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网膜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

陈伟;彭秀军

关键词:凋亡, 视网膜, Bcl-2基因家族
摘要:细胞凋亡与视网膜光损伤、视网膜变性、青光眼等多种眼病中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神经节细胞等的死亡有密切关系,是视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凋亡调控基因bcl-2家族成员可分为凋亡阻遏基因(bcl-2、bcl-XL、mcl-1、bag-1、a1等)和凋亡促进基因(bax、bak、bcl-Xs、bik、bad等),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通过组成和/或影响同二聚体与异二聚体的不同比例而介导其对细胞存活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就一些伴有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常见眼病所致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晶状体内异物1例

    晶状体内异物罕见,约占所有眼内异物的5%,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我们根据晶状体内异物的大小,位置,性质及感染的风险进行相应的处理.本文报告了1例左眼晶状体内金属异物的51岁患者,通过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将晶状体摘除并将晶状体内异物取出,然后植入一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视力.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度数及类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度数及类型的关系.方法:门诊3~12岁36例72只裸眼视力不能矫正到0.8的儿童,采用阿托品散瞳、电脑客观检查法、联合检影主观检查法验光.结果:远视性弱视的发生率为55%、近视性弱视发生率为25%,混合散光性弱视的发生率为83%.远视性弱视的发生要远远大于近视性弱视的发生.结论:近视、远视、混合散光是造成儿童弱视的重要原因,且屈光不正度数越大越易发生弱视,对视力损害越严重.

    作者:田玉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眼球跟踪测试方法的改良

    介绍一种改良的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眼球跟踪测试方法.它材料易得,结果判断清晰明确,操作简单,节约眼球跟踪测试片,有效地提高了测试的效率,降低了成本.

    作者:孙涛;植玉婷;胡碧兰;高松;班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雌激素对光诱导的视网膜电图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光诱导的视网膜电图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去势组、去势+雌激素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去势组、去势+雌激素组大鼠接受12h亮12h暗(12:12)的循环光照射,共14次.行右眼的暗视蓝光ERG、暗视白光ERG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暗视蓝光、暗视白光ERG b波振幅分别为87.6±20.2μV、231.2±27.7μV,去势组为24.3±8.4μV、38.5±11.9μV,去势+雌激素组40.0±10.6μV、66.6±17.0μV.去势组与去势+雌激素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q=-3.0129,P=0.005;q=-3.4822,P=0.002).结论:雌激素对光诱导的视网膜电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代艳;欧阳俊;陈小虎;王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2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hthy, 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主要并发症,为我国四大致盲眼病之一.DR的病理基础是微血管病变,研究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对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是一类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多肽,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本研究选择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在不同时相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基因表达情况,观察和分析TGF-β2的动态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10w龄正常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D大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浓度大于16.7mmol/L定为糖尿病模型大鼠,于第4,8,12,16,20,24wk分别分离视网膜,液氮保存,应用RT-PCR检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不同时相点TGF-β2的基因表达.结果:(1)制备大鼠视网膜总RNA,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显示RNA样品完好无降解,能够用于基因表达分析.(2)用STZ成功诱导建立了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TGF-β2 mRNA表达于4wk时升高,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8wk时则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12wk时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8wk时已出现上升趋势;16wk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0wk时则开始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4wk时继续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GF-β2的mRNA表达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较对照组于第8wk、12wk时明显降低,第24wk时明显升高,可以看出TGF-β2随时间变化呈双相性.一方面说明TGF-β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控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TGF-β2在DR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沈炜;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氩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时机探讨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的时机.方法:根据CRVO发病后至接受激光治疗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为CRVO发生后4~8wk共23例23眼,B组为CRVO发生后12-16wk共9例9眼,C组为CRVO发生20wk以后共6例6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2a后A组视力>0.3者为17眼占74%;B组视力>0.3者为4眼占44%;C组视力>0.3者仅1眼占17%,2例发展成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结论:CRVO发生后早期光凝治疗对视力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晚期光凝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敏瑜;陈姚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视盘边缘出血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视盘边缘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眼底检查时发现的98例视盘边缘出血者进行视力、视野、眼压、三面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血压检查.部分病例迸行了头颅CT扫描和实验室检查.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视盘边缘出血的相关疾病.结果:除1例未查出确切的原因外,其余97例中与盘缘出血相关的疾病有14种.结论:盘缘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体征.盘缘出血不但与眼部本身的一些病变如:视盘水肿、AION、视盘的非特异性炎症、眼外伤等相关;而且与某些先天性视盘病变以及一些全身疾病有关;还应特别注意是否有青光眼的存在.临床上发现有盘缘出血者应该进行详细全面地检查,尽可能找出相关的疾病.

