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生;彭燕一
目的:研究泪道的显微外科应用解剖,为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自体组织移植泪道再造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个成人尸头的40侧泪道标本进行了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和测量.观察泪囊和鼻泪管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和毗邻关系,测量泪囊窝的长径、前后径、深度.测量泪囊窝内侧壁的厚度,测量骨性鼻泪管上口、中部和下口的口径.并根据椭圆面积公式计算出骨性鼻泪管上口、中部和下口的横截面积.测量泪阜-鼻腔及泪囊的水平距、30°斜距、45°斜距.测量泪阜-鼻泪管上口距离和泪阜-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结果:泪囊窝的长径为(17.85±1.72)mm,泪囊窝的前后径为(6.74±1.28)mm,深度为(3.09±0.78)mm.泪囊窝中1/3部在泪前嵴、泪囊窝骨壁中垂线和泪后嵴的厚度分另为(4.03±0.89)mm,(0.61±0.36)mm,(0.63±0.24)mm,泪前嵴厚(F检验,P<0.05),泪囊窝骨壁中垂线处和泪后嵴(即:泪囊窝中央和中央偏稍后部)均较薄,两者比较差异具无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5).骨性鼻泪管上口、中部和下口横截面积分别为(29.04±3.40)mm2,(26.19±2.96)mm2,(43.50±5.60)mm2,显示中段为狭窄(Q检验,P<0.05).泪阜-鼻腔水平距、30°斜距和45°斜距分别为(17.23±0.70)mm,(14.51±1.72)mm,(17.34±2.38)mm,30°斜距短,30°斜距和45°斜距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5).泪阜到鼻泪管上口距离为(11.86±1.84)mm,泪阜到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49.9°±1.8°(48.0~54°).结论:泪阜到鼻腔及泪囊的距离和泪阜-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对鼻腔外侧壁造口部位选择、隧道的倾斜角度和自体移植组织长短的确定有指导意义.造骨孔应该从泪囊窝中央或中央稍偏后部起始,然后向前和下方扩大,隧道下斜45°为佳.全泪道再造所取移植组织的长度应大于21.22mm.
作者:陶海;马志中;吴海洋;侯世科;王朋;王伟;韩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贝代单抗(bevacizumab)是近几年出现的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在眼科中,对于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可观的应用前景.
作者:宋徽;任兵;高晓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8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其中多波长激光治疗30例47眼,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30例51眼,治疗前后检查眼底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全部病例随访3mo.结果: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组较单纯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吸收快(P<0.05).结论:中药联合多波长激光能有效促进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吸收.
作者:金兰;朱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超声乳化术已经成为了目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式.随着超声乳化术的广泛应用,该种术式对于眼前节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超声乳化术对眼前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洪颖;张纯;王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报告在西班牙Castilla-Leo地区患有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与一组来自同一地区和相同年龄人群进行比较.方法:在本次观察性前瞻性调查中,我们访问了在一家地区性诊所接受光动力学疗法的AMD患者.患者报告了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的病史,检查患者虹膜颜色并分为浅色(绿色、蓝色、灰色)和深色(淡褐色、褐色、黑色).结果:共有343名患者接受了访问,平均年龄为74.9岁(55~93岁),其中64.5%为女性,35.5%为男性,有45.1%的患者虹膜颜色被划为浅色.这些患者中,有50%有动脉性高血压,15.3%接受高胆固醇血症治疗,30.2%吸烟或者已经戒烟(女性中占80.9%).结论:在渗出性AMD患者中,虹膜颜色为浅色的频率较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其他渗出性AMD其他的风险因素有男性的吸烟习惯、未接受高胆固醇血症治疗、患者为女性身份等.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由梅毒感染引起的视神经周围炎,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严重视力缺损得到显著改善.方法:病例报告.结果:一名66岁马来裔女性患者来我院就诊,一眼突然出现视力缺损,动眼时有疼痛感.视力无光感,右眼出现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 RAPD).血清学和放射学检查证明为梅毒性视神经周围炎.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静脉注射甲基醋酸泼尼松龙,然后长期口服类固醇,剂量逐渐降低.经过治疗,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恢复到6/18.随访4mo,未出现复发和类固醇相关的副作用.结论:本病诊断正确、治疗及时,能使患者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60岁.右眼痒、不适、异物感10d.曾在外院诊断为结膜炎、干眼症,给予消炎、人工泪液眼药水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患者视力1.0,裂隙灯检查右眼睑结膜充血,轻度水肿,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角膜透明,KP(-).
