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切除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1例

夏年轻;严宏;惠延年;陈隆

关键词:玻璃体, 切除治疗, 角膜混浊, 黄斑中心凹, 蜘蛛网状, 眼底, 色素沉着, 虹膜纹理, 病例报告, 后囊膜, 光反射, 专科, 指数, 右眼, 药物, 瞳孔, 水肿, 视盘, 视力, 葡萄
摘要:1 病例报告男,17岁,因右眼红痛伴视物不清1mo,门诊以葡萄萄炎(右)收住入院.查体全身未见明显异常.专科:视力右指数/30cm,左0.2;戴镜:右无提高左0.5.右角膜混浊,KP(+),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欠清,瞳孔约4mm(药物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品状体后囊膜色素沉着,玻璃体混浊(++++),尘状、有条索,眼底窥不清;左角膜透明,KP(±),房闪(+),玻璃体混浊,蜘蛛网状,豹纹状眼底,视盘欠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围水肿明显.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眶内植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分析和预防处理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后义眼台暴露的原因、处理方法及相关预防.方法:对本院2000/2003年收治的62眼(A组),2004/2007年收治的65眼(B组)I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患者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并发症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义眼台暴露,共12例,A组10例(16.1%),B组2例(3.1%).发生时间为术后3~15d,义眼台暴露范围为3~14mm,能自行愈合者4眼,手术修补8眼,术后随访.结论:义眼台暴露的原因与手术方法和技巧、手术时机、炎症、术后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处理可根据范围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作者:肖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兔玻璃体内注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新型缓释给药载体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方法: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1mg/0.1mL,2mg/0.1mL, 3mg/0.1mL, 4mg/0.1mL)的PNIPAAm-PE0纳米稀释液后于不同时间点行裂隙灯、检眼镜、视网膜电图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不同浓度稀释液局部点眼,观察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结果:兔眼角结膜对检测浓度范围内的PNIPAAm-PEO有良好耐受性,眼部无刺激症状.玻璃体腔内注射1mg和2mg组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反应.3mg组眼底检查无异常,ERG-b波1~3d下降幅度>30%,第7~14d略有恢复;第14d光镜下视网膜部分感光细胞外节间隙增宽,外丛状层以内结构空泡变性,细胞排列正常;电镜下各层均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广泛的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细胞间隙增宽,感光细胞膜盘结构基本正常.4mg组ERG-b波波幅下降>30%;第1~14d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有明显视网膜结构破坏,广泛空泡变性,部分感光细胞的盘膜崩解,层状结构紊乱、模糊不清.结论:PNIPAAm. PEO纳米粒的眼部耐受性良好,具有用作眼部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大剂量使用时应注意眼部安全性问题.

    作者:王丽曌;王雨生;陈晓农;崔志利;杜红俊;马吉献;傅亦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D105特异性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和筛选

    目的:使用Pgenesil-1质粒构建CD105RNA干扰重组体,在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筛选高效抑制CD105基因表达的shRNA.方法:根据CD105基因序列信息设计了3条shRNA以及1条非特异阴性序列,利用含U6启动子的表达质粒Pgenesil-1构建其RNA干扰重组体.采用视网膜下注射的方法使shRNA表达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观察质粒所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情况.根据不同的表达质粒对BN大鼠CNV模型2wk时CD105基因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与空白对照及仅加转染试剂组比较分析,筛选有效的抑制序列.结果:转染后1d,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有明显的绿色荧光分布于实验眼视网膜全层,包括RPE层.2~3wk荧光强度比1wk增强,并持续表达4wk.空白对照眼无绿色荧光表达.构建了3条CD105shRNA和阳性对照Pgenesil-HK,基因测序证实目的序列成功插入质粒Pgenesil-1中.研究发现不同的质粒转染后对CD105在CNV高峰期的表达干预效果不同.Pgenesil-eng2和Pgenesil-eng3可明显抑制CNV模型在2wk时CD105mRNA的表达,抑制效率分别为(78±5)%(P<0.01);(52±3)%(P<0.01).转染Pgenesil-engl, Pgenesil-HK组及仅加转染试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105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阳离子脂质体辅助下,Pgenesil-1质粒可以成功地将目的基因转染至大鼠视网膜各层次,且表达强度高,时间长于4wk.Pgenesil-eng2能明显抑制BN大鼠视网膜组织CD105mRNA的表达.

