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马小力;阙艳红;孔珺;刘汉强;张劲松

关键词:血清, 角膜, 上皮, 细胞培养
摘要:目的:探讨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无血清低钙培养基(KSFM)和含100mL/L胎牛血清的KSFM中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培养基中角膜上皮细胞的群体倍增(PD).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在KSFM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可稳定传代超过25代,但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细胞仅能存活3代.在KSFM中,培养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表达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当培养基中加入胎牛血清后,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呈扁平状; involucrin表达显著增强.结论:胎牛血清可抑制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生、诱导其分化.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精神压力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因学中的作用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指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缺陷导致液体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局灶性渗出,引起视网膜神经感觉层浆液性脱离的一组疾病.确切的病因还不清楚,虽然眼科学者一直认为精神压力与中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中浆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清楚.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一种假设,认为精神压力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系统诱发中浆的发生.精神压力能增加HPA系统活性,从而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应增高.增高的糖皮质激素收缩脉络膜血管,导致脉络膜缺血和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渗透性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血液供应来源于脉络膜,脉络膜血液循环异常也将引起色素上皮功能障碍.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进入视网膜下间隙,导致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脱离.

    作者:李春梅;易长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72例172眼,排除术前合并其他眼疾和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麻醉按白内障手术常规.术前充分散瞳,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各期视力恢复情况:172例172眼手术后1wk;1,3mo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1wk,裸眼视力>0.5(93%),>0.8(7%).术后1mo,视力>0.6(24%),>0.8(43%),>1.0(33%).术后3mo,视力>0.8(29%),>1.0(71%).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有切口愈合快、术后反应小、减少术后散光,易于防止和处理术中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其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彭力光;张明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眼部异物致严重颅内感染1例

    0引言眼部异物伤是常见的眼外伤之一,临床上通过询问病史,以及进行B超、X线摄片及眼部CT等辅助检查多能发现眼内异物并初步判断异物性质,但眼部进入异物3a而患者不自知,受伤眼无明显功能障碍,却多次引起严的危及生命的颅内感染,实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军华;李学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05年以来收治的严重眼外伤患者38例38眼,其中钝挫伤5眼,眼球破裂伤27眼,眼内异物6眼,全部患者均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其中全部联合行视网膜光凝术38眼,联合硅油填充术30眼,行C3F8注气术8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15眼.结果:术后随访6mo~2a,38例患者眼球萎缩仅2例,视力无提高5例,其余31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1例术前无光感,术后出现光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效果明显.

    作者:张秋雁;李建国;魏霞;杨立良;李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从443例患者中选择符合条件的629眼,其中男369眼,女260眼,年龄4~89岁,用同一曲率仪测量每例患者的角膜曲率,测3次取平均值,得出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轴向,对角膜散光轴与年龄的关系、男女间平均角膜曲率及男女间平均角膜散光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角膜散光轴向有从顺规性向逆规性转变的趋势(P<0.01).男女大小两条径线的平均角膜曲率,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男女患者平均角膜散光值进行比较,女性也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有相关性.

    作者:许燕玉;范军华;李学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眼底激光联合和血明目片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眼底激光联合和血明目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16例(395眼)诊断为Ⅲ~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group A)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和血明目片联合治疗,对照组(group B)进行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激光光凝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1,2wk;1,2,3mo随访患者视功能、视网膜出血情况,并在激光治疗3mo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检查.结果:在治疗2wk~2mo,两组视功能有较显著的差异,但2wk及2mo后,两者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普遍反应眼前黑影较少;治疗组视网膜出血、渗出和水肿消退显著快于对照组;但FFA显示两组新生血管消退和无灌注区激光覆盖基本相当,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和血明目片能缩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促进视网膜出血的吸收.

