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冷凝治疗

黄金峰;金鑫;姚毅;王志军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虹膜新生血管形成, 冷冻治疗
摘要:目的:评价单纯周边视网膜冷冻治疗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mopathy,DR)的虹膜新生血管形成(iris neovscularization,I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 01/2007-12收治的继发于DR的IN15例17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13眼,女4例4眼;年龄34~72(平均48.6)岁.手术方法为单纯周边视网膜冷冻.观察的内容包括裂隙灯下肉眼所见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IOP)的变化.结果:裂隙灯下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17眼基线视力无明显改变,眼压基本稳定.观察期为3mo.结论:周边视网膜冷冻术可有效促使继发于DR的IN的消退,方法简单安全.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亚甲蓝及粘弹剂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甲蓝及粘弹剂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慢性泪囊炎患者21例21眼(其中6例6眼为小泪囊慢性泪囊炎)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手术,术中应用亚甲蓝及粘弹剂.术后随访3mo~1a,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所有21眼中治愈19眼,好转2眼,治愈率90.5%,总有效率100.0%.其中6眼小泪囊慢性泪囊炎中治愈4眼,好转2眼.结论:亚甲蓝及粘弹剂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小泪囊慢性泪囊炎可作为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岑志敏;刘水;刘浇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

    随着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迅速发展和治愈率的不断提高,其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就各类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作者:高玉;景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精神压力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因学中的作用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指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缺陷导致液体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局灶性渗出,引起视网膜神经感觉层浆液性脱离的一组疾病.确切的病因还不清楚,虽然眼科学者一直认为精神压力与中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中浆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清楚.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一种假设,认为精神压力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系统诱发中浆的发生.精神压力能增加HPA系统活性,从而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应增高.增高的糖皮质激素收缩脉络膜血管,导致脉络膜缺血和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渗透性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血液供应来源于脉络膜,脉络膜血液循环异常也将引起色素上皮功能障碍.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进入视网膜下间隙,导致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脱离.

    作者:李春梅;易长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方法: 2007- 06/2008- 05近视患者73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人群特征、近视及矫正的情况、手术原因及对手术相关信息的了解情况、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在734例咨询者中,581例患者进行了手术, 153 例未手术.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近视时间、近视程度、获得手术信息的途径、对手术了解程度、对手术期望程度、就医环境的好坏,手术医师技术的好坏,服务满意度等因素是影响近视眼患者是否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应该合理宣传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满意率,使近视患者对手术疗效有合理的期望,正确选择手术.

    作者:张文彬;彭燕一;秦贤杰;廖妙云;易冰琰;张云云;杨文燕;赵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对加压后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探讨青光安颗粒预防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回升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2.5倍,5倍,10倍,20倍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和5倍益脉康含药血清,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12,24,36h,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和MTT法检测的细胞活性(OD)的变化.结果:加压后小梁细胞的OD值与青光安颗粒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均有关系.青光安5倍,10倍,20倍组都能够明显提高细胞OD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倍,20倍组与益脉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青光安10倍组与20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培养24,36h的OD值明显高于培养12h的OD值(P<0.01),但是培养24h与培养36h时间段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安颗粒能够提高加压后人眼小梁细胞的活性.

    作者:彭清华;曾志成;李波;卓业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折叠式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单切口与双切口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2.65±3.69)%和(14.73±3.03)%,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在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方面比单切口术式更有优势.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谭湘连;武正清;朱俊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冷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连续模式、脉冲模式)与冷超声乳化术(爆破模式)术后早期的疗效比较,为选择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术式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我院2007-11/2008- 09的Ⅲ级以上核白内障患者做冷超声乳化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比较它们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种手术均成功完成,冷超声乳化术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角膜内皮计数和平均超声时间这两项指标更优越,在中央角膜厚度及佳矫正视力方面也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相当甚至更好.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脉冲模式各项指标较连续模式更优越,但某些指标的优越程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冷超声乳化摘除Ⅲ级以上核白内障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无角膜损伤,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同样甚至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余莎;邝国平;刘科峰;冯少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病理与手术效果的关系

    目的:评价内直肌肌细胞数与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18例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和14例正常内直肌,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外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肌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 ,间质成分多;斜视组内直肌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肌(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遵敬;孔庆兰;赵桂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均衡式三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用均衡式三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2例,术前角膜曲率K1与K2的差值≤0.50D,随机分为常规巩膜隧道切口组(A组)与均衡式三切口组(B组),于术后1wk;1,3mo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结果:A,B组术前角膜散光0.27±0.15D,0.29±0.16D,术后1wk;1,3mo A组为0.70±0.34D,0.62±0.27D,0.58±0.26D; B组为0.38±0.22D,0.35±0.19D,0.31±0.15D两组角膜散光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各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散光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B组始终小于A组.结论:均衡式三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明显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作者:秦民安;冯梅艳;张前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OCT在青光眼中的应用

    青光眼是一种全世界范围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具有非接触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等优点.在青光眼的诊断中,OCT不仅可以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等结构改变进行定量检测,近年来OCT还广泛的应用于眼前节的各种组织的形态学检测.我们就OCT在青光眼的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雪静;具尔提·哈地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中注射曲安奈德预防前房渗出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在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中预防前房渗出的疗效.方法:将46例46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行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后向实验组前房注入TA,对照组不注射.术后观察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情况,视力恢复状况及眼压变化等.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渗出时间、渗出度,视力恢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mo后复查眼压,两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TA应用于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可预防前房渗出,并且视力恢复良好,不良反应较少,无眼压升高,值得推广.

