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华;王大江;尹东芳;刘莉
目的:探讨中青年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6例36眼40岁以内中青年RVO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时间3~24mo,观察病情演变及预后.结果:36例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2例,分支静脉阻塞(BRVO)14例,其中黄斑小分支静脉阻塞(MBR-VO)2例.经应用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改善,视力提高.随访中有2例视网膜出现了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另有2例出现了黄斑水肿,共4例接受了激光治疗.结论:中青年RVO患病率低,发病可能与炎症有关,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相对明显,一般为良性病程,预后较好.但有少数病例可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5.6%)及黄斑囊样水肿,需适时激光治疗.
作者:金庆新;王雁;王春梅;王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收集我院2000/2005经症状、体征、甲状腺功能和CT证实为甲状腺相关眼病,并行眼眶减压术或复视矫正术的TA0患者共21例,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阿辛蓝染色,观察TAO的病理学改变.结果:HE染色可见脂肪间隙增宽,间质伊红红染,纤维隔形成,肌纤维断裂,纤维化,淡染,部分溶解,空泡形成,Masson染色可见肌肉间质蓝染,脂肪组织血管增多,间质蓝染;阿先蓝染色可见脂肪间质蓝染.结论:甲状腺相关眼病主要组织病理学改变有脂肪间隙增宽,纤维隔形成,血管新生;肌纤维不同程度肌浆凝集,肌纤维断裂,纤维化,淡染,部分溶解,空泡形成.急性期可见糖胺聚糖沉积,肌束间炎性细胞浸润.
作者:董凯;何为民;罗清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129例(135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在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结果:术后观察10mo,复发2眼,复发率1%.结论: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作者:高玫蕊;葛胜利;常佩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缺血是机体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引起缺血的一些原因是组织和器官的血管原发性病变;另外有一些病变虽然不是原发于血管系统,但也可通过影响血管系统进而引起组织的缺血,例如外伤所致的血管离断、炎症引起的血管闭塞以及肿瘤导致的血管压迫等;还有一些疾病,在其发生机制中存在着缺血的因素,如青光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慢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本文就国内外有关缺血性眼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分类,诊断及相关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李祯;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糖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表达.方法:原代培养周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在5mmol/L D-葡萄糖培养72h后,β-catenin免疫反应性主要表现在细胞质,在30mmol/L D-葡萄糖培养72h后,β-catenin免疫反应性显著增加,β-catenin免疫反应性主要表现在细胞核和细胞质;Western blot发现高糖组周细胞培养48,72h后β-catenin蛋白活性和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结论: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表达和活性显著增加.
作者:李养军;牛抒宇;朱宝义;严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在大鼠正常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GF-β1和TGF-β2在视网膜中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取出大鼠正常视网膜,抽提RNA并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TGF-β1和TGF-β2的mRNA含量.结果:大鼠视网膜RNA保持完好未被降解,能够用于表达水平分析.大鼠视网膜中TGF-β2相对于β-actin的基因表达水平为0.0378±0.009,TGF-β1为0.0008±0.000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12.37,P<0.001),说明在视网膜中TGF-β的表达以TGF-β2为主,TGF-β2和TGF-β1的比值为55.00±26.61.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针对性地精确分析极少量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TGF-β在视网膜中以TGF-β2表达为主,提示可能是TGF-β2在视网膜病变中起主导作用.
作者:沈炜;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和相互联系.方法:收集30例RB眼球摘除手术标本和15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RB组织中EMMPRIN、 MMP1、 MMP9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TIMP2则低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临床分期I期、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a RB病例EMMPRIN、 MMP1、 MMP9表达阳性率低于临床分期Ⅲ期、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a病例(P<0.05或P<0.01);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a RB病例TIM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a病例(P<0.05或P<0.01);RB中,EMMPRIN、 MMP1、 MMP9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0.05),TIMP2与EMMPRIN、 MMP1、 MMP9表达水平呈高度不一致性(P<0.05).结论: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RB进展、侵袭能力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调控关系.
作者:李芸;唐罗生;周清华;曹丹;杨竹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69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Ⅳ/Ⅴ)白内障,行颞侧或颞上方小切M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本组65例(69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5者50眼(72%),术后平均眼压为(15.22±3.9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性反应.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术后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曾新生;彭燕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60岁.右眼痒、不适、异物感10d.曾在外院诊断为结膜炎、干眼症,给予消炎、人工泪液眼药水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患者视力1.0,裂隙灯检查右眼睑结膜充血,轻度水肿,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角膜透明,KP(-).
作者:周妍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因素涉及各种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在角膜新生血管中广泛存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起着主要作用.一种可行的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策略是:通过特异性的中和抗VEGF抗体竞争性的结合VEGF,从而抑制VEGF活性.近年来,利用抗VEGF治疗策略,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靶向VEGF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证明.因此我们设想,局部应用新的抗VEGF药物,如贝伐单抗、兰尼单抗等可以有效地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恢复角膜透明和视力.
