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刘昭升;谢素贞;闫蕾;吴护平;许芬芳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 流行病学, 诱因
摘要:目的: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07/2008- 07住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176眼,分析其发病高峰、人群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结果:每年10~12月份发病率高,农村居民106例(60.2%),男女患病率比为1.5 ∶ 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70例(39.8%)有明确外伤史,菌属鉴定结果:前两位病原菌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结论: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在10~12月份为高发季节,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发病,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Q值调整的角膜个体化切削

    传统激光切削模式下的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可有效矫正人眼近视、远视及散光等屈光不正,但术后可能造成人眼高阶像差增加,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眩光、光晕、夜视力障碍等主诉.有研究表明,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角膜形态改变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出现的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依据每位患者的目标Q值对角膜进行切削,使术后角膜Q值相对保持不变,球差增大不明显,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悦;李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重度上睑下垂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肌力在4mm以下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4眼行提上睑肌缩短术,观察并分析术后上睑的高度,睑裂宽度,上睑的弧度及重睑形态.结果:本组病例中,正矫64眼(76.2%);轻度欠矫(上睑缘位于上方瞳孔缘或上方瞳孔缘下1mm)18眼(21.4%),复发(上睑缘高度较术前无提高)2眼(2.4%).欠矫的病例中有6例伴外侧1/3重睑沟变浅.无过矫病例,无暴露性角膜炎病例.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手术的低年龄及探求少部分失败病例的原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红;黎铧;李娟娟;胡竹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体外17-AAG对人RPE细胞VEGF及其受体的影响

    目的:体外观察17-AAG对人RPE细胞中VEGFA,VEGFB,VEGFR1,VEGFR2基因表达的调控. 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加入17-AAG并作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VEGFA,VEGFB,VEGFR1,VEGFR2的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引物,进行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分析引物的特异性,再利用ABI 7300PCR仪和SYBR Green,建立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 结果:17-AAG可以下调VEGFA,VEGFB和VEGFR1基因的表达,而VEGFR2只有再高浓度17-AAG作用时才下调.结论:17-AAG可抑制RPE细胞VEGF及其受体基因.

    作者:姚家奇;刘庆淮;刘肖艺;许志洋;李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冷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连续模式、脉冲模式)与冷超声乳化术(爆破模式)术后早期的疗效比较,为选择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术式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我院2007-11/2008- 09的Ⅲ级以上核白内障患者做冷超声乳化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比较它们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种手术均成功完成,冷超声乳化术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角膜内皮计数和平均超声时间这两项指标更优越,在中央角膜厚度及佳矫正视力方面也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相当甚至更好.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脉冲模式各项指标较连续模式更优越,但某些指标的优越程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冷超声乳化摘除Ⅲ级以上核白内障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无角膜损伤,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同样甚至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余莎;邝国平;刘科峰;冯少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中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泪道阻塞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 01/2008- 03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634例(634眼),取单眼(双眼患者随机选取1眼)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进行泪道阻塞性疾病问卷调查、泪道探查冲洗及鼻内窥镜检查,对其中泪道探查冲洗不通畅患者进行泪道造影、泪道CT三维重建等检查,明确诊断以及阻塞部位,对确诊的泪道阻塞患者进行阻塞部位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泪道阻塞患者共315例,男女之比为1∶ 2.2,年龄7~83(平均49.5)岁.41~60岁患者所占比例大,各职业中工人所占比例大.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鼻泪管上段、鼻泪管下段、下泪小管、泪总管、下泪小点、上泪小管、上泪小点阻塞.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眼部炎症、邻近组织疾病、家族泪道病史者泪道阻塞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无以上因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结论: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

    作者:王伟;陶海;刘爽;卢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广西柳州市普通人群干眼症流行病学的调查

    的:了解干眼症的患病情况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以2007- 05/2008-11柳州市普通人群中10 687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干眼症检测两个部分.结果:本组调查人群中干眼症患者1 179例,患病率为11.03%;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自觉症状以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瘙痒的发生率高;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和糖尿病.结论:就纳入本研究的因素而言,影响干眼症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工作环境,而视频接触时间、吸烟及罹患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干眼症的发生.

