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槲皮素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刘彦芳;秦莉;张达;韩彩娟

关键词:槲皮素, 生物学活性, 研究进展
摘要:槲皮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有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肿瘤作用、能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病毒、镇痛及止泻等作用.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移位、脱位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因人工晶状体移位或脱位而发生的不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根据疗效总结经验,术后随访3mo~5a.结果: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及人工晶状体复位、人工晶状体取出、人工晶状体置换,并结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以上患者进行治疗,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6例(24%),0.15~0.4者12例(48%),<0.15者7例(28%).结论:人工晶状体异位可对眼部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视功能.

    作者:陈佳娜;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高眼压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治疗高眼压症(ocular hypertention, OH)的治疗效果.方法:诊断为OH患者28例(28眼,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31.4±11.0岁;术前眼压29.11±4.94mmHg.所有患者上方房角180°范围内进行治疗,能量0.85~1.56mJ,点数80~120点.测量术后1,2,3,4h眼压,术后1d;1wk;1,3,6mo;1a随访,监测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杯盘比变化. 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眼压29.33±4.17mmHg,术后1d为18.73±5.70mmHg、于术后1d停用药物治疗,其后随访的眼压结果:1wk为22.39±4.36mmHg,1mo为20.92±3.74mmHg,3mo为23.05±3.06 mmHg,6mo为23.54±3.12mmHg,1a为24.68±2.57mmHg.术前患者杯盘比为0.50±0.19,术后1a为0.51±0.17;术前视力0.82±0.30,术后1a视力0.84±0.43;视野术后无变化. 结论:SLT可以有效的降低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内压.

    作者:胡悦东;陈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Q值调整的角膜个体化切削

    传统激光切削模式下的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可有效矫正人眼近视、远视及散光等屈光不正,但术后可能造成人眼高阶像差增加,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眩光、光晕、夜视力障碍等主诉.有研究表明,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角膜形态改变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出现的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依据每位患者的目标Q值对角膜进行切削,使术后角膜Q值相对保持不变,球差增大不明显,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悦;李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对加压后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探讨青光安颗粒预防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回升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2.5倍,5倍,10倍,20倍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和5倍益脉康含药血清,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12,24,36h,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和MTT法检测的细胞活性(OD)的变化.结果:加压后小梁细胞的OD值与青光安颗粒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均有关系.青光安5倍,10倍,20倍组都能够明显提高细胞OD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倍,20倍组与益脉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青光安10倍组与20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培养24,36h的OD值明显高于培养12h的OD值(P<0.01),但是培养24h与培养36h时间段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安颗粒能够提高加压后人眼小梁细胞的活性.

    作者:彭清华;曾志成;李波;卓业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LASIK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2例

    0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LASIK)是一种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优点的屈光性角膜手术.是用微型角膜刀做一直径为8~10mm,厚130~160μm的带蒂板层角膜瓣,用准分子激光在基质床上切削出有一定屈光度的凹面,再将角膜瓣复位,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曲率而达到矫治近视的目的.我科自2006年实施该手术以来处理2例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经有效及时的救治,患者视力均恢复良好.

    作者: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 03/2006- 07在我院因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性行玻璃体切割方法治疗的患者23例(23眼),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术前均详细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3,6,12mo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并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4.5±1.2mo.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其中有8例患者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辅助下完成玻璃体手术,术前患者平均视力0.24±0.15,术后1,3,6,12mo平均视力0.19±0.14,0.25±0.16,0.28±0.15,0.32±0.19,术后12mo与术前矫正视力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术前黄斑厚度平均OCT值438±169μm ,术后1,3,6,12mo平均OCT值为317±123,263±87μm,237±6,228±41μm,与术前分别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术中2例出现医源性网膜裂孔,激光封口,无患者术后出现玻璃体出血,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前膜,无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可在短期内明显减轻黄斑水肿,并逐步改善患者视功能,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航;刘大川;郭丽;杨慧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泪囊炎的病原菌群和药物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泪囊炎的病原菌谱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的现状,探索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10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局部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04例患者病原菌阳性者76例,共检出22种病原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20.2%),草绿色链球菌16株(15.4%),铜绿假单胞菌7株(6.7%),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5.8%),季也蒙假丝酵母菌1株.检出的病原菌对氯霉素的敏感率均较低,检出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100%.几种常见病原菌中,对氧氟沙星和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的敏感率都较高.在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菌株的分布差异性的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未用过抗生素或只用过一种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用过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病程在病原菌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敏感性的影响差异性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病程短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病程长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结论:慢性泪囊炎病原菌的菌群较5a前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趋向于更广泛的病原菌种类.病原菌对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有较高的敏感率.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有一定影响,病程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的敏感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卢玺;侯世科;陶海;刘爽;王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广西柳州市普通人群干眼症流行病学的调查

    的:了解干眼症的患病情况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以2007- 05/2008-11柳州市普通人群中10 687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干眼症检测两个部分.结果:本组调查人群中干眼症患者1 179例,患病率为11.03%;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自觉症状以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瘙痒的发生率高;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和糖尿病.结论:就纳入本研究的因素而言,影响干眼症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工作环境,而视频接触时间、吸烟及罹患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干眼症的发生.