    作者:金庆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D105特异性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和筛选

    目的:使用Pgenesil-1质粒构建CD105RNA干扰重组体,在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筛选高效抑制CD105基因表达的shRNA.方法:根据CD105基因序列信息设计了3条shRNA以及1条非特异阴性序列,利用含U6启动子的表达质粒Pgenesil-1构建其RNA干扰重组体.采用视网膜下注射的方法使shRNA表达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观察质粒所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情况.根据不同的表达质粒对BN大鼠CNV模型2wk时CD105基因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与空白对照及仅加转染试剂组比较分析,筛选有效的抑制序列.结果:转染后1d,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有明显的绿色荧光分布于实验眼视网膜全层,包括RPE层.2~3wk荧光强度比1wk增强,并持续表达4wk.空白对照眼无绿色荧光表达.构建了3条CD105shRNA和阳性对照Pgenesil-HK,基因测序证实目的序列成功插入质粒Pgenesil-1中.研究发现不同的质粒转染后对CD105在CNV高峰期的表达干预效果不同.Pgenesil-eng2和Pgenesil-eng3可明显抑制CNV模型在2wk时CD105mRNA的表达,抑制效率分别为(78±5)%(P<0.01);(52±3)%(P<0.01).转染Pgenesil-engl, Pgenesil-HK组及仅加转染试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105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阳离子脂质体辅助下,Pgenesil-1质粒可以成功地将目的基因转染至大鼠视网膜各层次,且表达强度高,时间长于4wk.Pgenesil-eng2能明显抑制BN大鼠视网膜组织CD105mRNA的表达.

    作者:屈超义;唐罗生;曾杰西;陈百华;罗静;魏为;王文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视网膜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

    细胞凋亡与视网膜光损伤、视网膜变性、青光眼等多种眼病中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神经节细胞等的死亡有密切关系,是视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凋亡调控基因bcl-2家族成员可分为凋亡阻遏基因(bcl-2、bcl-XL、mcl-1、bag-1、a1等)和凋亡促进基因(bax、bak、bcl-Xs、bik、bad等),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通过组成和/或影响同二聚体与异二聚体的不同比例而介导其对细胞存活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就一些伴有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常见眼病所致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彭秀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反应停对大鼠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目的:研究反应停(thalidomide)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导CNV模型,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A组)、反应停灌胃组(B组)和反应停球结膜下注射组(C组).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检测碱烧伤后各时间点不同处理方法大鼠CNV的生长情况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B组和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均显著少于A组(P均<0.05);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少于B组(P均<0.05).结论:反应停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发CNV的生长,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的表达.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

    作者:许荣;张明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NPTS三种植入物疗效的随机对照

    目的:观察NPTS术中植入SKGE胶、羊膜、自体巩膜3种植入物的治疗原发性开角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设计,将药物控制不良的84例(93眼)POAG患者分为常规组27例(31眼).羊膜组28例(32眼),巩膜组29例(30眼),3组施行相同的手术过程,分别植入SKGE生物胶,人胎盘羊膜和自体巩膜.结果:术后3组视力、眼压动态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KGE生物胶、羊膜、自体巩膜均可作为NPTS植入物,但羊膜、自体巩膜取材便利、经济,可望成为更为合适的NPTS植入材料,有一定应用前景.

    作者:徐德华;郝丽;刘文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Toric IOL在眼科中的应用

