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亮;韩丽英;陶华
随着颅内动脉瘤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早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被发现,避免了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大大降低了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更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眼科有关,甚至可以是首发症状.详细了解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瘤与眼科改变的密切关系有助于眼科医师及时捕捉颅内动脉瘤的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孙堂胜;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术中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为观察组,植入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wk不同视标对比度的视力;使用主观像差仪检查实验组术后1mo的像差,依35项Zernike系数计算总像差及4阶像差的均方值(root mean square, RMS),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术后1wk,视标对比度为100%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度为25%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体像差的RMS均值分别为0.84±21μm及1.44±0.42μm,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对照组4阶像差(球差)的RMS均值为0.58±0.18μm、1.14±0.37μm,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以减少术眼光学像差(尤其是球差),获得更好的低对比度视力,从而提高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晓莉;代艳;陈小虎;唐晓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超声乳化术已经成为了目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式.随着超声乳化术的广泛应用,该种术式对于眼前节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超声乳化术对眼前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洪颖;张纯;王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新型缓释给药载体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方法: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1mg/0.1mL,2mg/0.1mL, 3mg/0.1mL, 4mg/0.1mL)的PNIPAAm-PE0纳米稀释液后于不同时间点行裂隙灯、检眼镜、视网膜电图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不同浓度稀释液局部点眼,观察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结果:兔眼角结膜对检测浓度范围内的PNIPAAm-PEO有良好耐受性,眼部无刺激症状.玻璃体腔内注射1mg和2mg组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反应.3mg组眼底检查无异常,ERG-b波1~3d下降幅度>30%,第7~14d略有恢复;第14d光镜下视网膜部分感光细胞外节间隙增宽,外丛状层以内结构空泡变性,细胞排列正常;电镜下各层均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广泛的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细胞间隙增宽,感光细胞膜盘结构基本正常.4mg组ERG-b波波幅下降>30%;第1~14d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有明显视网膜结构破坏,广泛空泡变性,部分感光细胞的盘膜崩解,层状结构紊乱、模糊不清.结论:PNIPAAm. PEO纳米粒的眼部耐受性良好,具有用作眼部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大剂量使用时应注意眼部安全性问题.
作者:王丽曌;王雨生;陈晓农;崔志利;杜红俊;马吉献;傅亦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利用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07/2007-12,本研究包括了9名男性化学性眼外伤患者(10眼).所有患者接受了亲属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2例眼接受了睑缝术.用环孢菌素和泼尼松龙进行全身性免疫抑制.结果:在3例眼中观察到完全角膜上皮化(30%),其中1例在术后1.5mo出现免疫排斥,角膜溶解引起穿孔,加大全身性免疫抑制剂量来控制病情.3例眼中植片无法在角膜表面重新形成上皮,被定为原发性失败.其余4眼有部分上皮形成,但上皮细胞无法完全覆盖角膜表面.术前佳矫正视力从手动到1m处数指,术后佳矫正视力从光感到20/80.有5眼视力得到改进,不需其他治疗.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干眼症和持续性炎症.结论:对于能控制泪量和眼部炎症的病例,亲属活体异体角膜缘和羊膜移植是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佳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两种粘弹性物质DuoVisc和透明质酸钠(其胜)在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切口水肿及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将复杂性白内障(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106眼,随机分成2组,其中透明质酸钠A组(其胜)53眼;其中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21眼、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32眼.DuoVisc组B组53眼;其中抗青光眼术后小瞳孔23眼、陈旧性虹膜炎瞳孔后粘连30眼.两组患者在白内障术前均有青光眼病史(且均有抗青光眼手术史)和陈旧性虹膜炎史.部分患者曾行两次以上抗青光眼手术,所有患者无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NONCON ROBO SP60000)于术前、术后1wk和术后1,3mo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随访观察,并对中央区0.25mm×0.37mm范围内进行计数密度测量.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超声能量与时间的乘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测量角膜内皮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1wk角膜水肿的患者B组明显轻于A组(P<0.01);当角膜水肿为(++~+++)时、角膜内皮损伤、丢失的修复在术后1wk,1mo内B组明显优于A组(P<0.01);术后3mo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粘弹剂DuoVisc对减少角膜术后水肿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其胜).