    作者:肖秀林;韦福邦;韦礼友;许建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真菌性角膜炎研究进展

    真菌性角膜炎在1879年被首次报道,是一种病情严重、治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是由病原菌和宿主的内外环境因素综合所致.近几十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它的一些病原菌有迁徙变化,且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多次报道有关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我们将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以及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毅;邓应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独眼白内障手术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独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可行性.方法:对28例独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例,白内障囊外摘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例.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提高,<0.1者(0.04)1例(4%),0.1~0.25者7例(25%),0.3~0.5者16例(57%),0.6~1.0者4例(14%).脱残率71%,脱盲率96%.结论:只要对独眼白内障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态度认真稳妥,手术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作者:秦浩芳;董利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中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泪道阻塞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 01/2008- 03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634例(634眼),取单眼(双眼患者随机选取1眼)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进行泪道阻塞性疾病问卷调查、泪道探查冲洗及鼻内窥镜检查,对其中泪道探查冲洗不通畅患者进行泪道造影、泪道CT三维重建等检查,明确诊断以及阻塞部位,对确诊的泪道阻塞患者进行阻塞部位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泪道阻塞患者共315例,男女之比为1∶ 2.2,年龄7~83(平均49.5)岁.41~60岁患者所占比例大,各职业中工人所占比例大.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鼻泪管上段、鼻泪管下段、下泪小管、泪总管、下泪小点、上泪小管、上泪小点阻塞.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眼部炎症、邻近组织疾病、家族泪道病史者泪道阻塞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无以上因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结论: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

    作者:王伟;陶海;刘爽;卢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结膜松弛症泪液黏蛋白及球结膜杯状细胞的研究

    目的:评价结膜松弛症泪液功能及结膜杯状细胞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结膜松弛症与正常对照组各30例(60眼)进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Schirmer Ⅰ试验、泪液羊齿状试验(tear ferning test,TFT)检查.对10例松弛球结膜组织和10例对照组球结膜对应区组织,采用PAS,AB和HE 染色,对照观察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结膜松弛症组BUT(7.72±2.90s)较对照组(14.40±3.68s)减少明显(P<0.05).基础Schirmer试验中结膜松弛症组(13.20±4.07mm)较对照组(16.73±4.41mm)明显降低(P<0.05).结膜松弛症组泪液中羊齿状结晶明显减少,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松弛症球结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密度为2.75±2.68/100个上皮细胞,对照组为4.64±3.25/100个上皮细胞,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1.42,P=0.172).随着结膜松弛症程度加重,球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杯状细胞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有异常.结论:结膜松弛症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泪液中黏蛋白减少,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超微结构有异常.

    作者:张兴儒;李青松;项敏泓;蔡瑞霞;俞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眼部异物致严重颅内感染1例

    0引言眼部异物伤是常见的眼外伤之一,临床上通过询问病史,以及进行B超、X线摄片及眼部CT等辅助检查多能发现眼内异物并初步判断异物性质,但眼部进入异物3a而患者不自知,受伤眼无明显功能障碍,却多次引起严的危及生命的颅内感染,实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军华;李学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重度上睑下垂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肌力在4mm以下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4眼行提上睑肌缩短术,观察并分析术后上睑的高度,睑裂宽度,上睑的弧度及重睑形态.结果:本组病例中,正矫64眼(76.2%);轻度欠矫(上睑缘位于上方瞳孔缘或上方瞳孔缘下1mm)18眼(21.4%),复发(上睑缘高度较术前无提高)2眼(2.4%).欠矫的病例中有6例伴外侧1/3重睑沟变浅.无过矫病例,无暴露性角膜炎病例.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手术的低年龄及探求少部分失败病例的原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红;黎铧;李娟娟;胡竹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影响高血压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通过对正常血压和合并高血压的两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血压及心率变化的分析,了解该手术对高血压患者白内障因素.方法:对伴有高血压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6例和正常血压白内障患者66例在心电监护仪监测下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观察术前及术中不同时间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与病区血压比较均有所不同,高血压组在手术开始和术中10min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呈现明显升高然后回落的变化.结论:手术相关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在高血压组可以出现神经性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手术中实施心电监护是十分必要的,术前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安慰工作是十分关键的.