    作者:纪虹;薛艳;徐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重度上睑下垂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肌力在4mm以下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4眼行提上睑肌缩短术,观察并分析术后上睑的高度,睑裂宽度,上睑的弧度及重睑形态.结果:本组病例中,正矫64眼(76.2%);轻度欠矫(上睑缘位于上方瞳孔缘或上方瞳孔缘下1mm)18眼(21.4%),复发(上睑缘高度较术前无提高)2眼(2.4%).欠矫的病例中有6例伴外侧1/3重睑沟变浅.无过矫病例,无暴露性角膜炎病例.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手术的低年龄及探求少部分失败病例的原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红;黎铧;李娟娟;胡竹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鼠角膜移植后新生血管演变观察

    目的: 观察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演变.方法: SPF级雌性SD大鼠34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4,7,15和30d在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通过公式C/12×3.14×[r2-(r-I)2]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在移植的34眼中出现新生血管的29眼(85%).新生血管初环角膜缘呈毛刷状生长,后向角膜中央蔓延,为扭曲粗大的血管,末端呈树枝状分支.高峰时期交叉密布成网状,以后逐渐萎缩.角膜移植后4,7,15和30d角膜新生血管平均面积分别为11.8±3.5mm2,18.5±4.0mm2,14.4±4.3mm2和6.0±1.8mm2,总体平均面积为12.7±1.9mm2;新生血管面积占角膜面积百分比值分别为30.8%±8.7%,65.3%±12.8%, 59.4%±14.5%和36.2%±10.9%,总体为48.7%±6.4%.结论: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在第4d时出现,7d时面积达大值;以后逐渐下降,30d时约降至7d时面积的1/2.

    作者:张研;陆晓和;李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72例172眼,排除术前合并其他眼疾和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麻醉按白内障手术常规.术前充分散瞳,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各期视力恢复情况:172例172眼手术后1wk;1,3mo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1wk,裸眼视力>0.5(93%),>0.8(7%).术后1mo,视力>0.6(24%),>0.8(43%),>1.0(33%).术后3mo,视力>0.8(29%),>1.0(71%).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有切口愈合快、术后反应小、减少术后散光,易于防止和处理术中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其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彭力光;张明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评价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AMD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

    目的:评估单剂量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男性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方法: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40例,年龄58~86(平均71)岁,前瞻性随机接受安慰剂或者枸橼酸西地那非片(Viagra; Pfizer Inc, New York, NY) 100mg,单次口服.受试者双眼在接受药物之前及之后9h内特定的时间间期进行视力、Amsler方格表及辨色力检查.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后视功能检查均未有明显改变.视力和辨色力检查在基线水平上未见有统计意义或临床相关的改变,Amsler方格表检查未见临床相关的改变.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与短暂的轻度至中度头痛和面红有关.结论:单次口服100mg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在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性样本人群中,耐受性良好,未对视觉产生显著急性效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青光眼手术中玻璃体脱出的原因和处理

    0引言青光眼手术中玻璃体脱出率约为1.9%[1],如出现本并发症后处理不当,许多手术后并发症将随至而来,现对此加以讨论.

    作者:李宏科;王泽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年龄在1.5~30月龄的婴幼儿105例(186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患儿接受手术时年龄分为4组:<3月龄为1组,4~6月龄为2组,7~12月龄为3组,13~30月龄为4组.患眼全部采用白内障皮质吸除+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osterior coutinuous circular capsulourhexis,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术(anterior vitrectomy,AV).术后随访6~30mo,观察术后近期(1mo内)及远期(长30mo)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患儿年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1mo内,1组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发病率为25%,角膜水肿发生率为57%,前房纤维素性虹膜炎发生率为12%;2组分别为5%,31%及11%;3组分别为3%,24%及4%;4组分别为0,17%及4%;在术后3~30mo随访中发现,1组有51%术眼发生不同程度的虹膜粘连,占各组之首.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时患儿的年龄及手术方式有关:对于联合后囊膜及前段玻璃体切除的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角膜水肿及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越大.

    作者:肖伟;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探讨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白内障的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IOL)的临床疗效,并讨论手术技巧.方法:所有41例42眼PPV后白内障患者行激光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Phaco+IOL),其中11例11眼采用玻璃体腔液体灌注+Phaco+IOL,30例31眼行Phaco+IOL,观察比较术后视力、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mo时矫正视力(corrected visual acuity,CVA)较术前CVA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P=0.002),术中玻璃体腔灌注组的术后CVA与非玻璃体腔灌注组的术后C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39眼CVA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mo CVA<0.3者19眼主要与原有眼底病有关;42眼超声乳化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有不同程度前房深度的大幅度变化伴随瞳孔直径变化,术中发现悬韧带断裂5眼,术中后囊破裂6眼,晶状体物质掉入玻璃体腔3眼,术中发现晶状体物质与后囊紧密粘连4眼;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23眼,后发性白内障4眼,视网膜再脱离2眼.结论:在PPV后白内障行Phaco+IOL术是目前理想的手术方法,对于有复杂超声乳化因素的病历,有复杂玻璃体和眼底病史的病历,超声乳化中放置后节眼内灌注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徐艳萍;张健;施玉英;坑彩霞;刘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眼球脱臼伴外伤性视神经离断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37岁.患者车祸伤后3h,来我院急诊就诊.患者3h前骑摩托车与汽车相撞,伤后神志尚清,口鼻出血,左眼球脱出于眼眶外,头部疼痛,未呕吐,胸部疼痛,尚无呼吸困难,余无明显外伤.

    作者:王湘燕;戴荣平;谭柯;钟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Avastin结膜下注射及眼液治疗角膜新生血管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16岁,因左眼反复刺痛,畏光,流泪伴视力下降3a,加重1mo入我院就治.查:OD: 0.8,OS:0.3.左眼结膜混合充血明显,下方角膜可见大片新生血管长入角膜基质浅层并进入瞳孔区.

    作者:李世宏;叶剑;贺翔鸽;李翔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