    作者:屈超义;唐罗生;曾杰西;陈百华;罗静;魏为;王文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及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与常见眼内恶性肿瘤的关系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组Zn<'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则能抑制其活性.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各种肿瘤细胞,刺激与肿瘤有关的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自身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合成增加.三者常在眼部肿瘤中异常表达,与眼肿瘤的发展及浸润转移关系密切.本文就其与眼部常见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程育宏;申家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屈光参差与双眼视觉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作者:孙省利;卢炜;李林;林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灯盏花素联合高压氧治疗视网膜震荡伤临床观察

    0 引言外伤性视网膜震荡伤临床上极为常见,多发生于伤后24h内,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部常见,视力下降.重者黄斑区发生囊样变性或形成裂孔,中心视力永远丧失.

    作者:李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2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hthy, 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主要并发症,为我国四大致盲眼病之一.DR的病理基础是微血管病变,研究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对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是一类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多肽,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本研究选择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在不同时相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基因表达情况,观察和分析TGF-β2的动态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10w龄正常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D大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浓度大于16.7mmol/L定为糖尿病模型大鼠,于第4,8,12,16,20,24wk分别分离视网膜,液氮保存,应用RT-PCR检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不同时相点TGF-β2的基因表达.结果:(1)制备大鼠视网膜总RNA,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显示RNA样品完好无降解,能够用于基因表达分析.(2)用STZ成功诱导建立了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TGF-β2 mRNA表达于4wk时升高,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8wk时则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12wk时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8wk时已出现上升趋势;16wk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0wk时则开始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4wk时继续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GF-β2的mRNA表达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较对照组于第8wk、12wk时明显降低,第24wk时明显升高,可以看出TGF-β2随时间变化呈双相性.一方面说明TGF-β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控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TGF-β2在DR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沈炜;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基质调控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和相互联系.方法:收集30例RB眼球摘除手术标本和15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RB组织中EMMPRIN、 MMP1、 MMP9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TIMP2则低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临床分期I期、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a RB病例EMMPRIN、 MMP1、 MMP9表达阳性率低于临床分期Ⅲ期、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a病例(P<0.05或P<0.01);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a RB病例TIM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a病例(P<0.05或P<0.01);RB中,EMMPRIN、 MMP1、 MMP9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0.05),TIMP2与EMMPRIN、 MMP1、 MMP9表达水平呈高度不一致性(P<0.05).结论: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RB进展、侵袭能力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调控关系.

    作者:李芸;唐罗生;周清华;曹丹;杨竹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白藜芦醇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100μmol/L CoCl2模拟缺氧环境,以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SABC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观察研究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各给药组均抑制VEGF的表达(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的表达,将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作者:李雯霖;张莉;张越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深低温保存导致胎儿角膜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新鲜和深低温保存后的胎儿角膜的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应用TUNEL法对20例新鲜及深低温保存后胎儿角膜进行了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凋亡的角膜细胞全为细胞核着色.新鲜角膜中平均每高倍视野可见凋亡细胞0.817±0.612个,经冷冻保存后的角膜每高倍视野可见凋亡细胞平均为7.483±2.490个.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鲜胎儿角膜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胎儿角膜经深低温冷冻保存后,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降温-复温损伤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马路生;高波;高磊;毕宏广;张春虹;张秦娟;王咏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结膜吸吮线虫病1例

    1 病例报告男,60岁.右眼痒、不适、异物感10d.曾在外院诊断为结膜炎、干眼症,给予消炎、人工泪液眼药水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患者视力1.0,裂隙灯检查右眼睑结膜充血,轻度水肿,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角膜透明,KP(-).

    作者:周妍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棘阿米巴原虫对三种角膜接触镜的黏附性比较及简易处理方法的研究

    目的:对三种角膜接触镜与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能力进行比较,观察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对清除接触镜表面棘阿米巴效果的影响.方法:取市售的三种角膜接触镜分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组、亲水性软性接触镜(SCL)组、彩色角膜接触镜组,并分别与棘阿米巴悬液共同培养16h,镜下观察比较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并将彩色接触镜的有色区域和无色区域进行比较;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后,比较接触镜表面残存的棘阿米巴数量.结果:彩色接触镜组的阿米巴黏附数量高于RGP组和SCL组(P<0.05).RGP组和SCL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接触镜组其彩色区域的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高于无色区域(P<0.01).三组接触镜经吸管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与RGP组和SCL组的接触镜相比,彩色接触镜更易受到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可明显加强对接触镜表面棘阿米巴的清除效果.