作者:周妍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缺氧性损害下肼屈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的抗氧化效果以及活性氧(ROS)在此效果中的作用.方法: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研究肼屈嗪对氧化应激的作用,包括特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过氧化氢(H2O2)、叠氮化钠(NaN3),以及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用MTT检验测试细胞活性.结果:用ROS诱导的氧化应激治疗ARPE-19细胞,肼屈嗪在抵抗t-BHP、H2O2、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中表现出浓度依赖性,但对NaN3不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一作用中不涉及到一氧化氮(NO).结论:肼屈嗪在ARPE-19细胞中表现出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破坏,这一作用可能是因为对ROS的净化剂作用.所以肼屈嗪可能用于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作者:郑幼文;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斜视是一种注视方向不重合而双眼指向不同方向的视觉缺陷.其患病率为2%~5%.依斜视的不同表现,其治疗方法有:手术、眼镜、滴眼液、训练、注射液.斜视手术有不同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评估亚兹德省斜视手术的并发症和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连续10a来的200例斜视手术的并发症和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为6mo.数据被收集并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女98例,男102例,平均年龄15.31±11.7岁.外斜视和内斜视分别占43.5%和47%.斜视手术的效果和手术方式显著相关,但与斜视的发病年龄及病因无关.结论:斜视手术的效果是有效而持久的.随访可观察到长期效果和晚期并发症.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和我们的个人经验,基于过矫和欠矫的Rosenbaum Santiago表格需要被修订.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睫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调查2001/2004年因青睫综合征在我院住院行小梁切除术共追踪到12例14眼,平均随诊30mo.结果:矫正视力手术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前、后眼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合并或不合并药物治疗眼压获得控制13眼(93%),1眼(7%)不能控制需再次手术治疗.视野进步8眼(占70%),无变化1眼(10%)恶化1眼(20%),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征.结论:小梁切除术治疗青睫综合征控制眼压和保存视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宋彦华;刘哲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Ⅰ(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ypeⅠ receptor, TβRⅠ)和受体Ⅱ(TβRⅡ)基因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GF-(不同受体在视网膜中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取出大鼠视网膜,抽提RNA并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视网膜中TβRⅠ和TβRⅡ的mRNA含量.结果:TBRⅠ相对于18S的mRNA含量是0.00034±0.00013,TβRⅡ相对于18S的mRNA含量是0.0001±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视网膜中以TβRⅠ表达为主,TβRⅠ和TβRⅡ比值的平均值为3.9±1.7.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针对性地精确分析极少量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TβRⅠ的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TβRⅡ,提示这可能是与TβRⅠ及TβRⅡ本身结构特点和在TGF-β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有关.当TβRⅠ/TβRⅡ比例改变时,可影响细胞对TGF-β的应答反应,可能是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沈炜;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和相互联系.方法:收集30例RB眼球摘除手术标本和15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RB组织中EMMPRIN、 MMP1、 MMP9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TIMP2则低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临床分期I期、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a RB病例EMMPRIN、 MMP1、 MMP9表达阳性率低于临床分期Ⅲ期、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a病例(P<0.05或P<0.01);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a RB病例TIM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a病例(P<0.05或P<0.01);RB中,EMMPRIN、 MMP1、 MMP9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0.05),TIMP2与EMMPRIN、 MMP1、 MMP9表达水平呈高度不一致性(P<0.05).结论: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RB进展、侵袭能力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调控关系.
作者:李芸;唐罗生;周清华;曹丹;杨竹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对三种角膜接触镜与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能力进行比较,观察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对清除接触镜表面棘阿米巴效果的影响.方法:取市售的三种角膜接触镜分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组、亲水性软性接触镜(SCL)组、彩色角膜接触镜组,并分别与棘阿米巴悬液共同培养16h,镜下观察比较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并将彩色接触镜的有色区域和无色区域进行比较;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后,比较接触镜表面残存的棘阿米巴数量.结果:彩色接触镜组的阿米巴黏附数量高于RGP组和SCL组(P<0.05).RGP组和SCL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接触镜组其彩色区域的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高于无色区域(P<0.01).三组接触镜经吸管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与RGP组和SCL组的接触镜相比,彩色接触镜更易受到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可明显加强对接触镜表面棘阿米巴的清除效果.
作者:张丽丽;赵桂秋;车成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不同位置植入生物羊膜对滤过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住院45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小梁切除术后球结膜下植入生物羊膜(15眼),B组为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15眼).C组为单纯小梁切除术(15眼)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6mo,A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1.80~21.22mmHg,B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2.48~21.52mmHg,C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0.60~28.48mmHg,术后6mo条件成功率A、B、C三组分别为93.3%,86.7%,66.7%.结论:生物羊膜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条件成功率.球结膜下植入羊膜操作简单,条件成功率高于其他两组,同时加固了球结膜,减少薄壁滤过泡的发生.
