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堂胜;魏世辉
目的:评价利用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07/2007-12,本研究包括了9名男性化学性眼外伤患者(10眼).所有患者接受了亲属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2例眼接受了睑缝术.用环孢菌素和泼尼松龙进行全身性免疫抑制.结果:在3例眼中观察到完全角膜上皮化(30%),其中1例在术后1.5mo出现免疫排斥,角膜溶解引起穿孔,加大全身性免疫抑制剂量来控制病情.3例眼中植片无法在角膜表面重新形成上皮,被定为原发性失败.其余4眼有部分上皮形成,但上皮细胞无法完全覆盖角膜表面.术前佳矫正视力从手动到1m处数指,术后佳矫正视力从光感到20/80.有5眼视力得到改进,不需其他治疗.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干眼症和持续性炎症.结论:对于能控制泪量和眼部炎症的病例,亲属活体异体角膜缘和羊膜移植是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佳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迟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掌握其临床规律.方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12例124眼.术中在显微镜下做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做约4mm×5mm长方形1/2厚板层巩膜瓣.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切除小梁组织约1mm×3mm,剪除根部虹膜,缝合结膜瓣.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结膜下注射.结果:术后浅前房共40眼(34例);其中Ⅰ度34眼,Ⅱ度5眼,Ⅲ度1眼.发生率为32.3%.引流过畅22眼,脉络膜脱离12眼,结膜瓣渗漏3眼,房水生成不足2眼,恶性青光眼1眼.结论:(1)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多数7d内自然形成前房,若未形成,对于Ⅰ度、Ⅱ度浅前房先行保守治疗,减轻炎症的同时,前房多可自行恢复.对于Ⅲ度浅前房,先行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2)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为引流过畅所至.
作者:姚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100μmol/L CoCl2模拟缺氧环境,以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SABC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观察研究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各给药组均抑制VEGF的表达(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的表达,将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作者:李雯霖;张莉;张越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8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其中多波长激光治疗30例47眼,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30例51眼,治疗前后检查眼底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全部病例随访3mo.结果: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组较单纯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吸收快(P<0.05).结论: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能有效促进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吸收.
作者:金兰;朱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两种粘弹性物质DuoVisc和透明质酸钠(其胜)在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切口水肿及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将复杂性白内障(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106眼,随机分成2组,其中透明质酸钠A组(其胜)53眼;其中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21眼、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32眼.DuoVisc组B组53眼;其中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23眼、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30眼.两组患者在白内障术前均有青光眼病史(且均有抗青光眼手术史)和陈旧性虹膜炎史.部分患者曾行两次以上抗青光眼手术,所有患者无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NONCON ROBO SP60000)于术前、术后1wk和术后1,3mo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随访观察,并对中央区0.25mm×0.37mm范围内进行计数密度测量.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超声能量与时间的乘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测量角膜内皮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1wk角膜水肿的患者B组明显轻于A组(P<0.01);当角膜水肿为(++~+++)时、角膜内皮损伤、丢失的修复在术后1wk,1mo内B组明显优于A组(P<0.01);术后3mo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粘弹剂DuoVisc对减少角膜术后水肿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其胜).
作者:张红言;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1)单克隆抗体(anti-FLK1 mAb)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RNV)的抑制作用,同时分析其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将生后第7d的C57BL/6幼鼠置于高氧箱中饲养5d后取回至正常空气环境诱导RNV模型,生后第12,13,15d利用腹腔注射的方法给与实验组小鼠anti-FLK1 mAb 500μg(对照组给与等量的大鼠免疫球蛋白),生后第17d处死动物行视网膜铺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测量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的面积,计数RNV内皮细胞核数目,定量分析anti-FLK1 mAb对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以及实验性RNV形成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成功建立了RNV模型,实验组RNV的形成明显受到抑制(P<0.01),同时anti-FLK1mAb也加重了RNV模型的缺血过程(P<0.05).结论:拮抗FLK-1可以有效抑制RNV的形成,提示拮抗FLK-1可能成为治疗RNV有效的生物学方法之一,其可能加重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潜在副作用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含;刘哲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斜视适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189例8岁以下斜视患儿,全部应用显微技术施行斜视矫正术,对术后疼痛反应,结膜恢复状况,眼位情况进行观察,随访时间6~24mo.结果:169例(89.4%)术后第1d能自由睁开双眼,随意活动,表情自然安静;181例(95.8%)结膜复位良好,无明显伤口痕迹;术后1mo,173例(91.5%)结膜恢复正常;眼位满意者,近期(术后1wk内)170例(90.0%),远期(术后6wk)156例(82.5%).无1例因结筋膜错位缝合或肌肉滑脱而再次手术.结论:小儿斜视,在显微技术下,注意无创操作,高质量缝合,能有效降低疼痛,防止肌肉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眼部的美观.
