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朱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7间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61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术眼中有9例术后发生眼内炎.均于发现后立即行玻璃体切割玻璃体注药术,并做玻璃体细菌学检查,3眼细菌培养阳性,1眼证实为真菌感染.2眼治疗后无光感,1眼眼球摘除.结论:超声乳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8%,危险因素主要为结膜囊的污染和后囊膜破裂.术前严格消毒,减少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同时积极地治疗可控制其发生和发展.
作者:汪军;孟忻;黄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的发生情况,以及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施行LASIK术的连续性病例550例(1100眼)的术前资料,在对所有患者术前扩瞳后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周边视网膜情况并记录,对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如格变、囊样变、干性裂孔、视网膜浅脱离等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结果:在全部患眼的检查中,发现各类视网膜变性350眼(31.82%),其中,171眼发现格变(48.86%)、98眼发现囊变(28.00%)、144眼发现霜变(41.14%)、90眼发现不压白变(25.71%)、32眼发现铺路石样变(9.14%)、38眼发现干性裂孔(10.86%)、6眼则发现裂孔伴局限性浅脱离(1.71%).其中191眼(54.57%)仅发现有一种视网膜变性,115眼(32.86%)发现有两种变性,44眼(12.57%)发现有3种或3种以上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周边各种退行性病变的分布位置,265眼(75.71%)中发现颞上象限病变,177眼(50.57%)中发现颞下象限病变,78眼(22.29%)中发现鼻上象限病变,59眼(16.86%)中发现鼻下象限病变.其中,207眼(59.14%)病变范围累及一个象限,92眼(26.29%)累及两个象限,51眼(14.57%)累及三个或四个象限.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43例患者(48眼)施行了眼底氩激光治疗.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干性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患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对眼底经光凝后行LASIK的患者,在3~6mo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三面镜详查眼底是十分有必要,对发现的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及时予以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桑延智;刘心;吴晋晖;潘东艳;赵春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的疗效.方法:应用甘油冷冻保存羊膜制作成羊膜卷,对5例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患者行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结果:术后前房形成好,羊膜卷无脱出或脱入前房,角膜缺损逐渐愈合.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前视力均小于0.1,术后3mo时,有3例视力>0.5,1例0.3,1例0.08.结论: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军华;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 CK)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选择31例(40眼)有明显老视症状的患者,术前屈光度球镜+0.50~+2.50D,散光≤+0.75D,采用CK进行治疗,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0~-0.50D,非主导眼术后目标屈光度为-1.50~-2.50D,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1a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0.5(J3)或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61.3%,74.2%;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a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D、±1.00D以内者分别为45.0%,82.5%;术后1a术眼散光度在±1.00D以内者为87.5%;术后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无佳矫正视力下降,无严重干眼症的发生;术后1a 90.3%的患者表示满意.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治疗老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华;罗栋强;陈蛟;何书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ectomy, LPI)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PAC)患者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诊断为PAC的患者33例49眼行LPI,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及房角变化.结果:通过(9.9±4.8)mo的短期随访,LPI治疗前眼压(17.69±3.25)mmHg,治疗后终末眼压(16.33±3.42)mmHg,房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宽(100%);45眼眼压得到控制,有效率92%,4眼(8%)眼压控制不佳,其中1眼(2%)手术治疗,3眼(6%)予加降眼压药物治疗.结论:对于PAC患者,LPI治疗短期内对降低眼压、加宽房角有效.
作者:柳力敏;王琳;胡悦东;万超;才娜;陈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介绍一种改良的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眼球跟踪测试方法.它材料易得,结果判断清晰明确,操作简单,节约眼球跟踪测试片,有效地提高了测试的效率,降低了成本.
作者:孙涛;植玉婷;胡碧兰;高松;班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129例(135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在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结果:术后观察10mo,复发2眼,复发率1%.结论: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作者:高玫蕊;葛胜利;常佩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8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其中多波长激光治疗30例47眼,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30例51眼,治疗前后检查眼底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全部病例随访3mo.结果: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组较单纯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吸收快(P<0.05).结论: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能有效促进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吸收.
