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对加压后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彭清华;曾志成;李波;卓业鸿

关键词:青光安颗粒, 含药血清, 人小梁细胞, 活性, MTT法
摘要: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探讨青光安颗粒预防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回升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2.5倍,5倍,10倍,20倍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和5倍益脉康含药血清,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12,24,36h,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和MTT法检测的细胞活性(OD)的变化.结果:加压后小梁细胞的OD值与青光安颗粒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均有关系.青光安5倍,10倍,20倍组都能够明显提高细胞OD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倍,20倍组与益脉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青光安10倍组与20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培养24,36h的OD值明显高于培养12h的OD值(P<0.01),但是培养24h与培养36h时间段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安颗粒能够提高加压后人眼小梁细胞的活性.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LASIK术中眼球旋转的临床观察

    目的:测量LASIK手术患者术中发生的眼球旋转.方法:选择近视患者70例140眼,术前运用AMO的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在暗室中取坐位进行波前像差的测量,术中运用AMO VISX S4 IR手术系统在卧位进行虹膜定位,测量眼球的旋转度数,所有患者均采用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结果:发生顺时针旋转73眼,发生逆时针旋转47眼.旋转<3°者74眼, 3°<旋转<5°者30眼,5°<旋转<7°者12眼,旋转>7°者4眼.其余20眼虹膜定位不成功.结论:LASIK手术中由于患者的紧张和体位的改变会导致眼球的旋转,AMO的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和AMO VISX S4 IR手术系统能够有效测量眼球旋转,更好的矫正散光.

    作者:蔡劲锋;朱凤;贾婷;王宇;孙丽丽;朱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恶性青光眼18例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综合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14眼小梁切除术后的恶性青光眼,6例6眼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恶性青光眼进行药物及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治疗.结果: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4例4眼恶性青光眼患者在术中发现并及时行玻璃体腔水囊抽吸联合前房形成术;其余14例16眼先用药物治疗2d无效后,行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1~2次,其中1例1眼(小梁切除术后)在行2次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后未能控制眼压、恢复前房,经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水囊抽吸术,全部成功.眼压控制理想,前房正常,随访平均21mo期间未复发.结论:恶性青光眼治疗中,抽吸玻璃体腔水囊、解除睫状环阻滞、建立前房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赵方;白小宁;惠靓;朱嘉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对加压后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探讨青光安颗粒预防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回升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2.5倍,5倍,10倍,20倍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和5倍益脉康含药血清,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12,24,36h,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和MTT法检测的细胞活性(OD)的变化.结果:加压后小梁细胞的OD值与青光安颗粒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均有关系.青光安5倍,10倍,20倍组都能够明显提高细胞OD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倍,20倍组与益脉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青光安10倍组与20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培养24,36h的OD值明显高于培养12h的OD值(P<0.01),但是培养24h与培养36h时间段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安颗粒能够提高加压后人眼小梁细胞的活性.

    作者:彭清华;曾志成;李波;卓业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对61例82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其中45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其中74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长度正相关,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术后3mo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存在相关性,手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作者:祝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光环境下哈萨克族人视力调查

    目的:探讨光环境改变对人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2005-11/2006-11随机调查哈萨克族人427例828眼,年龄40~60岁,其中牧区哈萨克族人279例546眼,主要以自然光为主要照明方式,城市哈萨克居民148例282眼,以人工光源为主要照明方式,且光照时间延长,对调查对象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和屈光状态检查等.结果:城市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19.1%(54眼)为0.4~0.5,20.9%(59眼)为0.6~0.8,17.7%(50眼)为1.0以上者.而牧区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25.1%(137眼)为0.6~0.8,58.4%(319眼)在1.0以上.两组人群裸眼视力≥1.0者,人群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哈萨克族人屈光度多分布在平光和- 4.0之间,而牧区哈萨克族人屈光度多分布在+2.00D~-2.00D之间,两组人群屈光度为+2.00D~平光和≤-3.00D以上者,人群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哈萨克族人日光灯为主要的照明光源,70.9%(105例)人工光源照射超过6h.牧区哈萨克族人主要在室外活动,以自然界全光谱自然光照明为主,75.3%(210例)户外活动时间超过9h以上.结论:光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近视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伟;徐金华;王育良;李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紫外线辐射致大鼠白内障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紫外线辐射致SD大鼠白内障的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条件.方法:将出生后6wk体质量约180g的24只雄性SD大鼠,每只腹腔注射100g/L水合氯醛0.6~0.7mL(0.35mL/100g)进行麻醉,置于300nm紫外线灯下,固定相对位置、距离,分别照射SD大鼠双眼(双星明眼液和新福林眼液常规扩瞳后,每天15min 1次,累计照度为每天9kJ/m2,连续7d).结果:辐射后2d即开始出现轻度晶状体混浊,第7d可形成典型皮质性白内障(20/24,其他3只大鼠发生单眼电光性眼炎,角膜呈雾状混浊,另外1只因注射麻药过量致死).结论:本法可快速制作紫外线辐射白内障大鼠模型;诱发白内障多为前后囊下皮质性白内障.