作者:龙开荣;蒋永强;张祥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0 引言外伤性视网膜震荡伤临床上极为常见,多发生于伤后24h内,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部常见,视力下降.重者黄斑区发生囊样变性或形成裂孔,中心视力永远丧失.
作者:李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0 引言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旧称结节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1890年Groenouw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作者:王炳亮;裴森;吴爱红;韩宝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报告在西班牙Castilla-Leo地区患有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与一组来自同一地区和相同年龄人群进行比较.方法:在本次观察性前瞻性调查中,我们访问了在一家地区性诊所接受光动力学疗法的AMD患者.患者报告了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的病史,检查患者虹膜颜色并分为浅色(绿色、蓝色、灰色)和深色(淡褐色、褐色、黑色).结果:共有343名患者接受了访问,平均年龄为74.9岁(55~93岁),其中64.5%为女性,35.5%为男性,有45.1%的患者虹膜颜色被划为浅色.这些患者中,有50%有动脉性高血压,15.3%接受高胆固醇血症治疗,30.2%吸烟或者已经戒烟(女性中占80.9%).结论:在渗出性AMD患者中,虹膜颜色为浅色的频率较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其他渗出性AMD其他的风险因素有男性的吸烟习惯、未接受高胆固醇血症治疗、患者为女性身份等.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后义眼台暴露的原因、处理方法及相关预防.方法:对本院2000/2003年收治的62眼(A组),2004/2007年收治的65眼(B组)I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患者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并发症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义眼台暴露,共12例,A组10例(16.1%),B组2例(3.1%).发生时间为术后3~15d,义眼台暴露范围为3~14mm,能自行愈合者4眼,手术修补8眼,术后随访.结论:义眼台暴露的原因与手术方法和技巧、手术时机、炎症、术后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处理可根据范围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作者:肖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视盘边缘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眼底检查时发现的98例视盘边缘出血者进行视力、视野、眼压、三面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血压检查.部分病例迸行了头颅CT扫描和实验室检查.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视盘边缘出血的相关疾病.结果:除1例未查出确切的原因外,其余97例中与盘缘出血相关的疾病有14种.结论:盘缘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体征.盘缘出血不但与眼部本身的一些病变如:视盘水肿、AION、视盘的非特异性炎症、眼外伤等相关;而且与某些先天性视盘病变以及一些全身疾病有关;还应特别注意是否有青光眼的存在.临床上发现有盘缘出血者应该进行详细全面地检查,尽可能找出相关的疾病.
作者:金庆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夹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腺病毒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d-BDNF)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定量夹伤模型,玻璃体腔内注射CNTF和Ad-BDNF,经上丘荧光金(FG)逆行标记RGC,计数视网膜铺片上的RGC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上RGC密度为2155±265个/mm2(n=12),视神经夹伤后RGC在1~2wk内下降速率快,到3,4wk时RGC细胞数量虽仍有减少但下降速度已经明显减慢.CNTF组在视神经夹伤后1wk时视网膜RGC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但2~4wk的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Ad-BDNF组视神经夹伤后1-4wk视网膜RGC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CNTF治疗组玻璃体腔内一次性注射CNTF可以在损伤早期2wk内为损伤的RGC提供神经营养因子,减少RGC的早期死亡.Ad-BDNF治疗组的这种保护作用可以持续到损伤后4wk,能够为RGC提供长时间地营养支持,但这种作用比较局限,可能与单一营养因子作用有关.
