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萍;孙时英;牛建军
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构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家族中的明胶酶.MMP-2,MMP-9作为MMPs家族分布广的两种亚型,参与了多种眼科疾病的病理过程,如翼状胬肉、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及黄斑变性等.我们就其结构、功能、在眼科疾病中作用以及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康剑书;何为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免费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治疗.观察施行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施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效果.结果:术后1wk裸眼或矫正视力0.5~1.5者1 205眼(93.41%);平均散光为1.15±0.53D.且1mo后基本恢复术前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为11.94%,且较轻,多能康复.结论: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方法可行.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陈开恩;张熙健;郭月珍;李慧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1岁,因左眼渐进性眼球突出6mo于2004-09-15入院.患者人院6mo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球突出,无眼胀、眼痛及畏光流泪,无视力下降.半年来眼球突出逐渐加重.
作者:刘燕;王为农;严宏;崔鹏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泪道激光术后药物灌注与留置泪道引流管两种方法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Nd:YAG激光疏通泪道,A组38例40眼,激光疏通泪道后联合新型泪道引流管留置3mo.B组45例49眼,激光疏通泪道后注入典必殊药膏.术后随访3~6mo,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泪道激光疏通术后留置泪道引流管与药物灌注,两种方法均有明显效果.治愈33眼,治愈率82.5%,好转4眼,好转率10.0%,总有效率92.5%;B组:治愈21眼,治愈率42.9%,好转13眼,好转率26.5%,总有效率69.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291,P<0.05).结论:泪道激光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安全有效,联合留置新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方法疗效明显提高.
作者:刘夫玲;李虹;曾艳平;王倩;林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LASIK手术后泪液稳定性及功能性视力的变化.方法:我们对2008-04/06在我院接受LASIK治疗近视的48例患者(96眼)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在术前、术后1d;1wk;1,3,6mo进行干跟症状问卷调查,检测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test values,STV)、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sodium fluorescein,FL)、比较功能性视力(functional visual acuity,FVA)与基础视力(baseline VA)的差值(FVA').结果:术前有15眼(16%)有干眼症状,术后分别有91眼(95%),82眼(85%),57眼(59%),43眼(45%),32眼(33%)在术后1d;1wk;1,3,6mo表现有干眼症状;术后第1d BUT由术前7.06±2.04s缩短至4.4±1.8s(t=2.65,P=0.00),ST Ⅰ由术前12.7±6.6mm增加到14.5±6.6mm(t=1.76,P=0.036),STⅡ由术前7.2±2.4mm减少到5.47±2.02mm(t=1.68,P=0.00),术前FL评分1.0±0.8,术后1d增多到1.4±1.0(t=0.375,P=0.002).术后6mo除ST Ⅰ 10.6±7.0mm,仍低于术前(t=1.83,P=0.03),其余参数均恢复至术前水平.FVA'术后1d由术前0.50±0.37增加至0.62±0.35(t=1.146,P=0.025),1wk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术后干眼是LASIK矫正近视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影响BUT,STⅠ,STⅡ.LASIK术后早期功能性视力有所下降,1wk后逐渐好转.
作者:哈文静;徐惠芳;邹文青;李静;顾青;贾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甘糖酯(propylene glycol mannate sulfate,PGMS)对囊袋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增殖、移行的抑制作用.方法:新鲜处死的兔眼,模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体外环形撕囊,水核分离,去除核与皮质,游离晶状体囊袋并固定,建立RLEC体外培养的囊袋模型.实验组分别用0.2,0.4,0.8g/L的PGMS浸泡晶状体囊袋,作用时间分别为2,5,10min,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上述处理后,囊袋标本置含50mL/L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7d后观察RLEC增殖、移行情况并行组织病理学、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随着PGMS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移行的速度明显减慢,其中浓度为0.8g/L,作用时间5min和10min两组,显著抑制RLEC生长(P<0.05).对照组后囊上RLEC增殖、移行速度较快,培养7d后所有标本后囊细胞覆盖率达100%.电镜下对照组细胞结构完整;0.4g/L及0.8g/L实验组细胞退变明显.结论:甘糖酯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的增殖和移行.
作者:黄瑾;谢莉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光对视网膜的损伤能诱发活性氧自由基产生,使视网膜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从而造成细胞一系列损伤、凋亡、生物膜溶解和细胞坏死,导致感光细胞的凋亡和视网膜变性,引发眼病,甚至导致视力丧失.目前国内外对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治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我们就从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和多方面的防治进行归纳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赵玉萍;孙时英;牛建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报道因颈内动脉严重狭窄致眼动脉缺血1例.方法:病历报道.结果:患者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3a余,近2mo晨起视物模糊加剧,下半侧视物不见为重就诊,追问病史,有短暂黑矇发作病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局限重度狭窄,左眼动脉流速低.行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术后自觉症状改善.结论:青光眼视野的缺失除眼压的升高外,应注意眼动脉的缺血.
作者:黄映湘;高凤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长期硅油填充眼的眼部改变,分析其长期填充的原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硅油填充时间≥12mo的临床病例资料共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27月龄~72岁.包括:外伤性视网膜脱离11例;眼球破裂伤11例;眼球穿通伤3例;球内异物5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9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例.对硅油填充时间、视力、视网膜在位情况及眼部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硅油填充时间为12mo~13a,平均34mo.视力提高者23例(52%),下降者8例,无改善者13例.37例(84%)视网膜完全复位,6例部分复位,1例未复位.并发症包括:并发性白内障10例;高眼压4例;低眼压2例;硅油乳化7例;带状角膜变性9例;角膜内皮失代偿3例;眼球萎缩3例;视神经萎缩2例;虹膜囊肿及结膜下囊肿各1例;无明显并发症者10例,占23%.结论:硅油长期眼内填充对于部分特殊病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合理性,突出强调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的重要性.