    作者:肖秀林;韦福邦;韦礼友;许建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光环境下哈萨克族人视力调查

    目的:探讨光环境改变对人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2005-11/2006-11随机调查哈萨克族人427例828眼,年龄40~60岁,其中牧区哈萨克族人279例546眼,主要以自然光为主要照明方式,城市哈萨克居民148例282眼,以人工光源为主要照明方式,且光照时间延长,对调查对象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和屈光状态检查等.结果:城市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19.1%(54眼)为0.4~0.5,20.9%(59眼)为0.6~0.8,17.7%(50眼)为1.0以上者.而牧区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25.1%(137眼)为0.6~0.8,58.4%(319眼)在1.0以上.两组人群裸眼视力≥1.0者,人群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哈萨克族人屈光度多分布在平光和- 4.0之间,而牧区哈萨克族人屈光度多分布在+2.00D~-2.00D之间,两组人群屈光度为+2.00D~平光和≤-3.00D以上者,人群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哈萨克族人日光灯为主要的照明光源,70.9%(105例)人工光源照射超过6h.牧区哈萨克族人主要在室外活动,以自然界全光谱自然光照明为主,75.3%(210例)户外活动时间超过9h以上.结论:光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近视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伟;徐金华;王育良;李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ORA眼反应分析仪的临床应用价值

    眼反应分析仪(reichert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是一种新型非接触喷气式眼压计.它利用一种动态双向压平过程测量眼压,不仅使测得的眼压值真实可靠,免受中央角膜厚度和硬度的影响,而且可得到反应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新指标:角膜滞后量和角膜阻力因素.其操作简单,能自动显示眼压读数及角膜生物力学特性.该仪器精确度高,可重复性好,非接触特性,因此可广泛用于临床监测眼压,尤其适用于已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患者,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其对青光眼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从谊;段宣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丝裂霉素对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随即对122例244眼患者进行PRK手术,等值球镜约在- 4.00~-9.00D.其中A组(MMC组)61例122眼PRK术中将浸有0.2g/L丝裂霉素棉签,浸润角膜中央切削区,持续时间约25~30s后,用10~20mL 平衡盐水液冲洗;B组(BBS组)61例122眼,作为对照组,PRK术后仅用平衡盐水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配戴同一型号博士伦隐形眼镜,用同一组PRK术后常规眼药滴眼,并于术后1wk;0.5,1,3,6,8mo;1a,由同一技术人员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情况及haze评分.结果:不同时间MMC组和BBS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观察3~18mo,A组haze明显轻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术后haze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PRK术后应用浸有MMC的棉签浸润切削区可有效的抑制haze的形成.

    作者:窦晓燕;杨浩江;司马晶;李林;郭疆;张蕊石;李炜;王腾;林小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独眼白内障手术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独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可行性.方法:对28例独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例,白内障囊外摘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例.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提高,<0.1者(0.04)1例(4%),0.1~0.25者7例(25%),0.3~0.5者16例(57%),0.6~1.0者4例(14%).脱残率71%,脱盲率96%.结论:只要对独眼白内障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态度认真稳妥,手术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作者:秦浩芳;董利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方法: 2007- 06/2008- 05近视患者73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人群特征、近视及矫正的情况、手术原因及对手术相关信息的了解情况、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在734例咨询者中,581例患者进行了手术, 153 例未手术.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近视时间、近视程度、获得手术信息的途径、对手术了解程度、对手术期望程度、就医环境的好坏,手术医师技术的好坏,服务满意度等因素是影响近视眼患者是否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应该合理宣传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满意率,使近视患者对手术疗效有合理的期望,正确选择手术.

    作者:张文彬;彭燕一;秦贤杰;廖妙云;易冰琰;张云云;杨文燕;赵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后像法治疗儿童旁中心注视弱视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像法矫治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60例.结果:分析各年龄段的治疗率,4~5岁组治愈率为44%(12/27);6~7岁组治愈率为30%(6/20);>8岁组7%(1/14),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分析不同程度的旁中心注视弱视类型的治疗率,注视性质<3环组,治愈率为64%(7/11);3~5环组为50%(5/10);>5环组为18%(7/4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后像法治疗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有一定疗效.

    作者:李洁;郝慧玲;刘陇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白内障手术不同切口对人眼波前像差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行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为行白内障超乳化透明角膜切口组(46眼Ⅰ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组(48眼Ⅱ组),并设同龄正常人为对照组(52眼).分析指标为术后7d,3mo总高阶像差值.结果:术后7d对照组,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 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年龄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较同龄正常人增加.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早期影响大于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随时间推移二者趋于一致.