    作者:邓德勇;彭涛;宋利宝;谢美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中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泪道阻塞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 01/2008- 03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634例(634眼),取单眼(双眼患者随机选取1眼)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进行泪道阻塞性疾病问卷调查、泪道探查冲洗及鼻内窥镜检查,对其中泪道探查冲洗不通畅患者进行泪道造影、泪道CT三维重建等检查,明确诊断以及阻塞部位,对确诊的泪道阻塞患者进行阻塞部位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泪道阻塞患者共315例,男女之比为1∶ 2.2,年龄7~83(平均49.5)岁.41~60岁患者所占比例大,各职业中工人所占比例大.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鼻泪管上段、鼻泪管下段、下泪小管、泪总管、下泪小点、上泪小管、上泪小点阻塞.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眼部炎症、邻近组织疾病、家族泪道病史者泪道阻塞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无以上因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结论: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

    作者:王伟;陶海;刘爽;卢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冷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连续模式、脉冲模式)与冷超声乳化术(爆破模式)术后早期的疗效比较,为选择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术式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我院2007-11/2008- 09的Ⅲ级以上核白内障患者做冷超声乳化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比较它们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种手术均成功完成,冷超声乳化术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角膜内皮计数和平均超声时间这两项指标更优越,在中央角膜厚度及佳矫正视力方面也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相当甚至更好.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脉冲模式各项指标较连续模式更优越,但某些指标的优越程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冷超声乳化摘除Ⅲ级以上核白内障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无角膜损伤,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同样甚至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余莎;邝国平;刘科峰;冯少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无血清低钙培养基(KSFM)和含100mL/L胎牛血清的KSFM中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培养基中角膜上皮细胞的群体倍增(PD).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在KSFM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可稳定传代超过25代,但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细胞仅能存活3代.在KSFM中,培养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表达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当培养基中加入胎牛血清后,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呈扁平状; involucrin表达显著增强.结论:胎牛血清可抑制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生、诱导其分化.

    作者:马小力;阙艳红;孔珺;刘汉强;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糖尿病眼表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眼表受损害的情况.方法:对40例(80眼)糖尿病住院患者和25例(50眼)无糖尿病者(年龄匹配)做眼表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 test),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有82%的患者主诉眼干涩和异物感,对照组为44%;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BUT分别为4.49±1.95s和6.76±4.11s(t检验,P=0.000). 糖尿病组的Schirmer Ⅰ试验值为4.48±2.68mm,明显低于对照组6.28±3.65mm(t检验,P=0.003).Schirmer值<5mm者,糖尿病组占65%,对照组占30%(χ 2=15.09,P=0.000).角膜荧光素染色:糖尿病组阳性率为56%,对照组为26%(χ 2=11.39,P=0.001).糖尿病组的杯状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0).结论:糖尿病也容易引起患者的眼表损害,会诊时应该予以重视.

    作者:唐彦慧;周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药黄斑颗粒灌胃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1只分为给药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光损伤前10d用中药复方黄斑颗粒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光损伤白色荧光灯平均光照强度2 800Lux, 暗适应24h后,散瞳光照5h后置暗环境饲养,光损伤后继续给药给水,3d后取眼球做石蜡包埋切片,用TUNEL方法进行染色,同时留取眼球进行电镜观察超微形态改变.结果:正常组视网膜结构规整,几乎无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外核层有大量黄色阳性细胞,结构紊乱,给药组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电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色素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光感受器外段排列紊乱,外核层有较多的固缩凋亡细胞核,而给药组则散在少量凋亡细胞.结论:中药黄斑颗粒可能通过对抗细胞凋亡而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宫媛媛;宋毅;张红梅;吴星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移位、脱位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因人工晶状体移位或脱位而发生的不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根据疗效总结经验,术后随访3mo~5a.结果: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及人工晶状体复位、人工晶状体取出、人工晶状体置换,并结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以上患者进行治疗,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6例(24%),0.15~0.4者12例(48%),<0.15者7例(28%).结论:人工晶状体异位可对眼部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视功能.

    作者:陈佳娜;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07/2008- 07住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176眼,分析其发病高峰、人群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结果:每年10~12月份发病率高,农村居民106例(60.2%),男女患病率比为1.5 ∶ 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70例(39.8%)有明确外伤史,菌属鉴定结果:前两位病原菌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结论: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在10~12月份为高发季节,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发病,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

    作者:刘昭升;谢素贞;闫蕾;吴护平;许芬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治疗过熟期白内障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用于过熟期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66例66眼过熟期白内障,采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观察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6例白内障均顺利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裸眼视力0.5~0.8者30眼, ≥1.0者36眼;矫正视力≥1.0者52眼.并发症有后囊破裂2眼,角膜中度水肿3眼.结论:对过熟期白内障行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潘栋平;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鼠青光眼模型的眼压测量方法

