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曌;王雨生;陈晓农;崔志利;杜红俊;马吉献;傅亦恬
目的:观察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不同位置植入生物羊膜对滤过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住院45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小梁切除术后球结膜下植入生物羊膜(15眼),B组为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15眼).C组为单纯小梁切除术(15眼)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6mo,A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1.80~21.22mmHg,B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2.48~21.52mmHg,C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0.60~28.48mmHg,术后6mo条件成功率A、B、C三组分别为93.3%,86.7%,66.7%.结论:生物羊膜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条件成功率.球结膜下植入羊膜操作简单,条件成功率高于其他两组,同时加固了球结膜,减少薄壁滤过泡的发生.
作者:张娇;王雅文;陈宾;李若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晶状体内异物罕见,约占所有眼内异物的5%,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我们根据晶状体内异物的大小,位置,性质及感染的风险进行相应的处理.本文报告了1例左眼晶状体内金属异物的51岁患者,通过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将晶状体摘除并将晶状体内异物取出,然后植入一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视力.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后并发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因.方法:对6例(7眼)LASIK手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6例(7眼)LASIK手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1例(2眼)术前3mo曾有病毒性角膜炎发作史,治愈后手术.其余5例(5眼)术前均无明显的病毒性角膜炎发作史.但LASIK手术对角膜是一种损伤,可使潜伏状态的病毒性角膜炎发作.结论:LASIK手术可诱导病毒性角膜炎的发作.
作者:万雅群;刘建国;叶璐;李勇;许恂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PEDF)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电流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Ad-CMV组,缺血再灌注+Ad-PEDF组,以前房加压的方法制备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Ad-CMV组,缺血再灌注+Ad-PEDF组分别玻璃体腔注射Ad-CMV或Ad-PEDF 1μL (滴度3.8×109/PFU),每组按照时间点12,24,72,168h分为4亚组,以ERG分别测量双眼各时期ERG b波、Ops波波幅.结果:缺血再灌注后ERG b及Ops波幅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在各时间点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缺血再灌注组ERG b波及Ops波幅24h降低为明显,与缺血12,72,168h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AD-PEDF能够明显促进ERGb波及Ops波幅恢复,与缺血组、缺血再灌注+AD-CMV在各时间点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玻璃体腔注射能够促进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功能恢复.
作者:徐旭;高明宏;禹海;周润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使用Pgenesil-1质粒构建CD105RNA干扰重组体,在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筛选高效抑制CD105基因表达的shRNA.方法:根据CD105基因序列信息设计了3条shRNA以及1条非特异阴性序列,利用含U6启动子的表达质粒Pgenesil-1构建其RNA干扰重组体.采用视网膜下注射的方法使shRNA表达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观察质粒所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情况.根据不同的表达质粒对BN大鼠CNV模型2wk时CD105基因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与空白对照及仅加转染试剂组比较分析,筛选有效的抑制序列.结果:转染后1d,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有明显的绿色荧光分布于实验眼视网膜全层,包括RPE层.2~3wk荧光强度比1wk增强,并持续表达4wk.空白对照眼无绿色荧光表达.构建了3条CD105shRNA和阳性对照Pgenesil-HK,基因测序证实目的序列成功插入质粒Pgenesil-1中.研究发现不同的质粒转染后对CD105在CNV高峰期的表达干预效果不同.Pgenesil-eng2和Pgenesil-eng3可明显抑制CNV模型在2wk时CD105mRNA的表达,抑制效率分别为(78±5)%(P<0.01);(52±3)%(P<0.01).转染Pgenesil-engl, Pgenesil-HK组及仅加转染试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105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阳离子脂质体辅助下,Pgenesil-1质粒可以成功地将目的基因转染至大鼠视网膜各层次,且表达强度高,时间长于4wk.Pgenesil-eng2能明显抑制BN大鼠视网膜组织CD105mRNA的表达.
