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刚;陶利娟;郭燕;王平
目的:探讨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无血清低钙培养基(KSFM)和含100mL/L胎牛血清的KSFM中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培养基中角膜上皮细胞的群体倍增(PD).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在KSFM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可稳定传代超过25代,但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细胞仅能存活3代.在KSFM中,培养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表达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当培养基中加入胎牛血清后,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呈扁平状; involucrin表达显著增强.结论:胎牛血清可抑制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生、诱导其分化.
作者:马小力;阙艳红;孔珺;刘汉强;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探讨更好的弱视治疗模式.方法:将116例200眼弱视儿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配戴合适矫正眼镜后进行弱视综合治疗,治疗方案由眼科医师制定,实验组弱视训练在各幼儿园进行,对照组按常规在家进行.结果:经过2a治疗,实验组基本治愈率为87.4%,对照组为74.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及时、规范、有序,可提高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弱视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庆慧;杨娅;王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慢性泪囊炎的病原菌谱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的现状,探索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10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局部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04例患者病原菌阳性者76例,共检出22种病原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20.2%),草绿色链球菌16株(15.4%),铜绿假单胞菌7株(6.7%),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5.8%),季也蒙假丝酵母菌1株.检出的病原菌对氯霉素的敏感率均较低,检出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100%.几种常见病原菌中,对氧氟沙星和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的敏感率都较高.在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菌株的分布差异性的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未用过抗生素或只用过一种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用过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病程在病原菌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敏感性的影响差异性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病程短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病程长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结论:慢性泪囊炎病原菌的菌群较5a前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趋向于更广泛的病原菌种类.病原菌对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有较高的敏感率.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有一定影响,病程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的敏感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卢玺;侯世科;陶海;刘爽;王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紫外线辐射致SD大鼠白内障的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条件.方法:将出生后6wk体质量约180g的24只雄性SD大鼠,每只腹腔注射100g/L水合氯醛0.6~0.7mL(0.35mL/100g)进行麻醉,置于300nm紫外线灯下,固定相对位置、距离,分别照射SD大鼠双眼(双星明眼液和新福林眼液常规扩瞳后,每天15min 1次,累计照度为每天9kJ/m2,连续7d).结果:辐射后2d即开始出现轻度晶状体混浊,第7d可形成典型皮质性白内障(20/24,其他3只大鼠发生单眼电光性眼炎,角膜呈雾状混浊,另外1只因注射麻药过量致死).结论:本法可快速制作紫外线辐射白内障大鼠模型;诱发白内障多为前后囊下皮质性白内障.
作者:崔蓓;付清;柳林;李闻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探讨青光安颗粒预防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回升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2.5倍,5倍,10倍,20倍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和5倍益脉康含药血清,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12,24,36h,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和MTT法检测的细胞活性(OD)的变化.结果:加压后小梁细胞的OD值与青光安颗粒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均有关系.青光安5倍,10倍,20倍组都能够明显提高细胞OD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倍,20倍组与益脉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青光安10倍组与20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培养24,36h的OD值明显高于培养12h的OD值(P<0.01),但是培养24h与培养36h时间段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安颗粒能够提高加压后人眼小梁细胞的活性.
作者:彭清华;曾志成;李波;卓业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糖尿病白内障大鼠不同时间点房水中免疫球蛋白变化,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建成大鼠糖尿病模型, 观察不同时期晶状体的变化情况,利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各时间点大鼠房水中免疫球蛋白.结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逐渐混浊并随时间推移而加重.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IgG含量为0.29±0.01mg/mL,成模后1,2,3mo大鼠房水中IgG含量分别为0.74±0.02,0.87±0.02及1.00±0.05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IgA含量为1.67±0.01mg/mL,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4.23±0.01,4.42±0.01及10.56±0.07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Alb含量为10.93±0.01mg/mL,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210.00±1.00,2 200.00±2.64及5 900.00±3.92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C3含量为0,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10.00±0.01,10.00±0.01及50.00±0.06mg/mL.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房水屏障发生改变,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是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徐军;王大江;刘学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用于过熟期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66例66眼过熟期白内障,采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观察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6例白内障均顺利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裸眼视力0.5~0.8者30眼, ≥1.0者36眼;矫正视力≥1.0者52眼.并发症有后囊破裂2眼,角膜中度水肿3眼.结论:对过熟期白内障行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潘栋平;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方法: 2007- 06/2008- 05近视患者73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人群特征、近视及矫正的情况、手术原因及对手术相关信息的了解情况、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在734例咨询者中,581例患者进行了手术, 153 例未手术.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近视时间、近视程度、获得手术信息的途径、对手术了解程度、对手术期望程度、就医环境的好坏,手术医师技术的好坏,服务满意度等因素是影响近视眼患者是否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应该合理宣传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满意率,使近视患者对手术疗效有合理的期望,正确选择手术.
