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军;宋蔚
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具有显著的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为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国首次将血管内皮抑素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Endostar(中文名恩度,YH-16).目前血管内皮抑素在防治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方面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我们就血管内皮抑素对眼内新生血管的治疗作用和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马萍;樊映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单剂量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男性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方法: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40例,年龄58~86(平均71)岁,前瞻性随机接受安慰剂或者枸橼酸西地那非片(Viagra; Pfizer Inc, New York, NY) 100mg,单次口服.受试者双眼在接受药物之前及之后9h内特定的时间间期进行视力、Amsler方格表及辨色力检查.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后视功能检查均未有明显改变.视力和辨色力检查在基线水平上未见有统计意义或临床相关的改变,Amsler方格表检查未见临床相关的改变.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与短暂的轻度至中度头痛和面红有关.结论:单次口服100mg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在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性样本人群中,耐受性良好,未对视觉产生显著急性效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慢性泪囊炎的病原菌谱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的现状,探索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10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局部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04例患者病原菌阳性者76例,共检出22种病原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20.2%),草绿色链球菌16株(15.4%),铜绿假单胞菌7株(6.7%),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5.8%),季也蒙假丝酵母菌1株.检出的病原菌对氯霉素的敏感率均较低,检出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100%.几种常见病原菌中,对氧氟沙星和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的敏感率都较高.在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菌株的分布差异性的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未用过抗生素或只用过一种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用过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病程在病原菌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敏感性的影响差异性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病程短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病程长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结论:慢性泪囊炎病原菌的菌群较5a前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趋向于更广泛的病原菌种类.病原菌对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有较高的敏感率.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有一定影响,病程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的敏感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卢玺;侯世科;陶海;刘爽;王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从443例患者中选择符合条件的629眼,其中男369眼,女260眼,年龄4~89岁,用同一曲率仪测量每例患者的角膜曲率,测3次取平均值,得出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轴向,对角膜散光轴与年龄的关系、男女间平均角膜曲率及男女间平均角膜散光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角膜散光轴向有从顺规性向逆规性转变的趋势(P<0.01).男女大小两条径线的平均角膜曲率,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男女患者平均角膜散光值进行比较,女性也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有相关性.
作者:许燕玉;范军华;李学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戊巴比妥腹腔注射与利多卡因球后注射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158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先以戊巴比妥2mL/kg ip麻醉,然后向术眼肌锥内注射20g/L利多卡因0.02~0.08mL,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麻醉效果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级并观察并发症虹膜刺激、晶状体脱失、眼球穿破和眼睑麻痹的发生,作为麻醉效果的辅助指标.结果:因大鼠术中死亡或无法继续观察剔除统计范围7例.在手术成功151例中麻醉效果满意120例(79.5%),比较满意18例(11.9%),不满意13例(8.6%),总体效果满意.戊巴比妥佳剂量为1.5~2mL/kg;利多卡因球后注射每眼0.03~0.04mL,麻醉时间约60min.有30(19.9%),5(3.3%),9(6.0%)和9(6.0%)例出现虹膜刺激、眼球穿破、眼睑麻痹和晶状体脱失.结论: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戊巴比妥全身麻醉与利多卡因球后麻醉联合应用效果满意和基本满意,大鼠死亡率低.
作者:张研;陆晓和;李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槲皮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有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肿瘤作用、能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病毒、镇痛及止泻等作用.
作者:刘彦芳;秦莉;张达;韩彩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眼前节重建观察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行眼前节重建术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187例187眼,术中彻底切除真菌病灶,保留部分房角结构,术中摘除晶状体,术后继续抗真菌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187例,保留眼球174例(93.0%),感染复发后行眼内容剜除术13例(7.0%),174例中164例无复发,有10例于术后4~8d植片边缘、植片内皮及植床出现感染病灶经过更换植片及植床的扩大切除,术后感染控制,复诊3~6mo均无复发,植片与植床对位愈合良好,近期视力恢复手动~数指/30cm不等.术后出现继发性青光眼18例,行睫状体冷冻术,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37例.结论:眼前节重建术对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可以起有效的治疗作用,大多可以保留患者的眼球.
