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彭力光;张明欣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72例172眼,排除术前合并其他眼疾和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麻醉按白内障手术常规.术前充分散瞳,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各期视力恢复情况:172例172眼手术后1wk;1,3mo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1wk,裸眼视力>0.5(93%),>0.8(7%).术后1mo,视力>0.6(24%),>0.8(43%),>1.0(33%).术后3mo,视力>0.8(29%),>1.0(71%).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有切口愈合快、术后反应小、减少术后散光,易于防止和处理术中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其并发症少等优点.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探讨

    目的:分析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探讨更好的弱视治疗模式.方法:将116例200眼弱视儿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配戴合适矫正眼镜后进行弱视综合治疗,治疗方案由眼科医师制定,实验组弱视训练在各幼儿园进行,对照组按常规在家进行.结果:经过2a治疗,实验组基本治愈率为87.4%,对照组为74.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及时、规范、有序,可提高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弱视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庆慧;杨娅;王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对61例82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其中45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其中74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长度正相关,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术后3mo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存在相关性,手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作者:祝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结膜松弛症研究新进展

    结膜松弛症是年龄相关性老年性常见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患者日趋增多.下睑缘张力高、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结膜淋巴流动阻塞可能是结膜松弛症诱发因子之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结膜松弛症发病率高.结膜松弛症患者球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并有形态及超微结构异常表现.结膜松弛症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中黏蛋白减少,出现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质和防御素.细胞凋亡和炎症可能是结膜松弛症发病的原因.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认为是泪液中IL-1β,IL- 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增加,使结膜成纤维细胞中MMP-1,3,9过度表达,使得MMPs与TIMPs之间失去平衡,可能使胶原纤维融解,弹力纤维变性减少,导致球结膜基质和Tenon囊的过度降解,引起眼表泪液异常的病理循环,而发生结膜松弛症.纤维蛋白胶应用于结膜松弛症手术中,电凝治疗结膜松弛症及开展上方结膜松弛症手术治疗.

    作者:李轶捷;李青松;张兴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OCT在青光眼中的应用

    青光眼是一种全世界范围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具有非接触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等优点.在青光眼的诊断中,OCT不仅可以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等结构改变进行定量检测,近年来OCT还广泛的应用于眼前节的各种组织的形态学检测.我们就OCT在青光眼的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雪静;具尔提·哈地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中注射曲安奈德预防前房渗出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在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中预防前房渗出的疗效.方法:将46例46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行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后向实验组前房注入TA,对照组不注射.术后观察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情况,视力恢复状况及眼压变化等.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渗出时间、渗出度,视力恢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mo后复查眼压,两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TA应用于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可预防前房渗出,并且视力恢复良好,不良反应较少,无眼压升高,值得推广.

    作者:纪虹;薛艳;徐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后像法治疗儿童旁中心注视弱视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像法矫治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60例.结果:分析各年龄段的治疗率,4~5岁组治愈率为44%(12/27);6~7岁组治愈率为30%(6/20);>8岁组7%(1/14),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分析不同程度的旁中心注视弱视类型的治疗率,注视性质<3环组,治愈率为64%(7/11);3~5环组为50%(5/10);>5环组为18%(7/4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后像法治疗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有一定疗效.

    作者:李洁;郝慧玲;刘陇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四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满意率分析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MZ30BD)、蓝光滤过型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SN60AT), Acrysof IQ非球面人工晶状体(SN60WF)和多焦点Restore(SN60D3)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满意率.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334例,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分为4组:PMMA组(98例)、Natural组(106例)、IQ组(110例)及Restore组(20例),于术后1,3,6mo随访调查患者术后的视力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尚可和失望),比较术后同一时段各组满意率的不同以及各组术后满意率在不同时段的差异.结果:以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合计总满意率.术后1mo PMMA组、Natural组、IQ组及Restore组视力满意率分别为85.7%,66.0%, 60.0%和45.0%;术后3mo为77.6%,68.9%, 83.6%和80.0%;术后6mo为76.5%, 71.7%, 85.5%和80.0%.术后1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MMA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Natural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Q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estore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乳术后视力满意率因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作者:王玲玲;陈力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方法: 2007- 06/2008- 05近视患者73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人群特征、近视及矫正的情况、手术原因及对手术相关信息的了解情况、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在734例咨询者中,581例患者进行了手术, 153 例未手术.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近视时间、近视程度、获得手术信息的途径、对手术了解程度、对手术期望程度、就医环境的好坏,手术医师技术的好坏,服务满意度等因素是影响近视眼患者是否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应该合理宣传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满意率,使近视患者对手术疗效有合理的期望,正确选择手术.

