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刚;陶利娟;郭燕;王平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折叠式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单切口与双切口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2.65±3.69)%和(14.73±3.03)%,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在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方面比单切口术式更有优势.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谭湘连;武正清;朱俊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在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中预防前房渗出的疗效.方法:将46例46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行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后向实验组前房注入TA,对照组不注射.术后观察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情况,视力恢复状况及眼压变化等.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渗出时间、渗出度,视力恢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mo后复查眼压,两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TA应用于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可预防前房渗出,并且视力恢复良好,不良反应较少,无眼压升高,值得推广.
作者:纪虹;薛艳;徐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序贯选取我院门诊患者58例(67眼),根据病情采用泪囊区按摩、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法中加用鱼腥草滴眼液及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混合液.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通过泪囊区按摩后治愈2眼(3.0%),通过加压冲洗治愈11眼(16.4%),通过泪道探通法治愈54眼(80.6%).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患者可通过适当的疗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所有疗法均无并发症出现.
作者:洪德健;郭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正常血压和合并高血压的两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血压及心率变化的分析,了解该手术对高血压患者白内障因素.方法:对伴有高血压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6例和正常血压白内障患者66例在心电监护仪监测下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观察术前及术中不同时间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与病区血压比较均有所不同,高血压组在手术开始和术中10min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呈现明显升高然后回落的变化.结论:手术相关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在高血压组可以出现神经性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手术中实施心电监护是十分必要的,术前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安慰工作是十分关键的.
作者:李亦芳;冯建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结膜松弛症泪液功能及结膜杯状细胞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结膜松弛症与正常对照组各30例(60眼)进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Schirmer Ⅰ试验、泪液羊齿状试验(tear ferning test,TFT)检查.对10例松弛球结膜组织和10例对照组球结膜对应区组织,采用PAS,AB和HE 染色,对照观察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结膜松弛症组BUT(7.72±2.90s)较对照组(14.40±3.68s)减少明显(P<0.05).基础Schirmer试验中结膜松弛症组(13.20±4.07mm)较对照组(16.73±4.41mm)明显降低(P<0.05).结膜松弛症组泪液中羊齿状结晶明显减少,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松弛症球结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密度为2.75±2.68/100个上皮细胞,对照组为4.64±3.25/100个上皮细胞,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1.42,P=0.172).随着结膜松弛症程度加重,球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杯状细胞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有异常.结论:结膜松弛症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泪液中黏蛋白减少,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超微结构有异常.
作者:张兴儒;李青松;项敏泓;蔡瑞霞;俞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兔角膜上皮厚度在A型超声下与共焦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及表面麻醉药对角膜上皮的作用. 方法:将20只兔随机分为两组,分析左右眼之间的统计学差别;再将左眼做为参照组,右眼滴用表面麻醉药,分析表面麻醉药对角膜上皮的影响;后将参照组用同样方法处理后,将40眼的角膜上皮在A超下与共焦下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兔眼别与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没有显著差别;倍诺喜表面麻醉液会使角膜上皮厚度增加; A型超声下与生物共聚焦显微镜下测量的角膜上皮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倍诺喜可使角膜上皮松解;A超下测量角膜上皮越厚,其共焦下测量角膜上皮也越厚.
作者:李威东;徐国兴;郑绍斌;郭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慢性泪囊炎的病原菌谱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的现状,探索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10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局部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04例患者病原菌阳性者76例,共检出22种病原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20.2%),草绿色链球菌16株(15.4%),铜绿假单胞菌7株(6.7%),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5.8%),季也蒙假丝酵母菌1株.检出的病原菌对氯霉素的敏感率均较低,检出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100%.几种常见病原菌中,对氧氟沙星和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的敏感率都较高.在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菌株的分布差异性的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未用过抗生素或只用过一种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用过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病程在病原菌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敏感性的影响差异性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病程短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病程长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结论:慢性泪囊炎病原菌的菌群较5a前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趋向于更广泛的病原菌种类.病原菌对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有较高的敏感率.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有一定影响,病程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的敏感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卢玺;侯世科;陶海;刘爽;王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对61例82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其中45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其中74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长度正相关,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术后3mo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存在相关性,手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作者:祝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1只分为给药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光损伤前10d用中药复方黄斑颗粒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光损伤白色荧光灯平均光照强度2 800Lux, 暗适应24h后,散瞳光照5h后置暗环境饲养,光损伤后继续给药给水,3d后取眼球做石蜡包埋切片,用TUNEL方法进行染色,同时留取眼球进行电镜观察超微形态改变.结果:正常组视网膜结构规整,几乎无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外核层有大量黄色阳性细胞,结构紊乱,给药组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电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色素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光感受器外段排列紊乱,外核层有较多的固缩凋亡细胞核,而给药组则散在少量凋亡细胞.结论:中药黄斑颗粒可能通过对抗细胞凋亡而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宫媛媛;宋毅;张红梅;吴星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回顾了19例(19眼)恶性青光眼患者接受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例.恶性青光眼发生前青光眼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眼,开角型青光眼2眼,先天性青光眼2眼.曾行手术包括虹膜周边切除术3眼,小梁切除术16眼.手术前后均进行佳矫正视力、眼压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有15眼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术前眼压为41.33±13.85mmHg;术后眼压降低为14.23±4.88mmHg.术后患者前房形成,术后早期炎症反应较重,术后4d减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水肿、皱褶和少量玻璃体脱入前房.结论: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新光;刘钊;郭斌;于敬妮;刘建荣;肖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判定LASIK术后发生慢性干眼是否与术前的临床表现有关.方法:LASIK术后患者24例24眼.评估术后1/4,3,9mo泪膜破裂时间、有/无表面麻醉下的泪液分泌试验、孟加拉玫瑰红染色、中心角膜敏感度、结膜非杯状核质比率和杯状细胞密度.患者分为:非干眼组(nonary-eye group, NDEG)和慢性干眼组(chronic dry-eye group, CDEG)(基于术后9mo的眼表状况).分析术前每一项参数检查与术后发生慢性干眼的关系.结果:所有参数(玫瑰红染色除外)术后均明显下降但术后3~9mo内恢复到术前水平.CDEG组术前泪液分泌试验值(有/无表面麻醉)明显降低,且术后杯状细胞比率、玫瑰红染色、无表面麻醉泪液分泌试验值和泪膜破裂的恢复时间延迟.术前无表面麻醉泪液分泌试验值与术后9mo泪膜破裂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术前的泪液量可能影响LASIK的眼表面的恢复且可能增加发生慢性干眼的危险.