作者:屈超义;唐罗生;曾杰西;陈百华;罗静;魏为;王文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术中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为观察组,植入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wk不同视标对比度的视力;使用主观像差仪检查实验组术后1mo的像差,依35项Zernike系数计算总像差及4阶像差的均方值(root mean square, RMS),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术后1wk,视标对比度为100%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度为25%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体像差的RMS均值分别为0.84±21μm及1.44±0.42μm,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对照组4阶像差(球差)的RMS均值为0.58±0.18μm、1.14±0.37μm,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以减少术眼光学像差(尤其是球差),获得更好的低对比度视力,从而提高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晓莉;代艳;陈小虎;唐晓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两种粘弹性物质DuoVisc和透明质酸钠(其胜)在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切口水肿及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将复杂性白内障(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106眼,随机分成2组,其中透明质酸钠A组(其胜)53眼;其中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21眼、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32眼.DuoVisc组B组53眼;其中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23眼、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30眼.两组患者在白内障术前均有青光眼病史(且均有抗青光眼手术史)和陈旧性虹膜炎史.部分患者曾行两次以上抗青光眼手术,所有患者无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NONCON ROBO SP60000)于术前、术后1wk和术后1,3mo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随访观察,并对中央区0.25mm×0.37mm范围内进行计数密度测量.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超声能量与时间的乘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测量角膜内皮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1wk角膜水肿的患者B组明显轻于A组(P<0.01);当角膜水肿为(++~+++)时、角膜内皮损伤、丢失的修复在术后1wk,1mo内B组明显优于A组(P<0.01);术后3mo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粘弹剂DuoVisc对减少角膜术后水肿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其胜).
作者:张红言;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度数及类型的关系.方法:门诊3~12岁36例72只裸眼视力不能矫正到0.8的儿童,采用阿托品散瞳、电脑客观检查法、联合检影主观检查法验光.结果:远视性弱视的发生率为55%、近视性弱视发生率为25%,混合散光性弱视的发生率为83%.远视性弱视的发生要远远大于近视性弱视的发生.结论:近视、远视、混合散光是造成儿童弱视的重要原因,且屈光不正度数越大越易发生弱视,对视力损害越严重.
作者:田玉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金纳多对实验性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c reperfusion, RIR)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眼内灌注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大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金纳多治疗组,每组10只.金纳多治疗组:耳缘静脉滴注金纳多注射液,50mg/kg.模型组、正常组不做处理,各组分别于再灌注6h后空气栓塞法处死,测定其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和MDA的含量,经光镜,电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再灌注6h后,金纳多治疗组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较模型组升高,MDA含量较模型组降低,光镜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etina ganglion cell layer, RGC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 INL)变薄,电镜下出现核固缩,线粒体空泡化,经金纳多治疗后RGCL,INL的形态学明显改善.结论:金纳多是治疗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有效制剂.
作者:李高亮;韩丽英;陶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与老化和白内障发生密切相关,硫醇转移酶(TTase)可断裂晶状体蛋白质氧化形成的二硫键使硫醇化的蛋白质脱硫醇,对于维持晶状体透明性极为重要.氨甲酰化为重要的翻译后修饰.本研究观察氨甲酰化是否能诱导晶状体GAPDH和TTase的失活.方法:透明新鲜的晶状体取自2周岁健康牛,与100mmol/L氰酸钾于37℃水孵箱分别振动温育7d和12d.设透明晶状体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晶状体孵育在50mmol/L DMEM液中,然后每只晶状体去囊膜,匀浆,提取水溶性蛋白质.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GAPDH和TTase的活性.结果:与氰酸钾孵育后GAPDH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其中12d组与7d组相比,活性明显下降.TTase的活性在孵育7d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2d组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7d组活性与12d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9296).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分别与100mmol/L氰酸钾孵育7d和12d后,氨甲酰化组的GAPDH和TTase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证实氨甲酰化可以诱导GAPDH和TTase酶的失活,为TTase和GAPDH在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张婕;严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17岁,因右眼红痛伴视物不清1mo,门诊以葡萄萄炎(右)收住入院.查体全身未见明显异常.专科:视力右指数/30cm,左0.2;戴镜:右无提高左0.5.右角膜混浊,KP(+),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欠清,瞳孔约4mm(药物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品状体后囊膜色素沉着,玻璃体混浊(++++),尘状、有条索,眼底窥不清;左角膜透明,KP(±),房闪(+),玻璃体混浊,蜘蛛网状,豹纹状眼底,视盘欠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围水肿明显.