    作者:李亦芳;冯建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结膜松弛症研究新进展

    结膜松弛症是年龄相关性老年性常见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患者日趋增多.下睑缘张力高、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结膜淋巴流动阻塞可能是结膜松弛症诱发因子之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结膜松弛症发病率高.结膜松弛症患者球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并有形态及超微结构异常表现.结膜松弛症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中黏蛋白减少,出现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质和防御素.细胞凋亡和炎症可能是结膜松弛症发病的原因.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认为是泪液中IL-1β,IL- 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增加,使结膜成纤维细胞中MMP-1,3,9过度表达,使得MMPs与TIMPs之间失去平衡,可能使胶原纤维融解,弹力纤维变性减少,导致球结膜基质和Tenon囊的过度降解,引起眼表泪液异常的病理循环,而发生结膜松弛症.纤维蛋白胶应用于结膜松弛症手术中,电凝治疗结膜松弛症及开展上方结膜松弛症手术治疗.

    作者:李轶捷;李青松;张兴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精神压力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因学中的作用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指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缺陷导致液体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局灶性渗出,引起视网膜神经感觉层浆液性脱离的一组疾病.确切的病因还不清楚,虽然眼科学者一直认为精神压力与中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中浆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清楚.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一种假设,认为精神压力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系统诱发中浆的发生.精神压力能增加HPA系统活性,从而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应增高.增高的糖皮质激素收缩脉络膜血管,导致脉络膜缺血和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渗透性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血液供应来源于脉络膜,脉络膜血液循环异常也将引起色素上皮功能障碍.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进入视网膜下间隙,导致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脱离.

    作者:李春梅;易长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序贯选取我院门诊患者58例(67眼),根据病情采用泪囊区按摩、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法中加用鱼腥草滴眼液及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混合液.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通过泪囊区按摩后治愈2眼(3.0%),通过加压冲洗治愈11眼(16.4%),通过泪道探通法治愈54眼(80.6%).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患者可通过适当的疗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所有疗法均无并发症出现.

    作者:洪德健;郭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甘油冷冻保存角膜远程投送包装系统的温度控制

    目的:研究甘油冷冻保存角膜远程投送包装系统的温度变化和保存角膜的安全性及远程投送的可行性.方法:常温下将-21℃冰盒与盛有-21℃冷冻甘油的保存瓶置于保温箱内,并用海绵填充箱体.实验组按照保存介质(甘油)体积分组,采用双通道温度记录仪,记录不同组别的瓶内瓶外温度变化曲线,观察该包装能否满足甘油冷冻保存-20℃以下的温度要求,及该温度范围的维持时间,并在各分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常温下实验各组保存介质冷冻甘油24h温度几何均数均低于-20℃,而对照组24h温度均高于-17℃.保存介质体积≤300mL可以维持温度-20℃以下达17h以上,保存介质体积400mL可维持有效温度6h以上,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常温下该包装系统能有效控制温度于-20℃以下达20h以上,可以满足国内国际大部分地区远程投送的时间要求.

    作者:吴志勇;蒋华;高洪瑞;魏捷;于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鼠角膜移植戊巴比妥腹腔注射联用利多卡因球后注射麻醉的效果

    目的:探讨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戊巴比妥腹腔注射与利多卡因球后注射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158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先以戊巴比妥2mL/kg ip麻醉,然后向术眼肌锥内注射20g/L利多卡因0.02~0.08mL,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麻醉效果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级并观察并发症虹膜刺激、晶状体脱失、眼球穿破和眼睑麻痹的发生,作为麻醉效果的辅助指标.结果:因大鼠术中死亡或无法继续观察剔除统计范围7例.在手术成功151例中麻醉效果满意120例(79.5%),比较满意18例(11.9%),不满意13例(8.6%),总体效果满意.戊巴比妥佳剂量为1.5~2mL/kg;利多卡因球后注射每眼0.03~0.04mL,麻醉时间约60min.有30(19.9%),5(3.3%),9(6.0%)和9(6.0%)例出现虹膜刺激、眼球穿破、眼睑麻痹和晶状体脱失.结论: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戊巴比妥全身麻醉与利多卡因球后麻醉联合应用效果满意和基本满意,大鼠死亡率低.

    作者:张研;陆晓和;李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