    作者:刘怡;赵宏伟;李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眼前节重建术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眼前节重建观察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行眼前节重建术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187例187眼,术中彻底切除真菌病灶,保留部分房角结构,术中摘除晶状体,术后继续抗真菌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187例,保留眼球174例(93.0%),感染复发后行眼内容剜除术13例(7.0%),174例中164例无复发,有10例于术后4~8d植片边缘、植片内皮及植床出现感染病灶经过更换植片及植床的扩大切除,术后感染控制,复诊3~6mo均无复发,植片与植床对位愈合良好,近期视力恢复手动~数指/30cm不等.术后出现继发性青光眼18例,行睫状体冷冻术,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37例.结论:眼前节重建术对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可以起有效的治疗作用,大多可以保留患者的眼球.

    作者:韩育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结膜松弛症泪液黏蛋白及球结膜杯状细胞的研究

    目的:评价结膜松弛症泪液功能及结膜杯状细胞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结膜松弛症与正常对照组各30例(60眼)进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Schirmer Ⅰ试验、泪液羊齿状试验(tear ferning test,TFT)检查.对10例松弛球结膜组织和10例对照组球结膜对应区组织,采用PAS,AB和HE 染色,对照观察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结膜松弛症组BUT(7.72±2.90s)较对照组(14.40±3.68s)减少明显(P<0.05).基础Schirmer试验中结膜松弛症组(13.20±4.07mm)较对照组(16.73±4.41mm)明显降低(P<0.05).结膜松弛症组泪液中羊齿状结晶明显减少,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松弛症球结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密度为2.75±2.68/100个上皮细胞,对照组为4.64±3.25/100个上皮细胞,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1.42,P=0.172).随着结膜松弛症程度加重,球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杯状细胞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有异常.结论:结膜松弛症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泪液中黏蛋白减少,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超微结构有异常.

    作者:张兴儒;李青松;项敏泓;蔡瑞霞;俞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07/2008- 07住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176眼,分析其发病高峰、人群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结果:每年10~12月份发病率高,农村居民106例(60.2%),男女患病率比为1.5 ∶ 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70例(39.8%)有明确外伤史,菌属鉴定结果:前两位病原菌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结论: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在10~12月份为高发季节,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发病,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

    作者:刘昭升;谢素贞;闫蕾;吴护平;许芬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序贯选取我院门诊患者58例(67眼),根据病情采用泪囊区按摩、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法中加用鱼腥草滴眼液及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混合液.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通过泪囊区按摩后治愈2眼(3.0%),通过加压冲洗治愈11眼(16.4%),通过泪道探通法治愈54眼(80.6%).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患者可通过适当的疗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所有疗法均无并发症出现.

    作者:洪德健;郭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无巩膜瓣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无巩膜瓣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63眼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无巩膜瓣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8.3mo,术后1wk佳矫正远视力≥0.6者5眼(7.9%),0.4~0.5者23眼(36.5%),0.2~0.3者19眼(30.2%),0.05~0.1者10眼(15.9%),≤0.05者6眼(9.5%).结论:对于矫正无足够后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状态,提高患者视力,无巩膜瓣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选择,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汪建;董凤;章晋伟;李先锋;朱益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治疗过熟期白内障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用于过熟期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66例66眼过熟期白内障,采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观察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6例白内障均顺利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裸眼视力0.5~0.8者30眼, ≥1.0者36眼;矫正视力≥1.0者52眼.并发症有后囊破裂2眼,角膜中度水肿3眼.结论:对过熟期白内障行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潘栋平;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高眼压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治疗高眼压症(ocular hypertention, OH)的治疗效果.方法:诊断为OH患者28例(28眼,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31.4±11.0岁;术前眼压29.11±4.94mmHg.所有患者上方房角180°范围内进行治疗,能量0.85~1.56mJ,点数80~120点.测量术后1,2,3,4h眼压,术后1d;1wk;1,3,6mo;1a随访,监测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杯盘比变化. 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眼压29.33±4.17mmHg,术后1d为18.73±5.70mmHg、于术后1d停用药物治疗,其后随访的眼压结果:1wk为22.39±4.36mmHg,1mo为20.92±3.74mmHg,3mo为23.05±3.06 mmHg,6mo为23.54±3.12mmHg,1a为24.68±2.57mmHg.术前患者杯盘比为0.50±0.19,术后1a为0.51±0.17;术前视力0.82±0.30,术后1a视力0.84±0.43;视野术后无变化. 结论:SLT可以有效的降低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内压.

    作者:胡悦东;陈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