    作者:崔蓓;付清;柳林;李闻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探讨

    目的:分析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探讨更好的弱视治疗模式.方法:将116例200眼弱视儿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配戴合适矫正眼镜后进行弱视综合治疗,治疗方案由眼科医师制定,实验组弱视训练在各幼儿园进行,对照组按常规在家进行.结果:经过2a治疗,实验组基本治愈率为87.4%,对照组为74.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及时、规范、有序,可提高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弱视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庆慧;杨娅;王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糖尿病眼表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眼表受损害的情况.方法:对40例(80眼)糖尿病住院患者和25例(50眼)无糖尿病者(年龄匹配)做眼表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 test),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有82%的患者主诉眼干涩和异物感,对照组为44%;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BUT分别为4.49±1.95s和6.76±4.11s(t检验,P=0.000). 糖尿病组的Schirmer Ⅰ试验值为4.48±2.68mm,明显低于对照组6.28±3.65mm(t检验,P=0.003).Schirmer值<5mm者,糖尿病组占65%,对照组占30%(χ 2=15.09,P=0.000).角膜荧光素染色:糖尿病组阳性率为56%,对照组为26%(χ 2=11.39,P=0.001).糖尿病组的杯状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0).结论:糖尿病也容易引起患者的眼表损害,会诊时应该予以重视.

    作者:唐彦慧;周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眼底激光联合和血明目片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眼底激光联合和血明目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16例(395眼)诊断为Ⅲ~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group A)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和血明目片联合治疗,对照组(group B)进行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激光光凝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1,2wk;1,2,3mo随访患者视功能、视网膜出血情况,并在激光治疗3mo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检查.结果:在治疗2wk~2mo,两组视功能有较显著的差异,但2wk及2mo后,两者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普遍反应眼前黑影较少;治疗组视网膜出血、渗出和水肿消退显著快于对照组;但FFA显示两组新生血管消退和无灌注区激光覆盖基本相当,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和血明目片能缩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促进视网膜出血的吸收.

    作者:邓德勇;彭涛;宋利宝;谢美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头孢曲松钠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

    目的:临床研究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患儿62例116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和常规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两组间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5). 结论: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可以作为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可于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前应用.

    作者:李维义;刘海俊;高晓唯;董晓云;余惠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槲皮素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槲皮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有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肿瘤作用、能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病毒、镇痛及止泻等作用.

    作者:刘彦芳;秦莉;张达;韩彩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 03/2006- 07在我院因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性行玻璃体切割方法治疗的患者23例(23眼),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术前均详细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3,6,12mo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并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4.5±1.2mo.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其中有8例患者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辅助下完成玻璃体手术,术前患者平均视力0.24±0.15,术后1,3,6,12mo平均视力0.19±0.14,0.25±0.16,0.28±0.15,0.32±0.19,术后12mo与术前矫正视力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术前黄斑厚度平均OCT值438±169μm ,术后1,3,6,12mo平均OCT值为317±123,263±87μm,237±6,228±41μm,与术前分别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术中2例出现医源性网膜裂孔,激光封口,无患者术后出现玻璃体出血,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前膜,无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可在短期内明显减轻黄斑水肿,并逐步改善患者视功能,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航;刘大川;郭丽;杨慧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独眼白内障手术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独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可行性.方法:对28例独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例,白内障囊外摘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例.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提高,<0.1者(0.04)1例(4%),0.1~0.25者7例(25%),0.3~0.5者16例(57%),0.6~1.0者4例(14%).脱残率71%,脱盲率96%.结论:只要对独眼白内障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态度认真稳妥,手术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作者:秦浩芳;董利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真菌性角膜炎研究进展