作者:金兰;朱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超声乳化术已经成为了目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式.随着超声乳化术的广泛应用,该种术式对于眼前节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超声乳化术对眼前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洪颖;张纯;王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利用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07/2007-12,本研究包括了9名男性化学性眼外伤患者(10眼).所有患者接受了亲属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2例眼接受了睑缝术.用环孢菌素和泼尼松龙进行全身性免疫抑制.结果:在3例眼中观察到完全角膜上皮化(30%),其中1例在术后1.5mo出现免疫排斥,角膜溶解引起穿孔,加大全身性免疫抑制剂量来控制病情.3例眼中植片无法在角膜表面重新形成上皮,被定为原发性失败.其余4眼有部分上皮形成,但上皮细胞无法完全覆盖角膜表面.术前佳矫正视力从手动到1m处数指,术后佳矫正视力从光感到20/80.有5眼视力得到改进,不需其他治疗.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干眼症和持续性炎症.结论:对于能控制泪量和眼部炎症的病例,亲属活体异体角膜缘和羊膜移植是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佳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后义眼台暴露的原因、处理方法及相关预防.方法:对本院2000/2003年收治的62眼(A组),2004/2007年收治的65眼(B组)I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患者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并发症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义眼台暴露,共12例,A组10例(16.1%),B组2例(3.1%).发生时间为术后3~15d,义眼台暴露范围为3~14mm,能自行愈合者4眼,手术修补8眼,术后随访.结论:义眼台暴露的原因与手术方法和技巧、手术时机、炎症、术后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处理可根据范围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作者:肖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颅内动脉瘤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早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被发现,避免了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大大降低了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更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眼科有关,甚至可以是首发症状.详细了解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瘤与眼科改变的密切关系有助于眼科医师及时捕捉颅内动脉瘤的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孙堂胜;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60岁.右眼痒、不适、异物感10d.曾在外院诊断为结膜炎、干眼症,给予消炎、人工泪液眼药水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患者视力1.0,裂隙灯检查右眼睑结膜充血,轻度水肿,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角膜透明,KP(-).
作者:周妍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E2)对蓝光及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生成的影响方法:对培养的ARPE-19细胞予以浓度为10nmol/L,100nmol/L,1μmol/L的E2预处理2h后接受蓝光照射(470±20nm,2000±500lx)或200μmol/L H2O2处理,在处理前、处理后30min;1,2,4h行2',7'一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细胞内ROS荧光染色,以490nmol/L荧光显微镜观察照相,收集细胞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结果:蓝光照射和过氧化氢均可显著增强ARPE-19细胞内的ROS荧光,提示蓝光照射和过氧化氢处理均成功诱导氧化应激,10nmol/L、100nmol/L、1μmol/L 17β-雌二醇剂量依赖性地减弱蓝光照射和过氧化氢处理后ARPE-19细胞内的ROS荧光增强的幅度.结论:蓝光照射及过氧化氢处理可诱导ARPE-19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增高;17β-雌二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蓝光照射诱导的ARPE-19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增高.
作者:雷少波;唐罗生;朱晓华;段宣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作者:孙省利;卢炜;李林;林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反应停(thalidomide)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导CNV模型,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A组)、反应停灌胃组(B组)和反应停球结膜下注射组(C组).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检测碱烧伤后各时间点不同处理方法大鼠CNV的生长情况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B组和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均显著少于A组(P均<0.05);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少于B组(P均<0.05).结论:反应停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发CNV的生长,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的表达.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
作者:许荣;张明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以及角膜知觉的恢复.方法:对23例患者24眼角膜移植术后1,2,3wk;1,2,3mo;1a的随访,检测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知觉.其中泪液分泌量采用Schirmer试验Ⅰ检测,泪膜破裂时间采用KEELER泪膜镜测定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评价,角膜知觉采用Cochet Bonnet角膜知觉计测定.结果:角膜知觉与泪膜破裂时间在术后2mo以上开始逐渐恢复,而泪液分泌量在术后逐渐下降至稳定水平.结论: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的恢复需要3mo~1a,甚至更长的时间,且二者呈正相关.角膜移植术后早期泪液分泌增多与局部炎症反应有关,随着炎症反应消退渐趋稳定.角膜移植术后应及时应用人工泪液成分滴眼液,缓解患者的干眼症状,保护角膜植片.
作者:杨德琪;洪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72眼)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5,15d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3d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都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降低,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仅使变异系数发生-过性改变,可能与细胞代谢过程受影响有关,术后0.5mo左右恢复.
作者:顾永昊;柯根杰;潘红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6例36眼40岁以内中青年RVO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时间3~24mo,观察病情演变及预后.结果:36例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2例,分支静脉阻塞(BRVO)14例,其中黄斑小分支静脉阻塞(MBR-VO)2例.经应用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改善,视力提高.随访中有2例视网膜出现了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另有2例出现了黄斑水肿,共4例接受了激光治疗.结论:中青年RVO患病率低,发病可能与炎症有关,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相对明显,一般为良性病程,预后较好.但有少数病例可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5.6%)及黄斑囊样水肿,需适时激光治疗.
作者:金庆新;王雁;王春梅;王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缺氧性损害下肼屈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的抗氧化效果以及活性氧(ROS)在此效果中的作用.方法: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研究肼屈嗪对氧化应激的作用,包括特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过氧化氢(H2O2)、叠氮化钠(NaN3),以及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用MTT检验测试细胞活性.结果:用ROS诱导的氧化应激治疗ARPE-19细胞,肼屈嗪在抵抗t-BHP、H2O2、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中表现出浓度依赖性,但对NaN3不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一作用中不涉及到一氧化氮(NO).结论:肼屈嗪在ARPE-19细胞中表现出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破坏,这一作用可能是因为对ROS的净化剂作用.所以肼屈嗪可能用于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作者:郑幼文;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