    作者:张丽丽;赵桂秋;车成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自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91眼)复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成3组,角膜缘上皮干细胞联合纯甘油保存羊膜移植组(联合组)31例(34眼);羊膜移植组(羊膜组)26例(30眼);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25例(27眼).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疗效评价.结果:82例患者(91眼)术后随访时间4~31(平均15.30±8.31)mo.联合组31例(34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43±8.31)mo,无1例复发;单纯羊膜组26例(30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4.80±8.86)mo,有4眼复发,复发率为13%;单纯干细胞移植组25例(27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58±8.06)mo,有3眼复发,复发率为11%.联合组与羊膜组及干细胞组的复发率(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羊膜组与干细胞组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全部病例均无感染、排斥、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有效手术方法.特别对翼状胬肉多次复发患者或伴有睑球粘连患者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又春;张明昌;吕文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肼屈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的潜在作用

    目的:探讨在缺氧性损害下肼屈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的抗氧化效果以及活性氧(ROS)在此效果中的作用.方法: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研究肼屈嗪对氧化应激的作用,包括特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过氧化氢(H2O2)、叠氮化钠(NaN3),以及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用MTT检验测试细胞活性.结果:用ROS诱导的氧化应激治疗ARPE-19细胞,肼屈嗪在抵抗t-BHP、H2O2、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中表现出浓度依赖性,但对NaN3不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一作用中不涉及到一氧化氮(NO).结论:肼屈嗪在ARPE-19细胞中表现出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破坏,这一作用可能是因为对ROS的净化剂作用.所以肼屈嗪可能用于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作者:郑幼文;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术治疗青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睫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调查2001/2004年因青睫综合征在我院住院行小梁切除术共追踪到12例14眼,平均随诊30mo.结果:矫正视力手术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前、后眼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合并或不合并药物治疗眼压获得控制13眼(93%),1眼(7%)不能控制需再次手术治疗.视野进步8眼(占70%),无变化1眼(10%)恶化1眼(20%),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征.结论:小梁切除术治疗青睫综合征控制眼压和保存视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宋彦华;刘哲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穿孔

    目的:探讨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的疗效.方法:应用甘油冷冻保存羊膜制作成羊膜卷,对5例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患者行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结果:术后前房形成好,羊膜卷无脱出或脱入前房,角膜缺损逐渐愈合.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前视力均小于0.1,术后3mo时,有3例视力>0.5,1例0.3,1例0.08.结论: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军华;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的变化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P)的影响.方法:C57BL/6雄性小鼠80只分为正常组10只和糖尿病组70只.糖尿病组用STZ造模,4wk后将符合条件的小鼠纳入观察组.检测4,8,12,16,20wk时小鼠OP的表现.结果:在STZ诱导造模后,糖尿病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明显降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糖尿病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模后4wk起,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电图OP1, OP2, OPs振幅有下降趋势,峰潜时延长,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差有统计学意义(P<0.01);20wk时糖尿病小鼠OP1,OP2,OPs振幅降低,峰潜时延迟,与4wk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糖可使糖尿病小鼠OP振幅下降,峰潜时延长;且随病程的延长其影响逐渐增强.

    作者:郑奇;袁志兰;戈应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度数及类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度数及类型的关系.方法:门诊3~12岁36例72只裸眼视力不能矫正到0.8的儿童,采用阿托品散瞳、电脑客观检查法、联合检影主观检查法验光.结果:远视性弱视的发生率为55%、近视性弱视发生率为25%,混合散光性弱视的发生率为83%.远视性弱视的发生要远远大于近视性弱视的发生.结论:近视、远视、混合散光是造成儿童弱视的重要原因,且屈光不正度数越大越易发生弱视,对视力损害越严重.

    作者:田玉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巩膜扣带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72眼)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5,15d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3d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都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降低,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仅使变异系数发生-过性改变,可能与细胞代谢过程受影响有关,术后0.5mo左右恢复.

    作者:顾永昊;柯根杰;潘红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

    目的:评价利用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07/2007-12,本研究包括了9名男性化学性眼外伤患者(10眼).所有患者接受了亲属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2例眼接受了睑缝术.用环孢菌素和泼尼松龙进行全身性免疫抑制.结果:在3例眼中观察到完全角膜上皮化(30%),其中1例在术后1.5mo出现免疫排斥,角膜溶解引起穿孔,加大全身性免疫抑制剂量来控制病情.3例眼中植片无法在角膜表面重新形成上皮,被定为原发性失败.其余4眼有部分上皮形成,但上皮细胞无法完全覆盖角膜表面.术前佳矫正视力从手动到1m处数指,术后佳矫正视力从光感到20/80.有5眼视力得到改进,不需其他治疗.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干眼症和持续性炎症.结论:对于能控制泪量和眼部炎症的病例,亲属活体异体角膜缘和羊膜移植是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佳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