作者:韩育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紫外线辐射致SD大鼠白内障的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条件.方法:将出生后6wk体质量约180g的24只雄性SD大鼠,每只腹腔注射100g/L水合氯醛0.6~0.7mL(0.35mL/100g)进行麻醉,置于300nm紫外线灯下,固定相对位置、距离,分别照射SD大鼠双眼(双星明眼液和新福林眼液常规扩瞳后,每天15min 1次,累计照度为每天9kJ/m2,连续7d).结果:辐射后2d即开始出现轻度晶状体混浊,第7d可形成典型皮质性白内障(20/24,其他3只大鼠发生单眼电光性眼炎,角膜呈雾状混浊,另外1只因注射麻药过量致死).结论:本法可快速制作紫外线辐射白内障大鼠模型;诱发白内障多为前后囊下皮质性白内障.
作者:崔蓓;付清;柳林;李闻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真菌性角膜炎在1879年被首次报道,是一种病情严重、治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是由病原菌和宿主的内外环境因素综合所致.近几十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它的一些病原菌有迁徙变化,且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多次报道有关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我们将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以及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毅;邓应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MZ30BD)、蓝光滤过型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SN60AT), Acrysof IQ非球面人工晶状体(SN60WF)和多焦点Restore(SN60D3)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满意率.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334例,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分为4组:PMMA组(98例)、Natural组(106例)、IQ组(110例)及Restore组(20例),于术后1,3,6mo随访调查患者术后的视力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尚可和失望),比较术后同一时段各组满意率的不同以及各组术后满意率在不同时段的差异.结果:以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合计总满意率.术后1mo PMMA组、Natural组、IQ组及Restore组视力满意率分别为85.7%,66.0%, 60.0%和45.0%;术后3mo为77.6%,68.9%, 83.6%和80.0%;术后6mo为76.5%, 71.7%, 85.5%和80.0%.术后1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MMA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Natural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Q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estore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乳术后视力满意率因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作者:王玲玲;陈力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甘油冷冻保存角膜远程投送包装系统的温度变化和保存角膜的安全性及远程投送的可行性.方法:常温下将-21℃冰盒与盛有-21℃冷冻甘油的保存瓶置于保温箱内,并用海绵填充箱体.实验组按照保存介质(甘油)体积分组,采用双通道温度记录仪,记录不同组别的瓶内瓶外温度变化曲线,观察该包装能否满足甘油冷冻保存-20℃以下的温度要求,及该温度范围的维持时间,并在各分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常温下实验各组保存介质冷冻甘油24h温度几何均数均低于-20℃,而对照组24h温度均高于-17℃.保存介质体积≤300mL可以维持温度-20℃以下达17h以上,保存介质体积400mL可维持有效温度6h以上,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常温下该包装系统能有效控制温度于-20℃以下达20h以上,可以满足国内国际大部分地区远程投送的时间要求.
作者:吴志勇;蒋华;高洪瑞;魏捷;于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体外观察17-AAG对人RPE细胞中VEGFA,VEGFB,VEGFR1,VEGFR2基因表达的调控. 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加入17-AAG并作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VEGFA,VEGFB,VEGFR1,VEGFR2的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引物,进行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分析引物的特异性,再利用ABI 7300PCR仪和SYBR Green,建立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 结果:17-AAG可以下调VEGFA,VEGFB和VEGFR1基因的表达,而VEGFR2只有再高浓度17-AAG作用时才下调.结论:17-AAG可抑制RPE细胞VEGF及其受体基因.
作者:姚家奇;刘庆淮;刘肖艺;许志洋;李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单纯周边视网膜冷冻治疗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mopathy,DR)的虹膜新生血管形成(iris neovscularization,I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 01/2007-12收治的继发于DR的IN15例17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13眼,女4例4眼;年龄34~72(平均48.6)岁.手术方法为单纯周边视网膜冷冻.观察的内容包括裂隙灯下肉眼所见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IOP)的变化.结果:裂隙灯下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17眼基线视力无明显改变,眼压基本稳定.观察期为3mo.结论:周边视网膜冷冻术可有效促使继发于DR的IN的消退,方法简单安全.