作者:张红言;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的时机.方法:根据CRVO发病后至接受激光治疗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为CRVO发生后4~8wk共23例23眼,B组为CRVO发生后12-16wk共9例9眼,C组为CRVO发生20wk以后共6例6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2a后A组视力>0.3者为17眼占74%;B组视力>0.3者为4眼占44%;C组视力>0.3者仅1眼占17%,2例发展成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结论:CRVO发生后早期光凝治疗对视力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晚期光凝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敏瑜;陈姚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由梅毒感染引起的视神经周围炎,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严重视力缺损得到显著改善.方法:病例报告.结果:一名66岁马来裔女性患者来我院就诊,一眼突然出现视力缺损,动眼时有疼痛感.视力无光感,右眼出现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 RAPD).血清学和放射学检查证明为梅毒性视神经周围炎.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静脉注射甲基醋酸泼尼松龙,然后长期口服类固醇,剂量逐渐降低.经过治疗,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恢复到6/18.随访4mo,未出现复发和类固醇相关的副作用.结论:本病诊断正确、治疗及时,能使患者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联合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61眼各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并应用0.4g/L丝裂霉素C浸泡,时间2min.结果:随访12mo.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3%,无持续性浅前房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创伤小、时间短,瓣的厚度均匀、表面光滑,联合丝裂霉素C,明显减少了术后滤过道的瘢痕粘连,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凌;钟晓东;华远锋;张功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的神经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从视网膜的神经功能角度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药物干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D+N组).分别于病程3,6,9,12mo取大鼠眼球制备石蜡切片,将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并将上述标本制备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结果:从病程3mo开始,DM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核变形、线粒体肿胀变性、基底膜增厚.视神经节细胞水肿,胞器减少,线粒体变性.光感受器细胞(视锥、视杆)膜盘间隙扩大,线粒体及核也有病理改变.上述病变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经过NGF治疗后,上述DM改变有所减轻,主要表现在感光细胞外节膜盘间隙较DM组缩小,平行度好转;神经细胞突起水肿减轻,胞器水肿好转.各组DM大鼠的视网膜血管、神经网膜及视神经的糖尿病性病变之间未见明显的先后冈果关系.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DM大鼠视网膜形态学上所见的视网膜血管、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有着明确的改善作用.在DR的发病过程中,视网膜血管的病变与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病变可能是同时存在、互相促进,共同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功能的损害.
作者:桑延智;刘心;柳林;吴晋晖;张媛;潘东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深低温保存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睑球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46眼有严重睑球粘连及假性胬肉的患者,进行睑球粘连松解后,应用羊膜移植重建球结膜和角膜表面,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在随访期内(平均13±3.5mo),24例患者疗效为优,眼睑球粘连均得到明显改善,眼表基本恢复正常;15例疗效为良,睑球粘连部分复发,但较术前有所改善;7例因上下睑球全粘连、结膜囊闭锁愈后效果较差.结论:对于严重的睑球粘连,深低温保存羊膜移植重建眼表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庆华;王大江;尹东芳;刘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0 引言外伤性视网膜震荡伤临床上极为常见,多发生于伤后24h内,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部常见,视力下降.重者黄斑区发生囊样变性或形成裂孔,中心视力永远丧失.