作者:荆国利;高晓唯;肖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联合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61眼各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并应用0.4g/L丝裂霉素C浸泡,时间2min.结果:随访12mo.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3%,无持续性浅前房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创伤小、时间短,瓣的厚度均匀、表面光滑,联合丝裂霉素C,明显减少了术后滤过道的瘢痕粘连,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凌;钟晓东;华远锋;张功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贝代单抗(bevacizumab)是近几年出现的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在眼科中,对于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可观的应用前景.
作者:宋徽;任兵;高晓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17岁,因右眼红痛伴视物不清1mo,门诊以葡萄萄炎(右)收住入院.查体全身未见明显异常.专科:视力右指数/30cm,左0.2;戴镜:右无提高左0.5.右角膜混浊,KP(+),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欠清,瞳孔约4mm(药物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品状体后囊膜色素沉着,玻璃体混浊(++++),尘状、有条索,眼底窥不清;左角膜透明,KP(±),房闪(+),玻璃体混浊,蜘蛛网状,豹纹状眼底,视盘欠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围水肿明显.
作者:夏年轻;严宏;惠延年;陈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眼,术后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对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追踪超过0.5a的261眼(217例)中32眼发生低视力(12.26%),其中术前存在的眼底病引起低视力的22眼(68.75%),弱视引起低视力的患眼4眼(12.50%),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引起的低视力6眼(18.7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发生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术前存在的眼底病变.
作者:陈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0 引言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旧称结节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1890年Groenouw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作者:王炳亮;裴森;吴爱红;韩宝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制备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训练的活体白内障动物模型.方法:狗在全身麻醉下用26号带有斜面的针刺破左眼的晶状体前囊,制备自内障模型,形成白内障后,行超声乳化手术.结果:眼部检查显示晶状体后部皮质混浊开始于穿刺术后5~7d,并于术后75d白内障全部形成,在所有的白内障形成的眼上行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所有的狗均恢复了视力.结论:考虑到无经验的眼科医生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初始阶段引起的巨大损失,我们认为这个活的动物模型明显优于目前用于训练超声乳化手术的尸体眼.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度数及类型的关系.方法:门诊3~12岁36例72只裸眼视力不能矫正到0.8的儿童,采用阿托品散瞳、电脑客观检查法、联合检影主观检查法验光.结果:远视性弱视的发生率为55%、近视性弱视发生率为25%,混合散光性弱视的发生率为83%.远视性弱视的发生要远远大于近视性弱视的发生.结论:近视、远视、混合散光是造成儿童弱视的重要原因,且屈光不正度数越大越易发生弱视,对视力损害越严重.
作者:田玉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分析基层医院扶贫白内障复明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比较随机选取的2006/2007在基层医院采取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大切口(隧道)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sutureless large incision manual cataract extraction, SLIMCE),并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手术各200例.统计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耗品及费用.结果:术后视力在0.5以上的:ECCE+IOL手术组115例(57.5%),SLIMCE+IOL手术组139例(69.5%);术中后囊膜破裂:ECCE+IOL手术组7例(3.5%),SLIMCE+IOL手术组6例(3.0%);角膜水肿:ECCE+IOL手术组13例(6.5%),SLIMCE+IOL手术组10例(5.0%).平均每例手术耗品及费用SLIMCE+IOL手术组稍高.结论:在基层医院施行扶贫白内障复明手术,手术要安全、效果要好,手术费用要低,ECCE+IOL植入手术目前还是主要的手术方式.SLIMCE+IOL植入手术采用隧道无缝线切口,操作步骤减少、时间缩短、能够减少术后散光,获得更好的效果,值得提倡.但手术耗费稍增加,对手术操作者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无论是哪一种手术方式,复明是永恒的主题,需要培养大批有爱心的技术优秀的眼科专业人员,才能使数以百万计的白内障盲患者重见光明.
作者:许道成;罗燕珊;庄曼贤;郭伟如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金纳多对实验性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c reperfusion, RIR)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眼内灌注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大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金纳多治疗组,每组10只.金纳多治疗组:耳缘静脉滴注金纳多注射液,50mg/kg.模型组、正常组不做处理,各组分别于再灌注6h后空气栓塞法处死,测定其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和MDA的含量,经光镜,电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再灌注6h后,金纳多治疗组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较模型组升高,MDA含量较模型组降低,光镜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etina ganglion cell layer, RGC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 INL)变薄,电镜下出现核固缩,线粒体空泡化,经金纳多治疗后RGCL,INL的形态学明显改善.结论:金纳多是治疗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有效制剂.
作者:李高亮;韩丽英;陶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7间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61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术眼中有9例术后发生眼内炎.均于发现后立即行玻璃体切割玻璃体注药术,并做玻璃体细菌学检查,3眼细菌培养阳性,1眼证实为真菌感染.2眼治疗后无光感,1眼眼球摘除.结论:超声乳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8%,危险因素主要为结膜囊的污染和后囊膜破裂.术前严格消毒,减少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同时积极地治疗可控制其发生和发展.
作者:汪军;孟忻;黄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