作者:黄金峰;金鑫;姚毅;王志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对于该病病因、病理、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都需要青光眼动物模型.近年青光眼鼠模型应用报道越来越多.但由于鼠眼较小,对其眼压测量有一定特殊性,我们对鼠青光眼模型的眼压测量方法,尤其是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宋武莲;原慧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像法矫治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60例.结果:分析各年龄段的治疗率,4~5岁组治愈率为44%(12/27);6~7岁组治愈率为30%(6/20);>8岁组7%(1/14),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分析不同程度的旁中心注视弱视类型的治疗率,注视性质<3环组,治愈率为64%(7/11);3~5环组为50%(5/10);>5环组为18%(7/4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后像法治疗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有一定疗效.
作者:李洁;郝慧玲;刘陇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 03/2006- 07在我院因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性行玻璃体切割方法治疗的患者23例(23眼),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术前均详细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3,6,12mo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并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4.5±1.2mo.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其中有8例患者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辅助下完成玻璃体手术,术前患者平均视力0.24±0.15,术后1,3,6,12mo平均视力0.19±0.14,0.25±0.16,0.28±0.15,0.32±0.19,术后12mo与术前矫正视力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术前黄斑厚度平均OCT值438±169μm ,术后1,3,6,12mo平均OCT值为317±123,263±87μm,237±6,228±41μm,与术前分别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术中2例出现医源性网膜裂孔,激光封口,无患者术后出现玻璃体出血,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前膜,无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可在短期内明显减轻黄斑水肿,并逐步改善患者视功能,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航;刘大川;郭丽;杨慧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用于过熟期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66例66眼过熟期白内障,采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观察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6例白内障均顺利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裸眼视力0.5~0.8者30眼, ≥1.0者36眼;矫正视力≥1.0者52眼.并发症有后囊破裂2眼,角膜中度水肿3眼.结论:对过熟期白内障行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潘栋平;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结膜松弛症是年龄相关性老年性常见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患者日趋增多.下睑缘张力高、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结膜淋巴流动阻塞可能是结膜松弛症诱发因子之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结膜松弛症发病率高.结膜松弛症患者球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并有形态及超微结构异常表现.结膜松弛症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中黏蛋白减少,出现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质和防御素.细胞凋亡和炎症可能是结膜松弛症发病的原因.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认为是泪液中IL-1β,IL- 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增加,使结膜成纤维细胞中MMP-1,3,9过度表达,使得MMPs与TIMPs之间失去平衡,可能使胶原纤维融解,弹力纤维变性减少,导致球结膜基质和Tenon囊的过度降解,引起眼表泪液异常的病理循环,而发生结膜松弛症.纤维蛋白胶应用于结膜松弛症手术中,电凝治疗结膜松弛症及开展上方结膜松弛症手术治疗.
作者:李轶捷;李青松;张兴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糖尿病白内障大鼠不同时间点房水中免疫球蛋白变化,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建成大鼠糖尿病模型, 观察不同时期晶状体的变化情况,利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各时间点大鼠房水中免疫球蛋白.结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逐渐混浊并随时间推移而加重.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IgG含量为0.29±0.01mg/mL,成模后1,2,3mo大鼠房水中IgG含量分别为0.74±0.02,0.87±0.02及1.00±0.05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IgA含量为1.67±0.01mg/mL,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4.23±0.01,4.42±0.01及10.56±0.07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Alb含量为10.93±0.01mg/mL,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210.00±1.00,2 200.00±2.64及5 900.00±3.92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C3含量为0,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10.00±0.01,10.00±0.01及50.00±0.06mg/mL.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房水屏障发生改变,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是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徐军;王大江;刘学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07/2008- 07住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176眼,分析其发病高峰、人群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结果:每年10~12月份发病率高,农村居民106例(60.2%),男女患病率比为1.5 ∶ 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70例(39.8%)有明确外伤史,菌属鉴定结果:前两位病原菌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结论: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在10~12月份为高发季节,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发病,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
作者:刘昭升;谢素贞;闫蕾;吴护平;许芬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