    真菌性角膜炎在1879年被首次报道,是一种病情严重、治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是由病原菌和宿主的内外环境因素综合所致.近几十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它的一些病原菌有迁徙变化,且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多次报道有关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我们将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以及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毅;邓应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评价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AMD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

    目的:评估单剂量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男性患者视功能的急性效应.方法: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40例,年龄58~86(平均71)岁,前瞻性随机接受安慰剂或者枸橼酸西地那非片(Viagra; Pfizer Inc, New York, NY) 100mg,单次口服.受试者双眼在接受药物之前及之后9h内特定的时间间期进行视力、Amsler方格表及辨色力检查.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后视功能检查均未有明显改变.视力和辨色力检查在基线水平上未见有统计意义或临床相关的改变,Amsler方格表检查未见临床相关的改变.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与短暂的轻度至中度头痛和面红有关.结论:单次口服100mg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在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男性样本人群中,耐受性良好,未对视觉产生显著急性效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72例172眼,排除术前合并其他眼疾和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麻醉按白内障手术常规.术前充分散瞳,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各期视力恢复情况:172例172眼手术后1wk;1,3mo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1wk,裸眼视力>0.5(93%),>0.8(7%).术后1mo,视力>0.6(24%),>0.8(43%),>1.0(33%).术后3mo,视力>0.8(29%),>1.0(71%).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有切口愈合快、术后反应小、减少术后散光,易于防止和处理术中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其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彭力光;张明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年龄在1.5~30月龄的婴幼儿105例(186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患儿接受手术时年龄分为4组:<3月龄为1组,4~6月龄为2组,7~12月龄为3组,13~30月龄为4组.患眼全部采用白内障皮质吸除+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osterior coutinuous circular capsulourhexis,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术(anterior vitrectomy,AV).术后随访6~30mo,观察术后近期(1mo内)及远期(长30mo)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患儿年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1mo内,1组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发病率为25%,角膜水肿发生率为57%,前房纤维素性虹膜炎发生率为12%;2组分别为5%,31%及11%;3组分别为3%,24%及4%;4组分别为0,17%及4%;在术后3~30mo随访中发现,1组有51%术眼发生不同程度的虹膜粘连,占各组之首.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时患儿的年龄及手术方式有关:对于联合后囊膜及前段玻璃体切除的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角膜水肿及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越大.

    作者:肖伟;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影响高血压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通过对正常血压和合并高血压的两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血压及心率变化的分析,了解该手术对高血压患者白内障因素.方法:对伴有高血压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6例和正常血压白内障患者66例在心电监护仪监测下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观察术前及术中不同时间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与病区血压比较均有所不同,高血压组在手术开始和术中10min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呈现明显升高然后回落的变化.结论:手术相关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在高血压组可以出现神经性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手术中实施心电监护是十分必要的,术前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安慰工作是十分关键的.

    作者:李亦芳;冯建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丝裂霉素对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随即对122例244眼患者进行PRK手术,等值球镜约在- 4.00~-9.00D.其中A组(MMC组)61例122眼PRK术中将浸有0.2g/L丝裂霉素棉签,浸润角膜中央切削区,持续时间约25~30s后,用10~20mL 平衡盐水液冲洗;B组(BBS组)61例122眼,作为对照组,PRK术后仅用平衡盐水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配戴同一型号博士伦隐形眼镜,用同一组PRK术后常规眼药滴眼,并于术后1wk;0.5,1,3,6,8mo;1a,由同一技术人员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情况及haze评分.结果:不同时间MMC组和BBS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观察3~18mo,A组haze明显轻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术后haze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PRK术后应用浸有MMC的棉签浸润切削区可有效的抑制haze的形成.

    作者:窦晓燕;杨浩江;司马晶;李林;郭疆;张蕊石;李炜;王腾;林小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移位、脱位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因人工晶状体移位或脱位而发生的不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根据疗效总结经验,术后随访3mo~5a.结果: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及人工晶状体复位、人工晶状体取出、人工晶状体置换,并结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以上患者进行治疗,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6例(24%),0.15~0.4者12例(48%),<0.15者7例(28%).结论:人工晶状体异位可对眼部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视功能.

    作者:陈佳娜;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