作者:李晓艳;张卯年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简称D3]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增殖的影响.方法: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常规培养,取对数期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将含有细胞和培养液不含D3的空白对照组,只含有培养液不含有细胞及D3的调零组,含有无水乙醇(10-4 mol/L)、细胞和培养液的阴性对照组,含有不同浓度(10-10,10-9,10-8,10-7 mol/L)的D3组,分别处理24,48,72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在490nm波峰处吸光度A值,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FCM检测10-7 mol/L D3处理细胞48h后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24和48h 10-8和10-7 mol/L D3组A值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72h各处理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 mol/L D3 48h后,G1和S期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百分比分别为(65.3±2.4)%和(30.0±1.4)%,与对照组[(57.4±1.5)%和(39.0+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25-(OH)2D3在10-7和10-8mol/L对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使hLEC部分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1期.
作者:宁宏;李春苗;李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86例112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被随机分为:使用曲安奈德前房注射的研究组42例56眼和不使用曲安奈德前房注射的常规处理对照组44例56眼,观察主要的术后并发症.结果:在研究组中,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瞳孔粘连、眼压升高的发生分别为6眼(10.7%)、2眼(3.6%)、0眼、2眼(3.6%).对照组中,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瞳孔粘连、眼压升高的发生分别为15眼(26.8%)、8眼(14.3%)、4眼(7.1%)、9眼(16.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控制术后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的方法.
作者:张祺;王晋瑛;鲁铭;冯劼;胡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0引言巩膜葡萄肿是指由于巩膜的先天异常或病理性损害,巩膜连同相应部位的葡萄膜一起向外膨出,状如葡萄的紫黑色隆起[1].患者多以眼球突出或眼球胀痛就诊于眼科,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闫小琳;杨秀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羊膜移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3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将127例127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A组45例45眼行羊膜移植术;B组40例40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C组42例42眼行羊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12~24mo,分析对比3种不同术式的手术复发率.结果:A组10眼复发,复发率为22.2%;B组9眼复发,复发率为22.5%;C组3眼复发,复发率为7.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羊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琳;牟莉;李明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材料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2008年经下睑睫毛下皮肤入路开眶术治疗26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术前眼球内陷(与健眼差值-3~-6mm)22例、复视18例、眼肌运动受限26例;术后眼球内陷改善(与健眼突出度差值≤±1.5mm)22例、4例眼球内陷残留(与健眼差值-3~-4mm),14例复视完全消失、4例复视有所改善,眼球运动无受限18例、受限减轻8例.手术未影响视力,术后随访期间无HA复合材料感染、排出及移位等并发症.结论:临床表现明显的眼眶爆裂性骨折及早修复效果好,HA复合材料作植人物眶内骨折充填安全有效,是重建眶壁理想的生物材料.
作者:胡继发;周太平;邓坤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肉毒杆菌毒素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在眼科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相关文献,简要的阐述了肉毒杆菌毒素A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阿拉腾其木格;艾育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眼表疾病和溢泪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功能性溢泪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综述了功能性溢泪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及目前存在的尚待解决问题.
作者:马雪莲;陶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49眼高度近视眼患者,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患眼手术前后视力,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12(平均8.5)mo.结果:术后49眼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其中术后裸眼视力≥0.5者28眼(57%),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41眼(84%);术后发生后囊混浊5眼(10%),均行YAG激光治疗;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2%).随访期内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眼底出血、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虹;龚永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三维频域OCT鉴别黄斑全层裂孔,板层裂孔,假性黄斑裂孔.方法:对53例58眼临床直接或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疑似或诊断为黄斑裂孔者进行3D频域OCT及2D-OCT,或FFA鉴别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使用3D频域OCT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三维频域OCT可直观的显示黄斑裂孔的三维结构,对不同类别黄斑裂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感光细胞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进行更准确的测量,全面直观的观察不同类别黄斑裂孔的病变层次和病理形态学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诊断鉴别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作者:石安娜;石浔;刘维峰;金昱;曾瑛;廖小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大泡性角膜病变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新鲜羊膜移植进行治疗的13例13眼大泡性角膜病变,其中人工晶状体眼10例,绝对期青光眼2例,外伤性晶状体前脱位1例.对13例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大泡消失例数、羊膜溶解时间、角膜上皮完全修复时间、视力改善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与报告中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其他治疗方法上述指标比较.结果:13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中10例在术后3d内疼痛消失,13例大泡消失,14d内移植的新鲜羊膜全部溶解,无1例出现排斥反应,14d内角膜上皮完全修复,与报告中除角膜移植外的视力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与其余同类方法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是取材方便、费用低廉、效果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文军;张娟;彭秧生;范胜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眼球摘除术后羟基磷灰石(hydroxyopatite,HA)眼座Ⅱ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0例10眼眼球摘除术后HA义眼座Ⅱ期植入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3a,10例患者中8例患儿结膜创口Ⅰ期愈合,有1例义眼台暴露,1例结膜肉芽肿.所有患者术后眼窝饱满,义眼活动度良好,外形得到较大改善.结论:RB眼球摘除术后Ⅱ期HA眼座植入可以很好地改善患儿外观,促进眶骨发育.
作者:张士倩;万川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