    作者:张文彬;彭燕一;秦贤杰;廖妙云;易冰琰;张云云;杨文燕;赵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药黄斑颗粒灌胃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1只分为给药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光损伤前10d用中药复方黄斑颗粒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光损伤白色荧光灯平均光照强度2 800Lux, 暗适应24h后,散瞳光照5h后置暗环境饲养,光损伤后继续给药给水,3d后取眼球做石蜡包埋切片,用TUNEL方法进行染色,同时留取眼球进行电镜观察超微形态改变.结果:正常组视网膜结构规整,几乎无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外核层有大量黄色阳性细胞,结构紊乱,给药组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电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色素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光感受器外段排列紊乱,外核层有较多的固缩凋亡细胞核,而给药组则散在少量凋亡细胞.结论:中药黄斑颗粒可能通过对抗细胞凋亡而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宫媛媛;宋毅;张红梅;吴星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恶性青光眼18例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综合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14眼小梁切除术后的恶性青光眼,6例6眼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恶性青光眼进行药物及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治疗.结果: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4例4眼恶性青光眼患者在术中发现并及时行玻璃体腔水囊抽吸联合前房形成术;其余14例16眼先用药物治疗2d无效后,行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1~2次,其中1例1眼(小梁切除术后)在行2次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后未能控制眼压、恢复前房,经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水囊抽吸术,全部成功.眼压控制理想,前房正常,随访平均21mo期间未复发.结论:恶性青光眼治疗中,抽吸玻璃体腔水囊、解除睫状环阻滞、建立前房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赵方;白小宁;惠靓;朱嘉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 03/2006- 07在我院因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性行玻璃体切割方法治疗的患者23例(23眼),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术前均详细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3,6,12mo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并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4.5±1.2mo.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其中有8例患者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辅助下完成玻璃体手术,术前患者平均视力0.24±0.15,术后1,3,6,12mo平均视力0.19±0.14,0.25±0.16,0.28±0.15,0.32±0.19,术后12mo与术前矫正视力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术前黄斑厚度平均OCT值438±169μm ,术后1,3,6,12mo平均OCT值为317±123,263±87μm,237±6,228±41μm,与术前分别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术中2例出现医源性网膜裂孔,激光封口,无患者术后出现玻璃体出血,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前膜,无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可在短期内明显减轻黄斑水肿,并逐步改善患者视功能,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航;刘大川;郭丽;杨慧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紫外线辐射致大鼠白内障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紫外线辐射致SD大鼠白内障的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条件.方法:将出生后6wk体质量约180g的24只雄性SD大鼠,每只腹腔注射100g/L水合氯醛0.6~0.7mL(0.35mL/100g)进行麻醉,置于300nm紫外线灯下,固定相对位置、距离,分别照射SD大鼠双眼(双星明眼液和新福林眼液常规扩瞳后,每天15min 1次,累计照度为每天9kJ/m2,连续7d).结果:辐射后2d即开始出现轻度晶状体混浊,第7d可形成典型皮质性白内障(20/24,其他3只大鼠发生单眼电光性眼炎,角膜呈雾状混浊,另外1只因注射麻药过量致死).结论:本法可快速制作紫外线辐射白内障大鼠模型;诱发白内障多为前后囊下皮质性白内障.

    作者:崔蓓;付清;柳林;李闻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移位、脱位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因人工晶状体移位或脱位而发生的不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根据疗效总结经验,术后随访3mo~5a.结果: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及人工晶状体复位、人工晶状体取出、人工晶状体置换,并结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以上患者进行治疗,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6例(24%),0.15~0.4者12例(48%),<0.15者7例(28%).结论:人工晶状体异位可对眼部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视功能.

    作者:陈佳娜;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LASIK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2例

    0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LASIK)是一种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优点的屈光性角膜手术.是用微型角膜刀做一直径为8~10mm,厚130~160μm的带蒂板层角膜瓣,用准分子激光在基质床上切削出有一定屈光度的凹面,再将角膜瓣复位,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曲率而达到矫治近视的目的.我科自2006年实施该手术以来处理2例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经有效及时的救治,患者视力均恢复良好.