作者:夏年轻;严宏;惠延年;陈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hthy, 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主要并发症,为我国四大致盲眼病之一.DR的病理基础是微血管病变,研究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对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是一类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多肽,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本研究选择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在不同时相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基因表达情况,观察和分析TGF-β2的动态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10w龄正常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D大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浓度大于16.7mmol/L定为糖尿病模型大鼠,于第4,8,12,16,20,24wk分别分离视网膜,液氮保存,应用RT-PCR检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不同时相点TGF-β2的基因表达.结果:(1)制备大鼠视网膜总RNA,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显示RNA样品完好无降解,能够用于基因表达分析.(2)用STZ成功诱导建立了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TGF-β2 mRNA表达于4wk时升高,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8wk时则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12wk时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8wk时已出现上升趋势;16wk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0wk时则开始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4wk时继续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GF-β2的mRNA表达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较对照组于第8wk、12wk时明显降低,第24wk时明显升高,可以看出TGF-β2随时间变化呈双相性.一方面说明TGF-β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控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TGF-β2在DR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沈炜;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贝代单抗(bevacizumab)是近几年出现的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在眼科中,对于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可观的应用前景.
作者:宋徽;任兵;高晓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0 引言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旧称结节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1890年Groenouw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作者:王炳亮;裴森;吴爱红;韩宝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眼,术后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对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追踪超过0.5a的261眼(217例)中32眼发生低视力(12.26%),其中术前存在的眼底病引起低视力的22眼(68.75%),弱视引起低视力的患眼4眼(12.50%),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引起的低视力6眼(18.7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发生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术前存在的眼底病变.
作者:陈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糖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表达.方法:原代培养周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在5mmol/L D-葡萄糖培养72h后,β-catenin免疫反应性主要表现在细胞质,在30mmol/L D-葡萄糖培养72h后,β-catenin免疫反应性显著增加,β-catenin免疫反应性主要表现在细胞核和细胞质;Western blot发现高糖组周细胞培养48,72h后β-catenin蛋白活性和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结论: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表达和活性显著增加.
作者:李养军;牛抒宇;朱宝义;严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组Zn<'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则能抑制其活性.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各种肿瘤细胞,刺激与肿瘤有关的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自身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合成增加.三者常在眼部肿瘤中异常表达,与眼肿瘤的发展及浸润转移关系密切.本文就其与眼部常见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程育宏;申家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100μmol/L CoCl2模拟缺氧环境,以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SABC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观察研究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各给药组均抑制VEGF的表达(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的表达,将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作者:李雯霖;张莉;张越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新鲜和深低温保存后的胎儿角膜的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应用TUNEL法对20例新鲜及深低温保存后胎儿角膜进行了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凋亡的角膜细胞全为细胞核着色.新鲜角膜中平均每高倍视野可见凋亡细胞0.817±0.612个,经冷冻保存后的角膜每高倍视野可见凋亡细胞平均为7.483±2.490个.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鲜胎儿角膜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胎儿角膜经深低温冷冻保存后,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降温-复温损伤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马路生;高波;高磊;毕宏广;张春虹;张秦娟;王咏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在大鼠正常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GF-β1和TGF-β2在视网膜中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取出大鼠正常视网膜,抽提RNA并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TGF-β1和TGF-β2的mRNA含量.结果:大鼠视网膜RNA保持完好未被降解,能够用于表达水平分析.大鼠视网膜中TGF-β2相对于β-actin的基因表达水平为0.0378±0.009,TGF-β1为0.0008±0.000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12.37,P<0.001),说明在视网膜中TGF-β的表达以TGF-β2为主,TGF-β2和TGF-β1的比值为55.00±26.61.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针对性地精确分析极少量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TGF-β在视网膜中以TGF-β2表达为主,提示可能是TGF-β2在视网膜病变中起主导作用.
作者:沈炜;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