    Toric IOL,又称散光人工晶状体,是将散光矫正与人工晶状体的球镜度数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Toric IOL可使白内障合并散光的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效果.本文回顾了Toric IOL的发展史,全面讨论了Toric IOL植入的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术后临床效果观察,分析探讨了Toric IOL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作者:董丛;毕宏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自体组织移植泪道再造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泪道的显微外科应用解剖,为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自体组织移植泪道再造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个成人尸头的40侧泪道标本进行了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和测量.观察泪囊和鼻泪管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和毗邻关系,测量泪囊窝的长径、前后径、深度.测量泪囊窝内侧壁的厚度,测量骨性鼻泪管上口、中部和下口的口径.并根据椭圆面积公式计算出骨性鼻泪管上口、中部和下口的横截面积.测量泪阜-鼻腔及泪囊的水平距、30°斜距、45°斜距.测量泪阜-鼻泪管上口距离和泪阜-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结果:泪囊窝的长径为(17.85±1.72)mm,泪囊窝的前后径为(6.74±1.28)mm,深度为(3.09±0.78)mm.泪囊窝中1/3部在泪前嵴、泪囊窝骨壁中垂线和泪后嵴的厚度分另为(4.03±0.89)mm,(0.61±0.36)mm,(0.63±0.24)mm,泪前嵴厚(F检验,P<0.05),泪囊窝骨壁中垂线处和泪后嵴(即:泪囊窝中央和中央偏稍后部)均较薄,两者比较差异具无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5).骨性鼻泪管上口、中部和下口横截面积分别为(29.04±3.40)mm2,(26.19±2.96)mm2,(43.50±5.60)mm2,显示中段为狭窄(Q检验,P<0.05).泪阜-鼻腔水平距、30°斜距和45°斜距分别为(17.23±0.70)mm,(14.51±1.72)mm,(17.34±2.38)mm,30°斜距短,30°斜距和45°斜距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5).泪阜到鼻泪管上口距离为(11.86±1.84)mm,泪阜到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49.9°±1.8°(48.0~54°).结论:泪阜到鼻腔及泪囊的距离和泪阜-鼻泪管上口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对鼻腔外侧壁造口部位选择、隧道的倾斜角度和自体移植组织长短的确定有指导意义.造骨孔应该从泪囊窝中央或中央稍偏后部起始,然后向前和下方扩大,隧道下斜45°为佳.全泪道再造所取移植组织的长度应大于21.22mm.

    作者:陶海;马志中;吴海洋;侯世科;王朋;王伟;韩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Bevacizumab (Avastin)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应用新进展

    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因素涉及各种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在角膜新生血管中广泛存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起着主要作用.一种可行的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策略是:通过特异性的中和抗VEGF抗体竞争性的结合VEGF,从而抑制VEGF活性.近年来,利用抗VEGF治疗策略,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靶向VEGF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证明.因此我们设想,局部应用新的抗VEGF药物,如贝伐单抗、兰尼单抗等可以有效地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恢复角膜透明和视力.

    作者:荆国利;高晓唯;肖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Ⅱ在大鼠视网膜中基因表达的定量检测

    目的: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Ⅰ(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ypeⅠ receptor, TβRⅠ)和受体Ⅱ(TβRⅡ)基因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GF-(不同受体在视网膜中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取出大鼠视网膜,抽提RNA并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视网膜中TβRⅠ和TβRⅡ的mRNA含量.结果:TBRⅠ相对于18S的mRNA含量是0.00034±0.00013,TβRⅡ相对于18S的mRNA含量是0.0001±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视网膜中以TβRⅠ表达为主,TβRⅠ和TβRⅡ比值的平均值为3.9±1.7.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针对性地精确分析极少量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TβRⅠ的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TβRⅡ,提示这可能是与TβRⅠ及TβRⅡ本身结构特点和在TGF-β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有关.当TβRⅠ/TβRⅡ比例改变时,可影响细胞对TGF-β的应答反应,可能是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沈炜;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IOL-Master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比较Zeiss IOL-Master与传统超声生物测量在人工晶状体测量中的准确性,并探讨不同测量方法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分析2007-11/2008-01在我院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1例147眼,根据眼轴长度(L)分别分为五组(L≤22mm,22mm28mm),术前分别用Zeiss IOL-Master,超声生物测量仪及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用Zeiss IOL-Master和超声生物测量仪测得的眼轴长度:L≤22mm组分别为21.69±0.298mm和21.97±0.623mm(P>0.05);22mm0.05);24.5mm0.05):26mm0.05);L>28mm组分别为31.59±1.852mm和31.22±1.718mm(P>0.05).两种方法测得的眼轴长度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性.用IOL-Master和超声生物测量仪测得的各组的人工晶状体度数:L≤22mm组分别为23.73±1.29D和22.94±1.44D(P>0.05);22mm0.05);24.5mm0.05);L>28mm组分别为-4.28±4.52D和-3.53±4.76D(P>0.05),显示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IOL Master和角膜曲率计检测到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3.65±1.62和43.70±1.71,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OL-Master用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测量具有非接触、精确性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和患者容易接受的特点.而传统的超声生物测量要接触患者角膜,对操作者的手法及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较高,但在屈光间质混浊明显的患眼测量中则明显较IOL-Master更为准确,因此临床上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及计算公式以获得准确地人工晶状体度数.

