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王大江;刘学政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用均衡式三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2例,术前角膜曲率K1与K2的差值≤0.50D,随机分为常规巩膜隧道切口组(A组)与均衡式三切口组(B组),于术后1wk;1,3mo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结果:A,B组术前角膜散光0.27±0.15D,0.29±0.16D,术后1wk;1,3mo A组为0.70±0.34D,0.62±0.27D,0.58±0.26D; B组为0.38±0.22D,0.35±0.19D,0.31±0.15D两组角膜散光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各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散光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B组始终小于A组.结论:均衡式三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明显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作者:秦民安;冯梅艳;张前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体外观察17-AAG对人RPE细胞中VEGFA,VEGFB,VEGFR1,VEGFR2基因表达的调控. 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加入17-AAG并作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VEGFA,VEGFB,VEGFR1,VEGFR2的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引物,进行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分析引物的特异性,再利用ABI 7300PCR仪和SYBR Green,建立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 结果:17-AAG可以下调VEGFA,VEGFB和VEGFR1基因的表达,而VEGFR2只有再高浓度17-AAG作用时才下调.结论:17-AAG可抑制RPE细胞VEGF及其受体基因.
作者:姚家奇;刘庆淮;刘肖艺;许志洋;李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迅速发展和治愈率的不断提高,其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就各类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作者:高玉;景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0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LASIK)是一种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优点的屈光性角膜手术.是用微型角膜刀做一直径为8~10mm,厚130~160μm的带蒂板层角膜瓣,用准分子激光在基质床上切削出有一定屈光度的凹面,再将角膜瓣复位,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曲率而达到矫治近视的目的.我科自2006年实施该手术以来处理2例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经有效及时的救治,患者视力均恢复良好.
作者: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序贯选取我院门诊患者58例(67眼),根据病情采用泪囊区按摩、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法中加用鱼腥草滴眼液及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混合液.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通过泪囊区按摩后治愈2眼(3.0%),通过加压冲洗治愈11眼(16.4%),通过泪道探通法治愈54眼(80.6%).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患者可通过适当的疗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所有疗法均无并发症出现.
作者:洪德健;郭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中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泪道阻塞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 01/2008- 03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634例(634眼),取单眼(双眼患者随机选取1眼)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进行泪道阻塞性疾病问卷调查、泪道探查冲洗及鼻内窥镜检查,对其中泪道探查冲洗不通畅患者进行泪道造影、泪道CT三维重建等检查,明确诊断以及阻塞部位,对确诊的泪道阻塞患者进行阻塞部位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泪道阻塞患者共315例,男女之比为1∶ 2.2,年龄7~83(平均49.5)岁.41~60岁患者所占比例大,各职业中工人所占比例大.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鼻泪管上段、鼻泪管下段、下泪小管、泪总管、下泪小点、上泪小管、上泪小点阻塞.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眼部炎症、邻近组织疾病、家族泪道病史者泪道阻塞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无以上因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结论: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
作者:王伟;陶海;刘爽;卢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儿童高度近视的矫治作用. 方法:对20例40眼14岁以下高度近视的儿童验配RGPCL,同时将20例40眼戴框架眼镜高度近视的儿童作为对照组,1a内定期复查其眼的屈光度、角膜屈折力及眼轴长度.结果:RGPCL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a后的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RGPCL组为0.59±0.42D,框架眼镜组1.07±0.5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角膜屈折力平均减少,RGPCL组为0.22±0.19D,框架镜组为0.02±0.10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眼轴平均增长,RGPCL组为0.29±0.20mm,框架眼镜组为0.49±0.25m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GPCL可能由于提供了更好的视觉质量及更好地矫正了散光,在一程度上使角膜变平且减缓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阻止高度近视快速发展的作用.
作者:肖志刚;陶利娟;郭燕;王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单剂量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男性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方法: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40例,年龄58~86(平均71)岁,前瞻性随机接受安慰剂或者枸橼酸西地那非片(Viagra; Pfizer Inc, New York, NY) 100mg,单次口服.受试者双眼在接受药物之前及之后9h内特定的时间间期进行视力、Amsler方格表及辨色力检查.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后视功能检查均未有明显改变.视力和辨色力检查在基线水平上未见有统计意义或临床相关的改变,Amsler方格表检查未见临床相关的改变.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与短暂的轻度至中度头痛和面红有关.结论:单次口服100mg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在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性样本人群中,耐受性良好,未对视觉产生显著急性效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临床研究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患儿62例116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和常规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两组间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5). 结论: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可以作为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可于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前应用.
作者:李维义;刘海俊;高晓唯;董晓云;余惠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定位钩劈核技术在白内障小切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做5.5~6.0mm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采用定位钩劈核技术对219例219眼老年性白内障进行囊外摘除术并Ⅰ期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结果:219例全部成功完成定位钩劈核,术后3d裸眼视力≥0.5者182眼(83.1%),≥1.0者37眼(16. 9%),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和前部色素膜炎,经常规治疗3d后痊愈.结论:结果提示定位钩劈核技术简便易行,可有效解决核大切口小的矛盾,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早期获得良好的视力.