    作者: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探讨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白内障的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IOL)的临床疗效,并讨论手术技巧.方法:所有41例42眼PPV后白内障患者行激光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Phaco+IOL),其中11例11眼采用玻璃体腔液体灌注+Phaco+IOL,30例31眼行Phaco+IOL,观察比较术后视力、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mo时矫正视力(corrected visual acuity,CVA)较术前CVA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P=0.002),术中玻璃体腔灌注组的术后CVA与非玻璃体腔灌注组的术后C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39眼CVA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mo CVA<0.3者19眼主要与原有眼底病有关;42眼超声乳化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有不同程度前房深度的大幅度变化伴随瞳孔直径变化,术中发现悬韧带断裂5眼,术中后囊破裂6眼,晶状体物质掉入玻璃体腔3眼,术中发现晶状体物质与后囊紧密粘连4眼;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23眼,后发性白内障4眼,视网膜再脱离2眼.结论:在PPV后白内障行Phaco+IOL术是目前理想的手术方法,对于有复杂超声乳化因素的病历,有复杂玻璃体和眼底病史的病历,超声乳化中放置后节眼内灌注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徐艳萍;张健;施玉英;坑彩霞;刘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丝裂霉素对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随即对122例244眼患者进行PRK手术,等值球镜约在- 4.00~-9.00D.其中A组(MMC组)61例122眼PRK术中将浸有0.2g/L丝裂霉素棉签,浸润角膜中央切削区,持续时间约25~30s后,用10~20mL 平衡盐水液冲洗;B组(BBS组)61例122眼,作为对照组,PRK术后仅用平衡盐水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配戴同一型号博士伦隐形眼镜,用同一组PRK术后常规眼药滴眼,并于术后1wk;0.5,1,3,6,8mo;1a,由同一技术人员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情况及haze评分.结果:不同时间MMC组和BBS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观察3~18mo,A组haze明显轻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术后haze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PRK术后应用浸有MMC的棉签浸润切削区可有效的抑制haze的形成.

    作者:窦晓燕;杨浩江;司马晶;李林;郭疆;张蕊石;李炜;王腾;林小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折叠式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单切口与双切口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2.65±3.69)%和(14.73±3.03)%,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在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方面比单切口术式更有优势.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谭湘连;武正清;朱俊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评价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AMD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

    目的:评估单剂量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男性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方法: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40例,年龄58~86(平均71)岁,前瞻性随机接受安慰剂或者枸橼酸西地那非片(Viagra; Pfizer Inc, New York, NY) 100mg,单次口服.受试者双眼在接受药物之前及之后9h内特定的时间间期进行视力、Amsler方格表及辨色力检查.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后视功能检查均未有明显改变.视力和辨色力检查在基线水平上未见有统计意义或临床相关的改变,Amsler方格表检查未见临床相关的改变.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与短暂的轻度至中度头痛和面红有关.结论:单次口服100mg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在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性样本人群中,耐受性良好,未对视觉产生显著急性效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LASIK术后发生慢性干眼的潜在机制和其术前的临床特点

    目的:判定LASIK术后发生慢性干眼是否与术前的临床表现有关.方法:LASIK术后患者24例24眼.评估术后1/4,3,9mo泪膜破裂时间、有/无表面麻醉下的泪液分泌试验、孟加拉玫瑰红染色、中心角膜敏感度、结膜非杯状核质比率和杯状细胞密度.患者分为:非干眼组(nonary-eye group, NDEG)和慢性干眼组(chronic dry-eye group, CDEG)(基于术后9mo的眼表状况).分析术前每一项参数检查与术后发生慢性干眼的关系.结果:所有参数(玫瑰红染色除外)术后均明显下降但术后3~9mo内恢复到术前水平.CDEG组术前泪液分泌试验值(有/无表面麻醉)明显降低,且术后杯状细胞比率、玫瑰红染色、无表面麻醉泪液分泌试验值和泪膜破裂的恢复时间延迟.术前无表面麻醉泪液分泌试验值与术后9mo泪膜破裂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术前的泪液量可能影响LASIK的眼表面的恢复且可能增加发生慢性干眼的危险.

    作者:牛晓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LASIK术中眼球旋转的临床观察

    目的:测量LASIK手术患者术中发生的眼球旋转.方法:选择近视患者70例140眼,术前运用AMO的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在暗室中取坐位进行波前像差的测量,术中运用AMO VISX S4 IR手术系统在卧位进行虹膜定位,测量眼球的旋转度数,所有患者均采用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结果:发生顺时针旋转73眼,发生逆时针旋转47眼.旋转<3°者74眼, 3°<旋转<5°者30眼,5°<旋转<7°者12眼,旋转>7°者4眼.其余20眼虹膜定位不成功.结论:LASIK手术中由于患者的紧张和体位的改变会导致眼球的旋转,AMO的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和AMO VISX S4 IR手术系统能够有效测量眼球旋转,更好的矫正散光.

    作者:蔡劲锋;朱凤;贾婷;王宇;孙丽丽;朱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