    作者:钟勇;宋德禄;金玉梅;许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药对大鼠晶状体老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干预作用

    目的:分析抗氧化中药参乌胶囊(Shenwu capsule, SW)、二苯乙烯苷(tetrahydroxystilbene glucoside, TSG)对晶状体老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分为增龄组及中药干预组,增龄组按月龄不同分为1,3,6,12,18,24共6组,每组10只;中药干预组分为参乌胶囊低剂量[SW(L)]、高剂量[SW(H)]、二苯乙烯苷低剂量[TSG(L)]、高剂量[TSG(H)]4组,分别为10,8,10,8只;药物十预组大鼠均为24mo龄,从21mo龄开始,SW(L),SW(H)组分别给予参乌胶囊0.8g/kg和1.6g/kg灌胃;TSG(L),TSG(H)组分别给予TSG0.03g/kg和0.06g/kg灌胃;老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至24mo,共3mo.处死动物取出眼球,自赤道部切开眼球,完整取出晶状体,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与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组织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结果:大鼠晶状体GSH含量1,3,6,12,18,24mo龄、SW(L),SW(H),TSG(L),TSG(H)分另为30.5±7.4,33.3±6.1,29.0±3.1,28.6±4.8,22.0±4.2,20.5±3.2,21.9±3.2,23.1±5.1,20.2±4.4,18.8±2.5mg/gpr;增龄组GSH含量F检验P<0.01,GSH含量与月龄负相关(P<0.01),各用药组与24mo龄组GSH含量F检验P>0.05.大鼠晶状体SOD含量1,3,6,12,18,24mo龄、SW(L),SW(H),TSG(L),TSG(H)分另为41.1±2.1,42.3±2.7,38.6±3.0,38.7±5.2,34.1±1.8,31.9±4.9,30.2±3.2,32.7±3.3,29.8±3.3,32.5±6.0μkat/gpr;增龄组SOD含量F检验P<0.01,SOD含量与月龄负相关(P<0.01).各用药组与24mo组SOD含量F检验P>0.05.大鼠晶状体MDA含量1,3,6,12,18,24mo龄、SW(L),SW(H),TSG(L),TSG(H)分另为49.6±4.4,52.2±3.8,53.1±6.4,53.6±4.7,59.8±4.2,62.2±3.9,61.6±2.9,63.6±5.8,58.1±13.6,57.9±7.6nmol/gpr;增龄组MDA含量F检验P<0.01,MDA含量与月龄正相关(P<0.01),各用药组与24mo组MDA含量F检验P>0.05.结论:大鼠晶状体GSH,SOD及MDA随年龄增长分别呈降低、降低、升高趋势,抗氧化能力下降之后抗氧化药物对此无预防作用.

    作者:卢艳;赵可浩;李林;王蓉;张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联合丝裂霉素C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联合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61眼各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并应用0.4g/L丝裂霉素C浸泡,时间2min.结果:随访12mo.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3%,无持续性浅前房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创伤小、时间短,瓣的厚度均匀、表面光滑,联合丝裂霉素C,明显减少了术后滤过道的瘢痕粘连,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凌;钟晓东;华远锋;张功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内炎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7间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61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术眼中有9例术后发生眼内炎.均于发现后立即行玻璃体切割玻璃体注药术,并做玻璃体细菌学检查,3眼细菌培养阳性,1眼证实为真菌感染.2眼治疗后无光感,1眼眼球摘除.结论:超声乳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8%,危险因素主要为结膜囊的污染和后囊膜破裂.术前严格消毒,减少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同时积极地治疗可控制其发生和发展.

    作者:汪军;孟忻;黄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LASIK术前近视眼周边视网膜病变的观察与治疗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的发生情况,以及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施行LASIK术的连续性病例550例(1100眼)的术前资料,在对所有患者术前扩瞳后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周边视网膜情况并记录,对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如格变、囊样变、干性裂孔、视网膜浅脱离等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结果:在全部患眼的检查中,发现各类视网膜变性350眼(31.82%),其中,171眼发现格变(48.86%)、98眼发现囊变(28.00%)、144眼发现霜变(41.14%)、90眼发现不压白变(25.71%)、32眼发现铺路石样变(9.14%)、38眼发现干性裂孔(10.86%)、6眼则发现裂孔伴局限性浅脱离(1.71%).其中191眼(54.57%)仅发现有一种视网膜变性,115眼(32.86%)发现有两种变性,44眼(12.57%)发现有3种或3种以上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周边各种退行性病变的分布位置,265眼(75.71%)中发现颞上象限病变,177眼(50.57%)中发现颞下象限病变,78眼(22.29%)中发现鼻上象限病变,59眼(16.86%)中发现鼻下象限病变.其中,207眼(59.14%)病变范围累及一个象限,92眼(26.29%)累及两个象限,51眼(14.57%)累及三个或四个象限.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43例患者(48眼)施行了眼底氩激光治疗.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干性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患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对眼底经光凝后行LASIK的患者,在3~6mo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三面镜详查眼底是十分有必要,对发现的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及时予以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桑延智;刘心;吴晋晖;潘东艳;赵春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