作者:崔志利;康军;惠延年;胡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缺氧性损害下肼屈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的抗氧化效果以及活性氧(ROS)在此效果中的作用.方法: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研究肼屈嗪对氧化应激的作用,包括特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过氧化氢(H2O2)、叠氮化钠(NaN3),以及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用MTT检验测试细胞活性.结果:用ROS诱导的氧化应激治疗ARPE-19细胞,肼屈嗪在抵抗t-BHP、H2O2、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中表现出浓度依赖性,但对NaN3不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一作用中不涉及到一氧化氮(NO).结论:肼屈嗪在ARPE-19细胞中表现出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破坏,这一作用可能是因为对ROS的净化剂作用.所以肼屈嗪可能用于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作者:郑幼文;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7间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61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术眼中有9例术后发生眼内炎.均于发现后立即行玻璃体切割玻璃体注药术,并做玻璃体细菌学检查,3眼细菌培养阳性,1眼证实为真菌感染.2眼治疗后无光感,1眼眼球摘除.结论:超声乳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8%,危险因素主要为结膜囊的污染和后囊膜破裂.术前严格消毒,减少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同时积极地治疗可控制其发生和发展.
作者:汪军;孟忻;黄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的时机.方法:根据CRVO发病后至接受激光治疗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为CRVO发生后4~8wk共23例23眼,B组为CRVO发生后12-16wk共9例9眼,C组为CRVO发生20wk以后共6例6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2a后A组视力>0.3者为17眼占74%;B组视力>0.3者为4眼占44%;C组视力>0.3者仅1眼占17%,2例发展成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结论:CRVO发生后早期光凝治疗对视力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晚期光凝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敏瑜;陈姚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以及角膜知觉的恢复.方法:对23例患者24眼角膜移植术后1,2,3wk;1,2,3mo;1a的随访,检测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知觉.其中泪液分泌量采用Schirmer试验Ⅰ检测,泪膜破裂时间采用KEELER泪膜镜测定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评价,角膜知觉采用Cochet Bonnet角膜知觉计测定.结果:角膜知觉与泪膜破裂时间在术后2mo以上开始逐渐恢复,而泪液分泌量在术后逐渐下降至稳定水平.结论: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的恢复需要3mo~1a,甚至更长的时间,且二者呈正相关.角膜移植术后早期泪液分泌增多与局部炎症反应有关,随着炎症反应消退渐趋稳定.角膜移植术后应及时应用人工泪液成分滴眼液,缓解患者的干眼症状,保护角膜植片.
作者:杨德琪;洪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17岁,因右眼红痛伴视物不清1mo,门诊以葡萄萄炎(右)收住入院.查体全身未见明显异常.专科:视力右指数/30cm,左0.2;戴镜:右无提高左0.5.右角膜混浊,KP(+),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欠清,瞳孔约4mm(药物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品状体后囊膜色素沉着,玻璃体混浊(++++),尘状、有条索,眼底窥不清;左角膜透明,KP(±),房闪(+),玻璃体混浊,蜘蛛网状,豹纹状眼底,视盘欠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围水肿明显.
作者:夏年轻;严宏;惠延年;陈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对三种角膜接触镜与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能力进行比较,观察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对清除接触镜表面棘阿米巴效果的影响.方法:取市售的三种角膜接触镜分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组、亲水性软性接触镜(SCL)组、彩色角膜接触镜组,并分别与棘阿米巴悬液共同培养16h,镜下观察比较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并将彩色接触镜的有色区域和无色区域进行比较;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后,比较接触镜表面残存的棘阿米巴数量.结果:彩色接触镜组的阿米巴黏附数量高于RGP组和SCL组(P<0.05).RGP组和SCL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接触镜组其彩色区域的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高于无色区域(P<0.01).三组接触镜经吸管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与RGP组和SCL组的接触镜相比,彩色接触镜更易受到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可明显加强对接触镜表面棘阿米巴的清除效果.
作者:张丽丽;赵桂秋;车成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细胞凋亡与视网膜光损伤、视网膜变性、青光眼等多种眼病中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神经节细胞等的死亡有密切关系,是视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凋亡调控基因bcl-2家族成员可分为凋亡阻遏基因(bcl-2、bcl-XL、mcl-1、bag-1、a1等)和凋亡促进基因(bax、bak、bcl-Xs、bik、bad等),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通过组成和/或影响同二聚体与异二聚体的不同比例而介导其对细胞存活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就一些伴有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常见眼病所致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彭秀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