作者:李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分析基层医院扶贫白内障复明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比较随机选取的2006/2007在基层医院采取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大切口(隧道)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sutureless large incision manual cataract extraction, SLIMCE),并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手术各200例.统计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耗品及费用.结果:术后视力在0.5以上的:ECCE+IOL手术组115例(57.5%),SLIMCE+IOL手术组139例(69.5%);术中后囊膜破裂:ECCE+IOL手术组7例(3.5%),SLIMCE+IOL手术组6例(3.0%);角膜水肿:ECCE+IOL手术组13例(6.5%),SLIMCE+IOL手术组10例(5.0%).平均每例手术耗品及费用SLIMCE+IOL手术组稍高.结论:在基层医院施行扶贫白内障复明手术,手术要安全、效果要好,手术费用要低,ECCE+IOL植入手术目前还是主要的手术方式.SLIMCE+IOL植入手术采用隧道无缝线切口,操作步骤减少、时间缩短、能够减少术后散光,获得更好的效果,值得提倡.但手术耗费稍增加,对手术操作者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无论是哪一种手术方式,复明是永恒的主题,需要培养大批有爱心的技术优秀的眼科专业人员,才能使数以百万计的白内障盲患者重见光明.
作者:许道成;罗燕珊;庄曼贤;郭伟如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在大鼠正常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GF-β1和TGF-β2在视网膜中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取出大鼠正常视网膜,抽提RNA并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TGF-β1和TGF-β2的mRNA含量.结果:大鼠视网膜RNA保持完好未被降解,能够用于表达水平分析.大鼠视网膜中TGF-β2相对于β-actin的基因表达水平为0.0378±0.009,TGF-β1为0.0008±0.000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12.37,P<0.001),说明在视网膜中TGF-β的表达以TGF-β2为主,TGF-β2和TGF-β1的比值为55.00±26.61.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针对性地精确分析极少量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TGF-β在视网膜中以TGF-β2表达为主,提示可能是TGF-β2在视网膜病变中起主导作用.
作者:沈炜;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ectomy, LPI)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PAC)患者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诊断为PAC的患者33例49眼行LPI,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及房角变化.结果:通过(9.9±4.8)mo的短期随访,LPI治疗前眼压(17.69±3.25)mmHg,治疗后终末眼压(16.33±3.42)mmHg,房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宽(100%);45眼眼压得到控制,有效率92%,4眼(8%)眼压控制不佳,其中1眼(2%)手术治疗,3眼(6%)予加降眼压药物治疗.结论:对于PAC患者,LPI治疗短期内对降低眼压、加宽房角有效.
作者:柳力敏;王琳;胡悦东;万超;才娜;陈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迟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掌握其临床规律.方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12例124眼.术中在显微镜下做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做约4mm×5mm长方形1/2厚板层巩膜瓣.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切除小梁组织约1mm×3mm,剪除根部虹膜,缝合结膜瓣.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结膜下注射.结果:术后浅前房共40眼(34例);其中Ⅰ度34眼,Ⅱ度5眼,Ⅲ度1眼.发生率为32.3%.引流过畅22眼,脉络膜脱离12眼,结膜瓣渗漏3眼,房水生成不足2眼,恶性青光眼1眼.结论:(1)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多数7d内自然形成前房,若未形成,对于Ⅰ度、Ⅱ度浅前房先行保守治疗,减轻炎症的同时,前房多可自行恢复.对于Ⅲ度浅前房,先行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2)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为引流过畅所至.
作者:姚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72眼)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5,15d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3d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都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降低,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仅使变异系数发生-过性改变,可能与细胞代谢过程受影响有关,术后0.5mo左右恢复.
作者:顾永昊;柯根杰;潘红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100μmol/L CoCl2模拟缺氧环境,以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SABC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观察研究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各给药组均抑制VEGF的表达(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的表达,将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作者:李雯霖;张莉;张越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7间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61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术眼中有9例术后发生眼内炎.均于发现后立即行玻璃体切割玻璃体注药术,并做玻璃体细菌学检查,3眼细菌培养阳性,1眼证实为真菌感染.2眼治疗后无光感,1眼眼球摘除.结论:超声乳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8%,危险因素主要为结膜囊的污染和后囊膜破裂.术前严格消毒,减少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同时积极地治疗可控制其发生和发展.
作者:汪军;孟忻;黄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69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Ⅳ/Ⅴ)白内障,行颞侧或颞上方小切M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本组65例(69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5者50眼(72%),术后平均眼压为(15.22±3.9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性反应.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术后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曾新生;彭燕一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