作者:张娇;王雅文;陈宾;李若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17岁,因右眼红痛伴视物不清1mo,门诊以葡萄萄炎(右)收住入院.查体全身未见明显异常.专科:视力右指数/30cm,左0.2;戴镜:右无提高左0.5.右角膜混浊,KP(+),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欠清,瞳孔约4mm(药物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品状体后囊膜色素沉着,玻璃体混浊(++++),尘状、有条索,眼底窥不清;左角膜透明,KP(±),房闪(+),玻璃体混浊,蜘蛛网状,豹纹状眼底,视盘欠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围水肿明显.
作者:夏年轻;严宏;惠延年;陈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糖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表达.方法:原代培养周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在5mmol/L D-葡萄糖培养72h后,β-catenin免疫反应性主要表现在细胞质,在30mmol/L D-葡萄糖培养72h后,β-catenin免疫反应性显著增加,β-catenin免疫反应性主要表现在细胞核和细胞质;Western blot发现高糖组周细胞培养48,72h后β-catenin蛋白活性和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结论: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表达和活性显著增加.
作者:李养军;牛抒宇;朱宝义;严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介绍一种改良的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眼球跟踪测试方法.它材料易得,结果判断清晰明确,操作简单,节约眼球跟踪测试片,有效地提高了测试的效率,降低了成本.
作者:孙涛;植玉婷;胡碧兰;高松;班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新型缓释给药载体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方法: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1mg/0.1mL,2mg/0.1mL, 3mg/0.1mL, 4mg/0.1mL)的PNIPAAm-PE0纳米稀释液后于不同时间点行裂隙灯、检眼镜、视网膜电图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不同浓度稀释液局部点眼,观察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结果:兔眼角结膜对检测浓度范围内的PNIPAAm-PEO有良好耐受性,眼部无刺激症状.玻璃体腔内注射1mg和2mg组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反应.3mg组眼底检查无异常,ERG-b波1~3d下降幅度>30%,第7~14d略有恢复;第14d光镜下视网膜部分感光细胞外节间隙增宽,外丛状层以内结构空泡变性,细胞排列正常;电镜下各层均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广泛的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细胞间隙增宽,感光细胞膜盘结构基本正常.4mg组ERG-b波波幅下降>30%;第1~14d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有明显视网膜结构破坏,广泛空泡变性,部分感光细胞的盘膜崩解,层状结构紊乱、模糊不清.结论:PNIPAAm. PEO纳米粒的眼部耐受性良好,具有用作眼部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大剂量使用时应注意眼部安全性问题.
作者:王丽曌;王雨生;陈晓农;崔志利;杜红俊;马吉献;傅亦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农村50岁以上人群眼压(IOP)不对称性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无确诊史的调查,分析眼压不对称性与原发性青光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03-07/12在陕西省洋县、靖边县及富平县对50岁以上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询问青光眼确诊史、家族史、发作史和手术史,并进行相关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外眼、眼前节、前房深度、眼底等,可疑青光眼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复查眼压、检查前房角、进行激发试验、检查视野等.双眼眼压之差≥3mmHg定义为眼压不对称性.服用抗青光眼药物者、有诊断史的青光眼患者、接受过白内障手术者及有不可信眼压的受检者不做为调查对象.结果:共调查50岁以上观察对象2125例,其中有1775例完成了青光眼的相关检查,受检率为83.53%.在排除了83例服用抗青光眼药物或有青光眼诊断史、或曾接受过白内障手术及眼压不可信的受检者后,共有1692例符合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调查发现共有23例无青光眼确诊史的患者,患病率为1.36%(95%CI,0.88,2.07).眼压不对称性共有124例,患病率为7.3%(95%CI,6.2,8.7).通过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显示眼压不对称性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P=0.012).双眼中高眼压>21mmHg的受检者眼压不对称性的患病率(35.7%)明显高于高眼压≤21mmHg的受检者(7.1%).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压不对称性与无确诊史的原发性青光眼有显著性关联(OR为3.68;95%CI,1.37,9.86).此联系在双眼中的高眼压≤21mmHg的受检者中依旧保持(OR为4.74;95%CI,1.16,19.35).结论:对于那些没有出现高眼压并且还未诊断为青光眼的患者,眼压不对称性与原发性青光眼关联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青光眼时,眼压不对称性可作为一个有价值的诊断参考指征.
作者:张小玲;任百超;何媛;陈莉;孙乃学;杨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6例36眼40岁以内中青年RVO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时间3~24mo,观察病情演变及预后.结果:36例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2例,分支静脉阻塞(BRVO)14例,其中黄斑小分支静脉阻塞(MBR-VO)2例.经应用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改善,视力提高.随访中有2例视网膜出现了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另有2例出现了黄斑水肿,共4例接受了激光治疗.结论:中青年RVO患病率低,发病可能与炎症有关,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相对明显,一般为良性病程,预后较好.但有少数病例可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5.6%)及黄斑囊样水肿,需适时激光治疗.
作者:金庆新;王雁;王春梅;王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