作者:张文彬;彭燕一;秦贤杰;廖妙云;易冰琰;张云云;杨文燕;赵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用均衡式三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2例,术前角膜曲率K1与K2的差值≤0.50D,随机分为常规巩膜隧道切口组(A组)与均衡式三切口组(B组),于术后1wk;1,3mo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结果:A,B组术前角膜散光0.27±0.15D,0.29±0.16D,术后1wk;1,3mo A组为0.70±0.34D,0.62±0.27D,0.58±0.26D; B组为0.38±0.22D,0.35±0.19D,0.31±0.15D两组角膜散光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各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散光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B组始终小于A组.结论:均衡式三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明显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作者:秦民安;冯梅艳;张前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综合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14眼小梁切除术后的恶性青光眼,6例6眼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恶性青光眼进行药物及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治疗.结果: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4例4眼恶性青光眼患者在术中发现并及时行玻璃体腔水囊抽吸联合前房形成术;其余14例16眼先用药物治疗2d无效后,行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1~2次,其中1例1眼(小梁切除术后)在行2次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后未能控制眼压、恢复前房,经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水囊抽吸术,全部成功.眼压控制理想,前房正常,随访平均21mo期间未复发.结论:恶性青光眼治疗中,抽吸玻璃体腔水囊、解除睫状环阻滞、建立前房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赵方;白小宁;惠靓;朱嘉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中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泪道阻塞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 01/2008- 03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634例(634眼),取单眼(双眼患者随机选取1眼)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进行泪道阻塞性疾病问卷调查、泪道探查冲洗及鼻内窥镜检查,对其中泪道探查冲洗不通畅患者进行泪道造影、泪道CT三维重建等检查,明确诊断以及阻塞部位,对确诊的泪道阻塞患者进行阻塞部位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泪道阻塞患者共315例,男女之比为1∶ 2.2,年龄7~83(平均49.5)岁.41~60岁患者所占比例大,各职业中工人所占比例大.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鼻泪管上段、鼻泪管下段、下泪小管、泪总管、下泪小点、上泪小管、上泪小点阻塞.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眼部炎症、邻近组织疾病、家族泪道病史者泪道阻塞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无以上因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结论: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
作者:王伟;陶海;刘爽;卢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0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LASIK)是一种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优点的屈光性角膜手术.是用微型角膜刀做一直径为8~10mm,厚130~160μm的带蒂板层角膜瓣,用准分子激光在基质床上切削出有一定屈光度的凹面,再将角膜瓣复位,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曲率而达到矫治近视的目的.我科自2006年实施该手术以来处理2例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经有效及时的救治,患者视力均恢复良好.
作者: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估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和比马前列素在挪威,瑞典及丹麦(斯堪的纳维亚)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成本效用.方法:建立马尔可夫卫生经济学决策分析模型,评估比较前列腺素类似物的成本效用.健康状态为稳定及进展期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表皮剥脱性青光眼的转换概率均由发表的医学文献数据计算所得.通过对分散遍及于各国家的45位眼科医生进行调查获得临床医疗模式.各国家的具体单位成本包括药费,就诊费,诊断及治疗费.生命质量权重值指定为视力 0.50~0.84,时间范围为5a.所有分析均为付款人观点成本效益分析,成本结果每年降低3%.结果:在挪威和瑞典,拉坦前列素较曲伏前列素和比马前列素费用低而效益高,拉坦前列素比其他药物费用低达4%.在丹麦,所有三种药物的费用在彼此的1.5%之内,比马前列素与曲伏前列素费用相当,而较拉坦前列素费用略低,但是拉坦前列素较曲伏前列素和比马前列素效益高.各国家所有药物的效用在一个窄范围内.结论:在斯堪的纳维亚,拉坦前列素为其他可买到的前列腺素类似物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替代物.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像法矫治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60例.结果:分析各年龄段的治疗率,4~5岁组治愈率为44%(12/27);6~7岁组治愈率为30%(6/20);>8岁组7%(1/14),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分析不同程度的旁中心注视弱视类型的治疗率,注视性质<3环组,治愈率为64%(7/11);3~5环组为50%(5/10);>5环组为18%(7/4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后像法治疗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有一定疗效.
作者:李洁;郝慧玲;刘陇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移位、脱位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因人工晶状体移位或脱位而发生的不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根据疗效总结经验,术后随访3mo~5a.结果: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及人工晶状体复位、人工晶状体取出、人工晶状体置换,并结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以上患者进行治疗,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6例(24%),0.15~0.4者12例(48%),<0.15者7例(28%).结论:人工晶状体异位可对眼部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视功能.
作者:陈佳娜;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结膜松弛症是年龄相关性老年性常见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患者日趋增多.下睑缘张力高、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结膜淋巴流动阻塞可能是结膜松弛症诱发因子之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结膜松弛症发病率高.结膜松弛症患者球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并有形态及超微结构异常表现.结膜松弛症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中黏蛋白减少,出现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质和防御素.细胞凋亡和炎症可能是结膜松弛症发病的原因.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认为是泪液中IL-1β,IL- 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增加,使结膜成纤维细胞中MMP-1,3,9过度表达,使得MMPs与TIMPs之间失去平衡,可能使胶原纤维融解,弹力纤维变性减少,导致球结膜基质和Tenon囊的过度降解,引起眼表泪液异常的病理循环,而发生结膜松弛症.纤维蛋白胶应用于结膜松弛症手术中,电凝治疗结膜松弛症及开展上方结膜松弛症手术治疗.
作者:李轶捷;李青松;张兴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传统激光切削模式下的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可有效矫正人眼近视、远视及散光等屈光不正,但术后可能造成人眼高阶像差增加,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眩光、光晕、夜视力障碍等主诉.有研究表明,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角膜形态改变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出现的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依据每位患者的目标Q值对角膜进行切削,使术后角膜Q值相对保持不变,球差增大不明显,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悦;李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07/2008- 07住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176眼,分析其发病高峰、人群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结果:每年10~12月份发病率高,农村居民106例(60.2%),男女患病率比为1.5 ∶ 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70例(39.8%)有明确外伤史,菌属鉴定结果:前两位病原菌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结论: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在10~12月份为高发季节,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发病,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
作者:刘昭升;谢素贞;闫蕾;吴护平;许芬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迅速发展和治愈率的不断提高,其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就各类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作者:高玉;景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真菌性角膜炎在1879年被首次报道,是一种病情严重、治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是由病原菌和宿主的内外环境因素综合所致.近几十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它的一些病原菌有迁徙变化,且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多次报道有关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我们将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以及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毅;邓应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