳孔散大、前房积血、暂时性的眼压升高,留下不可逆性的外伤性瞳孔散大等12眼,占54.5%.劳动或训练中受伤的视力明显低于其它原因致伤的视力,伤情也明显重于其它原因致伤者.(5)伤情与预后:训练受伤和劳动致伤常见,伤情重,预后差.结论:军人LASIK术后眼外伤的主要原凶为训练和劳动中受伤,LASIK术后6mo以内常见.眼部症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多见,眼部受伤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提示:LASIK术后病情稳定后再入伍,LASIK术后战士更要特别注意眼睛防护.

    作者:陈梅珠;陈锦华;陈国苍;盛天金;张春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研究进展

    许多白内障术后患者可以获得比实际预期要好的近视力,其中原因在于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存在.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推进法、离焦法、动态检影法、红外线可视验光仪、视觉诱发电位法及利用A型超声或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调节前后前房深度的变化间接测定调节幅度.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景深、人工晶状体位移、近视散光、像差、角膜的多焦性等.

    作者:吴宪巍;何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临床前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6-06/2007-12就诊于我院白内障患者中,38例(38眼)经术前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宽度、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眼压、视力.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周边前房<1/4CT,静态前房角镜检查>3/4象限不见巩膜突,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阳性;术后所有患者周边前房加深,房角加宽,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均为阴性.手术前后眼压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视力均提高.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张建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p16蛋白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睑板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P<0.01).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胡军;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近年来各种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角膜内皮损伤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对角膜内皮损伤的病理、愈合的过程、修复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疾病、手术、外伤、药物、激光以及先天性疾病等都可以对角膜细胞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水肿、细胞数量减少、多形性变化.

    作者:赵林;孙洪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上镊子夹痕2例

    本文报道了两例在植入时出现镊子夹痕的AcrySof Re-STOR IOL患者.病例1进行了IOL置换,电镜扫描结果显示AcrySof ReSTOR IOL衍射结构保持良好.病例2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和波前相差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我们的结论是AcrySof ReSTOR IOL光学区上的镊子夹痕不会导致视力下降.

    作者:叶向彧;曹景;陶津华;王于蓝;盛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