作者:牛晓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粤东地区313例婴幼儿眼病情况.方法:用RetCam II对313例0~3岁婴幼儿进行眼底检查并拍照.结果:在313例婴幼儿中共发现有眼部病变37例(11.8%),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例,先天性青光眼3例,先天性白内障7例,外伤性眼底出血1例,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3例,牵牛花综合征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5例,视神经萎缩4例.结论:无创性RetCam II检查是早期发现婴幼儿眼部疾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立梅;李太平;林洪杰;张贵华;张铭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眼表受损害的情况.方法:对40例(80眼)糖尿病住院患者和25例(50眼)无糖尿病者(年龄匹配)做眼表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 test),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有82%的患者主诉眼干涩和异物感,对照组为44%;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BUT分别为4.49±1.95s和6.76±4.11s(t检验,P=0.000). 糖尿病组的Schirmer Ⅰ试验值为4.48±2.68mm,明显低于对照组6.28±3.65mm(t检验,P=0.003).Schirmer值<5mm者,糖尿病组占65%,对照组占30%(χ 2=15.09,P=0.000).角膜荧光素染色:糖尿病组阳性率为56%,对照组为26%(χ 2=11.39,P=0.001).糖尿病组的杯状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0).结论:糖尿病也容易引起患者的眼表损害,会诊时应该予以重视.
作者:唐彦慧;周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槲皮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有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肿瘤作用、能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病毒、镇痛及止泻等作用.
作者:刘彦芳;秦莉;张达;韩彩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探讨更好的弱视治疗模式.方法:将116例200眼弱视儿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配戴合适矫正眼镜后进行弱视综合治疗,治疗方案由眼科医师制定,实验组弱视训练在各幼儿园进行,对照组按常规在家进行.结果:经过2a治疗,实验组基本治愈率为87.4%,对照组为74.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及时、规范、有序,可提高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弱视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庆慧;杨娅;王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0引言青光眼手术中玻璃体脱出率约为1.9%[1],如出现本并发症后处理不当,许多手术后并发症将随至而来,现对此加以讨论.
作者:李宏科;王泽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增生性疾病关系密切,我们实验的目的是分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前房液中OPN与VEGF的水平,探讨OPN,VEGF与PV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取2007- 06/2008- 07总共17例PVR病例的前房液样本(A组),2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例前房液样本(B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定量测定前房液OPN及VEGF浓度.结果:前房液中:A组OPN浓度377.0±56.6ng/mL, VEGF浓度521.1±92.4ng/mL;B组OPN浓度286.5±49.3ng/mL, VEGF浓度249.0±83.3ng/mL.A组较B组OPN表达升高(P<0.05),VEGF表达增高(P<0.05).结论:PVR时前房液中OPN与VEGF水平增高,说明OPN与VEGF在PVR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促增生的作用.
作者:李雷;刘肖艺;刘庆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单剂量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男性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方法: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40例,年龄58~86(平均71)岁,前瞻性随机接受安慰剂或者枸橼酸西地那非片(Viagra; Pfizer Inc, New York, NY) 100mg,单次口服.受试者双眼在接受药物之前及之后9h内特定的时间间期进行视力、Amsler方格表及辨色力检查.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后视功能检查均未有明显改变.视力和辨色力检查在基线水平上未见有统计意义或临床相关的改变,Amsler方格表检查未见临床相关的改变.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与短暂的轻度至中度头痛和面红有关.结论:单次口服100mg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在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性样本人群中,耐受性良好,未对视觉产生显著急性效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行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为行白内障超乳化透明角膜切口组(46眼Ⅰ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组(48眼Ⅱ组),并设同龄正常人为对照组(52眼).分析指标为术后7d,3mo总高阶像差值.结果:术后7d对照组,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 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年龄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较同龄正常人增加.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早期影响大于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随时间推移二者趋于一致.
作者:刘怡;赵宏伟;李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05年以来收治的严重眼外伤患者38例38眼,其中钝挫伤5眼,眼球破裂伤27眼,眼内异物6眼,全部患者均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其中全部联合行视网膜光凝术38眼,联合硅油填充术30眼,行C3F8注气术8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15眼.结果:术后随访6mo~2a,38例患者眼球萎缩仅2例,视力无提高5例,其余31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1例术前无光感,术后出现光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效果明显.
作者:张秋雁;李建国;魏霞;杨立良;李洋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