    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对于该病病因、病理、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都需要青光眼动物模型.近年青光眼鼠模型应用报道越来越多.但由于鼠眼较小,对其眼压测量有一定特殊性,我们对鼠青光眼模型的眼压测量方法,尤其是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宋武莲;原慧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鼠角膜移植后新生血管演变观察

    目的: 观察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演变.方法: SPF级雌性SD大鼠34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4,7,15和30d在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通过公式C/12×3.14×[r2-(r-I)2]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在移植的34眼中出现新生血管的29眼(85%).新生血管初环角膜缘呈毛刷状生长,后向角膜中央蔓延,为扭曲粗大的血管,末端呈树枝状分支.高峰时期交叉密布成网状,以后逐渐萎缩.角膜移植后4,7,15和30d角膜新生血管平均面积分别为11.8±3.5mm2,18.5±4.0mm2,14.4±4.3mm2和6.0±1.8mm2,总体平均面积为12.7±1.9mm2;新生血管面积占角膜面积百分比值分别为30.8%±8.7%,65.3%±12.8%, 59.4%±14.5%和36.2%±10.9%,总体为48.7%±6.4%.结论: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在第4d时出现,7d时面积达大值;以后逐渐下降,30d时约降至7d时面积的1/2.

    作者:张研;陆晓和;李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青光眼术后继发恶性青光眼19例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回顾了19例(19眼)恶性青光眼患者接受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例.恶性青光眼发生前青光眼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眼,开角型青光眼2眼,先天性青光眼2眼.曾行手术包括虹膜周边切除术3眼,小梁切除术16眼.手术前后均进行佳矫正视力、眼压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有15眼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术前眼压为41.33±13.85mmHg;术后眼压降低为14.23±4.88mmHg.术后患者前房形成,术后早期炎症反应较重,术后4d减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水肿、皱褶和少量玻璃体脱入前房.结论: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新光;刘钊;郭斌;于敬妮;刘建荣;肖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病理与手术效果的关系

    目的:评价内直肌肌细胞数与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18例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和14例正常内直肌,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外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肌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 ,间质成分多;斜视组内直肌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肌(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遵敬;孔庆兰;赵桂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 03/2006- 07在我院因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性行玻璃体切割方法治疗的患者23例(23眼),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术前均详细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3,6,12mo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并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4.5±1.2mo.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其中有8例患者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辅助下完成玻璃体手术,术前患者平均视力0.24±0.15,术后1,3,6,12mo平均视力0.19±0.14,0.25±0.16,0.28±0.15,0.32±0.19,术后12mo与术前矫正视力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术前黄斑厚度平均OCT值438±169μm ,术后1,3,6,12mo平均OCT值为317±123,263±87μm,237±6,228±41μm,与术前分别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术中2例出现医源性网膜裂孔,激光封口,无患者术后出现玻璃体出血,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前膜,无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可在短期内明显减轻黄斑水肿,并逐步改善患者视功能,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航;刘大川;郭丽;杨慧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拉坦、曲伏及比马前列素治疗青光眼的成本效用分析

    目的:评估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和比马前列素在挪威,瑞典及丹麦(斯堪的纳维亚)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成本效用.方法:建立马尔可夫卫生经济学决策分析模型,评估比较前列腺素类似物的成本效用.健康状态为稳定及进展期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表皮剥脱性青光眼的转换概率均由发表的医学文献数据计算所得.通过对分散遍及于各国家的45位眼科医生进行调查获得临床医疗模式.各国家的具体单位成本包括药费,就诊费,诊断及治疗费.生命质量权重值指定为视力 0.50~0.84,时间范围为5a.所有分析均为付款人观点成本效益分析,成本结果每年降低3%.结果:在挪威和瑞典,拉坦前列素较曲伏前列素和比马前列素费用低而效益高,拉坦前列素比其他药物费用低达4%.在丹麦,所有三种药物的费用在彼此的1.5%之内,比马前列素与曲伏前列素费用相当,而较拉坦前列素费用略低,但是拉坦前列素较曲伏前列素和比马前列素效益高.各国家所有药物的效用在一个窄范围内.结论:在斯堪的纳维亚,拉坦前列素为其他可买到的前列腺素类似物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替代物.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