作者:赵文军;宋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眼前节重建观察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行眼前节重建术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187例187眼,术中彻底切除真菌病灶,保留部分房角结构,术中摘除晶状体,术后继续抗真菌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187例,保留眼球174例(93.0%),感染复发后行眼内容剜除术13例(7.0%),174例中164例无复发,有10例于术后4~8d植片边缘、植片内皮及植床出现感染病灶经过更换植片及植床的扩大切除,术后感染控制,复诊3~6mo均无复发,植片与植床对位愈合良好,近期视力恢复手动~数指/30cm不等.术后出现继发性青光眼18例,行睫状体冷冻术,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37例.结论:眼前节重建术对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可以起有效的治疗作用,大多可以保留患者的眼球.
作者:韩育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槲皮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有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肿瘤作用、能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病毒、镇痛及止泻等作用.
作者:刘彦芳;秦莉;张达;韩彩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眼底激光联合和血明目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16例(395眼)诊断为Ⅲ~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group A)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和血明目片联合治疗,对照组(group B)进行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激光光凝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1,2wk;1,2,3mo随访患者视功能、视网膜出血情况,并在激光治疗3mo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检查.结果:在治疗2wk~2mo,两组视功能有较显著的差异,但2wk及2mo后,两者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普遍反应眼前黑影较少;治疗组视网膜出血、渗出和水肿消退显著快于对照组;但FFA显示两组新生血管消退和无灌注区激光覆盖基本相当,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和血明目片能缩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促进视网膜出血的吸收.
作者:邓德勇;彭涛;宋利宝;谢美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眼反应分析仪(reichert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是一种新型非接触喷气式眼压计.它利用一种动态双向压平过程测量眼压,不仅使测得的眼压值真实可靠,免受中央角膜厚度和硬度的影响,而且可得到反应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新指标:角膜滞后量和角膜阻力因素.其操作简单,能自动显示眼压读数及角膜生物力学特性.该仪器精确度高,可重复性好,非接触特性,因此可广泛用于临床监测眼压,尤其适用于已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患者,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其对青光眼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从谊;段宣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用于过熟期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66例66眼过熟期白内障,采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观察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6例白内障均顺利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裸眼视力0.5~0.8者30眼, ≥1.0者36眼;矫正视力≥1.0者52眼.并发症有后囊破裂2眼,角膜中度水肿3眼.结论:对过熟期白内障行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潘栋平;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对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所诱导的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殖膜的降解作用. 方法:健康成年有色家兔30只,采用日本大耳白兔动脉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诱导家兔双眼PVR动物模型.A组玻璃体腔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12.5μg(0.05mL),B组注入t-PA 12.5μg+MMP-1 100ng(0.1mL),C组注入 t-PA 12.5μg+ MMP-1 800ng,各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注入等量BSS为对照,共观察28d.采用裂隙灯和间接眼底镜等方法行临床观察,PVR分级评分,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b波波幅值评价注药前及注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功能状态,光镜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改变,电镜观察视网膜感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C组注药后各时间点PVR级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各时间点F-ERG b波波幅值比较,B组及C组分别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注药后28d时,B组与C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正常F-ERG b波波幅值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1玻璃体腔注射能对实验性兔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增殖膜产生一定的降解作用.
作者:张晓静;任兵;高晓唯;宋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光环境改变对人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2005-11/2006-11随机调查哈萨克族人427例828眼,年龄40~60岁,其中牧区哈萨克族人279例546眼,主要以自然光为主要照明方式,城市哈萨克居民148例282眼,以人工光源为主要照明方式,且光照时间延长,对调查对象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和屈光状态检查等.结果:城市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19.1%(54眼)为0.4~0.5,20.9%(59眼)为0.6~0.8,17.7%(50眼)为1.0以上者.而牧区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25.1%(137眼)为0.6~0.8,58.4%(319眼)在1.0以上.两组人群裸眼视力≥1.0者,人群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哈萨克族人屈光度多分布在平光和- 4.0之间,而牧区哈萨克族人屈光度多分布在+2.00D~-2.00D之间,两组人群屈光度为+2.00D~平光和≤-3.00D以上者,人群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哈萨克族人日光灯为主要的照明光源,70.9%(105例)人工光源照射超过6h.牧区哈萨克族人主要在室外活动,以自然界全光谱自然光照明为主,75.3%(210例)户外活动时间超过9h以上.结论:光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近视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伟;徐金华;王育良;李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对61例82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其中45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其中74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长度正相关,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术后3mo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存在相关性,手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作者:祝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传统激光切削模式下的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可有效矫正人眼近视、远视及散光等屈光不正,但术后可能造成人眼高阶像差增加,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眩光、光晕、夜视力障碍等主诉.有研究表明,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角膜形态改变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出现的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依据每位患者的目标Q值对角膜进行切削,使术后角膜Q值相对保持不变,球差增大不明显,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悦;李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肌力在4mm以下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4眼行提上睑肌缩短术,观察并分析术后上睑的高度,睑裂宽度,上睑的弧度及重睑形态.结果:本组病例中,正矫64眼(76.2%);轻度欠矫(上睑缘位于上方瞳孔缘或上方瞳孔缘下1mm)18眼(21.4%),复发(上睑缘高度较术前无提高)2眼(2.4%).欠矫的病例中有6例伴外侧1/3重睑沟变浅.无过矫病例,无暴露性角膜炎病例.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手术的低年龄及探求少部分失败病例的原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红;黎铧;李娟娟;胡竹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